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心目中的关羽形象研究

2016-03-07 04:56王治涛
关键词:荆州关羽刘备

王治涛

(洛阳理工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洛阳 471023)

毛泽东心目中的关羽形象研究

王治涛

(洛阳理工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洛阳 471023)

毛泽东心目中的关羽,既有义、智、忠、勇等高大形象,也有孤傲自大、不懂统一战线、大意等负面形象。毛泽东认为关羽的高大形象是统治阶级吹出来的。毛泽东心目中的关羽形象,主要不是基于史实而是基于演义,是掺和了正史与野史中有关关羽的记载。他以说明问题为主要目的,并未纠缠于史料的真伪。

毛泽东;关羽;义智;忠勇;人物评价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是伟大的诗人、书法家和历史学家,可谓现代的“圣人”。在历史上,关羽是和“文圣人”孔子齐名的“武圣人”。研究“圣人”眼中的“圣人”形象——毛泽东心目中的关羽形象,是一件很有意思且颇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从中既可以感受到毛泽东渊博的学识,也可以感受到他在评价历史人物时的独特视域,还可以领略毛泽东如何巧妙地利用历史服务现实,感受到毛泽东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作出深刻认识。

一、义、智

1954年春,毛泽东在杭州给陪同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讲“关公是指关为姓”时,既讲到了关羽的义,也讲到了关羽的智。毛泽东在讲到关羽的义时,虽然只有三言两语,却充分肯定了关羽的侠肝义胆。毛泽东说:“出生在晋南解州的关公,自小很讲义气,可谓侠肝义胆。”[1]98毛泽东在讲了关羽的义气和侠肝义胆后,接着说:他逃到潼关后,面临身份登记的困境,“望着这高大森严的关门,忽然来了灵感,在关门前,我何不就说自己姓关呢……这就是指关为姓的由来”[1]98。从毛泽东这个“关公是指关为姓”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关羽急中生智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关羽智慧的充分肯定。

“关公是指关为姓”这个故事,毛泽东也和周谷城等人说过。虽然后来“王芳仔细阅读了许多有关的书籍,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故事的出处。只是在一本《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考》上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那本书上也说,关公本不姓关,而是姓冯,名贤。至于后来为何改姓为关却没再讲”[1]98-99。从“关公是指关为姓”的故事来看,毛泽东对关羽的研究还是相当深刻的*毛泽东在讲“关公是指关为姓”时,还说过“关羽是河南人”的话。毛泽东在河南省视察时曾说:关云长不是山西人,是河南人。关云长本不姓关,因为在河南有人命案,逃亡山西,到了潼关,人家问他姓什么,他一下子说不上来,一看这里是潼关,就说我姓关。见刘汉民编著的《毛泽东谈文说艺实录》(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说句实在话,到目前为止,笔者也没有找到毛泽东这个“关公是指关为姓”说法的来源和出处,只在《清朝野史大观》中发现了一点关羽“指关为姓”的蛛丝马迹:关羽在山西老家为了一个女子的婚事仗义杀死县尹后,“至潼关,闻关门图形,捕之甚急,伏于水旁。掬水洗面,自照其形,颜色变苍赤,不复认识。挺身至关,关主诘问,随口指关为姓,后遂不易”[2]1081。

二、忠、勇

对于关羽的忠和勇,毛泽东从来没有直接提到过。但通过毛泽东3次提到“过五关斩六将”,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泽东对关羽忠、勇品质的高度称赞。

