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原古都文化资源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格局

2016-03-03 13:53
许昌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古都大都市经济区

付 华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基于中原古都文化资源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格局

付 华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应当充分认识中原“古都文化”的潜在价值,遵循历史上业已形成的内在文化脉络,实现文化资源开发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深度结合,凭依“商都文化”资源发展郑州大都市经济,用“五都文化”资源打造城市珍珠链经济带,以“中原文化”资源构建城市经济群落,形成点、线、面发展格局,加快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从而实现中原经济区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全面发展。

文化资源;古都文化;中原经济区

世界上一切资源都有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这就是文化。中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古都文化”资源更是中原的禀赋优势,中国八大古都中有四座就分布在中原。以文化资源观重新审视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布局,充分认识以“古都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潜在价值,挖掘并赋予其当代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以古都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与中原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的有效结合,对于中原城市群的形成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以“商都文化”发展郑州大都市经济

从国内外经济区形成的经验来看,一个经济区的形成,都要有一个或几个特大型或大型城市作为核心,它所能聚集和承载的资源和要素,对经济区产业的形成和升级可以起到无以替代的作用[1]5。 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的经济区域,而郑州又是该区域内唯一的省会城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无论是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还是城市的人口和历史,都具备区内大城市的特点,能够发挥中原经济区发展所需的大城市应有的经济功能。然而,单有经济功能的城市不能称为大都市。所谓大都市是集经济和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经济强、文化弱的城市不能称为大都市,真正的大都市要有自身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以及能代表该城市的城市精神,还要有自身独特的理念识别系统、形象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2]。郑州只有具备以上双重条件,才能发挥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的功能。

郑州商城作为我国商代都城,是商代早中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有学者曾以史料证实:中国的商业城市兴起于郑州,中国的度量衡制度萌芽于郑州,中国的原始货币流通于郑州,中国的商业法典始创于郑州。这些认识尽管还没有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郑州商都的历史价值,它足以构成郑州作为一座古城所应具有的品牌价值。这也正是郑州被列为中国八大古都的重要原因所在。

郑州具有形成区内大都市的许多潜在资源和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它和其他为数不多的大城市(如北京市、南京市、西安市、杭州市)一样,不但是区域中心城市,又是一座古城,有着其他大城市无法比拟的历史积淀和品牌影响力,有理由成为区内中心大都市。这是构成经济区中心城市所必需的有利条件。《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中原经济区发展,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提升郑州作为中国中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地位。

以“商都文化”发展郑州大都市经济,首先,要梳理商都郑州大都市理念。郑州发源于商,形成于商,发展于商,传承于商,“商”应该也必然是郑州的一个响亮的符号。“商”的理念孕育了公平交易、诚实守信、有序竞争、童叟无欺、货真价实、服务周到、包容互利等商业信条和规则。“商”的理念无疑是郑州“立市”、“兴市”和“明市”的根本。因此,充分发掘商都文化的价值,进一步提炼商都郑州的理念,是培育郑州大都市精神之必需,也是构建中原经济区之必需。其次,要凝聚商都郑州大都市符号。大都市形象是无形资产,它最主要的特征是外在性和直接性,通过视觉识别功能形成强大的传播力和感染力,最终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作为商都郑州,在视觉识别设计中,应该突出“商”的理念和形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游览郑州,跳入人们眼帘、可供人们回味的应该是“商”或“商”的符号。再次,要树立商都郑州大都市形象。认识一座城市不但要看它的硬件设施,还要看它的内涵、个性、品质和文化,一句话,就是要看整个城市的现代文明程度。从内涵来说,郑州历史上积淀了丰富的商文化资源,它是一座历史名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因此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从个性来说,郑州地处中原,历史上由商而兴,以商而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书写了引领中国商业模式的商业故事和传奇,河南省委省政府也把郑州定位为商贸城市,可以说,郑州的个性就是“商”和商文化。从品质上说,郑州的“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贸易,而是紧随现代社会的发展,走在了当代商业的前头。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国家级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应运而生,航空物流、信息物流等现代化商业运行模式正在大力发展,以此带动整个城市的高端服务业发展,这就为商文化的现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郑州城市精神和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五都文化”打造城市珍珠链经济

“五都”是指商都郑州、九朝古都洛阳、六朝古都开封、殷都安阳、魏都许昌。“五都文化”就是上述历史古都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现象和符号。这五个古都无论就中原经济区的地理位置来看,还是就中原经济区的自身文化功能来看,都是得天独厚和不可替代的。

国内外经济区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特定的经济区内,要有几个重要的城市和中心城市构成一个或几个经济带,也就是由城市的“点对点”的链接,形成经济带走廊[3],或者叫城市经济珍珠链。它不同于区内城市群经济的意义在于,这样的城市经济珍珠链是经济区构成中三个梯次的中间梯次,其第一梯次是中心大都市经济,第三梯次是把城乡链接为一体的城市群(包括中小城镇)。这就实现了由“点”到“带”再到“面”的发展过程。因此,城市经济珍珠链对于特定经济区就显得特别重要。

