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测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几个方法

2016-03-03 16:39王艳秀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会学科测查品德

王艳秀

一次同教师集体备课,当问及上一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大多数教师比较茫然,无法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即使谈了些内容,大多数教师都是用“估计”“可能”“也许吧”这样模糊的语言来表述。这使我产生了疑问,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测查,在测查背后又体现哪些教学理论?为此我做了一些研究。

一、测查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堂学习情况的理论依据

课堂学习情况测查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依据教学目标和方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增长的情况、情感体验情绪生活的状况进行深入的观察、测量和追踪,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对比、反馈,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学情参考,为教师的个别辅导提供学生个体的发展状况,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由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情况测查应该依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理论,遵循面向测查对象的发展,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控力,主动克服学习障碍、胆怯、封闭、考试倦怠、厌学等问题。还须参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一是认为学生的学习具有可测性,制定细化具体的教学目标,分清目标的层次和层级性,便于科学客观地测量。所以陈述目标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具体明确,要体现学生品德成长的阶段性,要具备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二是学习目标呈金字塔型层次结构,认知领域的层级标准依次是认知、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的层级标准依次是接受、感悟、价值构建、兴趣吸引、价值认同。这样,标准低级向高级逐级递进,后一类目标只能建立在已经达成的前一类目标的基础上,从而形成目标的体系框架。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测查要借鉴这种认知和情感层级递进的理论,了解学生学习发展的横向对比和纵向发展的情况。须要参考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该把握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品德与社会课堂学习情况测查的方法

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测查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学生掌握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知识;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能力和方法,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参与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除采取常规的习题测量方法外,还可以采取:

1.调查诊断法。该方法是在单元教学或者本课开始前、教学进行中,使用调查量表或者问卷,对学习活动之前原有的知识、能力情况以及兴趣、意志品质等进行调查。量表的设计要体现出知识类、品德类、行为类、情感类等目标,每类目标要有从低级要求到较高级要求的层次性,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测量,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对课程学习的预备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愿望,并调整教学计划,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如《寻路与问路》单元教学前,以诊断调查表的方式呈现:我所在的学校名称、学校大门朝向、学校附近的小区、学校周围我最喜欢的地方、可以到达学校的公交车及驶来方向、我认识的交通标志、我还知道、我感兴趣的、想要知道的。在开始学习之前,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兴趣情况从单一的知识到复杂的应用进行评估,使教学更加适合于学生的需要和背景。

2.观察分析法。观察分析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条件下学生出现的行为进行观察、考察、研究的一种方法。观察分析法既适用于测量那些不容易被量化的表现,例如学生的兴趣爱好、优缺点、学习态度、合作精神、习惯特点、性格特点等学生自身情况,也适用于技能量化测量,如唱歌、跳舞、绘画、手工制作、创意设计等。在测量前确定观察目的、观察的内容,并设置好观察过程中须要改变的方式或场景(如个体学习向群体学习的转化、教师有意义的传授向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转变等),使学生在这些特定的条件下进行活动,以获得合乎实际目的的材料。测量的结果可以通过性质描述和简单的数字记录来完成。观察分析法直接、及时、具有普遍性,并且把学生放在真实的情境中,更有说服力。在后继学习中,还可以反复观察,实现测量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但观察分析法也容易受到非既定条件的影响,且容易受到教师本人的信息获取能力、组织设计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的影响,同时观察分析法也存在着一定的盲区、盲点,如学生的外在表现是否是其内心真实世界的外显,学生的道德行为与其道德修养是否关联等。

3.互动窗问效法。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小海报、标语,设计小标志、宣传口号等小展示“窗口”,运用课堂学习的知识,表达学习情感,学生可以添加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体现情感变化过程。制作的过程不局限于时间和地点,可以在课堂、在课余时间,在学校、家里、观察现场,对制作的评价可以是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联评、教师展评。在评价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些小问题,实现学习效果的追问,引发学生的自觉思考。如在四年级《交通与生活》中,设计“交通安全提示标语”,为家庭和学校设计“交通提示标志”,并制作成“交通安全海报”等。

4.习作测量法。在某一单元学习结束后,请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知识和自己在课外搜集的资料,对某一事物进行“论文”式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态度、知识掌握、兴趣投放、认知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要点的掌握和后继学习能力的发掘,对学生提出鼓励性、启发性、引导性、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向更深层次的学习发展,鼓励他们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表达对生活规则的遵守、对责任的担当和对生活的热爱。如在学习五年级《追根寻源》第一、二课《吃穿住话古今》课后,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任选吃、穿、住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喜欢哪一阶段的事物,并说明本阶段事物的特点,再现一下未来的样子。

5.成长档案记录法。根据每一学段学生的特点,设定学习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螺旋上升的结构体系下,清晰地展现学生的成长,反映出学生的综合优势和潜在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悦纳”之心。搜集整理学生日常课程中所绘的手抄报、学习单、小报告、发明制作、小论文、优秀作业等内容,可以以学生的道德与习惯、成绩与方法、兴趣与爱好、身体与健康、兴趣与特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作为测量的着眼点,更加系统、纵向地对学生进行测查。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学习测查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跟踪学生学习的轨迹,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的成长变化,不断充实课堂学习测查的方法体系,健全完善课堂学习测查制度规范,才能为改进教学策略,增强课堂活力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编辑∕于金苗

猜你喜欢
社会学科测查品德
运用体育“运动包”开展体育游戏,促进幼儿五项体能发展
基于测查数据的“旋转”教学建议
美国的社会学科教学实践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如何实现开放性学习
西藏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测查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