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6-03-02 20:01王磊
学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义项词义宾语

□王磊

比较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王磊

比较法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将比较法运用于中学文言文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文言文词义、特殊语法现象的认识,加深记忆,最终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学文言文教学过程的比较法包括纵向的比较和横向的比较。纵向的比较指古今汉语的比较,包括文言文与普通话之间的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方言之间的比较;纵向的比较指文言文不同篇目甚至同一篇目里某一词或某一特殊语法现象出现的环境之间的比较。

比较;文言文;普通话;方言

一、引 言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常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习得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任何事物的特点都是通过与其他事物的比较才能揭示出来的。文言文之所以难懂,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古今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词义起了变化,语法结构也有很大的改变。如:“涕”在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意思是眼泪,但在现代汉语中却用来表示鼻涕。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往往位于动词、介词的前面,而现代汉语中却常常放在动词、介词的后面。比较可以深化学生对古代汉语词义、句法结构的认识,加深对这些情况的记忆,最终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文言文教学中的比较法包括纵向的比较和横向的比较。下面我们结合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来谈这两种比较法的运用。

二、纵向的比较

纵向的比较的实质是古今汉语的比较。现代汉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对学生来说,普通话或母语方言是最熟悉的语言,而文言文则相对陌生,引导学生将文言文与普通话、母语方言进行比较,以“已知”求“未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言特点的认识,从而加强记忆,获得知识迁移的能力。

1.文言文与普通话的比较

文言文与普通话的比较包括词义和语法结构两个方面内容。

(1)词义的比较

词义方面的比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①同字同义的比较

所谓同字同义指的是某一汉字在文言文和普通话中的字义相同。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即一个词往往只用一个音节来表示,表现在书写形式上就是一个字,而普通话双音节占绝对优势,即一个词往往要用两个音节来表示,表现在书写形式上就是两个字。文言文是单音节的,一个词表达多个义项,如“放”在高中文言文教材中至少有五个义项。①驱逐,流放。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②释放。如:“怨女三千放出宫。”(《七德舞》)③开放,开出。如:“江南红梅已放春。”(《留别公安太易沙门》)④放纵,放任。如:“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窦娥冤》)⑤安放,搁。如:“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窦娥冤》)单音词表达如此多的义项,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实际上“放”的这些词义都活跃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但都是作为双音节词的一个语素形式出现。教师在解释文言文字义的时候,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这些单字组词,将大大有助于学生掌握单音节文言词的词义。如:“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让学生以“辟”组词,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开辟”,这句话中的“辟”字就是“开”的意思,而普通话“开辟”中的“辟”也正是“开”的意思。“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毕”在这句话中是“使……结束”的意思,让学生以“毕”组词,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毕业”,“毕业”就是“结束学业”的意思,“毕业”的“毕”与这句话中“毕礼”的“毕”意思相同。“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让学生以“裁”组词,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普通话中的“裁决、裁断、裁判”等词,这句话中的“裁”词义就是“裁断”的意思,与“裁决、裁断、裁判”的“裁”意思相同。

②同字异义的比较

所谓“同字异义”就是文言文中某一个汉字虽然在普通话中仍然使用,但词义已经起了变化,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某一汉字文言文中的词义与普通话词义迥然不同,如:“抢榆枋。”(《庄子·逍遥游》)“抢”是“穿过”的意思,但“抢”在普通话中是“抢夺”的意思。“抢”的意思差别非常大。另外一种情况是古今词义有差别,但是词义微殊。如:“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恨”在这句话中表示“遗憾”的意思,但在普通话中常常表示“怨恨”的意思。“遗憾”和“怨恨”都表示人的心理动作,只是“怨恨”的程度比“遗憾”深。学生面对这种词义微殊现象时,往往犯以今律古的毛病,即用这个字在普通话中的意思去比附文言文中的词义,因此,这种“同字异义”现象往往成为学生理解文言文文意的陷阱。如:“儿涕而出。”(《促织》)“涕”是“哭,流眼泪”的意思。“涕落百余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涕”是“眼泪”的意思。普通话中,“涕”基本只出现在“鼻涕”一词中,如果我们以“鼻涕”去解释上面两句文言文就会闹笑话。“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苏武传》)“稍”是副词,“渐渐地、慢慢地”的意思。普通话中,“稍”也是副词,表示“稍微”的意思,如果不认真辨别二者的差异,往往造成文意理解上的困难。“百姓甚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爱”在这两句话中都是“吝惜”的意思,但“爱”在普通话中常常表示“疼爱、喜爱”等义,从不表示“吝惜”的意思。正如王力《古代汉语》指出“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因此,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留意这种古今词义微殊的现象,要引导学生进行古今词义的比较,避免以今律古。

