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圈子文化——以某即时通讯软件“朋友圈”功能为例

2016-03-01 02:29沈丽羽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0期
关键词:即时通讯朋友圈圈子

沈丽羽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略论圈子文化——以某即时通讯软件“朋友圈”功能为例

沈丽羽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即时通讯软件的诞生,引领了新一代媒介技术的革新以及受众需求格局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当下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某款手机聊天软件的现状及其重要组成功能“朋友圈”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探讨了在“朋友圈”中逐渐形成的各种圈子以及圈子所渗透和传达的文化,这里也可称之为圈层文化。此外,本文还将微博消息与之稍作对比,观察并探讨其中的同异之处,分析这种圈子文化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朋友圈;文化;即时通讯

1 时代的推动

某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了一款手机聊天软件,其基于网络平台,可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及视频,引领了新一代媒介技术的革新以及受众需求格局的变化。这款软件作为网络媒体裂变的产物,其原本的出发点是做一套以对象和信息为核心的消息系统,最终的使命是实现沟通,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而且是人与组织、人与机器之间的对话。媒介领域著名的学者莱文森曾说过,人是积极驾驭媒介的主人,不是在媒介中被发送出去,而是在发号施令,创造媒介的内容,对别人已经创造出的内容,人们拥有空前的自主选择能力。正如这款聊天软件所演绎的一样,它赋予人们的是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特征,并将这种元素搭建于以手机和平板为主的移动设备之上,加速了媒介变迁的进程。

截止2016年3月,该款聊天软件“月活跃用户”的统计数量为6.5亿,平均“日活跃用户”也达到5.7亿,目前国内所有互联网平台的“活跃用户”数量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超过九成用户每天都会使用这款软件进行即时通讯,半数用户每天使用的时间超过1小时。在五年间,这款软件就积累了如此惊人的活跃用户数量,确确实实用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工具渗透于广大受众之中,并迅速被广大受众所消化和吸收。尽管人们是新工具的创造者,但随后又被工具所塑造,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改变的不仅仅是传播空间、时间亦或者场景,同时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文化观念。当然,新的工具也给传统的通讯方式带来了一波威力不小的冲击。

2 新媒介的衍生物——“圈子文化”

自从这款新型聊天软件诞生后,开辟出了又一新型的、小范围的“公共领域”,但是这个领域并不是一个彻底公开的领域,它只是将具有大致相近思维模式、爱好特征以及一些大致相同属性的人群汇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圈子,每个圈子所讨论的内容从个人生活到国家大事,十分之宽泛,但同一圈子渗透着相近的某些属性。同时,在每个不同的圈子基础之上还会形成其他相关的衍生物。

这款软件一开始就倡导实名制注册,其账号可以同时绑定手机通讯录信息和QQ通讯录信息,从而向用户推荐通讯录中认识的朋友,此外,也能通过朋友间相互推荐名片或通过摇一摇添加不认识的用户。因此,用户朋友群中一大部分为认识的朋友所构成,还有少部分由不太熟或彻底不认识的陌生人构成。而对于它的“朋友圈”功能来说,它给所有用户提供了平等的发布公开讯息的平台,但是,用户所发表的图文或视频只能对自己的朋友开放。此外,这款聊天软件不支持一键转载功能,这就相对阻断了圈子与圈子之间的渗透;对于发表评论方面,它也进行了限定:只有相互加为朋友的用户才能看到彼此的评论留言。例如B与A和C都是朋友,但A和C相互并未加为好友,那么,如果B发布了一个讯息,A进行了评论,那么C始终看不到A对B的言论,反之亦然。因此,这款聊天软件的传播模式并不是一个大众传播模式,即它并不能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当然,它也不是彻底的全盘开放,而是对单个用户更加注重隐私的保护。

对于微博来说,只需要进行单向关注行为,即可查看并接收其他用户的信息。因此,用户间的关系相对较弱,但是更容易跟随和集结人群。同时,微博具有“自净化”的能力,即如果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微博现象,那么,通常都会伴随各种批评性的其他微博意见,传统媒体通过采用这些健康意见,在群众的转载中得到有效确认,这样就会对那些不好的微博现象产生稀释作用。然而,文中提到的这款聊天软件的“朋友圈”并非如此。由于圈子与圈子之间相对彼此独立(前面提到的评论查看限制和不支持转载个人信息),因此,对于每个不同圈子内的意见和看法相对不容易“交锋”,即使“交锋”了,该款软件对个人用户的各种限制和数量控制也会使这场“交锋”显得双方都势单力薄,形成不了阵势。

3 结语

言而总之,任何新媒体的出现,都与传统媒体有所区别,但又与传统大众媒体并存,文中提到的通讯软件突破了大众传统传播模式框架,是一种既包含大众传播,也包含了人际传播的全新传播方式和体验,而在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及体验中,其中潜在的社会问题及隐患,同样需要社会各界及时关注。

(1990-),女,汉族,云南昭通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

猜你喜欢
即时通讯朋友圈圈子
民事诉讼中即时通讯记录的证据采用进路
即时通讯软件发展模型的实证研究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科学技术哲学视域下的即时通讯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你的圈子在哪里
朋友无圈
09年的black Ascot val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