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2016-03-03 14:04任运忠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大学英语教学

任运忠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 绵阳 621010)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任运忠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 绵阳 621010)

[摘要]人格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不仅是语言技能培训课程,更是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格主体性意识,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 人格教育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3.014

人格即人的品格,包含做人的道德和气节,是人之性情、思想和情感的统一体。正如马克思所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1]人格是人作为社会之人后天养成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各种社会及个人因素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结果。健全的人格是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源动力。大学生处在人格完善和定型的关键期,因此,“我们的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人格成长, 并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大学生树立成熟的价值观和生成健全的人格”[2]。高校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高校各门课程都负有学生人格教育的重任。在高校众多课程中大学英语课时最多,师生接触最为频繁,大学英语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大学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应该肩负着教育学生的职责,即是“对学习者功利(掌握一门外语)之外的思维训练、人格培养,对所学外语文化与情趣的灌输,综合素质的提高”[3]。大学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而语言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人格主体性、社会性和人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认知和探索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树立起独立的人格主体意识,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感,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大学英语的工具化及学生人格的失落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交往和经济建设中的工具作用日益突出,为了尽快、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工具,大学英语教学出现了明显的工具化趋势。工具性几乎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唯一的指导思想,大学英语教学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工具而已,使英语成为他们在今后求职、出国、升学或评职称时的敲门砖。在“工具论”的指导下,大学英语课堂俨然已经沦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英语教师墨守“Presentation(演示),Practice(练习),Production(产出)”的模式,通过示例讲解单词和短语,分析语法结构,然后再经过大量反复的机械性练习来巩固语言知识,并希望在此基础上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工具化的大学英语课堂只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而疏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工具作用,大学英语课程越来越细化,出现了诸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饭店英语、计算机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而凸显人文精神的英语课程则完全被淡忘。但是,工具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却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中广泛存在的哑巴英语、中式英语现象足以说明工具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失败的。

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化源于语言“工具论”,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人格的失落。“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论断在人们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而且随着英语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工具作用,语言“工具论”更是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语言当然有工具性的一面,可是,一旦使语言工具化(一考察语言就从工具的视角入题),人就会使自己真正成为‘说话动物’,就会使每一个‘我’的存在丢失”[4]。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化是为了及时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但同时却使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越来实用化和功利化,并最终导致学生的工具化,然而,“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工具化则是教育自身的异化,教育异化的直接后果便是人的失落”[5]。学生一旦降格为工具,便丧失了独立人格,缺乏创新意识,从长远来看人才的发展也难以为继。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片面强调实用技能,而疏于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必将导致学生整体道德素质滑坡,社会价值意识淡薄。一个虽然掌握了实用工具却人格失落的人,不但不能创造社会价值,反而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格教育的理据

(一)语言的人格主体性

语言具有获取知识、传递信息和社会交际的工具性作用,但这些作用只是语言的一些基本功能,并不能代表语言的本质。其实语言的功能远远不止这些,语言还有抒发情感、修辞审美、陶冶情操,甚至还有游戏娱乐功能(如字谜、词语接龙)等,但通过语言功能去认识语言的本质难免以偏概全,甚至会得出荒谬的结论。著名语言学家钱冠连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不仅语言具有交际功能,酒杯和香烟也具有交际功能,如果将语言功能等同于语言的本质,根据“因为X=A,Y=A,所以X=Y”的推导公式,那么语言就可以等于酒杯或香烟,这显然是不成立的[6]。语言工具论之所以得出这样的谬论,是因为语言工具论仅仅把语言当作“文以载道”的工具,片面强调语言同人类使用的其他工具一样具有客观性,而忽略了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人格主体性。事实上,语言正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语言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唯一正确的解释,拿动物来比较,就可以证明。……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7]由此可见,语言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本属性,语言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离开了语言的人与动物无异。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味片面地强调语言的工具性作用,而忽略语言的人格主体性,归根到底是对学生人格主体性的否定,只有充分认识到语言的主体性,才能做到尊重学生人格的主体性。