1927年11月,毛泽东第一次提到了“过五关斩六将”。其时,毛泽东回到井冈山茅坪,继续寻找在遂川县打散了的张子清所部第3营。当时有人怀疑张子清可能已经投降了敌人,但是毛泽东坚信张子清不是这样的人。他说,曹操为了收用关云长,费了很多心机,可是,关云长一旦得到刘备的消息,便“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迢迢,终于回到兵微将寡的刘备身边”[3]92,“张子清同志是我们党的干部,就比不上古人关云长?”[3]9212月底,张子清果然率领第3营回来了。1939年5月,毛泽东第二次提到了“过五关斩六将”。他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讲到青年人到延安参加抗日战争时说:“你们到延安来,就有人不准,把你们捉起来,你们到这里来是很辛苦的,是‘过五关斩六将’才来到延安的。”[4]1921939年12月,毛泽东再一次提到了“过五关斩六将”。他在延安各界纪念“一二·九”运动大会上批判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时说:“从西安到延安的这一条路上,遍设关防,进步的知识青年要通过是困难的。因为他们既没有青龙偃月刀、嘶风赤兔马,又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本领,那只有被赶到集中营‘训练团’里去。”[4]257毛泽东在延安两次提到“过五关斩六将”,既是对国民党“遍设关防”阻拦青年知识分子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斗争的讥讽、嘲弄和揭露,也是对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爱国、勇敢品质的高度赞扬。

从毛泽东3次提到“过五关斩六将”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毛泽东眼中的关羽的高大形象。这也说明毛泽东对关羽的忠、勇品质是高度称赞的。

毛泽东眼中关羽的忠、勇形象,虽然有史书记载的成分,更多的却是演义、传说的成分。记载关羽事迹的史书主要是《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演义主要是《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等。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曹操强大势力的逼压下,关羽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暂时投降了曹操,并在曹操那里受到了优厚的礼遇,被拜为偏将军。曹操虽然待关羽甚厚,但还是感觉关羽并无久留之意,遂派和关羽关系很好的张辽去打探底细。关羽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5]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是年二月,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与曹操决战,派大将军颜良进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四月,曹操带领关羽等解救白马。“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5]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之后,关羽被晋封为汉寿亭侯。《三国演义》称袁绍名将文丑也被关羽斩杀,实是虚言。事实上文丑是在延津(今河南延津县)中了曹操的诱敌深入计,在战斗中被曹军杀死的。至于是被谁杀死的,史书并未记载。关羽斩杀颜良后,就离开曹操,到袁绍军处寻找刘备。关羽走归刘备,“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关羽一直心存芥蒂。《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裴松之注说:“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曹操与刘备联合擒杀吕布之事发生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冬。关羽朝思暮想求娶秦妻事,《三国演义》没有提到,这大概是因为作者罗贯中害怕有损关羽的形象。关羽降曹到回归刘备的故事,记录在《三国演义》第25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第26回《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第27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和第28回《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中。在中国,这些故事家喻户晓。关羽在民间的高大形象,也在这4回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但实际上“过五关斩六将”的事情根本不存在。关于关羽请求曹操将秦宜禄妻子送给自己这一个重要史实,不仅《三国演义》没有提到,毛泽东也从来没有提到过。文丑并非如《三国演义》中所言被关羽斩杀这一点,毛泽东也从来没有提到过。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投奔故主刘备,除了对刘备“誓以生死”的忠心、与曹操在求秦妻之事上心存芥蒂之外,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实力的悬殊。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相比,无论是在兵源上还是粮食补给上,都明显处于劣势。这种不利形势,即使在关羽斩杀颜良之后,仍然没有得到改变。在此情形之下,曹操准备退回许(今河南许昌市),而曹营中很多人已经暗中与袁绍往来,企图在曹操失败以后为自己寻找一条后路。关于“众人”在袁绍那里为自己寻找后路之事,后来曹操说得非常明白:“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5]魏书·武帝纪另外,官渡之战时曹操的后方也受到了来自孙策的威胁:“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5]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官渡之战时,在曹操和袁绍实力相比悬殊的情形之下,在“众人”纷纷为自己寻找后路的情形之下,关羽寻机从曹营“亡归”正在袁绍处的故主刘备,并非没有这种可能。事实上,《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持这种观点:“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5]蜀书·先主传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实力悬殊(曹军内部有“众人”的通敌、刘辟等人的叛乱,外部还有孙策的威胁),关羽出于“自保”而“亡归”刘备这一重要史实,毛泽东也从来没有提到过。

