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口语交际课堂几点思考

2016-03-02 19:15福建省建宁县里心中心小学罗仔秀
学苑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口语交际交流

福建省建宁县里心中心小学 罗仔秀

农村口语交际课堂几点思考

福建省建宁县里心中心小学 罗仔秀

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表达训练的诠释我们明白:口语交际表达训练的教学缘起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口语对话是必需的(特殊人员除外),如若不会交流,不会采集人际交流信息,势必会在现代生活中处处失意。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思考:口语表达训练又何尝不是与写作教学密切联系水乳交融。基于这个理解要农村的教师寻求构建口语交际实效课堂的策略,让农村的孩子具有:倾听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这是我们农村教师应当不断思索的。

农村 口语交际 思考 构建 调查 策略

一、源于现状的思考

我在农村小学从教19年,所教学生两种类型:一为独生子女,二为留守儿童。要不就是家长忙,与孩子无交流;要不就是隔代监护,溺爱严重。因此这些农村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一定的自觉性,更是缺乏兴趣;我看孩子们的日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有这样的思想:“现在不想读书,等长大一点我要去打工。”于是,很多时候,我都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农村孩子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致力于建立他们的学习兴趣,确立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才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农村孩子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他们的眼里,认为只要能够完成当时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在每次的考试中能得到一个好的分数就行了,说话又不要考试。因此在口语交际课堂上,孩子们都惜言如金,保持沉默。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以说话交流为主旨的口语交际,是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将来工作、社会交往中最最需要的沟通方式,它与自己将来的各种社会活动密切相关。此外,部分教师也不够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干脆给出一个统一的、考试中一定会正确的“标准答案”让学生背,因而忽视口语表达训练的指导,学生也就抱着侥幸心理课堂混过,不仅谈不上有口语交际的兴趣,更谈不上从口语交际的角度提高语文素养。在这样的状况下,我就常常想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引导农村孩子“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何让农村孩子“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何让农村孩子积极“用语言打动人”;我们老师在口语交际的课堂应该怎样努力构建一个互动井然的口语交际课堂,从兴趣入手,让学生渐渐滔滔不绝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样的一个思考放在了课题组研讨并实践,我们发现,在诱发学生开口的策略上,于农村孩子而言“对话式”比较有效,比如《该怎么办》的课堂实践采用故事导入、课堂表演等方法孩子都是听得入迷,看得热闹,然后保持沉默。而用对话的方式,孩子们明显敢开口了:

师:你觉得小东能不能要爷爷的钱呢?

生1:不能。

生2:当然不能!

师:怎么是当然不能?这么肯定。

生:爷爷年纪大了。

生:对!爷爷爬楼梯很困难,但是我们很容易。

生:我们很容易,不可以要报酬!

师:假如你拿了,你是什么心情?

生:老师,我不会拿,没有假如!

生:老师你应该问没有拿报酬心情会怎么样。我就有这样的经历……

孩子们七嘴八舌,我就跟着孩子们走进了训练深处,不用刻意,抛开设计,我弯下了腰,静视花开。感动瞬间膨胀,我想:孩子喜欢这样的对话交流,不是设计好独立交流,而是要平等的互动。教学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从这以后的语文课堂上,我常常和孩子们这样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不仅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还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孩子的生活和思想,他们常常有很感人的言语:“老师,我今天看见在雨里汪小圆的妈妈把伞都打在她身上,自己身上都湿了一半,回头看我妈妈也是这样的,妈妈真好,我也要对妈妈好!”“老师,你站了一节课了,下节课你坐着上课吧。”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都和他们细细的聊,身边总能聚集好多孩子或听或交流,感恩不用刻意教育,体贴不用刻意引导,遵守不用刻意命令,表达训练不用刻意设计,教育契机无处不在,孩子成长无时不刻。