(二)语言的社会性和人文性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并且是在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因为“单独的个体既不能创造语言,也不能改变语言。语言只是依照在社会集团成员中普遍接受的规约而存在”[8]。这套“规约”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外化为“语音、语调、文字”等物质体系,更内化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影响和制约每个成员的成长和社会交往,从而成为人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语言不仅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且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人们的各种文化思想和精神无不映射到语言中,并通过语言载体如实记录而得以千古流传,正是有了语言的记载,现代社会的人们才能够清楚地了解古代先贤睿智的人文思想,并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社会文化在不停地发展,而语言也在与时俱进,透过语言的变化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比如,从“三纲五常”到“自由、科学、民主”体现了中国人民从固步自封逐渐走向思想解放;从“改革开放”到“中国梦”反映了现代中国正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富民强国。语言的人文性还体现在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本身的特征”[9]。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外乎有两种方式:身体力行和知识获取。身体力行是人们通过生理感官直接感触世界,然而由于时间和地理空间的限制,这种直接的认知方式是极为有限的,因此,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主要来源于间接的知识获取。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认知世界的过程,而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中介作用,如果没有人们通过语言获取知识的基础性活动,人们就不可能有除直接接触以外的高级认知活动。人们是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而由于语言对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作用,人们“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无不深深地烙上语言的印记。

(三)师者的责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高度地概括了身为人师的职责。“传道”就是要传授给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培养学生崇高的人格;“授业”是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解惑”指的是解答学生的疑惑。在此三者中,“传道”是育人之本,韩愈所谓之“道”或为儒家“仁、义”之人格思想,或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人格精神,亦或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凡此种种之“道”无不要求师者以身作则,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怀和人格素养。千百年来为人师者正是遵循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栋梁之才,这正是身为人师亘古不变的基本职责。

在现代社会,“传道”表现为“育人”的教育理念,而育人必先育德。“德育为先”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重要主题,《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文规定: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10]。立德才能树人,德育是育人的前提和保障,而德育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包括引导学生确立鲜明的主体意识,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感,培育深厚的人文素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11]然而,随着当前高校分工越来越细化,广大学科教师只专注于教书,而疏于育人。教书仅仅为了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然而“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2]。不同的学科有迥异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但应始终以“育人”为目标,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育人是学科教师的天职,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向上的教学内容以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无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大学英语的课程优势

在高校众多的课程中,大学英语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一,大学英语是所有不同专业学生必选的一门公共基础语言课程,学生覆盖面最广,所占学分最多,学程最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最为频繁,再加之每年两次的四、六考试,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视和投入的精力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门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这些优势是对学生施以人格教育的基础。第二,大学英语课程一般都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这正是学生人格逐渐养成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此时若能对学生的主体意识、思想情感、文化素养等人格因素施以恰当的引导和培养,这对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无疑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三,在大学英语课程中除了各种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训练,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西方思想文化,而且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随着现代通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西方思想文化信息如潮水般铺天盖地向我们的学生奔袭而来,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充斥着西方世界的各种价值理念和人生观。在学生人格尚未完全定型的时期,我们不能忽视西方文化思想对学生的浸染,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筛选和甄别各种西方文化思想信息,用积极向上的世界文化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大学英语课程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一)人格主体意识的确立

现代高等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人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育活动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本应成为课堂的中心,而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却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 centered),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大学英语教师往往只关心“怎么教”,而疏于让学生“怎么学”,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语言知识,机械地重复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以教师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在本质上仍然是“语言工具论”,力图把学生打造为能用英语交流的“工具”,而不是把学生作为“人”来培养,学生在被动接受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了对教师强烈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泯灭了自身独立的人格主体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理应成为发展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渠道。人本主义教育注重“人格化的教学过程,强调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而大学英语教学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13]。大学英语是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语言学习包含五个步骤:感知的输入(Apperceived input)、理解的输入(Comprehended input)、吸收(Intake)、融人(Integration)和输出[14]。感知语言材料是二语习得的第一步,然而并非所有的感知材料都能成为可理解的输入,经过学习者筛选和过滤,只有一部分感知的输入能够被学习者理解。同时,并非所有的可理解输入都能被学习者吸收,学习者必须对输入的语言进行检测和监控,然后再加以吸收,并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去。学习者并不是原封不动地输出所吸收和融入的语言材料,而是根据需要加以改造,然后再输出新的内容。从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筛选和过滤,检测和监控,改造和输出无不涉及到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外活动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真实或虚拟的语言环境,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树立起独立的人格主体意识。

