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要素及升级途径

2016-02-28 03:10唱晓阳姜会明
学术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产业链农产品农业

唱晓阳,姜会明

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要素及升级途径

唱晓阳,姜会明

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将提高农业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控制能力,并降低产业链内部企业的交易成本,提升企业发展空间。根据我国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市场需求、信息传递、管理手段以及人才、技术和资本等产业链发展要素,提出产业链的横向、纵向延伸路径,并结合外国产业链发展经验,分析独立模式、合作模式、区域模式、联盟模式等优势和劣势,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有效整合。

农业产业链;发展要素;龙头企业

2015年11月,我国财政部印发《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全国初步形成产业链条延伸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能推动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以及研发育种、养殖、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的优化,并将与农业有关的工业以及流通业与传统农业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关联性的贸工农系统,从而提高传统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扩大农业的发展优势。为此,有必要深入探索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和有效整合途径,为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一、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要素

(一)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作为农业产业链的源动力,是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重要发展要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链组织对市场需求的重视度和敏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当外部市场需求与农业产业链的资源具有匹配性时,“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升级为“市场机会”,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契机[1]。在该过程中,市场需求将形成具体信号,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或节点进行传递,而这些环节和节点的主体将对市场需求信号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近年来,大众消费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农产品及相关服务的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同时,人们对农产品的来源、质量以及购买便利性等有了新的要求,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的优化,促使农业产业链条组织提高自身生产力并优化农业产业链条结构,以提供更为高质、便利的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这一过程具有渐进性和上升性,当产业链发展达到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的规模后,新的需求将会产生,继而推动产业链的持续性发展。

(二)技术、人才和资本要素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市场的复杂化,农产品资源的影响力有所下降,而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影响力则出现明显的上升,对农业产业链的纵深发展产生关键的作用。

1.技术要素。该要素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市场需求”向“市场机会”的转变,提高产业链发展的实际效益。市场需求与产业链资源之间的匹配程度影响到农业市场的发展,而先进的农业技术则能推动农产品及服务的创新和改革,使其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迎合市场消费需求,提高农业产业链对市场机会的利用程度。二是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并增加农业产业及相关服务的附加值。农业科研成果的普及和推广能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并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对农业资源的利用程度,使得农业产业链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2]。

2.人才要素。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才作为机械操作、产业管理的重要资源,其影响力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发展农业产业链期间,为了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亟需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管理经验和经营技巧的新型农民。然而,我国农业长期受落后生产理念的影响,当前的农业人才存在数量少、质量低且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制约着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发展。我国应提高对人才要素的重视程度,提高农户的农业素质,并鼓励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链的运作过程中,与其他组织主体共同分享利益并承担风险,以期发挥农业技术、农业管理手段的促进作用,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利益最大化。

3.资本要素。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仍面临着金融滞后、资金短缺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资本要素能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并带动小型组织及农户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节点的进一步优化。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成熟的资本市场能帮助企业快速募集资金,整合发展资本,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企业扩张发展,从而提高其他的市场占有率,为发展当地农业组织和升级农业产业链奠定基础[3]。二是降低龙头企业的融资风险。成熟的资本市场具有完善的融资机制,能有效降低龙头企业出现资金短缺的几率,提高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稳定性。三是强化产业链的利益关联机制。通过资本要素这一纽带,产业链组织之间能通过持股、参股、控股等方式结成利益联盟,不仅能提高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分工协调性,而且使产业链中的小型企业、农户等弱势组织也能合理分享产业链发展所带来的增值价值,提高收益分配的公平性[4]。

(三)信息传递

农业产业链的信息传递涵盖链条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信息流动以及链条内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带动产业链价值流与物流发展的重要要素。其中,农业产业链条的内外信息流动能推动产业链萌芽和发展。当前的竞争者及潜在的竞争者都是影响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产业链组织能通过相应的市场机制获取竞争者的信息,形成产业转型发展的契机[5]。同时,农业产品相关的生产者、加工者以及流通者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将形成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外部竞争者。这不仅能提高产品生产及运输的协调性,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能够激发产业链的形成,是农业产业链萌芽的原始因素。而农业产业链条的内部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则能实现产业链的信息上下传递,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组织之间的协调性和合作性,并及时对市场需求信息进行反馈,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以及销售等环节的协作度,提高农业产业链的实际效能。

