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意蕴

2016-02-28 03:10田旭明
学术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思想文化

田旭明

习近平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意蕴

田旭明

打造互惠协作、利益共享、命运相连、和衷共济的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的讲话、报告、调研中,从发展的、人民的以及本土的、国际的视角阐发了共同体思想。它包括以构建梦想共同体来凝聚中华民族发展力量,以增进文化认同来强化精神信仰共同体,以强力反腐打造政治生态共同体,以保护生态环境来呵护生命共同体,以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共赢来打造命运共同体。这一系列共同体思想对实现中国梦进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共同体思想;价值意蕴

共同体是人们共同意识、共同利益、共同诉求的产物,体现了人的内在本质和统一性的社会价值需求。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人类社会始终以共同体的形式出现,只是每一个阶段共同体的特质和形式有所不同。共同体思想不仅是一种深刻的哲学理念,还是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思维。在当代中国,面对市场经济背景下个体的多元化、差异化需求与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走向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国需要积极倡导共同体理念,建构符合时代特色的共同体精神,打造一个命运休戚与共、互惠协作、共赢共享的合作共同体。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仅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强调“命运共同体”“共同价值”,还在中国梦的语境中大力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构人们一直所祈盼的“精神共同体”“家庭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这不仅阐明共同体意识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性,还深刻阐述了共同体的中国内涵。更值得关注的是,共同体思想还被落实到“十三五”规划中,体现为“共享发展”,而“共享发展”是“十三五”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未来中国改革的重要动力和目标。因此,深入学习习近平共同体思想,对今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中国在国际场域的话语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的生成

从理论溯源和实践基础来看,习近平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社会主义发展时,对共同体理念进行了科学阐述,这为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非常重视共同体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P571)。马克思在论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时,希望“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过构建全世界无产阶级命运共同体,形成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合力,从而实现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超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表面上代表全体民众的公共利益,但其实质上只为资产阶级本身服务,是虚伪且虚幻的政治共同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产生了矛盾,“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因此,“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普遍的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1](P536)。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并不能真正保障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只有消灭剥削和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建构一个真实共同体,才能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像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部分地表现在经济前提中,部分地表现在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中,最后表现在以当时的生产力为基础的个人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中。”[2](P100)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旨在强调“自由人联合体”是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真正共同体,而社会主义实践正是为这个共同体的形成开辟道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化解资本增值逻辑负面影响,实现差异性正义,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国内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及中国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提出系列共同体思想,就是要向人们展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高度自觉,彰显社会主义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真实共同体”,凸显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的责任意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升华,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展现。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共享”精神提供了思想源泉。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仁爱、和谐、共享”的精神,这为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在古代,诸多贤明的帝王将相、先哲名人、硕儒士绅都自觉将仁爱、和谐、共享价值观通过诸种教化方式渗透到治国理政、社会治理、立身处世中。如在仁爱方面,从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到张载宣扬“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仁爱的思想从爱亲人、爱陌生人延伸到爱自然万物。在和谐方面,古人强调天人合一、贵中尚和、和而不同、神形合一、协和万邦,非常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并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和谐。如孔子主张在人与人交往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卫灵公》),并提倡以文德与协和的方式来处理与外邦的关系,避免诉诸武力,正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老子主张“去欲”,提出“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给人们描绘了一幅“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简单、平静、和谐生活;王夫之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应该是相互统一、相互和谐的关系,故强调“以我为人而乃有物,则亦以我为人而乃有天地”(《诗广传·大雅》)。在共享方面,儒家一直追求建立一个“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社会;墨家倡导天下人只要“兼相爱,交相利”,就能达到共享盛世的理想社会状态;佛家在人们心中构建了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净土。古人对这些理想社会或状态的追求本身体现了人们对共享美好生活的祈盼。传统文化中“仁爱、和谐、共享”思想虽然不能被今天完全照搬,但其合理性成分对今天国家和社会治理仍具有积极价值。习近平关于共同体思想的系列论述,既汲取了传统仁爱、和谐、共享思想的合理因素,又摒弃了其不合时宜的成分,实现了时代升华,其目的是希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面对各种挑战,全体人民能够凝心聚力、相亲相爱、团结互助,共同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使改革和发展的红利能够为人民群众共享,真正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问题构成了现实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同时引进资本逻辑和市场化机制,使得我国的物质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出现了“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差距也逐渐拉开,一些政府官员腐败现象由于市场化改革下权力寻租现象加剧而不断蔓延,自然生态环境由于人们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遭到破坏。可以说,当下社会领域出现的非正义差异和不和谐因素较为突出,虽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如果不加以合理解决,也有可能演变为具有阶级性质的对抗或冲突。因此,全面释放改革红利,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使社会的差异状态变成合情合法、公平合理的正义性差异,使不和谐因素逐步化解,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就成为今后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十三五”规划奠定了主基调,就是为了扭转现有的不合理差异和不和谐状态,保障后改革时代的公平正义。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让所有社会成员着眼于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摒弃完全的个人主义或个人利益本位主义,树立强烈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既要懂得“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又要超越地区差异、职业差异、收入差异、阶层差异等,凝心聚力,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共同体,共同构建和谐有序、公平正义的社会状态。与此同时,要积极融入全球化,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抢抓机遇,争取成为相关规则的制定者,而这也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与相关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惠互利,从而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更多的外部支持。因此,在这种特殊的改革背景和市场化逻辑下,习近平基于国内和国际两种视角多次提出“命运共同体”,强化全面深化改革时代的共同体意识,其目的就是为了化解改革开放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让改革成果真正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二、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中国梦,阐述了一系列共同体思想,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需要深度凝练和概括。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构建梦想共同体来凝聚中华民族发展力量。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而多元之所以能够聚合为一体,就是因为强大而坚韧的民族凝聚力量,这种力量由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同聚合而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使得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根本性历史任务和最期盼的梦想。习近平将这种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定义为“中国梦”,这既是一种梦想共同体,也是希望以这种梦想共同体凝聚中华民族发展共同体。习近平在2013年3月当选为国家主席时就特别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3]。这就阐明了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成员共同的梦想,全体中国人都能在中国梦的引领下获得共同发展。在当代,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加快,利益分配格局不断调整,使得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领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等,滋生了一定的民族内部离散力。虽然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主流,占主导地位,但若任由离散力产生和膨胀,必然威胁民族复兴大业。在这种背景下,以中国梦这个梦想共同体凝聚所有热爱中华民族的力量,聚合民气,振奋民心,必然有助于克服发展中的离散因素,推动民族凝聚力向新的高度攀升,从而建设中华民族发展共同体。