(二)道德情感的养成

道德情感无疑是学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在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也为学生养成健康的道德情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语言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情感的养成是相互促进的,“情感认同程度高的知识,就容易被学习者内化(internalization),情感认同程度低的知识,就容易遗忘”[15],同时语言知识体系中又包含了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情感思想,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将不断地去感受这些道德情感,从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情感行为。学生“在学习时注意的不是单个的词和句,也不是文章的表层意思,而是文意与自己思想感情的汇流”[16]。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应该涵盖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和知识,同时也要融入道德情感教育的元素,如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明辨是非等社会道德规范,以及乐观豁达、开朗自信、坚毅果敢等情感因素思想。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第六单元为例,该单元选取了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主人公琼西得了重病,她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一片片地被风吹落,由于失去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她认定最后一片叶子的凋落即代表自己的死亡。贝尔曼,一个穷困的老画家,在得知琼西悲观的想法后,夜里冒着寒风暴雨在墙上画出了一片常春藤叶子。任凭风暴施虐,这片叶子却“永不凋落”,琼西由此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渴望,而贝尔曼自己却因此患上肺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17]。这篇课文赞扬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学生从这篇课文中学到的远不止字、词、句、篇等语言知识,更多的是体会到了小人物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受到洗涤,这些道德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远非纯粹的语言知识所能匹及。为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道德情感因素,在课内外教学中用积极健康的内容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文化素质的提升

人格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必然会留下文化的烙印。“人格的核心, 是人的内在素质, 即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而这一切,无不与人的文化素质直接相关”[18]。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必然要以文化素质的提升为前提。语言是文化的表征和载体,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文化素质也在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而人格也随之不断完善。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19]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构建跨文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必定会尊重他人的文化,同时也只有尊重他人的文化自身人格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然而,要尊重他人的文化必然要了解他们的文化,并充分认识自身文化与他人文化的差异。学生在对外交往中往往并不是因为语言不通,而是因为文化误解而产生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甚至造成文化冲突。以“This is the last straw.”为例,中国学生往往望文生义地理解为“这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充满了讽刺和挖苦,而在英语中的真实文化含义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体现了一种同情和怜悯。英语中的每句话,甚至每个单词都包含了特殊的文化意义。中西方文化差异比比皆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走出单纯的语言体系,进入语言之外的文化系统,让学生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当然,学习西方文化并不是崇洋媚外,更不是全盘接收,而是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在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下提升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总之,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而在校大学生正是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等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格素养。大学生人格教育不是思想政治教师或辅导员的专利,而是所有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所具有的优越性,以及语言本身的人格主体性、社会性和人文性,为广大英语教师开展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在语言教学中摆脱语言“工具论”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渗透人格教育,使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布满了更加和谐、更加人文的色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认识整个世界,大学英语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开启了一扇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窗口。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在感受语言世界中丰富的道德情感以及博大的人文精神,从而将人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人文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70.

[2] 李虎林.当代人格危机与大学生人格教育[J].现

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3):14-18.

[3] 钱冠连.为非功利的语言理论辩护——兼论语言理论的三分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44-49.

[4] [6]钱冠连.不当交际工具使用的语言——西方语言哲学研究(之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2-6.

[5] 龙伟.论工具主义教育与人的失落[J].理论界,2007(6):186-18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l一512.

[8][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裴文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6.

[9] 尹铁超,陆杨.神:语言构筑的世界——再论语言非工具论[J].外语学刊,2009(6):12-16.

[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920198.html.

[12] [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13] 马锦华.人本主义教学观与素质教育[J].教育探索,2002(10):25-26.

[14] Gass S.Integrating research areas: A framework for second language studies[J].Applied Linguistics,1988(9):198-217.

[15] 范谊,芮渝萍.面向2l世纪外语教学论:进路与出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34.

[16] 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9.

[17]李荫华,王德明.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66-170.

[18] 郑亿石.论文化素质与人格塑造[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2):36-41.

[19]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N].教育部公报,2007-07-27.

(责任编辑:赵淑梅)

On the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N Yunzho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dCultures,Southwest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Mianyang,Sichuan621010,China)

Abstract:Personal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not only to develop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but also to educate their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an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subjectivity, develop their nice moral emotion and enhance their cultural quality so as to build up students’ perfect personality.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personalit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3-0060-05

[作者简介]任运忠(1974-),男,重庆万州人,硕士,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及典籍翻译。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课题“2014-2017年‘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4SA0050);西南科技大学课题“2013-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与实施方案研究”(课题编号:13xnzd16)。

[收稿日期]2015-08-24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大学英语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