(四)管理手段

管理手段主要针对农业产业链中的人力、资本、技术以及信息等资源,是提高农业产业链运行实效的重要要素。当前管理手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农业产业链的内部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使得产业链组织能够自主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为形成利益联盟并促进组织共同发展奠定基础[6]。二是在农业产业链的内部建立便捷的信息平台,提高产业链内部信息交流的通畅性,并实现信息多维交流,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错失市场机会。同时,信息平台能扩大产业链组织合作的透明度,有效防止部分组织因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产业链利益的行为,从而提高产业链合作的紧密性。三是强化对农业产业链的管理约束,以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产业链组织的自律性,完善组织信任合作机制,促进产业链发展效益的提高。由于农业产业链是复合链,因而其管理手段的影响力也具有一定的负责性。其中,产业链管理可以分为价值链管理、信息链管理与物流链管理。在价值链管理上,良好的管理模式和手段能提高产业链组织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管理效率,及时发现产业链中具有增值意义的节点,进而通过有效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实现以较低的成本创造较高的链条价值,提高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效益。在信息链管理上,良好的管理模式和手段能提高产业链内外的信息交流对称性和通畅性。和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其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以及运输等环节都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需要及时、灵活的信息管理作保障。有效的信息链管理能建立快速的信息反应通道,及时针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以及运输等环节的变化制定应对措施,从而有效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经营效率。在物流链管理上,主要是在农产品存储和运输过程中,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防潮、防虫害以及低温、烘干等储运措施,提高农产品的储运安全性,保证农产品价值保值[7]。

二、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升级途径

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升级,才能使产业链真正获得实效。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升级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另一条是产业链的整合。农业产业链的升级与市场是紧密结合的,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动态,生产出畅销的农产品,对农业产业链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一)产业链的拓展延伸

对于农业产业链来说,其拓展延伸主要通过农产品的深加工来实现,在前期生产方面,加强与生产部门的密切合作;在后期销售方面,加强与运输部门和市场部门的合作。通过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追加技术成本、运作成本,实现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1.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延伸机制

我国农业产业链进入市场化的时间并不长,与市场化较早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链的“窄”与“短”上,使得产品的获利空间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延伸一般会牵涉到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当地的自然环境及地理位置情况,这些因素影响到农业产业链的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所以需要制定产业链的拓展延伸机制,以保障产业链的升级。为此,我们可以采取由政府进行农产品供需调控,包括适当降低税收、对部分农产品销售进行补贴等,关注市场的需求变化,加强农产品的技术支持,还可以定期举办农产品交流活动,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提高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空间。产业链的拓展延伸机制还牵涉到农业技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技术,才能形成更多与农业相关的新产业,使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内容得到充实[8]。

2.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延伸路径

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横向延伸,增加产业链内部的农产品深加工环节,扩大农业产业范围,提高产业链内部组织的规模。二是纵向发展,通过农业领域高技术、高知识的研发、实验和推广,促进农业产业链向纵深发展。农业产业链经过延伸后,其范围将突破原来的第一产业范围,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结合,例如发展生态旅游业、农产品流通业等。这将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激活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实现横向延伸的主要措施。根据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对初级农产品的深加工不仅能提升产品本身的价值,而且可以扩大市场空间,提高产业链的发展高度。尤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应对来自国外大型企业的竞争,我国应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从粗加工转向精深加工,提高农业效益。此外,物流的发展也对农产品深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菜、果、瓜、鱼、虾等初级农产品往往以鲜活的形式出现在储运环节中,容易因含水量高、营养丰富等原因而导致货物腐烂,对储运技术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解决鲜活农产品的储运难题,实现农产品异地销售、非产季供应以及国际销售,我国应完善对农产品的保鲜加工技术,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链的技术要素、人才要素,建立农产品深加工机制,并完善农产品储运管理手段,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横向延伸[9]。此外,我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粮食、油料、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等农产品的产量位于世界第一。但受传统农业结构的影响,目前我国在农副产品的供应上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过剩问题,导致农副产品的生产销售收益较低,加之农副产品的加工技术较为落后,不仅造成我国农副产品资源的浪费,而且难以满足市场消费需求,极大地降低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将面临较大的困境,难以应对发达国家的农业竞争。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

