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 教学纪实与评析

2016-03-03 22:17孙玉峰刘晓辉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自然段板书风景

孙玉峰 刘晓辉

编者按: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学“百花奖”是一项全区各校教师全员参与的教学竞赛活动。该项大赛自198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迄今已成功举办31届。它既是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又是各校教学成果汇报、交流的展示台;更是优秀团队、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竞技场。以下为本刊选编的刚刚结束的第31届教学“百花奖”中涌现出的优秀课例及评析,与读者分享。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搭石》。

教学目标:

1.在对课题,对总起句的思考、推测与印证过程中,读懂搭石的作用及它所承载的乡亲们的情感,感受通过文字与作者交流的乐趣,积累阅读经验。

2. 通过针对课题及总起句的思考、推测与印证,读懂作者的构思,感受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审美情趣,为迁移运用这种构思完成课后练笔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课题及总起句的思考、推测与印证,感受到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审美情趣,为迁移运用这种构思来完成课后练笔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课题猜想,引发读文兴趣

师:今天,孙老师将会和同学们共同读一篇文章,看老师来写课题。(板书课题:搭石。)同学们,作者以“搭石”为文章的题目,你猜一猜,作者会写些什么呢?

生:我猜作者一定会写搭石是在哪儿搭的。(板书:在哪儿。)

生:我会想作者会写搭的是什么样的石头。(板书:什么样的石头。)

生:作者为什么要搭石呢。(板书:为什么。)

生:搭石是要干什么。

生:作者是什么时候搭的石头。

生:我想作者会写怎样去搭石。

生:搭成了什么样子。

生:是谁搭的。

师:(随学生发言整理记录)好了,同学们猜想到的这些内容,课文真的写了吗?打开书,我们先来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你猜的哪些内容这一段真的写了。(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

二、针对猜测,交流认知

师:同学们看,我们猜测的内容在第一自然段都写了,这段里前面有一些文字,它们写的是什么呢?和搭石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前面是写搭石的前因,因为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这样的话,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进入秋天,天气变凉的话,你再脱鞋挽裤,容易伤寒感冒。所以说,人们要搭石。

师:谁听清他说的话了,他强调了两个词。说出了原因,谁听出来了?

生:我听出来是“溪水猛涨”和“天气变凉”。

师:还有一个词,他说的时候谁听清了?

生:我听清了,还没有搭石的时候,他们必须要脱鞋挽裤。“脱鞋挽裤”这个词。

师:快圈上。读到这儿,你想想,这些跟搭石有什么关系呢?

生:如果天气变凉了,原来水不高,连鞋帮都没有没过去,完全可以穿鞋踏过去的。天气变凉后,溪水也跟着变凉,如果溪水猛涨后,不脱鞋就不行了。

师:同学们,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访友都必须脱鞋挽裤。这么多次脱鞋挽裤啊,你会感到——很麻烦。读了这一句,再读最后一句,你又读懂什么?

生:我用8个字就能说明白。因为麻烦,所以搭石。

师:知道了搭石的原因,搭石的重要作用。课文写到这儿的时候,把我们认为可写的都写出来了。可是,后边还有4个自然段呢,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三、圈画标注,发现作者眼中的风景

师:好了,同学们,我们想弄明白,就得跟着作者去看一看,作者究看到了什么,才发出这样的感叹。默读2~4自然段,圈出作者眼中的一处处风景,请你画下来。(学生默读批注。)

师:好,老师做个调查。看到作者眼中的风景的同学请举手。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当你找到的风景都被同学说到了,就请你坐下。先请只看到一处风景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看到的是第三自然段。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就是人走在搭石上的画面很美。(板书:一行人。)

师:好,下面请发现两处风景的同学说一说。你还看到了哪个风景?

生:还有一个就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

师:哦,就是两个人走搭石的场景。(板书:两人面对面走。)还有哪个风景你看到了?

生:还有个就是“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这个也是两人走。

师:更准确的说法是什么?

生:年轻人背老人过河的风景。

师:好,还有看到的风景吗?

生:还有“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什么样的风景?

生:应该是老人换搭石的情景。

师:(板书:老人换。)还有吗?

生:我能把这些归结为一句话,就是通过写搭石的事,来写村民的友善。

师:同学们,这些就是作者眼中的搭石,我们解决了作者看到了什么风景的问题。

四、批注感受,发现作者心中的“风景”

师:刚才我们还有个疑问,为什么作者称这些为风景呢?别急,我们再读读书,想一想。请默读课文,在每一处风景旁批注出你的感受。并想一想,为什么作者把这个场景称为风景呢。(学生默读批注。)

师:同学们批注完了吗?批注完,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因为只有帮助别人,谦让别人,那才是真正的美。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的呢?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

生:这说明家乡已经发生过很多这样的事,大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大家听清楚他强调的一个词是——理所当然,快圈上。谁和他有相似的感受,也说一说。

生:我想说的是,人的心灵美,才是最美的。

师:我怎么没看出心灵美呢?

