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建设理路与策略分析

2016-03-03 13:53
许昌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旅游者目的地美丽

李 南 云

(许昌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建设理路与策略分析

李 南 云

(许昌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慢理念主导下的慢旅游,以体现旅游者个体的自由、创造和发展为目的,强调深度旅游体验,追求旅游品质,改变了人们对旅游本质的认知和理解。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拥有良好自然生态条件、丰厚传统文化内涵及慢节奏生活方式的美丽乡村,具备了建设慢旅游目的地的诸种条件。而在美丽乡村建设慢旅游目的地,对现代旅游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将美丽乡村建设和慢旅游目的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化方向发展。

慢理念;慢旅游;美丽乡村;目的地;策略

城市和乡村作为中国社会的二元主体,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这些运动和变化,对现代城市和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旅游作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内容的丰富、数量的增加、空间的拓展等方面,也更多体现在对旅游本质的重新审视和旅游观念的更张变革中。本文基于当代旅游理念变化的现实,以美丽乡村作为研究的空间视域,探讨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内在理路和主要策略,以就教于方家。

一、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内在理路

(一)“快餐化”观光型旅游及其弊端

当今中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文化更趋于多元与复杂,城市居民正经历着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并持续体验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变化。应当说,发展速度创造了城市的高效率、服务的便利和大量的财富,这些能够很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要。然而,快节奏也使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压力,给他们的内心带来冲击,如部分城市居民察觉到自己缺乏耐心,情绪易紧张和焦虑,或者睡眠质量不高,即使需要完成的事务性工作不多,整个身心也经常处在过度疲劳的状态。烦躁不安、“职业病”、亚健康等日益成为慢性疾病滋生的土壤。

值得注意的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城市居民对旅游的认知和理解。时下的旅游活动,尽管品类繁多,却已然成为快节奏生活观念的附属品。这些旅游活动,大都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以不同个人或家庭组合而成的团体作为组织结构,被称作观光型旅游。在旅游者的整个旅行过程中,旅行商成了活动的主体,他们事先为旅游者制定好相应的行程计划,掌控着旅游者活动的时间节奏。旅游者在导游的带领下,乘坐现代交通工具从某一景点赶往下一景点或购物店。手中的相机取代了旅游者自己的感官,与当地社区居民的交流让位于在标志性景观前的拍照留念[1]。

观光型旅游试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工具和手段来替代旅游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旅游者更多是“身体”在旅游,因而又被研究者称作“快餐化”旅游。在此情况下,旅游者本身并不是作为旅游主体而存在,而是被视为一类旅游产品,旅行商从中创造出所谓旅游活动的高效率、可预测性、可计算性和可控制性。旅行商一味追求旅游产品的数量、效率及效益的最大化,则失去了对旅游者身心自由、发展与创造的关照,在“蜻蜓点水”式的观光旅游中,旅游本来的意义丢失了。正如美国社会学者杰弗瑞·戈比(Geoffrey Godbey)所言:“休闲如果被效率所左右,那么它将与工作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旅游过程中如果过度强调效率,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2]73

“快餐化”观光型旅游的问题和弊端促使研究者对旅游的本质进行重新界定,最终催生出慢理念主导下的慢旅游形式。

(二)慢理念主导下的慢旅游与美丽乡村

慢理念,强调人在缓慢时间节奏中,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去享受生活、回归自然、遵循传统,由此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对慢理念的实践,最早可追溯至1986年由意大利发起的为抵制快餐饮食文化而倡导的“慢餐”(Slow Food Movement)运动,之后则迅速发展为所谓的“慢城” (Slow Cities)运动。这场以“慢餐”和“慢城”运动为标志的“缓慢革命”,首先在城市中兴起,是对快节奏生活方式进行反思的结果,它主张城市居民放慢脚步、低碳出行,避免一味追求活动的数量,强调个体的深度体验,特别注重“慢”这一时间维度在城市日常生活及休闲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慢理念引导下,“慢餐”和“慢城”运动开始发展为“慢旅游”。与观光型旅游不同,慢旅游主要以闲适缓慢为目的,是一类休闲型旅游,是让心灵带身体去旅行,倡导旅游者在旅游时慢慢游、细细品、静静思、深深感,慢工出细活,慢游出心悦,以慢游求快乐[3]。慢旅游主张以旅游者为活动主体,旅游者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安排行程计划,对时间节奏进行自主控制,以适合自身的方式来深度体验旅游活动。它改变了人们对旅游的传统认知和理解,让旅游者具有了一种更为闲适的旅游心态,使旅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验过程,追求深度体验,突出旅游的品质而非活动的数量,是对健康出行方式的积极追求,是一种充分展现个体自由、创造和发展的旅游形式。