中原经济区的构成同样离不开城市经济珍珠链,而且中原经济在城市经济珍珠链的构成中具有先天的优势,那就是“古都文化”。目前,按照中原经济区的规划,有所谓的一小时经济圈、两小时经济圈。这样的划分标准主要在于交通距离,而笔者更愿意这样划分:核心经济区、珍珠链经济区、城市群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经济区。如此划分更符合区域经济和地理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要求。

可以说,中原经济区能否建成,关键要看能否形成本区域内的城市珍珠链经济,也就是说,以什么形式和途径形成中原经济区的城市珍珠链经济。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找出经济区内各个重要城市的共同特性,以及这些共同特性所带来的广泛社会认可度。那就是中原经济区所特有的“古都文化”和“古都符号”。在河南,这些带有古都文化和符号的城市除了中国八大古都中的四座外,应该再加上魏都许昌,可以说,这五座古都城市以省会郑州为中心,西边的是洛阳,东边的是开封,南边的是许昌,北边的是安阳,形成了以古都文化为特点的城市经济珍珠链。这种历史上形成的古都,恰恰是中原经济区最宝贵和特别的城市文化资源,是全国任何一个经济区都无法比拟的。

“郑州—开封—洛阳—许昌—安阳”城市经济珍珠链可以说是历史形成的“天然存在”。按照原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的中原城市群规划,郑汴一体化进展最快,郑汴快速通道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郑州—开封经济带的形成,加之郑汴城市间又一条轨道交通的开通,必将进一步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郑州—洛阳”经济带目前正处于建设阶段,“郑州—许昌”经济带也处于积极推进之中。然而“郑州—安阳”经济带似乎被遗忘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战略上的认识误区。中原经济区城市珍珠链所形成的覆盖应该是这样的:以省会郑州为中心,依次是郑州—开封经济带、郑州—洛阳经济带、郑州—许昌经济带、郑州—安阳经济带,郑州就是“伞柄”,每个经济带如同一个个“伞骨”,没有“伞骨”,就很难支撑起中原经济区这把“伞”。

这把“伞骨”搭建有其内在逻辑:(1)从区域经济来看,这五座城市都处于区内“米”字形主干交通位置,沿连霍高速形成开封—郑州—洛阳经济带,沿京珠高速形成安阳—郑州—许昌经济带。(2)从行政区划来看,五座核心城市处于河南省行政管辖之内,其北边可以辐射中原经济区内的邯郸、邢台、聊城、长治,西边可以辐射中原经济区内的三门峡、运城、焦作,东边可以辐射中原经济区内的商丘、菏泽,南边可以辐射中原经济区内的平顶山、驻马店、信阳。(3)从文化认同来看,这五座古城,都有自己的深邃而悠久的故事,也有世人的认同和期待,故事就是文化,故事就是个性,故事就是经济。中原经济区构建就是要传承一个中华民族的故事,一个民族兴衰的故事,一个民族绵延发展的故事,从古至今,历经几千年。可以说,中原经济区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没有中原的崛起,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崛起,这是历史赋予中原经济区的责任和使命。

“五都文化”必将为中原经济区注入强大的人文活力,历史中的偶然,也是现实中的必然。“五都”的位置恰恰处于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构成了中原经济区的“骨架经济带”,我们没有理由忘却历史,我们也没有理由忘却历史赋予的责任。“五都文化”必然形成中原经济区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文化的经济逻辑也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郑州、开封、洛阳、安阳、许昌都在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挖掘和打造自己的历史名牌和经济名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认知过于肤浅,在人们的印象中,郑州的少林寺,洛阳的牡丹,开封的铁搭,安阳的甲骨文,许昌的三国文化,可以说,这样的记忆和印象是破碎的、凌乱的。二是研究不够,到目前为止,河南没有专门研究“五都文化”的资料、机构和人员,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研究,这从河南旅游的状况可见一斑:只见少林,不见铁搭,或只见铁搭,不见甲骨文。这样的现象比较普遍。三是缺乏文化合力。中原经济区是中华文化传承区,是历史自然形成的文化区,五大古都就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经济逻辑能够在这里显现,世界华人会循着这一文化踪迹来到这片热土,随之而来的是人才、技术、资金在这里的聚集,这就需要形成一种文化合力,而不是各说各的、各唱各的[4]。