生:因为心灵美,就是互相给予别人帮助,而且被帮助的人心里很甜。帮助的那个人,心里也很高兴。

师:哦,就是为他人着想。(板书:为他人着想。)

师:具体说说,在这里,是谁为谁着想?

生:是年轻人对老人的尊重。

师: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这一处,就是作者眼中的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谁来读一读,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作者心目中的风景。(生读。)

师:还有哪儿让你读懂了作者为什么称搭石为一道风景?

生:“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我觉得上了点年岁的老人,他们本可以不去管这件事。但是,老人亲自去换合适的石头。我想,这说明老人是为别人着想的。

师:还有一处两个人面对面走,是不是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啊?

生:我觉得他们互相谦让。谦让也是一种美德。

师:是啊,这种谦让的美,也是搭石(指读)“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快把“谦让”这个词记在书旁。(板书:谦让。)

师:这次,我们把作者心目中的风景读明白了,也解决了我们心中的疑惑。(指板书:“为什么”。)我们再来看课文的最后一段话,看看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还会再说点什么呢?

(出示: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当再读这句话,你们的眼前会出现哪些一幅幅的画面呢?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年轻人背老人的画面。

生:两人面对面走搭石谦让的画面。

师:一行人走的是那样协调有序。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老人换石头的场景。

师:他是多么为他人着想。其实,这就是(指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

师:同学们看,作者刚开始以搭石为题,让我们猜想了许多内容,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把我们猜的内容都写出来了。接着,作者以这样一句话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发我们对课文后面内容的思考,然后作者就写了这些风景。我们读过这些风景后,不再是以往认识的外在美的事物,还有人的心灵美所构成的风景。这也就是作者说的: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

生:情感。

师:好,这堂课学到这里,下课。

评析:

细细品味了孙玉峰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课后,仿佛和作者在文中轻松自在地游赏了一程。此时此刻,叶老的话又在耳畔响起:“作者斯有路,遵路识斯真。”是的,理清文脉,将学生引到作者的心路之上,边走边欣赏作者一路上留下的风景,慢慢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读出主旨。孙老师的《搭石》这一课就让我找到了这样的感觉。下面我从3方面谈谈对这一课的认识。

一、初读文题,激发阅读期待

一个好的读者,拿过一篇文章,看到题目,都会对文本内容产生期待,或质疑、或预测,这就是一个真正读者的阅读心理。孙老师板书课题后,直接问学生:“如果你是初次看到这个题目,一会在阅读课文的时候都想知道些什么内容呀?”学生瞬间由题目产生了阅读期待: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怎样搭石?……当学生头脑中呈现这些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生也能真正地沉下心来去阅读。

二、自主释疑,激化阅读矛盾

有了对文本的期待,阅读就会变成一个寻宝的过程。学生初读第一段后,实际这几个问题基本上就能领悟了。孙老师给了学生自主释疑的过程,在生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抓关键语句前后联系的方法读懂了搭石的重要性。就在学生都已解决了问题后,教师的一个问题又将学生带入了第二次寻宝的过程。孙老师问:“第一段话就已经解决了所有的问题,那课文还会写些什么呢?别着急,读读这句话你就知道了。”此时,孙老师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在学生读几遍后,关注了“风景”一词。孙老师让学生质疑,借助学生对风景的原有认知去关注后面的文字内容,通过激化这种认识矛盾,又给了学生一个静心读书、细心思考的空间,也为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主旨埋下伏笔。真正的阅读者就应该这样,读着读着就会有思考,读着读着就会有问题,读着读着就会对后面的内容有一种期待。

三、自主批注,读出作者真意

理解好作者眼中的“风景”,感受作者所强调“美”表现的两种形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难点。孙老师在突破难点上,采取了两次默读批注的学习方式。一次是读出作者眼中的风景,一次是默读批注感受。这个设计是有层次的,先让学生感性地去发现作者眼中的风景,这是学生较容易做到的。而后批注思考,是学生需要理性思考的,而在学生交流中,发现其实作者眼中的“风景”,不只是外在的美,还有内在的美。孙老师在4个“风景”的处理上,运用了不同的学习活动,有的是复沓读,有的是采访,有的是抓关键词,这些都是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对“风景”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就是这篇文章中的独到风景,读到此处一定要让学生停下来,静静地去品一品、画一画、写一写,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这才是一个读者最本真的阅读心理。

四、回馈全文,照亮文章主旨

其实,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话。作者的情感在最后一段话中表达出来。孙老师在此环节,通过学生读这段文字,回想课文关于“搭石”的一幅幅画面,再一次强化了“风景”的内涵,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美”的两种形式——外在美、心灵美,照亮了文章的主旨。

孙老师的这堂课不是在教课文,而是在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学会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再次回味这堂课,让我想起了曹文轩曾说的一句话:“阅读就像骑马看风景一样,无风景处就让马跑得快一点,有风景处就应该下马好好地欣赏一番。”这就是一个真正阅读者最本真的阅读心理——遵循作者的心路欣赏风景!

编辑∕于金苗

猜你喜欢
自然段板书风景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美丽的秋天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