慢理念指导下的慢旅游,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休闲旅游方式,也促进了旅游规划设计的理念创新,发展出“慢规划”“慢设计”“慢开发”等全新概念。慢旅游的慢规划,是一种与高速度、快节奏相反的规划理念,它并不是一种懒散或者磨蹭的规划,也并非指冗长的时间、缓慢的节奏和低下的效率,而是提倡一种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文化的规划精神,以平和、率真的心态去规划设计,去制造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的产品形式。同慢规划一样,慢旅游的慢设计、慢开发,更加注重在旅游设计中体现伦理和道德,在旅游开发中谋求个人、社会及环境利益的均衡发展,立足于旅游活动的真实需求,抵制旅游设计、开发成为消费主义的工具,着眼于可持续的旅游形式,提倡在旅游活动中“慢生活”。

无论是慢理念、慢旅游,还是慢规划、慢设计、慢开发、慢生活,国内研究和实践都主要集中于城市,强调要调整城市发展速度,通过放缓生活步伐来重新整理城市的旅游活动。然而,大城市要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让其放慢脚步并不现实,所以在主要城市中开展慢旅游没有适合的土壤。于是,就在一些旅游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中小城市或偏远市镇中开展所谓的“慢城”运动一度渐成风尚,但这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跟随商品经济大潮在不断加快步伐,使运动本身很快即失去了最初的味道。

有鉴于此,有必要将研究和实践的视域由城市转向乡村。长期以来,城外的人想要进城,因为城里有更多赚钱的机会,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而城里的人想要出城,因为外面可以愉悦内心、放松身体。与城市生活快节奏相比,乡村生活节奏则缓慢许多,在乡村中,并不需要刻意地改变时间节奏,这为开展慢旅游提供了必要条件。而美丽乡村作为乡村发展的典范,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厚重的特色文化氛围、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丰富的地方旅游文化资源,这为开展慢旅游提供了充分条件。因此,让城市民众作为旅游者走进美丽乡村,在美丽乡村中建设慢旅游目的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意义

建设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建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它将推进旅游由观光主导型向复合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这些转变,既是慢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主要趋势。

其次,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建设,意味着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因地制宜地进行“慢规划”“慢设计”“ 慢开发”,在综合考量当地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确定乡村旅游开发的速度和分期的计划,避免一味追求旅游增长率,这对乡村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以及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建设,不仅需要在服务质量、接待条件等方面不断提升,也需要在旅游活动质量上大做文章。通过策划、组织、安排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活动,使旅游者心甘情愿地停留于此,品味慢生活,收获深度体验。

最后,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建设,倡导低碳化、小型化、本土化、互动化,有利于减少旅游者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俗的负面影响,还可以减轻那些标志性景区、景点的压力,实现羡余旅游资源的转化,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在营造慢节奏的体验方式、闲适的文化氛围、独特的地方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建设应采取的策略

慢旅游是一种休闲型旅游,慢旅游目的地则是以休闲为主要功能,以闲适的行程安排、舒缓的活动节奏为特点的旅游目的地。我们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可以将慢旅游目的地建设纳入进去,使慢旅游目的地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而要将美丽乡村建成慢旅游目的地,吸引旅游者前来造访并愿意留下来慢慢体验、细细品味,必须具备一些基础性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美丽乡村应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具备一定的旅游文化资源;二是美丽乡村应处在舒缓闲适的社会氛围之中,乡村居民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共同营造出良好的乡村风土人情;三是具备适宜的旅游体验设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为实现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需要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重点突出、有序推进;要注重挖掘当地农耕、山水、人居等方面丰富的文化资源,做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结合,突出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彰显美丽乡村的特色优势。其建设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六方面内容。

