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2016-03-03 08:39
环球时报 2016-03-03
关键词:接地气水电老挝

环球时报/2016-03-03/ 第07版面/深度报道 /作者:本报赴老挝特派记者 马晴燕

“在老挝,‘中水电’有50多人,在首都万象有十来人,其他人都远在山区的项目工地上。”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CWE)老挝经理部的办公楼,即将离任的李凯总经理一面与继任者刘立民办交接,一面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着公司情况。记者近日采访东南亚国家时,常听到日本企业在当地如何细心,如何“接地气”,其实,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企在海外的工作也日趋精细,中水电便是很好的“教学案例”。

中水电非常注重与当地百姓的沟通。据李凯介绍:在老挝建设水电站的同时,他们还修路、修桥、修学校;对工程可能对当地生态形成影响的村庄,会事先做调查;对规划中被水库淹没的地方,对百姓进行一次性赔偿。李凯说:“在建南立1-2水电站时,我们在每个移民身上花了差不多2万美元,比老挝政府提出的赔偿水平还要高。”南立1-2水电站工程是中企在老挝承建的首个水电站工程,已吸收当地四五百人就业,另外吸收越南裔劳工百余人。较高技术工种的当地劳工一个月能赚800美元,小工的工资也有200美元,普遍大幅高于当地收入。

2012年底,项目建设需要一个小村子搬迁。全村不到60人,没有通电,只有一条小土路通往村外。一开始村民不愿意搬,中水电第一次去村里时注意到那里的孩子生病却无药医治,且村民平均寿命也不高,等第二次去时他们就带了一个由4名医生组成的卫生队,给村民挨个儿检查身体,免费发药,很快就打消了村民心中的疑虑。公司给村民建了移民新村,还与老挝的农业专家签为期3年的扶贫合同,帮新移民开荒,指导他们养蚕和种植经济作物。

老挝被列为“最不发达国家”,印象里中国对老挝的援助项目很多,但刘立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现在我们公司在老挝的项目没有一个是援助性质的,自从1997年我进公司之后,公司就没有过对外援建项目。”据李凯讲,一些中方员工长期扎在偏远的项目工地上,生活很艰苦。7年前他们刚到老挝川圹省开发电站时,当地物资极其短缺,买肉、买菜、买生活用品都很难。好在各种投资在当地接踵而来。李凯笑着说:“刚开始时候,当地没什么投资,我们是第一家。现在来川圹投资的人越来越多,当地的面貌起了很大变化,生活已经很便利,再也不用担心买不到肉了。”

项目给老挝人带来不少实惠,那么水电站的效益如何呢?据李凯介绍,南立1-2水电站去年已收回所有投资。不仅如此,这个兼顾当地社会效益的民生项目为中水电赢得老挝政府和民众的信任,公司在老挝的第二个水电项目“南椰2”及其他几个大型项目也顺利开工。在老挝中资企业负责人看来,“一带一路”让中老合作更加紧密。一般来说,在老挝投资的中国国企成绩比民企要好,主要是因为国企容易得到银行融资。随着多家中国的银行跟随“一带一路”的大船到老挝拓展市场,这对在老挝发展的民企尤其是一个好消息。李凯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老挝电力发展的潜力还很大,即将开工的中老铁路将是一条全电气化铁路,老挝想以此成为“东南亚的蓄电池”。▲

猜你喜欢
接地气水电老挝
弃水电量及调峰弃水电量计算方法研究
“中国优秀电影走进老挝”巡映活动落幕
我国水电装机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
我国将建设十大水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