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林立的世界》之荒诞性解读

2016-03-02 20:01杜可文
学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海勒小说语言

□杜可文

《都市林立的世界》之荒诞性解读

□杜可文

荒诞手法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作品的主要特点。本文以海勒的短篇小说《都市林立的世界》为例,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约瑟夫·海勒的荒诞写作特色。

《都市林立的世界》;荒诞;情节;人物;语言

约瑟夫·海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将荒谬的社会现实融入怪诞的小说世界中,以其新颖的风格,开创了黑色幽默小说的先河。《得过且过》是海勒生前未发表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二十余篇短篇小说,涵盖了爱情的波澜,生活的困顿,工作的艰辛,家庭的变故等诸多方面。目前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有河南理工大学的一批研究者,杨晓燕、邢兵兵从非理性、不确定性角度分析《从黎明到黄昏》,李文丽则关注《格林威治姑娘》的黑色幽默,袁亚衡评析《雪堡》中主人公精神依托毁灭的必然性,禹雪艳从荒诞角度出发分析《一个名叫福鲁特的人》,王祖友同样以荒诞为切入点解读了《我不再爱你》。

《都市林立的世界》出自《得过且过》这部短篇小说集。这篇小说很好地体现了海勒小说的荒诞特色,目前尚无人进行系统性研究。国内研究海勒多着眼于黑色幽默这一角度,荒诞性作为其小说的基本特征常常被融入到黑色幽默的风格中,较少作为单独的视角进行评析。笔者选择这篇小说,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其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语言特点,解读该小说体现的荒诞性。

一、情节的荒诞性

《都市林立的世界》讲述的是一个小信差被雇佣去一个有钱人家做事,却遇上了有钱人家太太用金钱引诱,小信差落荒而逃的故事。文中描写人的生活状态极其荒诞,富有的男主人和女主人心灵扭曲,行为怪异。女主人为填补内心空虚雇佣年轻男孩来做爱,男主人对妻子的背叛视而不见,甚至推波助澜,指导小信差一步一步如何拥抱抚摸女主人,并在小信差因窘迫失败后要求换其他成熟的男人。“那男人站到一边,纹丝不动,神情严厉,严密地注视着他们。继续吧,当男孩向他瞥了一眼时,他说,很好。”“那男人冲到他后面,两手抽打他的背,大声叫起来。吻她!该死的!吻她!”“男人像旋风一样刮向男孩。回到局里去,他大叫着,告诉他们,派一个大一点的男孩过来。明白吗?我们需要一个大一点的男孩。”[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为混乱扭曲甚至是畸形。男女主人在法律上是夫妻,现实生活中却追寻享乐而道德沦丧。为了性快感可以用儿子的照片做引子,以美丽的外表来引诱,借大麻毒品麻醉自己,一切始于混乱而又归于混乱。平铺直叙下,没有事先设定的背景,故事不再有头有尾,发展也不是一环套一环,没有情节的跌宕起伏,更没有精神价值的最后升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情节设置往往打破传统,使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现实生活的叙述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严肃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在他们眼中,现实主义已经无法描绘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所以大量采用超现实主义的不连贯的形象化描绘,以揭示人物的潜意识思维状态,乃至整个社会的神经质状态。[2]

这篇小说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展开了故事情节,主体内容就是小信差和男女主人的毫无逻辑的对话。整篇小说是由不同主题的对话拼接而成,删掉任何一段都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情节片段互不衔接,每一块似乎都是零散而独立的,是一种既富有喜剧意味又使人毛骨悚然的小说,这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摸索出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自然传统的写作手法已经无法表达当今社会的非理性和人类生存的荒谬性,所以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来表现这种非理性和荒谬性。哈桑认为,后现代派作家选择并列关系而非主从关系形式,选择转喻而非暗喻,精神分裂而非偏执狂。他们因此求助于悖论,反依据,反批评,破碎的开放性和版面的空白。他们认为,世界是由片段组成的,但是片段之和构成不了一个整体。诸片段并没有向某个整体或者中心聚集。为此,后现代派作家不以追求有序性,完备性,整体性,全面性为目标,而是游弋于各种片段性,凌乱性,边缘性,分裂性,孤立性中。[3]这种艺术形式反映了人内心的苦闷与社会的冲突,读者读后既感到滑稽也感到悲哀。人在丧失信仰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之后,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活在世界上,没有自我价值,也无法抗争这荒诞的社会。情节的混乱是海勒的荒诞手法之一,运用这一手法,作家暗示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不合逻辑的非理性。在这样扭曲的世界中,除了荒诞,人们想不出其他方式来度过这难熬的时光。