(一)贯彻慢理念,倡导美丽乡村慢旅游

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建设,需要在慢理念指导下,倡导“慢规划”“慢设计”“慢开发”。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来支持慢旅游目的地建设和发展,积极引导经营者、乡村居民和旅游者加入到慢旅游目的地设计与建设中。要培育闲适、慢游的氛围,完善慢行和慢游系统,重塑乡村旅游产业要素,创新服务与管理方式。应深刻把握现代社会的需求,坚持慢旅游、深度体验、文化创意等内容,将慢旅游目的地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加以综合考量,从景观规划、设施建设、服务提升、管理规范、氛围培育等方面建设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在重视慢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加强美丽乡村的自然生态建设,以生态休闲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为旅游者提供慢旅游活动的基础性保障。应正确处理旅游产业发展的“快”和旅游者休闲度假的“慢”两者之间关系,通过以休闲农业内涵为主题的合理规划与设计,把农业生产、农艺展示、环境保育及耕作休闲等融为一体,不但要赋予农业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创意,更要使生产者、消费者从古朴、葱茏、苍翠、空气清新、乡野清幽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体验到美妙与快乐[4]119。

(二)构筑宜居的美丽乡村自然社会环境

美丽的乡村环境,是吸引旅游者前来的主要因素;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建设,应以构筑生态宜居的村落环境为前提。建设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首先需要制定可持续的村落及周边生态保护计划,尊重和保护自然,为旅游者慢旅游活动创造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如根据乡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绿化和改造乡村周边山地、河区及森林景观等,利用田园风光、山水资源等,发展生态特色旅游,提高乡村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其次,要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如改造传统破旧的乡村形象,对村落进行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地域乡土特色,使之既鲜明,又自然朴素,能够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又如推进村内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对分散居住的村民动员搬迁,集中安排居住,对村内建房加强规划引导,提高住房标准,使旅游者能够住上安全、实用、美观的房屋。集中治理乡村生活垃圾、污水排放;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规范清理村内各旅游标识标志、广告、路牌等,使旅游者可以身处整洁、规范和美丽的乡村环境中。最后,要不断改善通村主要干道及村内道路交通条件,加强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

(三)营造美丽乡村慢旅游特色文化氛围

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村落景观、宗庙祠堂、文物古迹等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乡村地方文化习俗不断衰亡,由城市或异域舶来的文化观念充斥其中,各地乡村推出的旅游产品“大同小异”,存在“同质化”现象,体现不出各自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在此种旅游文化氛围中,旅游者往往选择“走马观花”,无法“慢”下来,也没有细细品味的兴致。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建设,就是要深挖地方文化资源,营造地方特色文化氛围,把树立文化独特、适宜休闲的旅游形象作为重要任务,以实现特色旅游、文化旅游的目的。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及时更新乡村居民的文化观念,重视当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深度,不仅让游客在旅游节奏上慢下来,而且要向游客提供“游有所赏、品有所思、游之有物”的旅游内容,让游客心甘情愿地慢旅游[3]。其次,应注重对美丽乡村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职能部门及乡村管理者应制定合理的美丽乡村特色文化保护政策和规范,对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古树名木等遗迹遗存加以有效保护,使旅游者充分感受当地旅游的文化景观特色。最后,应继承、发扬美丽乡村非物质文化传统。遵循地方民俗文化传统,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发扬传统生产及生活方式,寻找地方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文化思想,将美丽乡村培育成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密切结合的特色文化乡村,并通过文化的传承创新来建设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

