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模式比较

2016-02-27 16:53郭言歌
商场现代化 2015年33期
关键词:产业集聚市场导向

摘 要:结合产业集聚理论对旅游产业集聚模式形成机理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鄂陕“两省旅游产业集聚模式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为:依托资源导向型产业集聚模式发展旅游业并不是最优路径,要将旅游资源,市场与政府宏观调控三大要素结合才能有效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

关键词:产业集聚;资源导向;市场导向;政府导向

一、引言

旅游产业空间集聚模式主要指的是旅游产业集聚过程的要素匹配方式.发挥集聚路径的指引作用,集聚模式的形成和构建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集聚方法和集聚要素进行优化选择。通常旅游资源,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整是影响和制约旅游产业集聚规模的”三驾马车”,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旅游产业集聚模式的影响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旅游产业集聚理论为指导,以湖北省和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产业集聚模式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优化旅游产业集群空间结构,推进区域间旅游业协调发展提供相应参考价值。

二、旅游产业集聚模式分类

1.资源导向型集聚模式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集聚和资源禀赋型产业集聚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力量, 因此旅游产业集聚内在模式是以资源导向型为主导的集聚模式。资源导向型集聚模式细分为增长极模式,区域多极化模式,共轭互补型模式,中心引力型模式,点轴面扩张型模式和网络互动整合模式。首先重点开发并打造特定区域旅游中心,将旅游的核心生产力要素进行布局,形成新的旅游增长极,带来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其次,由于旅游资源分布的多样性和不均衡性以及优势区域的多选择性,在开发旅游业的过程中要确定多个旅游增长极,打造重点景区和构建核心支撑体系,从而实现区域多极化模式;第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在市场定位过程中要求旅游结构的建立要考虑产品差异化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业互补,产业错位发展以及市场合作等模式,凸显共轭互补型模式的理念;第四,旅游要素在任何区域内均存在集中和扩散效应,在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下,将基础设施,就业机会,投资环境等因素嵌入中心引力模式来引发社会经济效应,最大限度的增加旅游产业要素的吸引力;第五,点轴面扩张型模式是指将独立的景区景点或单个的旅游城市为核心的集聚模式转变成以整体旅游区和旅游城市集群带构成的集聚模式。在对点轴集聚相关研究中把各级中心旅游点和中心旅游城市均纳入点范畴,将水路交通纳入轴线范畴,由于不同级别的城市和旅游景点,轴线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依托发展轴的带动作用,旅游点的竞争力在不断的增强,为了产生规模经济和外部效应,旅游业的扩张方向开始考虑向次级发展轴与旅游点转移,级鲜明的点轴面扩张模式推动区域增速发展;第六,通过点轴面扩张模式中“点”与”轴”的聚集, 旅游要素在增长极效用的推进下集聚程度逐渐增强, 区域旅游中心成为增长极效应作用于旅游要素的直接衍生品,旅游中心聚集引发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迅速发展,最终形成依托交通线发展的网络互动整合模式。

2.市场导向型集聚模式

市场作为旅游产业集聚过程的主要助推力量,其在微观和宏观经济环境下的地位不容忽视,依托产业和市场互动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衍生的市场导向型集聚模式,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资源整合,增强产业集聚竞争力。市场导向型集聚模式分为市场需求推动型模式,旅游中心-腹地型网络化模式和旅游企业聚合模式。首先,拥有旅游资源优势和客源资源优势的大中城市与其近郊的旅游建设,更易加速催生旅游集聚现象的出现,由于拥有具有吸引力的客源市场和庞大的旅游消费需求群体,包括城市主题公园在内的旅游基础项目建设能够借助天然的旅游资源得到更为优化的调整和完善,区域范围内的旅游产业集聚带会逐渐清晰化,这是市场需求推动作用下的产物;其次,在大中城市中,最初围绕中心城市聚集存在的客源,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始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流动和扩散,从而形成了旅游中心-腹地型网络化模式,伴随“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集聚程度的增强,包括休闲度假设施在内的部分旅游要素有向外部扩散的趋势,旅游产业的集聚在空间上呈现外部扩张和内部优化特征;第三,在制度和文化的约束下,基于区域内动态集聚效应的助推作用,通过协议,承诺等要素的支撑,企业形成了稳固的竞合关系和产业链的动态均衡,这种聚合式框架内的企业与外部同等规模群体比较,其综合竞争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区域范围内旅游企业集聚数量和规模越大,其竞争优势会越明显。