二、人物的荒诞性

传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完整,个性鲜明,背景明确,逻辑清晰。而荒诞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则在作者夸张扭曲变形的手法下,抽象成了一类人物。《都市林立的世界》中的人物没有明确的身份和姓名,男人男孩女郎,人物类型化。男人和女郎这两个角色,从头至尾只是用“男人”“女郎”来指称,暗含这个角色代表的人在美国社会到处都是,生活糜烂堕落腐化,用金钱购买性享受。“他的脸刮得很干净,颧骨后方有一小块皮被刮破了;从鼻孔两侧到嘴角,有两条深深的纹路。他的声音轻柔平和,沉着严肃”。在这个都市林立的世界,人们外表严肃冷静不苟言笑,内心却如变态的魔鬼。“她的确是个美丽的女孩,你觉得和她做爱会怎么样?”“冷却烟的。我们抽劲道很足的烟草。印度大麻醉品。”“男人的行为举止中,潜伏着一股强烈的感情暗流;女郎的举止态度中,也同样有极度渴望的情感掩藏着,搅动着。那是一股不可思议的洪流,令人压抑。”[4]纸醉金迷的生活让人麻木压抑,放纵自我的同时也毁灭自我。人的心理在内因外力作用下发生扭曲,整个精神状态呈癫狂状态,毒品和药品都不能填补内心的空虚。正如小说中的男人说道:“迷失在一个莫大的城市,感觉糟透了。人的头脑就是一个莫大的城市,个人总是迷失在这个大城市里。他花一生的时间来摸索,试图确立自己的位置。到死我们还是陌路人,迷失在一个莫大的城市里。”[5]照片上穿球衣的男孩,女郎说他是男人和前妻的儿子,在外上大学,六年未归。男人说他是女郎和自己的儿子,已经死了。“你了解做妈妈的会是什么心情。我们只想你亲亲她,填补一下他的空缺。”“你的意思是要我亲吻她,就好像他是我妈妈。”“不是,你得幻想她是一个你的女朋友,你最喜欢的那个。”[6]照片上的男孩是情人还是儿子,我们不得而知,如果两者皆有,这便是罔顾伦理。但对于这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社会精英人士又算得了什么呢?

小说里的主人公们都在游戏人生,寻找消磨时光与生命的方法。女主人沉迷于毒品与性爱享受中,五十左右的男主人虽然严肃精干,但已经满足不了女主人的需求。女主人将目光投向年轻男孩,希望在他们身上寻找到一种不一样的快感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女郎是如此,整个社会也是如此。后现代主义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无能、不幸、滑稽、笨拙、愚蠢、不圆滑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这类人物只不过是场景中一个可以替代的暂时性角色,他丧失了悲剧的气息,而多了些游戏成分,他以自身灵肉的无言的麻木达到减除欲望的焦虑痛苦的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经济趋向繁荣,可是大战在人们心灵上留下的巨大创伤,远不是物质繁荣所能医治的。接踵而来的冷战,侵朝战争,侵越战争,麦卡锡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失业率的增长,价值标准的丧失,使美国很多作家由最初的迷惘缄默转向悲观失望。他们对政治产生幻灭感和厌恶感,现存社会荒谬丑恶,人的个性和意志根本无法与庞大的社会机器相匹敌。在哲学上,他们开始接受风行欧洲的存在主义,深信人类生存的荒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持鄙视态度。[7]“都市林立的世界”亦是如此,没有理性,没有秩序,信仰缺失下人的存在受到了质疑,存在的意义消失殆尽。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女郎的啜泣声刺穿了他的耳膜,他睁开了双眼。她的脸因绝望而变了形。”“她的脸凶暴憔悴,歇斯底里。告诉每一个人,告诉整个该死的世界。”[8]女郎的生活优越,而她所思所感都是痛苦。用钱诓骗男孩来同她做爱,得不到满足后便如精神病人般歇斯底里。女郎是痛苦的,但她找不到痛苦的根源,也无法排遣痛苦。这显示出,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在这个荒谬而怪诞的世界里,人所有排解痛苦的方式都是荒诞可笑的,这恰恰体现了人物的荒诞性。