总之,毛泽东在提到“过五关斩六将”时,对关羽的忠、勇品质是高度称赞的,毛泽东眼中的关羽形象是高大的。这一高大形象,主要不是基于史实而是基于演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毛泽东没有提到过关羽“亡归”刘备的客观因素,也没有辨析过“过五关斩六将”的真伪,但是并不等于毛泽东不了解这些情形,因为毛泽东只想用来说明问题。关于这一点,有学者说得好:“毛泽东对关羽的大段评论,显然是掺和了正史与野史中有关关羽的记载,以说明问题为主要目的,并未纠缠于史料的真伪。”[6]184

三、孤傲自大

1932年初,毛泽东在与“武圣人”的同乡、山西省解县人程子华谈话时说到了关羽,认为关羽的“弱点是自负凌人”[7]。1941年1月,毛泽东又在同李卓然谈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擒庞德威震华夏时明确指出,关羽的缺点是“孤傲自大”[8]241。为了证明这一点,毛泽东还引用了《三国演义》中的两个例子——“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和“吾虎女安肯嫁犬子”。毛泽东说:“刘备封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时,关羽怒曰:……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当孙权派诸葛瑾为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以结秦晋之好,共伐曹操时,关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8]241-242毛泽东所列举的《三国演义》中有关关羽孤傲自大的两个例子,在史书中都有迹可循。《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称赞关羽是“为世虎臣”“有国士之风”的同时,也明确指出关羽有“刚而自矜”[5]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的缺点。

四、不懂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经常以关羽为反面教材,提醒党内人士要搞好统一战线,不要出现“走麦城”的英雄末路场面。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同李卓然谈到关羽孤傲自大的缺点时,在列举了“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和“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两个例子以后,接着说:“孙权便攻占了荆州,孙刘联盟瓦解。”[8]2421948年5月,毛泽东和李银桥聊天时说:“关羽从思想上看不起东吴,不能认真贯彻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结果失掉了根据地、丢了荆州,自己也被东吴杀掉了。”[9]1531949年,毛泽东明确讲过关羽不懂统一战线的话:“《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同盟军搞关门主义。”[10]5191971年9月,毛泽东在杭州同人谈话时说:“不要带了几个兵就翘尾巴,就不得了啦……三国关云长这个将军,既看不起孙权,也看不起诸葛亮,直到麦城失败。”[11]159

在毛泽东看来,孤傲自大和不懂统一战线,也是关羽失荆州、走麦城、丢性命的重要原因。在失荆州的责任划分问题上,如果说毛泽东突出强调诸葛亮应负的责任是从战略的制定层面上来思考的话(这将在下文中论述),那么关羽应负的责任就是从战略的执行层面上来思考的。

五、大意

1932年初,毛泽东在与程子华谈话时,说到关羽的“弱点是自负凌人”,接着又说,关羽“上当受骗,大意失荆州”[7]。关羽大意的最重要表现和严重后果,就是丢失了荆州。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在长江北岸。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五月,庞统中流矢死后,刘备命关羽总统荆州事务,命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蜀。从此,关羽独立承担起守护荆州的任务。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被汉中王刘备任命为前将军,假节钺。夏天,关羽发起了襄樊(今湖北襄阳市)战役。在襄樊战役中,关羽降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5]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关羽在襄樊的胜利,不仅严重地威胁了曹操,而且严重地威胁了孙权。在此情形下,孙权对和刘备的统一战线政策作出了战术调整。孙权调整战术,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关羽一旦占据整个荆州,将对自己的江山产生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却是要报复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关羽。关羽也知道孙刘联盟并不稳固,在进攻襄樊时,也在防备孙权偷袭荆州方面作了一些部署。在得悉孙权袭取江陵(今湖北江陵县)这个不幸的消息后,关羽不得不从襄樊撤兵南下。在回军途中,关羽军士斗志尽失,多数都中途而逃。关羽被迫退守麦城(今湖北当阳县东南)。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关羽在突围中和其子关平一道被吴军擒获,并于当月遇害。