(二)以增进文化认同来强化精神信仰共同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分层加快,利益格局和分配格局不断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发展也逐渐多元化,多元思想、多样化观念、各式各样思潮汇聚成了一个复杂的文化大场域。与此同时,随着市场化、网络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日益明显,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不断受到冲击,道德失范和价值观扭曲现象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迫切需要树立稳定的价值和道德标杆,建设全民族成员的共有精神家园,打造精神信仰共同体,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和支撑。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再强调弘扬传统文化,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他还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P164)。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系列讲话,就是为了强化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凝聚价值共识,造成一种气氛,在人们认同的基础上,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共同遵守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全球和本土多元文化场域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道德中枢和信仰追求,进而构建一个具有高度聚合力与感召力的精神信仰共同体,自觉抵制各种消极价值理念和败德行为,从而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诚如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所说的那样,“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

(三)以强力反腐败来打造政治生态共同体。腐败是政治毒瘤,时刻侵蚀着党的肌体。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反腐败工作,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不仅注重法制建设,推动制度反腐,还在全党开展了以反“四风”为核心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从思想和观念层面预防腐败。除此之外,还出台了一系列反腐败文件或规章准则,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在重拳出击腐败的作用下,腐败风气和行为得到了明显遏制。习近平之所以如此重视反腐败,主要原因诚如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所言:“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7]在他看来,“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打击腐败是保持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期望借助高压反腐建设一个良性、健康的政治生态环境,就是为了在全党打造一个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生态共同体,让所有党员干部懂得党和国家的前途事关每一个人的命运,明白党兴国盛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进而共同参与到反腐败的洪流中,齐心协力促使当代中国政治场域变得“风清气正”,成为真正的伦理政治场域。

