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有效性策略研究
——以广西高校为例

2016-02-26 18:06黄明宇邓艳葵
学术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有效性策略

黄明宇,邓艳葵



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有效性策略研究
——以广西高校为例

黄明宇,邓艳葵

[摘要]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塑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基于对广西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大学生、家庭、高校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有效性;策略

近年来,互联网和新媒体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学生对网络的黏附性逐渐增大,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资源,扩展了其视野,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其道德自控能力不足以抵御不良信息的干扰,出现了网络信息滥用、网络语言暴力、侵犯他人隐私、剽窃等网络不道德行为,使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更好地深入研究这一问题,2015年6月,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西大学等8所广西高校开展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状况进行调研,探讨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有: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情况,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现状、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对策等。调查问卷由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和主观题构成,目的是全方位收集大学生信息,同时体现本次调研的代表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运用分层随机抽验调查法,按照不同类型抽取了5所本科类院校、3所高职类院校开展调查。本次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54份,其中有效问卷91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6%。调查对象基本上涵盖了各类高校及不同专业、年级的在校大学生。问卷统计分析全部采用SPSS11.5进行定量统计分析。

(三)调查样本构成

本次调查根据调查目的、高校性质和地域特征,选择了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等5所本科学院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作为调查学校样本。

调查样本的基本构成为:性别构成中,男生占51.4%,女生占48.6%;学历构成中,本科生占78.2%,大专生占21.8%;年级构成中,大一学生占38.7%,大二学生占29.8%,大三学生占21.3%,大四学生占10.2%;专业构成中,人文社科管理类专业学生占37.1%,理工农类专业学生占38.9%,艺术体育类专业学生占6.4%,其他类专业学生占17.6%。

二、广西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广西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部分大学生能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主动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但是,我们同样看到,广西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在时效性、环境、内容、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实效性不够强

由于网络环境复杂多变,缺乏足够的引导和监管,加上部分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不够,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实效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意志不强,网络情感淡漠,网络法律意识薄弱,网络行为自我约束不足等方面。在调查中,有39.2%的学生浏览过色情、暴力图片或网站,48.4%的学生在遇到网络欺骗信息时选择置之不理,65.2%的学生表示不关心网络法律法规,82.3%的大学生曾在网上有过使用不文明语言行为。被调查的8所高校均已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或把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授,或开设有网络道德课程,但是大部分学生仅仅把它作为学习任务来看待,机械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没有认识到要把遵守网络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环境差强人意

学生普遍反映当前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不是很有利。一是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而现实中的道德规范不能很好地管理约束一些违法的网络行为。只有18.8%的大学生对“网络环境”感到“满意”,有49.6%的认为“不满意”。二是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大学生家庭中存在“重智轻德”的思想,片面追求好成绩,却忽视了道德教育特别是网络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这无形中削弱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作用。有38.6%的学生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网络言行,42.5%的学生家长关心孩子上网主要表现在“上网时间”,52.3%的学生家长甚至不知道网络道德是什么。三是有的高校对学生的网络不道德行为,说教的多,处罚的少,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加上不良网络文化和功利主义对校园文化氛围的冲击,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意向受到腐蚀。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主体地位不够凸显

调查中发现,无论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还是大学生,大多都对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主体存在认识模糊、定位不准的情况,他们认为在网络道德的教育过程中,师生间就是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参与活动、接受信息的客体,而不是互动交流中的主体间关系。大学生认为学校才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学校开展什么课程,老师讲授什么内容,自己去被动接受就可以了,却忽视了信息内化过程中大学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老师则觉得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习惯。正因为教育过程中没有凸显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主体地位,造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效能低下。调查中,72.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客体,44.6%的教师不认同大学生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相对滞后

当前,广西尚未出台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细则,网络道德教育缺乏对大学生个体需求的关注,有些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有较大的滞后性。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中有些章节内容是跟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相关的,但这些内容大多是对大学生道德的正面教育,告诉大学生如何使用网络,展示什么样的网络行为才是道德的,而忽视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没有足以使他们形成较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调查中,有46.8%的学生认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缺乏新意。

(五)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方式手段比较单一

广西高校的大部分思政教师缺乏较强的网络使用操作技能,他们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大多以说教的方式进行,教师仍然是作为德育活动的单一主体,其角色没有从传道者转变成沟通者。老师向学生灌输网络道德的相关知识缺乏生动的例子和有效的引导,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与社会实际不紧密,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效果不佳。学校也很少举办跟网络道德相关的法律讲座、知识竞赛等,学生能涉猎到与网络道德相关内容的渠道比较有限。调查中,47.2%的学生对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手段表示不够满意。

