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流程的“五学法”

2016-03-03 22:14宫爱萍魏亚波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法研学流程

宫爱萍 魏亚波

一、研究历程

2009年,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提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全新要求。此时的哈尔滨市复华小学,也正处在教师牢牢把控课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辛苦的状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时任校长适时提出了“以学论教 ,少讲多学”这一教学理念。鉴于当时数学学科教师的整体实力最强,学校决定先从数学学科开始,确定基于问题的研究主题为“数学课堂教学流程的研究”,并借助学校的“数学专业委员会”这一平台对骨干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先期转变这些教师的教学理念。

思想上有了转变,“数学专业委员会”的教师在具体的实践研究、研讨碰撞中逐渐将研究的重心确定为学生的“学”,初步总结提炼出适合学校师生特点的数学课堂教学流程之五学法” (定学→研学→互学→导学→检学)。先期在骨干教师课堂应用,一段时间后,通过对比发现实验教师班级成绩普遍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此时学校果断决定将“五学法”推广到全校40个教学班,并对全体班主任教师进行多轮培训,“五学法”正式大面积进入学校数学课堂。

经过整整一个学期的实验,学校所有班主任教师都能熟练应用五步流程进行授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时间明显增多。收获的同时新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模式不能完全替代灵动的课堂,固定的流程已经无法满足不同课型的教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教师开展多样活动,大胆尝试,先后总结出新授课、概念课、练习课、单元复习课、试卷分析课等不同课型的五步流程使用方法。

2013年,新任校长来到学校,在深入学习、了解“五学法”教学流程后,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提出了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学情及年龄特点,分年级重点研究“某一环节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建议。此时,学校开始对“五学法”进入深度挖掘。

2015年,“五学法”在全校各学科全面铺开,各学科以“五学法”为指导思想,实践探索本学科教学流程。目前,各学科均已总结出具有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流程。

二、模式概要

“数学课堂教学流程之五学法”是指“定学→研学→互学→导学→检学”。

定学(情境引入,明确目标)

所谓定学,其含义为采取恰当的情境引入,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学校带领教师从数学四大领域进行教材梳理,明确各领域学习目标。请专家就如何确定教学目标进行培训。总结提炼出有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两大情境引入类别:纯数学化的情境引入、生活化的情境引入。

研学(选择策略,自主探究)

所谓研学,就是学生根据上一环节“定学”所确定的学习目标或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完全是学生的个体行为。

通过不同年级的训练,学生会经历如下阶段,逐步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一阶段:根据教师给的自学提示进行课本自学。(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为学生搭建学习路线,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少走弯路,直奔学习目标。但这是教师引导下的自学,会削弱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一般情况下只在知识点比较零散的课上使用。)

第二阶段:看书自学,自主梳理,提出质疑。

第三阶段:根据目标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尝试解决。

互学(表达交流,呈现问题)

互学就是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研学后的表达交流和意见整合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学习同伴进行展示性的表达,也可以将自己研学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阐述,还可以将自己产生的困惑提供给大家思考。在这一阶段里,学生分享成功,体验失败,共同解惑;教师则适时组织,整合意见,寻找教学价值,为后一部分的“导学”做好准备。

在互学这一阶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独立汇报,小问题点交流的方式。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汇报方式,如,演示性表达,团队式交流等。教师在此处给学生充分释放的空间,起到组织者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研究个体或研究团队进行逐个交流,也可以组织不同意见的个体或团队进行辩论,还可以组织研究个体或研究团队间的提问……总而言之,在这一阶段学生是交流表达的主体、思想交流的主体。

导学(适度点拨,反馈提升)

导学是指在着眼于学生“研学”“互学”的前提下,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针对学生呈现的某个问题做必要点拨或针对教学重难点做适当破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调节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进而指导学生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思考水平。

“导学”环节应该是在学生自主延伸知识链的过程中,剖析题意云遮雾绕之时,激烈争论难分难解之际,教师及时出手,做出必要提醒、暗示、强调与引导。它可以是反问,可以出示类比示例,甚至不惜借用错例等,帮助学生打通关节,较为顺利地完成研讨活动,获得成就感。我们常用的4种点拨方式为:

预期性点拨,保证教学的进程。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对所设计的问题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期,从而确定要拨的“点”。

导语性点拨,凸显教学主线。一个一个的教学环节通过串联而形成教学主线,为明晰主线。教师在设计环节间导语时应具有暗示作用,以引领学生的各种活动在自己预设的主线上,从而确保课堂目标的达成。

应急性点拨,保证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常而有序地进行。关注展示、关注讨论、关注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活动状态,深入到小组活动中去,发现要拨的“点”。