二、源于教材的思考

我们现行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其中提供的口语交际话题(有购物类、收集资料类、现象描述类、表演类……),有的也不一定是学生感兴趣和熟知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胆的取舍,精心选择,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因时而异,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并找出延伸内容,寻找出适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部分作为口语交际的话题,努力活用教材。这个感悟来自于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的发现》的课堂实践,布置预习后,一个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孩子问我:“老师,什么叫生活中的发现,从哪里说起?”我举例说明了一番,就听到她喃喃自语:这样平常的事情怎么叫发现,说这个发现同学们该笑我了。听了这样的话。我想到了教材那大而化之的要求,若有所思:我的课堂预设应该改一改了。于是我在课堂上先做了一个简单实验:两个杯子,两百枚回形针做水的表面张力实验,让全班参与我的实验,然后再来谈这个发现,再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回家做实验,并给了几个方向。并说明真正的口语交际《我的发现》交流两周后进行。学生跃跃欲试,都暗暗下决心要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发现,两周后学生的口语交际课堂十分活跃,发现的过程说得活灵活现,连平常最不发言的孩子都谈到了豆苗的发芽过程。我真的没有想到,只是一次偶然的心灵创意延伸教材,居然有了一个这样惊喜的结果。更是触动了我今后对教材创新挖掘。其实我们不用等到感恩节再来诉说感恩,当看见奶奶送孙女上学蹒跚的背影,我就让孩子看看说说,得出的结论有感恩,可是还有导行,甚至有个孩子还演讲式的呼吁:尊敬长辈,自强独立!我就让她在升旗的时候进行国旗下讲话:题目就是《我们可以这样做》,儿童化的言语,普遍存在的现象,让全校的孩子有了情感上的共鸣,她就成了校园小明星了。在这样的偶然教材改组和延伸,收获满满,效果的多方面自然不必言说。孩子悄悄地都在变得话多,自己力求说得精彩了。教育引导的契机无处不在,需要我们教师们都能妙手偶得。

三、源于我校现状的思考

农村学生的口语交际现状存在很多值得研究的方向目标:想说、敢说、乐说、会说、能说。针对农村孩子的口语交际课堂,我从中年级开始探究,从方向目标上循序渐进。深入了解我校孩子们“说话”的状况以及存在问题,并做细致的分析。

1.调查结果统计。

我校是乡镇中心小学,一个年级有四个班,共有1000余人。其中独生子女403人,留守儿童207人。为了了解本校学生口语交际的状况,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对3~6年级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对1~3年级进行个别谈话。

(1)喜欢表达的孩子占31%,一般的占69%。

(2)认为自己能说的占8%,一般的占56%,不好的占36%。

(3)有什么心里话,向父母诉说的占16%,向老师诉说的占34%,向祖父母说的占28%,不说的占22%。

(4)课堂上保持沉默,是由于怕自己说不好的占74%,其他原因占26%。

2.调查数据分析。

从这些数据中,我有了发现:孩子还是很乐意表达的;孩子们说话的状况还是很理想的,有64%的孩子认为自己可以说得还行;由于孩子们的父母或忙、或出门,他(她)们的心里话会跟老师说,我们老师应该多一份爱心、耐心和细心,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指导他(她)们;孩子们对表达有恐惧,没有自信。

调查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小学中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家长外出就业多,留守儿童多,家长没有陪伴孩子的成长,学生个体生活时间多,与祖父母生活时间多,导致溺爱现象严重,不善于与人交流,交际态度扭捏,有的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不肯交流,这些因素都成为口语交际教育教学中的拦路虎。

因此,在农村口语教学课堂上我且行且思:我们应该力争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促成和谐、自然的师生互动;让孩子在良好的交际情况中,思维活跃,情感奔放,交流通畅。

[1]于永正教育文集.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教育科学出版社

[2]费蔚.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与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4]沈霞.口语交际话题资源的开发.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5]李虹雅.课堂扎根 课外开花——浅谈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口语交际交流
情景交际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