三、广西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缺乏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看成一切德育工作的目标,它过于宏观且更多站在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对大学生提出要求,而忽视了作为网络道德养成教育主体的大学生自身的需要[1],加上广西的网络技术发展较晚,对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匮乏,导致高校思政工作者对网络道德教育认识模糊,仍然采用知性道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利用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重视将正面的网络道德传授给学生,对网络的负面内容缺乏辨析和引导,忽略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主体地位,教育者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容易受不良社会现象影响

广西高校大学生有超过60%来自农村地区,他们见识较少、知识面窄,思想比较单纯,网络道德养成比较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左右。即使那些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他们大多数是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独生子女,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呈现出个性突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和自主参与意识强的特点,他们对社会发展中的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就业难等诸多社会问题表现出较强的忧虑和不满倾向,现实和理想间的差距使得他们产生极大的失落感。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知识和实践参与能力,缺乏用辨证、科学的观点来观察社会、探索社会的能力,为了达到内心的平衡,很多学生将注意力投向虚拟的网络空间,在辨别能力差、道德意志力不强、自制力弱、对网络文化的识别和抗拒诱惑的能力不高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一些浮躁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网络言行,做出一些失范的网络行为[2]。调查中发现,26.5%的学生玩过网络暴力游戏,32%的学生看过网络色情小说或者黄色视频,11.6%的学生浏览过境外反动的网站。

(三)家庭教育缺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内容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人生导师,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注重片面追求个人现实利益、实现个人价值目标等狭隘的功利性教育,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道德教育。在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有些家长在物质层面努力满足学生的需求,想法设法给孩子购买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忽视了网络行为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影响,忽略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培养。有的家长由于空间、技术等客观原因,无法有效监管孩子的网络行为,更无从谈起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调查中发现,超过65%的学生家长连基本的网络技术都不会,更别说使用当下流行的社交软件,有42.6%的家长没有电脑,有16.2%的家长没有手机。在自媒体和社交软件高度普及的今天,家长与孩子之间普遍存在着“数字鸿沟”,使孩子的网络活动缺乏有效监管和引导,对于孩子出现的网络不道德行为,或存在失察,或管理不到位,或方法不当,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广西师范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设了一些网络道德的课程,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针对网络成瘾大学生开展心理干预、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总体来说,高校的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仍未形成系统化,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缺乏预见性、连续性,教师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手段比较单一,实效性不足。部分高校受功利主义影响,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特别是忽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养成教育;侧重于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忽视了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具有网络专业知识的思政队伍的培养。据统计,全广西高校仅有35.7%的思政队伍教师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术,28.4%的教师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熟知程度仅停留在开、关计算机的层面。大多高校对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惩戒措施乏力,对学生起不到严格的制约作用,无形中助长了网络抄袭行为、在网络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五)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缺乏健全的约束机制保障

当前,虽然广西政府层面及各高校制定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暂行办法》等网络管理制度,网络管理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总体而言当前的网络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网络空间的法律监督不到位,网络行业的自律机制还未形成,对网络违法行为的处罚缺乏可操作性,网络违法的成本比较低,难以形成较强的震慑力。虚拟的网络使一些人在网络空间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从而造成扭曲的、偏激的网络舆论容易误导大学生对道德价值的解读。受调查的8所广西高校的学生手册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对网络行为失范的惩戒却鲜有提及,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养成。加上西方国家利用我们网络监管的漏洞,通过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网络上充斥着一些消极、颓废、反动的思想,加上网络空间充斥着的一些不良文化产品,极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

四、提升广西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具有规范性、实践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仅仅依靠学校这个单一教育主体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网络道德教育的需求,亟待教育主体的多样化,进一步明确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在网络道德养成教育中的地位和职责,形成“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一)加速内化,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养成中的主体地位

对大学生而言,提升网络道德既是提高自我修养的需要,也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生自身理应成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他们自身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为所有外部教育信息都必须经历一个“内化”过程,才能被受教育者所认同和接受,而以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自我教育过程表现出直接内化的特点,更具实效性[3]。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呈现出个性突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和自主参与意识强的特点,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报告式”“说教式”的教育引导模式,而对教育信息的自我探究、教育过程的互动参与的欲望更加旺盛,对能体现个人主体存在的表达需求更加强烈,所以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提升对社会的责任感,让规范的网络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广西高校探索以大学生为主体建设思政主题网,培育学生成为网络道德教育的生力军,加速外部信息内化,提升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经验值得推广。近年来,获得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的广西大学“雨无声”网站、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网站、广西师范学院“红水河”网站等高校思政网充分发挥大学生作为网络道德养成主体的优势,利用思政网站为载体,积极探索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设精神家园、新闻聚焦、魅力高校、理论经纬等栏目,通过QQ群主题讨论、博客论坛、微信圈等新媒体开展网络互动学习,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经过这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和持续的“内化”过程,实现网络行为的自我约束,提升大学生自我网络道德素养,促进网络道德的养成。

