鲟鱼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2016-02-19 23:50覃燕珊黔南州水产工作站贵州黔南558000
乡村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纤毛虫断尾放养密度

覃燕珊(黔南州水产工作站,贵州 黔南 558000)

鲟鱼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覃燕珊
(黔南州水产工作站,贵州黔南558000)

鲟鱼是一种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类,单单从营养上来讲,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从研究上来讲,其研究价值毫不孙色于其营养价值。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因此鲟鱼鱼病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基于此,简要介绍鲟鱼鱼病的防治技术,旨在促进我国鲟鱼养殖的更好发展。

鲟鱼;鱼病;防治技术

在我国,鲟鱼仍属于一种新兴的养殖鱼类。所以,国内有关鲟鱼鱼病的防治技术及相关资料相对较少。对于鲟鱼养殖户来说,他们在养殖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鱼病问题,只能依靠经验来解决,但经常会出现病情判断错误或者用药错误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进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1 纤毛虫引起的有关鱼病

在鲟鱼养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纤毛虫有小瓜子虫、车轮虫等。这些纤毛虫主要寄生在鲟鱼的鱼鳃部位[1]。一般判断鲟鱼鱼鳃是否有纤毛虫寄生,主要看鲟鱼鳃部的黏液是否增多。鱼鳃有大量纤毛虫寄生时,鱼鳃张开后不能进行有效的闭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降低了鲟鱼的游泳能力,食欲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所减退。特别是对于那些刚破膜至体长5cm的幼鱼危害性最大,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大量幼鱼死亡。

其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为:用0.10~0.12mg/L鱼虫速杀浸洗鱼体40~60min,每天一次,连续用鱼虫速杀浸洗2~3d,治疗效果尤为显著。

2 肿嘴病

肿嘴病多发生在食性刚转化或者食性正在进行转化的体长3~8cm的鱼苗身上。肿嘴病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鱼嘴肿胀充血、头部充血发炎、眼球突出、肛门红肿突出等[2]。患有肿嘴病的鱼苗死亡率极高,就目前来讲,引起此病的原因尚不明确,经过解剖在显微镜下观察也没有发现寄生虫,利用罗红霉素、利巴韦林、复方磺胺、抗病毒药物等进行相应的治疗,所得出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使用中草药鱼用泼洒剂、络合碘、二氧化氯等,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笔者通过不断的研究及摸索,发现做好如下工作可以有效减少该病的发生率。其一,鲟鱼的放养密度一定要科学合理[3]。鲟鱼在转食的过程中,放养密度最好保持在500尾/m2以下,特别是在转食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挑拣、挪动等对鱼体造成一系列的人为伤害,以免造成鱼体抵抗力降低。其二,喂养的饲料要适合且营养全面。对于转食过程中的鲟鱼来讲,鱼体的消化系统要对饲料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此时的饲料不仅要营养全面,还要容易消化,如此以来,可以科学有效地减少因营养不良而造成鱼体的抵抗力下降。其三,做好疾病预防工作。无论是正在进行食性转化的鱼苗,还是食性转化后的鱼苗,都要对水体进行定期的消毒。消毒药物一般选择对鱼体刺激性较小的中性药物。

3 断尾病

断尾病一般发生于食性转化前的鱼苗。引起断尾病的原因,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放养密度太大或者是投放的鱼饵不足[4],鱼苗与鱼苗之间相互咬尾而造成断尾。

其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为:由于造成断尾病的原因不同,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稀疏放养密度,投放足够的鲜活饵料,以便在它们摄食之后还有相应的剩余。对于那些已经断尾的鱼苗,要给予相应的消毒处理,以防感染其他的病毒。

4 水霉病

水霉病的发病范围相对比较广,在鲟鱼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引起水霉病的主要原因为鱼体受到擦伤或者其他损伤而引起水霉菌的感染。对于感染的鲟鱼来讲,只要在鱼体表面受到擦伤的部位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状物时,被感染的鱼体就会开始焦躁不安,在病情不断加重的过程中,鲟鱼的游动也会逐渐迟缓,食欲也会逐渐减退,以至于瘦弱而死[5]。

其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在进行放养、运输及清洗池塘的过程中,所有的操作过程都要仔细,以免鱼体被擦伤,如果发现患有水霉病的鲟鱼,要将其集中在一个水池中,并用4kg/m3食盐+10kg/m3的强力霉素浸泡1h,此方法连续使用3~5d。

5 肠炎病

肠炎病的发病相对比较广泛,在整个养殖阶段都有可能发生。肠炎病的主要症状为:患病的鲟鱼肛门红肿,不摄食,肠内无食,肠壁充血,后肠有脓状黄色液体。对于患病严重的鲟鱼来讲,还会出现侧翻乱窜,以至最后死亡。

对于其科学有效的治疗,可以采用外用内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内服用的药物来讲,一般用盐酸沙拉沙星加三黄粉,将这些药物加入到饲料中喂食鲟鱼,药物与饲料的比例为:1kg饲料中加入盐酸沙拉沙星2~5g,三黄粉1g,连续投食5~6d,会收到显著的效果。对于外用药物来讲,一般采用二氧化氯4mg/L来浸泡40~60min,或者是用戊二醛10mg/L浸泡1h,如此以来,便会彻底地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

6 结语

对于鱼体的成活率来讲,鱼病的防治工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科学合理的鱼病防治原则,以防治为基础,并给予积极的治疗。从饲料、操作、水质及鱼体等各个环节做起,不断加强并做好防治工作。只要发现患病的鲟鱼,就要给予积极的治疗,根据不同的状况来对症下药,以便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郭澎涛,申慧卿,董小果.鲟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意义[J].中国水产,2009(7):31-32.

[2]陈怀发,姚德鑫,徐连伟,等.我国鲟鱼繁殖和养殖技术研究[J].黑龙江水产,2008(6):8-12.

[3]王剑周,邢喜生.日光温室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鲟鱼技术试验[J].渔业致富指南,2009(4):61-63.

[4]高淑慧,路友宽,梁艳红,等.常见鱼病防治失败的原因与补救措施[J].河北渔业,2011(10):40.

[5]宋志飞.养殖密度对流水养殖系统中俄罗斯鲟幼鱼生长、血液生理生化以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S943

B

1674-7909(2016)08-93-2

猜你喜欢
纤毛虫断尾放养密度
对虾池塘养殖过程中纤毛虫的动态变化及改性粘土防控初探*
《断尾的狐狸》新编
壁虎的独白
渤海湾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纤毛虫研究中的应用
放养密度对泥鳅育苗效果的影响
小花猫与老鼠
渤海湾近岸海域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断尾猫
放养小龙虾虾苗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