(2)语法结构的比较

文言文一些特殊的语法结构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点、难点。如:“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这几句话中加着重号的字都是名词,并且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普通话中名词基本不具备这种语法功能,因此,名词作状语成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我们说普通话中名词不用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不是绝对的,只要我们认真思考还是能找到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的例子。如:“肩挑背扛”“蜂拥而至”“面谈”“面授”等词中,“肩、蜂、面”都是名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这两句话中“美”和“悦”都是形容词,后面接代词或名词性结构,表示一种支配关系,表示“以我为美”、“以亲戚之情话为悦”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形容词用在代词、名词性结构前面往往表示修饰关系,很少表示支配关系。因此,人们将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这种用法称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虽然,形容词的这种用法在普通话口语中基本消失,但在一些成语中还在。如“不耻下问”,“耻”表示“以下问为耻”的意思。我们在文言文特殊语法结构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努力搜寻、联系普通话中残存的文言文特殊语法结构,将大大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2.文言文与方言的比较

魏晋南北朝以后,汉语十大方言的祖语开始从汉语标准语里逐渐分化出来。一般来说,方言的发展速度比标准语慢,因此古代汉语的某些语言特点在普通话中消失了,但是在汉语方言里却能保留下来。汉语方言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方言区的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有意识地将文言文与当地方言相结合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走”在普通话中指的是步行,但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跑”,词义略有差异。这种词义上的微殊,学生很容易忽视,往往用普通话的意思去曲解文言文的文意。江西客家话中“走”就是跑的意思,保留了“走”的古义。如果我们在解释词义的时候,能够联系方言,往往能加深记忆。“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这句话中“新发于硎”不好解释,一般认为“硎”是磨刀石,“发”就是“磨出”,“新发于硎”就是“刚从磨刀石上磨过”。这种解释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发”字在古代汉语中从来没有“磨”的意思。《庄子释译》对这四个字进行了重新解释,“发,开。硎,磨刀石。新发于硎,意即刚从磨刀石上开好口。”这种解释是否科学?我们联系方言可知一二。在湖北武汉、黄冈、安徽太湖这一带的方言中,铁匠修理用钝了的镰刀(一种有细密小齿的月牙形镰刀,割稻、割麦用的)叫“发”。“发镰刀”就是将用钝了的镰刀重新开口,使之锋利如新。其他的刀具用钝了,磨磨就可以了,不能叫“发”。(《鄂东方言研究》,汪化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可见“发”与磨不一样,“发”解释为开口合情合理。再看一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新茫然。”(李白《行路难》)“箸”就是筷子,“箸”在普通话中已经基本不再使用,但是在吴、徽、粤、闽语中却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在安徽太湖、潜山、望江等地,有“火箸”一词,“火箸”指的是生火时拨火用的筷子状短棒,太湖等地方言中“箸”的意思跟文言文的词义相当。

三、横向的比较

横向的比较指文言文不同篇目甚至同一篇目里某一词或某一特殊语法现象出现的环境之间的比较。

文言文中一个词往往有多个义项,这些义项具有系统性,它们之间大多都有引申关系。如果我们忽略词义的系统性,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就词论词,不进行前后比较、联系贯通,往往会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教师在讲解某一个词的词义的时候,可以将这一个词不同义项的例句列出来,引导学生探索这些义项之间的联系,理清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这样学生就能从根本上把握这个词的词义系统,化被动的记忆为理性的把握。如:“朝”字在高中文言文中至少有四个意思。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苏武传》)“朝”:早晨。②“先轸朝,问秦囚。”(《秦晋殽之战》)“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朝”:朝拜、朝见、上朝。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朝”: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④“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朝”:朝廷、朝代。“朝”字五个意思有差别,如果学生逐一去记忆,负担很重。实际上这五个意思是有引申关系的。“朝”的本义是早晨,因为臣子朝见君主都是早晨进行,引申出“朝拜、朝见、上朝”的意思,“朝”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后面一般不接宾语,后来出现了“朝”接宾语的用法,成为使动用法。最后,因为朝拜、朝见、上朝等活动是在朝廷进行的,又引申出“朝廷”的意思。“朝”字的词义系统和引申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早晨——②朝拜、朝见、上朝——③使……朝拜——④朝廷、朝代

文言文中某些特殊的用法看似很随意,但是我们只要仔细分析,还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如果教师能联系不同篇目中这些特殊用法出现的语言环境,将这些例句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特殊现象出现的条件,探讨特殊用法的规律,就能提高学生识别特殊文言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普通话中,宾语一般放在动词、介词后面。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文言文中的宾语往往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种现象被称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重点、难点。如果教师将课本中宾语前置的例句集中起来,让学生分析宾语前置的语言环境,学生不难归纳出,宾语前置实际上只在三种情况下出现:①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即疑问代词“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作宾语时,必须放到动词、介词的前面。如:“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②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非、不、弗、勿、毋、未、否、无、莫”等否定词为标记的否定句中,如果有代词充当宾语,代词宾语往往要置于动词、介词前面。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③用“是”、“之”等助词作语法标记的宾语前置。如:“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定语后置等语法现象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处理。一旦学生掌握了这些文言现象出现的环境,往往能做到举一反三,即使面对课本外的文言篇目时也能很快识别。

四、结 语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最薄弱的一环。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但最关键的还是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希望本文介绍的比较法,能对同行和同学们在文言文的教与学上有些许帮助。

[1]欧阳景贤、欧阳超:《庄子释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2]汪化云:《鄂东方言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

[3]王力:《古代漢語》,中华书局1999年。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中学)

[责编崔达送]

猜你喜欢
义项词义宾语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宾语从句及练习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