(二)利用优势,充分发挥家庭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助推器的重要作用

父母和家庭成员作为与大学生联系最密切的群体,也必须担负起引导大学生养成网络道德的职责。以家庭作为网络道德教育主体具有其他主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借助家长与子女间深厚的亲情关系、子女对父母的高度信任等这些独有的便利条件,父母可以实时关注子女的网络行为动态,适时与子女进行深入的交流,以道理说服子女,以亲情感染子女,以行动监督子女,达到提升其网络道德素养的目的[4]。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中的作用,父母及家庭成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转变教育理念,要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不能因为担心小孩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而禁止孩子接触网络。二是要注意教育引导方式,加强与孩子间的沟通联系,主动关心孩子的网络行为,引导孩子正确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扰,帮助他们及时纠正网络行为中出现的偏差。三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媒体的交互功能,组建家庭成员QQ群、微信圈,以此为载体进一步密切与孩子的联系,父母、家庭成员与孩子共同分享工作体会、生活感悟,向孩子传递正能量,从而助推他们网络道德的养成。

(三)深化改革,充分发挥高校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要创新大学生心智教育的方式方法,把教育学理论和心理技术运用到大学生“两课”教育和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中;高校思政工作人员要注重融汇贯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到学生具体的理论学习和学习实践中,引导学生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提升自我认知的过程中[5]。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平台,打造一批校园网络文化工作室,以国家时政要点、校内外热点事件、先进典型材料、主题教育活动等题材,应用视觉整合技术编辑成微电影、微视频、微新闻、微广告,通过网络传输在终端投放,既能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能营造时尚、文明的网络氛围,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养成。2015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遴选试点,决心打造一批精品网络文化工作室,引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微风映像”和广西师范大学“独秀新媒”均榜上有名。要引导学生个体学会调控对多元信息的选择和接受,通过观看央视焦点访谈、道德观察、今日说法等节目,结合典型案例分析规范实施网络德育课程,引导大学生在辨析中思考、选择,使大学生形成自身的批判力和鉴赏力,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提高网络道德自律意识。要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对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相关专业教师开展网络技术培训,让教师既具有思政教育专业知识,又具有网络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网络技术好、思想政治业务水平高且具有强烈责任心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成为高校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主力军。

(四)多方联动,在社会上形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合力

要进一步形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合力,需要各级政府、媒体、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学校凝心聚力、协同推进。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网络的监管力度,推广网络实名制,对网络违法和不道德行为坚决予以制裁,使全社会公民树立起网络空间遵纪守法意识[6];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研究如何以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并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内容去占领网络阵地,不断满足大学生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此抵制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带动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的积极响应,在全社会形成了解网络道德,重视网络道德,遵守网络道德的良好社会风尚。各种社会组织、学校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网络文明公约宣传活动,鼓励大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基层、走进中小学去宣传网络行为的规范,去普及与网络道德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的认知水平[7]。各高校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人员利用防火墙技术,对网上信息实施监测、检查和截获,阻断不良信息的进入,为师生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要支持大学生建立各种网上公益社团,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组织,让大学生学有所用之外,也能在网络使用中切实履行网络道德规范;要充分发挥校园主页、大学生思政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线上平台和网络文化节,易班文化周等线下主题活动作用,实现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全覆盖,不断提升网络育人的创新力。

[参考文献]

[1]吕晓晴.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农毅.心智模式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微探[J].社会科学家,2015,(5).

[3]李春山,苗琪,何京泽.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问题及对策[J].法治与社会,2014,(9).

[4]赵惜群,黄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路径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5]庞燕.新媒体视角下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途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

[6]王力尘,翟晨.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养成教育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7]王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思考[D].西南大学,2011.

[责任编辑:刘烜显]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理想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广西高校大学生网络生活特点及规律研究”(2013MSZ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6)03- 0168 -05

[作者简介]黄明宇,广西师范学院党院办副主任,助理研究员;邓艳葵,广西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广西南宁530001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有效性策略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