三、语言的荒诞性

使用冷漠克制的语言来叙述残酷的事情是海勒荒诞语言风格的特点之一。对令人绝望,蛮横残暴的事件抱以冷眼旁观的态度,甚至用插科打诨的诙谐调侃笔调来表现严肃残忍的场面,显示出超出常情的荒诞。与这种冷漠无所谓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现实的惨烈丑恶和荒诞。[9]“你和女孩子们一起的经验丰富吗?她们放荡吗?你喜欢放荡的吗?你觉得和她做爱会怎么样?你见过裸体的女人吗?爱抚她亲吻她!”[10]这些露骨低俗的话正是由这些社会精英人士说出来的,国家的财富拥有者,国家的命运掌控人就是这样的生活糜烂,道德沦丧,不禁让人感到既可笑又悲哀,荒诞性显露无疑。这篇小说充满着“我不知道”“不是那样的”“不”这样的对答。小信差和男女主人似乎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中的人物,彼此互相不了解也不理解。单纯的小信差不能理解男主人要求他当众和女主人做爱,女主人不能理解小信差的技巧生疏,男主人不能理解金钱买不到他人的顺从。在女主人歇斯底里的狂躁中,男主人作为丈夫没有丝毫心疼,却重重地打了女主人一巴掌让其闭嘴。“男孩注视着她,动不了脚步。她挣扎着要逃出那男人的双爪时,像粉笔一样白的脸颤抖着,痛苦的扭曲着。男人扬起手,照着她的脸打了一记耳光。突然的袭击让她头晕目眩。他慢慢地扶住她,让她瘫坐在一张椅子上。”[11]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如此荒诞冷漠的地步,对话语气极其生硬,没有一丝情感。在海勒的作品中,用冷漠的语言叙述事件,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事件,从头到尾贯穿的冷漠笼罩着所有的喜怒哀乐。

使用神经质的对话来暗示荒诞性是海勒荒诞语言的特点之二。“你那样想它时,它是一幅恐怖的画面。在每一个大脑中,都有一条裸露的胳膊,在莫大的漆黑的城市里摸索着自己的道路。难道你不能看见一个世界满是赤裸裸的摸索着的胳膊吗?”“我能感觉到自己脑袋里的这只胳膊,我常头疼。我能感觉到手指刺入软组织。”[12]男主人这貌似哲理其实神经质的话语,体现出他的内心和头脑都是混乱的,没有理性的支撑,语言不再是用语交际和表达思维的工具,相反使人更加的迷惑糊涂。在后现代语言观看来,说话的主体并非把握着语言,语言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是语言说我,而并非我说语言。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的无意识结构,事实上提出了理性主体消亡的问题。人在语言中并无地位,他只是语言的载体。人物对话的语言直白,无深度性,作品在语言上的审美意义也消失了。现代派大师诸如普鲁斯特、里尔克或乔伊斯的作品要求读者深入其意义深渊之中,通过不断地阐释和发掘,获得审美的意义。而后现代主义却拒绝解释。作品的意义不需要寻找,书的意义就是书的一部分,没有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所谓深层意义。[13]