(四)以保护生态环境来呵护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事关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美丽中国”号角的全面吹响,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习近平更是反复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如“APEC蓝”“乡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等更是广为人知。在习近平看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8]。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圈,强化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共同体意识,才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达到古人所期盼的“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的“天人合一”境界,进而实现自然、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以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共赢来打造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需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走出一条和衷共济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倡导“命运共同体”,如在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强调“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9];在2015年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讲话中强调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命运共同体”被提及达60多次,成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亮点,反映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追求和而不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外交理念。从哲学意义来说,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差异性中的同一性,既要尊重多样性,又要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统一性。当今中国既要在对外开放中拥有自己的独特话语权和声音,又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竞争中同其他国家加强协商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利益共赢局面。为了使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真正贯彻,习近平指出要用“和文化”来指导。在他看来,和合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当代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与此同时,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在大力推动“亚投行”“一带一路”“四个自贸区”等重大工程建设,这些正是加大开放力度、实现合作共赢,打造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见证。

三、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意蕴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中,面对多元化、差异化社会状态,我们需要凝聚共识,共谋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共同体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各项事业建设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贯穿着共同体理念。“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追求“统筹协调全面可持续”,这些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核心字眼中都闪烁着“共同发展、共同享有”的共同体思想,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完成必须树立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立足于新的国际国内背景,既与这些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新境界。

(二)有助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取得了快速增长,但经济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也很突出。如果不能实现这些因素的协同发展,即在发展速度上保持一致,就难以真正提高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而要实现这种协同发展,如果没有强烈的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没有致力于共建共享的共同体精神,很难建设富有生机的、相互支持的、具有包容性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共同体,社会和谐也将无从谈起。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习近平共同体思想始终贯穿“发展共享、利益共享、命运相连”的主旨,能有效帮助人们在内心上认识到只有树立发展和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协调、整体发展,才能真正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有助于助推中国梦的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聚合民气,激发民智,汇聚中国力量,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源泉。在当代中国,汇聚中国力量,需要全体民众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克服各种困难,而这就必须要各个阶层民众秉承包容之心,正确对待差异和矛盾,形成彼此是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的最大共识,从而聚合成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内生力。此外,汇聚中国力量必须汲取国际社会的有益资源和经验,而这就必须要与其他国家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互利共赢,形成发展共识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共同体思想就是为了激发民众在改革开放面前基于共同利益形成强大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并获得国际社会的有益支持力,从而增强中国力量,助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四)有助于中国价值走向世界。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走向世界,增强国际话语权,不仅需要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强大,还需要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的提升。推动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价值走向世界是全球化时代中国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在2013年8·19讲话中特别指出,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文化宣传工作,要在“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0]。这给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大背景下中国价值观对外传播及应当承担的责任指明了方向。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定与传播,中国价值的核心理念已经形成。今后,伴随着中国开启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新时代,当代中国价值在彰显“中国内涵”的同时,还要坚持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思维,着眼于世界性和普遍性,毫不保留地将中国价值的优秀基因恩泽全人类,推动其“民族特色”和“本土气息”由特殊性转变成普遍性,并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需求,符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性,符合和谐世界的构建,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价值典范”,从而推动中国价值的崛起,并丰富和拓展“世界价值”。因为在今后的世界发展大浪潮中,“追求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要在国际舞台上追求软力量,更重要的是要用这种文化来规范自己的国际行为,使得自己的国际行为对他国来说是可预期的”[11](P83)。在这种背景下,习近平在国际场合反复强调“命运共同体”,并在2015年联大演讲时特别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这无疑是在世界面前彰显中国价值,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因为“命运共同体”所内涵的“共享、和谐”等精神,以及共同价值蕴含的基本要素都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及现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因此,习近平共同体思想及其实践有助于推动中国价值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场域中的话语权。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3-18.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刘志山,王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之维[J].湖湘论坛,2015,(5).

[6]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光明日报,2014-09-30.

[7]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5-03-10.

[8]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9]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10]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11]郑永年.为中国辩护[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胡彩芬]

田旭明,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校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博士后,江苏徐州221116

A8

A

1004-4434(2016)01-0012-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凝练与传播、认同对策研究”(14AKS018);江苏省博士后资助项目“列宁关于执政党克服‘危险’的思想及其当代发展研究”(1402080C)

猜你喜欢
共同体思想文化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爱的共同体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