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愿景下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挑战和应对

2016-03-03 13:53
许昌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工业培训学校

石 玉 英

(许昌学院 商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工业4.0愿景下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挑战和应对

石 玉 英

(许昌学院 商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德国工业4.0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第四次浪潮,中国经济要在这次浪潮中乘风破浪就必须拥有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这正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课题。应用型大学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结合该课题,分析工业4.0对现代教育提出的挑战,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为中国第四次工业革命贡献力量。

工业4.0;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企业联盟

一、宏观经济环境要求工业4.0

进入21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持续放缓,GDP增长率一直在2%左右[1]473-494,这导致社会失业率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是近20年来,由于欧美发达国家与亚洲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的巨大差异,世界工业经济,尤其是制造和加工工业不断地向亚非地区转移。

受困于人力资源的欧美国家近年来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试图突破这种天然资源有限的困境。他们的努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二是管理理念和模式的不断创新,三是培养更高素质的劳动者。科学技术创新着重于硬件方面:不断发明创造新的仪器设备,特别是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2],很多简单重复的人工作业完全可以由机器来完成,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甚至还克服了人力资源在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方面的局限。管理理念与模式的创新着重于软件方面:对生产和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建立新的平台,将6西格玛管理和敏捷制造的概念具体化[3];改革管理制度,适应人和机器有机结合的生产要求。培养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对员工素质和技能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以适应新的工业生产环境和模式。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一种新的工业模式逐步呈现出来,即工业4.0。工业4.0源于德国“工业4.0工作小组”于2013年4月在汉诺威举办的全球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公布的研究成果报告[4],继而发展成为德国国家战略计划,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其含义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简称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以实现快速、有效、个性化的产品供应。该战略计划旨在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5]。这项战略计划不仅仅会改变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甚至会对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于此同时,中国政府敏锐地把握了这一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学习探索工业4.0,并展开行动,签订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该纲要明确提出工业生产的数字化,也就是工业4.0对未来中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双方共同认为,两国政府应为企业参与该进程提供政策支持[6]。与核心创新技术相比,我国在企业管理和劳动力综合素质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二、中国劳动力素质无法满足工业4.0

工业4.0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模式,得到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必须改革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改革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提升我国劳动力的整体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素质明显低下,结构不合理,现代化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极度缺乏。根据国际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对比数据可以发现,中国劳动力在平均受教育的时间、技术培训时间、阅读时间、上网时间以及师生人数比等方面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些宏观环境因素导致我国劳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以下不匹配:

1.由于知识储备低、更新慢,企业员工无法快速掌握新技术和新工艺。现代化的大生产已经越来越依赖于高新技术和设备,如移动互联网技术、RFID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据统计与计算技术,这些技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员工需要不断进行知识积累和储备,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有一定的基本素质,如基本的知识架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而中国大中专以上就业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显示我国劳动力队伍基础的薄弱。

2.企业中高级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报告的数据显示,在整个行业市场中,中高级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与上季度和上年同期相比,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用人需求持续增长;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

3.员工无法充分理解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流程控制执行力低。工业4.0的实施必须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标准化的流程管理为保证[7],员工要能够充分理解各个流程的实施要求、规则、目标和风险,有足够的判断力,发现异常情况时,按照行动细则进行及时处理并形成报告。我国劳动力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大部分乡村从业人员,不具备基本的管理专业知识,也没有有效的途径掌握现代化技术。2014年,我国乡村从业人员达到37943万*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4年统计年鉴,占我国整体就业人员的49%,说明我国至少49%的劳动力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4.中高层管理人员极度缺乏。中国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培养成效明显。从1990至今20多年间,中国每年培养毕业的硕士从14.1万人增长到48.22万人,增长率为242%,博士从6927人增长到53653人,增长率为675%*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年统计数据。这些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大部分进入了科研教育领域和政府管理部门,尽管也有一部分补充到企业管理队伍中,但和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是远远不足的。因此,一些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时,不得不同时引进国外的管理人员来实施这些管理方法和手段。

三、其他国家的经验借鉴

中国目前面临的劳动力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的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经遇见过,分析研究它们的应对策略对我们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在这里,我们主要以新加坡和德国为例。

新加坡1959年获得自治后,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与装配、金融服务和旅游产业,而新加坡本国的人力资源远远满足不了这些产业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国小人少、高层次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的问题,新加坡政府除了高薪聘请外国专家技术人员外,还积极开发本国的人力资源以及外国来新加坡务工的低水平的劳工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不遗余力地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8]。其实施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学校教育入手,二是从社会和企业培训入手。在学校教育方面,将职业技术教育正式纳入正规教育范围,实现双轨统一,让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极大地促进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其措施有:一、大力发展工艺和职业专科学校,为重点发展的部门输送合格人才,促进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二、增加出口工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增设新专业。在社会培训方面,政府成立专门的指导机构,设立技能发展基金,该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和企业。政府规定,企业在聘用低工资员工时,必须向政府缴纳相当于该职工工资1%—4%的技能发展基金,该基金为新加坡国民和永久居民提供了多种高水平低价格的培训项目,使广大劳动者能够得到提高技能水平的训练机会,以便通过技能的提高相应地增加工资收入。同时,为了确保这些在职人员能够接受政府提供的专业技能培训,新加坡政府加强立法,实施证书制度,通过立法强化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规定企业的用工必须达到“先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再上岗”,未取得上岗资格证就从事相关工作是一种违法行为。经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新加坡就业人员素质得到快速提升,为工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工人。