三、以“中原文化”构建城市群落经济

以古都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强大文化资源。如果说,以“商都文化”构建郑州大都市经济,满足了一个经济区建设所必需的中心城市的条件,以“五都文化”构建中原城市珍珠链经济,又进一步满足了经济区建设经济带的条件,那么以“中原文化”构建中原城市群落,则更进一步满足了经济区建设所需要的条件,实现了一个经济区“点”、“线”、“面”延展的格局,最终所形成的“面”上的城市群落,实际上就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经济区”。这是因为:(1)一个城市群是由多个镶嵌于一定区域内的城市所组成,它们包括了区内大中城市以及中小城镇,具体到中原经济区,包括了省会城市、地市级城市、县级城市,甚至还包括一些主要乡镇。(2)大小城市相互关联、纵横交错,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相互连接,相互补充。(3)一个城市群所构成的特定区域就是一个经济区,具体到中原城市群而言,无论是一小时经济圈,还是两小时经济圈,或者是三小时经济圈,它们包括了特定经济圈内的广大城乡经济区域。总之,一个经济区的形成,除了有一个或多个特大城市作为中心外,还需要由若干个中等城市或者卫星城市一同构成的城市群,每个城市自身,以及各个城市之间,共同构成相互连接又相互补充的经济带,经济带与经济带之间相互交织,从而形成特定的经济区。

依据区域经济学理论,城市群落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即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前者是通过吸引各种要素的流入进而抑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后者则是通过涓滴作用增强周边地区的经济绩效,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来增强对周边地区经济的综合影响[5]。同时,中心地区所产生的涓滴作用,主要取决于地区之间的互补性。当然城市群落的形成和发展,除了上述的经济逻辑之外,还有另一条逻辑,那就是文化的逻辑[6]。中原城市群落正是中原文化群落的有效统一,是中原文化的逻辑指向[7]。在这一文化群落中,我们几乎可以理清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从上古时期的炎黄二帝,到有文字记载的殷商,到秦汉,再到唐宋,都在中原留下了很深厚的城市文化群落痕迹。中原城市群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区位优势明显。郑州、开封、洛阳、许昌不仅属于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而且也在一小时可达范围。第二,文化特色相近,呈现一脉相承的先天融合性。该区域长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原人民勤劳、聪慧,富有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刚柔相济和谦逊包容的优良文化传统。郑州、洛阳、开封、安阳位居中国八大古都行列,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景观丰富,以少林武术、 洛阳龙门石窟、开封宋都古城、河南博物院、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 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品旅游景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不仅为文化旅游业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将成为代表中原经济区形象的一张重要“名片”。第三,文化融合基础较好。这不仅体现为中原经济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更体现为以文化经济、精神经济为引领,成为吸引国内外各类生产要素向中原经济区聚集的重要因素。

总之,城镇是散落的珍珠,文化就是那根柔软又强韧的丝线,用丝线将随地滚动的珍珠串联起来就成为经济带[8]。中原城市群落构成了以下小群落:(1)以“商都”郑州为中心,构成了许昌、洛阳、开封、新乡等第一城市群落;(2)以“九朝古都”开封为中心,构成了通许、兰考、封丘、尉氏、民权等第二城市群落;(3)以“六朝古都”洛阳为中心,构成了三门峡、宜阳、汝阳、孟州、孟津、济源等第三城市群落;(4)以“殷墟文化”安阳为中心,构成了鹤壁、汤阴、内黄、林州、淇县、浚县等第四城市群落;(5)以“魏都”许昌为中心,构成了许昌、鄢陵、长葛、漯河、临颍等第五城市群落。这些城市群落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将不断向外延伸,进行各城市间、各城市群落间的分工合作,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和生态共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区。

[1]姚伟钧.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高津君,祝晓静.试论树立科学文化资源观的关键路径[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7): 6-7.

[3]严荔.发达国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做法及借鉴[J].经济纵横,2012(6):48-51.

[4]靳义亭.河南省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思考[J].前沿,2011(20):148-150.

[5]郭梅,等.北京文化资源的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4(4):109-115.

[6]王明有,周斌.河南省古都文化开发对策——基于经济学供求理论视角[J].管理学刊,2011(5):1-5.

[7]刘立平.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6):164-168.

[8]杨兰桥.构建大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14(4):4-6.

责任编辑:师连枝

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Based on the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Ancient Capitals

FU Hua

(School of Culture,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Law, Zhengzhou 450002, China)

The Central Plains is very rich in culture resources. A reasonable use of these resources helps achieve a healthy, rapid and sustainable all-rou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the Plains. First, be fully aware of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he ancient capital culture. Second, follow the intrinsic cultural context already formed to integrate cul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to construction of the economic zone. Third, develop Zhengzhou Metropolitan economy on the basis of Shang capital culture resources and build a chain of city economic zone around other five ancient capital cities. Finally, with above mentioned economic zones, urban economic community of the Central Plains is to be constructed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cultural resources; the ancient capital cultur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2016-02-25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文化战略上的中原经济区建构与发展研究”(122400410036);河南省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中原文化视野中的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研究”(1524004100950)。

付华(1964—),女,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

F127

A

1671-9824(2016)04-0130-04

猜你喜欢
古都大都市经济区
奇特的沙漠古都——统万城
Battle for Bohemia
BATTLE FOR BOHEMIA
2020国际大都市数学奥林匹克
重现水清岸绿的古都风景线
大都市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植根于西安古都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