(四)构建美丽乡村“慢建筑”的空间格局

近年来,各地旅游目的地建设与开发速度过快,只考虑实用性,盲目推倒重建,致使不少传统建筑破坏严重,而新建出的众多“洋”建筑和中西拼凑型建筑,与当地自然生态和文化传统不相协调,整个空间格局“不古不今、不中不西”,失去了地方文化内在的原真性。设计“慢建筑”,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它在建筑过程中,既充分考虑人居生活的便利,又十分注重自然与文化的和谐统一。“慢建筑”,最早在“慢城”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设计理念不同于时下快捷式的人居空间,更强调整体格局,突出与自然生态和文化传统的统一,强调在建筑中体现地方文化特色,致力于保存或还原传统建筑的风貌,在建筑过程中传统匠作工艺与现代建造技术相互配合,以构建方便人际交往和舒适生活的空间格局。而设计与周边自然生态协调一致,融入了文化精神和历史文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慢建筑”,同样应成为建设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的基本理念。设计美丽乡村“慢建筑”,需要以村居及周边自然生态为基础,在考虑现代生活功能适用性的同时,尽可能保存传统建筑风貌。应试图让每一个建筑小品讲述自己的故事,使旅游者走进当地居民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让旅游者放慢脚步,勾起旅游者对建筑中深层文化意义的好奇。那些需要功能转换的建筑,可将其转换为旅游者休闲文化活动的空间,使旅游者对整体格局有很好的方向性和认同感,让其身处充满文化意义的空间之中。这样的“慢建筑”,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创新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有效地实现了慢旅游的目的。

(五)设计建造美丽乡村慢旅游休闲系统

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建设,应加强对“慢旅游”的空间规划和设施服务的建设,与传统旅游目的地相比,美丽乡村慢旅游目的地建设,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建立完善的慢行、游览、解说和休憩系统。具体而言,建设慢行系统,应减少机动车交通,充分考虑步行和骑行的特点,关注绿地空间,设计建造健康步道、登山步道、生态小径、景观大道;应加强绿道的规划、建设与维护,要有一个整体的慢行系统设计,构建较为完善的慢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保障。要特别注重游线和旅线的慢道设计,如步行道、骑行道的清晰划分等。建设游览系统,要关注步行和骑行旅游者活动特点和范围,考虑到步行旅游者往往由于体力原因只能选择在一个主题游览区活动,则可以就单一主题的景观进行设计安排;而若想让旅游者扩大游览范围,则可以建设或完善自行车慢行系统,通过

自行车租赁甚至免费提供的方式扩大旅游者的游憩空间,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增加旅游者消费力度。建设休憩系统,应注重人性化的休憩空间安排,注重营造合理的公共活动空间和服务环境。建设解说系统,加强相关慢旅游信息的发布,为旅游者提供详细而完备的旅游讲解系统。

(六)美丽乡村慢旅游多元商业业态发展

旅游目的地业态,是指面向旅游者这一特定顾客群,为其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具体形态。对乡村建设管理者而言,在美丽乡村中建设慢旅游目的地,其真实目的在于促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充分地消费,发展当地产业经济,切实提高村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慢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实现多元化的商业业态发展。发展多元化的食、宿、购、娱商业业态,能够为旅游者带来愉悦的消费氛围,但在推进多元商业业态发展时,不能一味追求发展速度,而是要注重“快”与“慢”的结合,在“慢”体验中寻求“快”发展。如创造地方文化体验区,聚集特色的手工艺自营店,现场制作、出售当地的手工艺产品,让旅游者观赏手工艺品制作过程与技艺,让旅游者参与其中,充分体验手工艺品制作的乐趣。又如充分发掘地方自然特色和传统农耕文化,将过去的农耕生产活动向现代生态美食、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多元业态化方向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慢理念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是对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进行反思的结果,而由慢理念发展而来的慢旅游,改变了旅游者对旅游的理解,体现出旅游者个体的自由、创造和发展。追求旅游的品质和深度体验,是对旅游本质的重新发现。有必要将慢旅游目的地建设由城市转向乡村,将美丽乡村与慢旅游目的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化方向发展。

[1]李庆雷.慢旅游视野下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J].邵阳学院学报,2014(1):57-62.

[2]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田松,译.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3]廖珂.对国内慢旅游研究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2013-05-15(11).[4]唐珂.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师连枝

2016-03-29

2015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2015BSH015)。

李南云(1983—),女,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与乡村文化建设。

F592.3

A

1671-9824(2016)04-0126-04

猜你喜欢
旅游者目的地美丽
向目的地进发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动物可笑堂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