一是加强技术革新,提高农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传统观点认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只是对普通农产品进行加工,缺乏科技价值。这种传统观念导致不少农业企业缺乏对产品深加工的重视,难以扩大产业链的范围和规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不仅更加注重农副产品的色、香、味等品质,而且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10]。在这种背景下,一般的农副产品加工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有关企业应进一步提高对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重视,结合市场需求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将国外先进深加工技术转化为适合我国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实现自主创新。

二是建立试验基地,加强农产品的实践研究。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链中的不少龙头企业仍将农副产品的加工重点放在生产上,忽视农业技术的科研工作,科研方面的平均投入不到销售额的1%,导致深加工技术滞后。对此,龙头企业应转变发展理念,提高对农业深加工技术试验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加强对基础性、前瞻性农业科研的重视,并对农业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建立技术队伍。

三是做好农产品的原材料品种优化选择工作。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产品生产都对产量比较注重,而对原材料品种的优化选择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原材料的品质低下,极大地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此外,农产品生产者受到市场和利润的影响,通常会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产品的生产及销售环节,而忽略了原材料的品种优化,虽然短期内可以提高效益,但产业链各环节联系不紧密,甚至出现脱节现象,出现供需矛盾,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对于这种情况,政府应正确引导农民开展原材料品种优化选择工作,各生产企业应紧抓原材料源头,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11]。

(二)农业产业链的有效整合

农业产业链整合的实质是通过链环之间的协调,将不同产业部门连接起来,进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满足产业链组织之间的协调发展需求,实现产业链的利益最大化。从产业链的发展要素来看,产业链的整合主要是价值链、物流链以及信息链的整合。从产业链时空分布看,产业链的整合主要包括宏观区域内产业链整合、区域内的产业链整合和跨区域的产业链整合等。通过有效的整合,产业链内部组织将提高抗风险能力,减少农业生产、储运及销售的不稳定性,并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度,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从国外农业产业链整合来看,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集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基点,也是开展产业链整合和管理的核心。根据我国目前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可选择以下几类发展模式:

一是独立模式。该模式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在此基础上整合某个农产品品种的产业链。独立模式的应用需要龙头企业自身发展成熟,具有一定的企业规模和经营实力,能够带动产业链中其他企业及农户的发展。

二是合作模式。该模式以多个企业的合作为基础,共同开发某类农副产品,并通过合作分工机制,对该类农副产品进行合作生产、储运和销售等,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有效整合。这一模式能发挥产业链合作效益,但也容易因合作机制的变动而引起利益纷争,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三是区域模式。该模式以多个区域为基础,结合市场需求形成某一类产业的集群,能提高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对基础资源以及规划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政府的科学引导。

四是联盟模式。该模式以某农业产业作为重心,整合区域内乃至国内有关产业的产业链,形成发展基础,共同推动整个产业市场的发展。当前我国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较少出现联盟模式,但随着人们对农业产业链发展重视的提高,该联盟模式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12]。

三、结 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创新发展就会被淘汰已成为市场铁的规律。明确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要素,掌握农业产业链的升级途径,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链的整体优势。为了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基于产业链及产业关联的立场,优化升级产业链,有效利用各项农业资源,紧密结合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加强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交流,大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形成农业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局面,促进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发展。

[1]董芳.新型城镇化下农业产业链融资探析[J].西南金融,2014,(11).

[2]詹瑜,崔嵬.农业产业链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J].贵州农业科学,2012,(5).

[3]肖小虹.农业产业链成长要素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4]王亚飞,唐爽.农业产业链纵向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5]廖祖君,郭晓鸣.中国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演变的逻辑与方向:一个产业链整合的分析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15,(2).

[6]韩秋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消费的作用力分析——基于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的视角[J].图书情报知识,2015,(5).

[7]董芳,肖志明.基于地区的农业产业链融资产品流程设计——以广东清远地区为研究对象[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7).

[8]危旭芳.资源要素与中国农民创业模式探析——基于典型案例的考察[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6).

[9]李建军.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模式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5).

[10]王玉珂,门玉英.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特征及其发展现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9).

[11]翟璇.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索[J].农业经济,2014,(8).

[12]颜廷武,李鹏.循环农业产业链主体协同发展绩效与空间异质性[J].经济地理,2015,(7).

[责任编辑:邵川桂]

唱晓阳,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姜会明,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 130118

F32

A

1004-4434(2016)01-0080-04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核心竞争力研究”(2014B201)

猜你喜欢
产业链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