3.政策导向型集聚模式

企业经营者和政府决策对旅游产业集聚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资源禀赋和市场动态是政府进行政策指导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两大节点。将资源禀赋,市场动态和政府指导结合,共同为形成全面综合的旅游产业服务。政策导向型集聚模式分为区域政策引导型模式,区域一体化目标型模式和结构梯度推进型模式。首先,市场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旅游业的成长需要政府作用的牵引和指导,在区域政策的引导下,实现旅游资源在空间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加快旅游产业集聚步伐;第二,全面推进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 建立起全方位的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平台、合作机制和合作环境,主要包括空间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产业一体化,从而构建区域一体化目标型模式;第三,在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干预过程中会产生结构感和层次感鲜明的梯度,形成结构梯度推进型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对旅游要素进行重新定位和整合,使其服务于对旅游竞争优势的提升,形成特色鲜明的差异化旅游格局。

以上三种旅游产业集聚模式特点以及演变路径均不相同,具体如表所示:

表 旅游产业集聚模式分类

三、“鄂陕”两省旅游产业集聚模式比较

1.陕西省旅游产业集聚模式分析

规模经济,外部效应,投资,竞争和产业延伸是形成产业集聚模式的先决条件,陕西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主要依托高质量的旅游资源、高密度的产业集群和高效的旅游相关产业配套率。市场,成本和政府构成了该省旅游产业集聚成长结构的三大要素。市场要素的技术路线:区域内市场的扩张对专业化生产和产品细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市场扩张和资本累积,高密度的厂商的集聚带来了大规模产业集聚,位于核心圈体中的厂商竞争优势也会更为明显;成本要素的技术路线:在市场要素作用下形成的的企业集聚群,能顾更容易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长期的平均生产成本降低使企业集聚形成循环累积态势,为下一阶段更大规模的集聚作出充分准备;政府要素的技术路线:集聚带内的旅游企业通过政府干预来降低交易费用,促使旅游经济的外部性得到显著提升,为了实现社会效益,企业会权衡环境与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良性的企业生存空间,实现大规模的产业集聚。此外依靠旅游业与其关联产业的聚合力是催生旅游产业集聚效应的核心元素和关键环节;区域范围内旅游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的水平和垂直关系,为旅游产业集聚发展进程打下了坚实基础;企业间通过协同-学习-整合-功能再造,系统的将内外部各要素进行关联,最终实现旅游行为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提高产业集聚竞争优势。

陕西旅游产业集聚模式发展已相对成熟,产业集聚成长结构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脉络已较为清晰和完善。以西安曲江旅游区为例,在发展之初,该区就以“集聚发展”为其核心理念,通过使用资源导向型集聚模式,将曲江海洋馆,大雁塔和小雁塔,大唐芙蓉园等旅游要素进行整合,在优质旅游资源的影响下大批旅游相关企业随之创建并良性发展起来,依托八大旅游景区,整个曲江核心地段陆续建造十几家星级规模酒店,高度的产业集中,打造出综合完善的游览体系。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干预下,曲江核心旅游区实现网络互动整合,在外延空间上与临潼兵马俑,宝鸡-法门寺,延安红色旅游以及高校游览体系等多个旅游增长极进行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旅游产业集聚的核心凝聚力。

2.“鄂陕”旅游产业集聚模式比较

从旅游资源丰度角度考虑,湖北省存在多个旅游增长极,这适用于资源导向型模式的研究,但是景区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星分散,没有较为系统化的运作方案,由此不难看出该省旅游产业集聚态势形成过程中部分地区市场导向和政府导向要素是缺失的,只有将资源,市场和政府均衡考虑才能充分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作为典型个案来分析的鄂西圈包括襄阳,荆州,荆门,宜昌,随州,十堰,恩施,神农架等八个市州和林区,该区域范围内旅游年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0%以上,为湖北省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因此对鄂西圈旅游增长极以及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从资源角度分析,依托最根本的资源导向型模式,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突破这一瓶颈的有效方法需要将资源,市场和政策有机结合,综合应用;从市场角度分析,旅游企业处于自我发展成长的初始阶段,需要系统化的运作方案才能使旅游企业有效聚合,企业间的良性互动配合与协作,能够实现合作状态大于竞争状态;从政策角度分析,政府作为最重要的外部推动力,需要充分发挥其经济职能来对产业集聚带来的空间关联效应进行有效评估,同时需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体系,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为旅游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实现区域旅游集聚的凝练。

参考文献:

[1]聂献忠.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模式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郭言歌.基于产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旅游竞争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刘晓欣,胡晓,周弘.中国旅游产业关联度测算及宏观经济效应分析[J].旅游学刊,2011,(3):31-37.

[4]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0-126.

[5]赵黎明.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J].旅游学刊,2011,(5).

作者简介:郭言歌(1987- ),女,汉族,陕西人,助教,硕士研究生,单位: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旅游产业发展与规划

猜你喜欢
产业集聚市场导向
市场导向下的科研监管困境
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
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导向:困境与出路
基于组织文化理论的市场导向本质及系统框架
产业集聚视角下中部六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浅析中国麻涌镇粮油产业集聚跨越式发展
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宿迁模式”探析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FDI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