使用矛盾性和悖谬性的语言是海勒荒诞语言的特点之三。小说中的很多话都没有固定标准,后一句话推翻前一句话,后一个行动否定前一个行动,形成一种不可名状的自我消解状态,类似语言游戏。如:“等一会。不要告诉任何人任何事情。忘掉发生的事。明白吗?”“告诉他们。告诉每一个人,告诉这个该死的世界。”“不要告诉任何人任何事情。”[14]语言的自相矛盾表现出一切都在不确定性中,无法定义,无法明确。《都市林立的世界》语言表现出一切都是自相矛盾的,一切都是荒诞的。

四、荒诞背后的现实基础

海勒小说的创作特点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与他的成长经历也密不可分。海勒是犹太人,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四岁丧父,童年家庭贫困。10岁时海勒加入了“互忠社”的邻居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属于康尼岛文艺复兴组织。海勒深受其影响,作品中的荒诞感以及反讽式的语言都受惠于他早年在俱乐部的生活和阅读经历。尤其是成员之一的丹尼尔·罗索福,他浪漫而又反叛的性格对海勒影响很大,同时那种插科打诨式的语言也成为后来海勒荒诞语言风格的基础。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主流社会便开始关注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的命运。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给美国造成多少损失,但是战后美国知识界却反映出异常强烈的幻灭感。一战在政客的鼓吹下被宣传为“为结束一切战争而进行的世界大战”,其实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利益的战争。这场战争牺牲了无数优秀青年的生命,摧毁了光荣的欧洲文明,践踏了传统价值观念,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越来越深。政治上营私舞弊,经济泡沫繁荣,社会暴力犯罪泛滥,传统道德也在慢慢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让美国人对生活的绝望与恐慌的情绪更加强烈。长崎、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屠戮生灵的同时,也让人们质疑科学发展的理性与正义。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有种死亡将近的感觉,朝鲜和越南战争的失败再次打击了美国人的信心。国内反共产主义愈演愈烈,麦卡锡主义横行的后果是数千人被逮捕并受到莫须有的指控。人和人之间的信任瓦解,人和社会的隔膜越来越深。六十年代猖獗的暗杀活动,使人们对自身存在处境感到危机四伏惶恐不安。社会的恐怖氛围压抑扭曲了人性,人们在这个看似熟悉其实陌生的世界感到无所适从。

与此同时,存在主义风靡欧洲和美国。存在主义探索人类存在的价值,人的痛苦,孤独,绝望感等问题和美国人彷徨无助的内心相契合。存在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如荒诞哲学,成为许多作家创作的思想基础,海勒也不例外。绝望中夹杂荒诞,更显得世界的冷酷和人类存在的无奈。

五、结语

在荒诞主义者们看来,传统的古典理性和信仰所创造的所谓优雅文化以及所追求的崇高精神都是虚伪的,造作的。人们所崇拜的光辉灿烂的文明只是征伐的果实,欲望的产物,骨子里抹不去的虚伪和丑陋。后现代主义作家将这些毫不留情的揭露出来,权威被推翻,生存的价值被解构,生命的意义被摧毁。[15]艾斯林说:“这个时代的每种文化类型都找到了它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最真实地代表我们时代的贡献的,看来还是荒诞派戏剧所反映的观念,即对于荒谬的一种荒谬关系。”[16]评论家道格罗杰说:“小说描述的是一个荒诞而迷茫的世界,只有用荒诞和迷茫的风格来写才最合适。”海勒的小说正是如此,荒诞的艺术形式与它所表达的内容相得益彰,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就了海勒的创作,也为文坛提供了新的典范。

[1][4][5][6][8][10][11][12][14][美]约瑟夫·海勒:《得过且过》,郭国良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2][3][7][13]杨仁敬主编:《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青岛出版社2004年。

[9]丁婷婷:《论约瑟夫·海勒长篇小说的荒诞性》,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5]代双璐:《荒诞——人类精神的折射》,辽宁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6]伍蠡甫主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翻译硕士)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海勒小说语言
作家与甜点师
语言是刀
海勒妙释“偏见”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喀喇沁土默特移民与近现代蒙古社会——以蒙郭勒津海勒图惕氏为例
救人者待解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