德国制造一直都在国际上享有美誉,成为德国非常重要的一项无形资产,可以说,德国制造也是质量一流、品质卓越、技术精湛的代名词。德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和它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密不可分。德国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职责要求是能够解决实际加工问题,确保安全生产、质量合格,不仅具有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在专业范围内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企业管理、组织生产、安全保护、经济核算等知识。为了把本国劳动力培养成这样的技术人员,德国长期以来一直积极实施二元制教育培养模式,其主要思路是企业和学校融合在一起,各司其职,形成有效的交叉合作。在传统的社会教育体制下,学校经过一定周期的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教育后,将毕业的大学生推向市场,进入企业劳动力队伍中,企业开始肩负起对本企业劳动力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这种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形成流水线型的人才培养方式。而德国的二元制教育则是让劳动力可以在同一时期同时接受两方面的教育,企业负责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学校负责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能力,如沟通能力、文档处理能力、外语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经济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培养方案的设计不但要经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认定,也需要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进行评估和监督。考试工作分为两部分进行,学校教育部分由政府组织进行,企业专业实训部分由企业协会和工商行会主持,这样毕业合格的技术人员就可以得到全国各企业的认可,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方便了人才的充分流通。

四、工业4.0对应用型大学提出的挑战

工业4.0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将工业4.0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计划中,表明我国经济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差距越来越小,政府敏锐地捕捉到这是我国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机遇,因此,签订《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后政府便进行全国总动员,实践领域、理论领域都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大家群策群力,希望工业4.0能够在我国移植成功,并为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助力。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培养现代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必将成为应用型大学当仁不让的重任,这就对应用型大学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学校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应该与工业4.0的要求快速匹配

我国现有的大学本科教育基本都是四年制教育,前三年以课堂理论学习、通识教育为主,第四年是毕业设计。而工业4.0则要求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实践教学。目前的问题是:首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虽然一些课程增设了实践教学环节,但这些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课时太少,在教学中的比例过低,大部分课的实践课时仅仅占总课时的5%~15%;其次实践课与企业的实际要求相距甚远,许多实践课仅仅是将课本中的实验或案例模拟一下,并没有与真正的生产管理要求相结合;最后,学校对实践环节的考察常常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清晰,流程不规范,效果不明显。

2.学校亟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指导实践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能够双肩挑,成为“双师型”人才。我国教师队伍中具有这种素质的人才比例目前还比较低,这是因为近年来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朝着科研和教学的方向走,忽略了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学校如果要想满足工业4.0发展的人才需求,转变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话,首先必须建立起一支能够实施这种新的教学要求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学校从人员的选拔、培训、考核、激励和成长路径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3.快速搭建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平台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硬件环境必不可少,这是实施生产管理操作培训的基础。学校虽然在努力改善和搭建各种实训基地,但明显力不从心,主要制约在于:1)空间有限。大部分的实训基地需要根据生产管理的实际标准搭建,因此必须占用一定的空间,这与目前大学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相矛盾。2)资金有限。实训基地,尤其是一些生产型的实训基地需要有机器设备和生产线才能够展开教学,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无法进行生产制造来回收资金,这对学校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3)维护与管理。实训基地不仅需要资金和土地资源,也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护管理,以保障教学过程安全有序进行。可以说,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的搭建是学校面临的一大挑战,学校必须转变思维、寻找突破口,快速解决这一难题。

4.调整和完善考核评估标准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考核评估标准需要破旧立新,以培养适合工业4.0的人才资源为战略目标,从教和学两个维度展开。在教的方面,要评估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实训内容等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在学的方面,要有学校和企业行业组织参与,测评学生是否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方面能够共同达标。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系统是提高教学成果品质的有力保证,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坚实基础,学校必须认真思考,既要保留那些基本的评估指标,又要加入新的创新性的指标,并给予合理的权重。

5.提升社会影响力并打造高校品牌

现代大学教育和经济社会密不可分,它们同呼吸、共发展。学校在响应工业4.0的号召时,应该积极与社会各方力量合作,大力宣传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让社会大众理解并认识到大学在工业经济发展中所肩负的重大使命,提升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创造自己的品牌。一方面,让大众相信经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清晰乐观,这样就能得到更多优质生源;另一方面,让企业相信学校有能力培养出专业技术人才,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的困境,和企业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五、顺转型发展之势,解工业4.0之需