总结性点拨,发现规律提升思维。某一活动完成后,一般会安排总结与反思的内容,学生展示可能会不到位,教师必须做启发或示例,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提升思维、形成规律。

另外,个体点拨、小组点拨、群体点拨要有机结合;知识生成过程中的点拨、例题分析过程的点拨和学习方法使用的点拨也要有机结合。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要及时调控,引导学生经历信息不断输入——加工——输出,不断反馈——矫正——调控——提升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系统的运行永远处于动态平衡的发展之中,进而为所学知识的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检学(巩固内化,检测达标)

检学,顾名思义,就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能力必不可少的要素。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检查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和调节教师的教学。

在检学这一环节中可按照以下3个层次来进行:

基本型检测,主要使学生掌握“双基”。这一层次应用于难度不大的问题,使全班学生在独立或半独立作业的过程中消化新知。

综合型检测,主要是强化“双基”。这一层次应是新旧知识混合,有一定的难度,灵活性强,用于防止旧知的干扰、强化新知。

发展型检测,主要是发展学生智力。这一层次为难度较大、思考性较强的题目,目的在于训练学有余力的学生。

值得重视的是,在进行检学环节时,反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进行检学的参与评价,诱发主动性。

在检测学习效果时,教师要及时巡视学生的解答情况,尤其是对学习自觉性较低的学生,要利用一些简单的语言,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参与学习是自身的责任,也体会到教师在关注他们的学习。

2.进行检学的投入评价,强化感受性。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成正比。课堂上学生做检测时也是一种参与学习的活动,但是学生对检测的投入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自觉认真,有的学生不当一回事。因此,评价学生的投入态度,也是学生体会到教师关注的一种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地肯定对检测认真投入的学生。而对于走神的学生,可以利用巡视的时候了解原因,经过反复提醒,就算是厌学的学生,也会参与到学习中来。

3.进行检学的能力评价,激发创造性。

正确回答问题,对于学生来讲无疑是一次成功的体验。正确回答难题,对于学生来讲更是一次能力的展示。在进行检测时,利用巡视,迅速了解学生对于问题的掌握情况,对于较容易的题目,可提问一些理解较慢的学生,让他们也有被肯定的机会。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以预约的形式让学生有时间思考,从而避免学生答错而失去展示的机会。当学生确实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或者激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并强调这是一个不容易解答的问题,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4.评价以知识和品德情感为依据。

在课堂评价时,以知识技能和品德情感的双重发展为依据,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愉快、热闹,而且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以上4个环节中导学是目标,研学、互学、导学是途径,检学是结果。这4个环节,看似完全独立,实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教学时既可按序进行教学,也可根据课型、学生特点等不同因素通过灵活拿捏控制,调控前后顺序,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

三、教学成果价值和创新点

1. 催生名师,成就团队。

“五学法”的研究与实践,使“以学论教,少讲多学”理念成为数学课堂上的现实,学校开展的扎实有效的活动促进教师不断改变。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带来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郭广成、原南南、孔庆龙都是在“五学法”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名师,在他们的带动下,众多教师在研究中成长,骨干教师人数不断增加、水平不断提升。“五学法”自推出以来,产生深远影响,学校的“数学专业委员会”先后为众多地市的学校做培训指导,多地学生受益。

2. 以“学”为魂,兼顾人本。

“五学法”各环节均以学生的“学”为课堂教学的灵魂,在经历各种“学”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创新了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最终达到了提高数学素养的目的。

在参考了多种成功案例的基础上,“五学法”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实施兼顾了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师教学特色,使其不受教学水平限制、不受学生年龄限制、不受学科限制、不受教师课型限制等。在凸显个性的基础上,又兼顾人本,切实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实施建议

1.紧紧围绕研究主题,加强集体备课管理。

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与基础,集体备课的质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学校先后出台“预备课、首备负责、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双备课日”等相关制度,目的在于抓实、抓牢集体备课,落实“五学法”教学流程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创造氛围搭建平台,深入思想课堂落实。

确定开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就要坚定不移地把学校所有的教科研活动均围绕此进行,所有的教学评价标准也均围绕此进行制定。创造出浓厚的研究氛围,使每一位教师都浸润其中,通过多样的活动,让此思想深入每一位教师的骨髓,最终体现到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中。

“五学法“的研究只有短短的6年时间,今后研究的路还很长,学校愿在“五学法”的陪伴下,让每一位教师都教得轻松,每一位学子都学得快乐。

编辑/魏继军

猜你喜欢
学法研学流程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研学之旅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