当前正值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之际,又恰逢工业经济变革之时,二者的结合是必然趋势。因此,大学转型应该以此为导向,配合工业4.0的发展,大力培养工业4.0所需人才,扩充和提高现代工业生产管理环节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队伍,同时按照人员来源划分为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就业人员两种不同的人力资源类型,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对在校生的教育要强化实践应用。要想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就必须有软硬件环境的支撑,具体来讲,就是指学校的教师素质和教学场所都要满足其要求。教师既要能够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能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这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短期内教师具备这两种能力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要想解决这个供需不匹配的矛盾,我们必须认真反思,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来实现教学目标。或许,“1+1=1”的双教师授课法将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1=1”的含义是一名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一名教师负责实践教学,二者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负责理论教学的教师主要来自学校教师队伍,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主要来自企业技术人员队伍。两位教师虽然负责不同的教学内容,但从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大纲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编制到课堂教学的实施以及最终教学效果的测评,都要协作完成、责任共担。另外,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可以将教学带入到他所在的企业,在一个完全真实具体的环境里传授相关技能,这样同时也就解决了高校实践平台缺乏的问题。

2.对社会人员的教育要着重知识更新。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现有的劳动力规模达到77253万人,劳动力市场上经常出现一职难求的现象,而作为劳动力需求方的企业却叫苦连连,认为中国出现了用工荒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因为人并不等同于人才,中国劳动力市场上虽然人多,但人才少,如果能将大部分的人转化成人才,不仅仅会大大降低失业率,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同时也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社会生产力。长期以来,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优秀的教师队伍和专业的教学场所,学校有能力也有责任为社会发展肩负起这个重任,积极展开社会人员的再教育工程,为社会人员提供各种短期的、非工作时间的知识更新课程,如语言培训、数学计算能力培训、沟通能力培训、心理素质培训、逻辑思维能力培训、安全知识培训、高新技术趋势培训等等,这些课程必须短而精,以通识教育为主,专业性不能太强。

3.教学模式要与时俱进。随着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授课模式也必须转换,以提升教学效果。学校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慕课及翻转课堂教学法来实现其教学目标。在满足工业4.0要求的教育体系中,无论是在校生的教育还是社会人员的教育,理论课程都是目标导向型的,每次授课只需要讲解一个理论或解决一个问题,整个课堂设计紧凑,逻辑性强,课程知识架构完善,内容比较成熟,课程重复性高。这些特性都能够通过慕课教学法来实现。而在实践教学中,强调教学对象的参与度,授课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散学生思维,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来掌握并消化相关知识技能,教师发挥的是引导、示范和监督的作用。

4.各方力量要协同合作。人才培养是一项全局性的大工程,它需要人、物、资金等方面的投入,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各方力量必须通力合作,各司其职,这样才能实现为工业4.0培养人才的战略目标。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模式需要创新。参考新加坡教育培训模式,每个企业都要为人才培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组建企业联盟,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该基金由企业联盟管理,决定该投资于哪个学校或者哪个培训项目, 并对培训项目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估。学校也需要进行联合,同一区域的高校可以将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培训平台,以满足培训项目的软硬件要求。政府则主要发挥协调作用,为双方的合作建立良好的政策基础和保障。

[1] N Gregory Mankiw.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Fourth edition[M]. Cengage Learning Asia Pte Ltd., 2013.

[2] 钟义信. 人工智能的突破与科学方法的创新[J].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12,25(3): 456-461.

[3] 李呈蔚. 浅谈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在复杂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 质量管理, 2015,33(7): 23-27.

[4] 丁纯,李君扬. 德国“工业4.0”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J]. 德国研究, 2014(4): 49-66.

[5] GRUBER F E Industry 4.0: a best practice project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J]. Digital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Systems, 2013(411): 36-40.

[6] 杨解朴. 解读中德创新伙伴关系[J]. 当代世界, 2014(11): 21-23.

[7] 杜传忠,杨志坤. 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借鉴[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5,36(7): 82-87.

[8] 梁俊兰.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与人才培养战略[J]. 国外社会科学, 2005(6): 74-78.

责任编辑:赵继红

Challenge and Strategy to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Applied Universities in the Industry 4.0 Environment

SHI Yu-ying

(School of Business,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461000, China)

Industry 4.0 blows the horn of the fourth wave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hinese economy can ride the waves only if she has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management talents, which is a major social issue that the Chinese education is facing.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pplied university should contribute a lot to Chines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by analyzing the challenge of industry 4.0 to modern education, acquiring other countries’ relevant experience and taking effective measures.

Industry 4.0; applied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2015-09-22

河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软科学)(16B630007)。

石玉英(1977—),女,汉族,河南郾城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企业创新及人力资源管理。

G642

A

1671-9824(2016)04-0141-05

猜你喜欢
工业培训学校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工业人
学校推介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