“大意”是民间对关羽丢失荆州原因的认识,虽然毛泽东也这样说过,但他是有自己独特、深刻的认识的。一方面,毛泽东认为关羽丢失荆州是其自负凌人、孤傲自大、上当受骗、不懂统一战线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另一方面,毛泽东认为关羽丢失荆州与诸葛亮有密切关系,具有一定的必然性。1948年5月,毛泽东和李银桥聊天,在谈到关羽的缺点时,也谈到了诸葛亮在失荆州中应负的责任。毛泽东说:“诸葛亮不该留下关羽守荆州。让关羽守荆州是一着错棋呢!”[9]153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指出了诸葛亮在选人、用人上的失误,指出了诸葛亮在失荆州中应该负有重大责任。荆州作为蜀汉重要的战略支撑点,诸葛亮却选取了自负凌人、不懂统一战线的关羽作为“一把手”。作为战略家的毛泽东更是深刻地指出,诸葛亮早在隆中时制定的战略方针即分兵两路、“两个拳头打人”进攻曹魏的方针就是错误的。毛泽东在读《权书·项籍》时,批写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12]106在失荆州的责任划分问题上,毛泽东突出强调诸葛亮应负的责任,明显是从战略的制定层面上来思考的。这样的认识显然与千百年来传统的关羽大意失荆州的认识不同,可谓高屋建瓴,独具慧眼,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六、关羽的形象是统治阶级吹出来的

1932年初,毛泽东在与程子华谈话时,说到关羽的弱点是“自负凌人”,同时说到了关羽被尊为“武圣人”:“关羽出身下层社会,是刘备的心腹之臣,随其周旋,不避艰险,死后被尊为武圣人。到处都修建有关帝庙。”[7]毛泽东认为:“关羽的形象是统治阶级吹出来的。”[13]

毛泽东作出的“关羽的形象是统治阶级吹出来的”的判断是正确的。一个社会的主流思想,基本上是统治阶级所倡导的思想;一个全国性的公开的大规模的活动,绝大多数是统治阶级所鼓励的活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称赞“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14]81,并公开提出要为“白脸奸臣”曹操“翻案”。为了替曹操翻案,毛泽东甚至“对曹操也做了过分的称赞”[15],学界、政界也纷纷跟进,竞相发表言论,替曹操“翻案”。通过毛泽东的倡导,曹操在普通民众中的“白脸奸臣”形象终于大为改观,成了“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关羽在蜀后主刘禅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被追谥为“壮缪侯”,这既包含对关羽一生征战之功的肯定,也包含对关羽给蜀汉发展所造成的重大损失的批评。盖棺定论,比较公允。在此后800多年中,关羽一直没有什么名声。直到北宋绍兴三年(公元1096年)时,关羽才被封为“显烈王”。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关羽又分别被封为“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关羽又被封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关羽被封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关羽被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四十二年(公元1613年),关羽分别被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朝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关羽被封为“忠义武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关羽被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诩赞宣德关圣大帝”。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关羽被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关羽又被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到处修建关帝庙的过程,就是关羽被神化的过程,被统治阶级鼓吹的过程。关羽的忠、勇、义、智等形象,虽然有符合史实的成分,但主要还是统治阶级鼓吹出来的。当然,统治阶级在鼓吹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也顺应了民间的思潮和崇拜。也正因如此,关羽今天仍然受到儒释道三教的膜拜。

综上所述,毛泽东心目中的关羽,既有义、智、忠、勇等高大形象,也有孤傲自大、不懂统一战线、大意等负面形象。毛泽东认为关羽的义、智、忠、勇等高大形象是统治阶级吹出来的。毛泽东心目中的关羽形象,主要不是基于史实而是基于演义,是掺和了正史与野史中有关关羽的记载。他以说明问题为主要目的,并未纠缠于史料的真伪。

[1]李约翰,镡德山,王春明.毛泽东和省委书记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2][民国]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第3册[M].浊尘,点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李前.不落的星——张子清的故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晋]陈寿.三国志[M].[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75.

[6]胡长明.毛泽东评点历代王朝[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7]程秀龙.程子华与毛泽东:上[J].党史文汇,2002(7):8-11.

[8]杨振之,田利军,欧·特里尔.巨人之谜——神秘的毛泽东与中国古代智慧[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

[9]邸延生.历史的真言——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0]薄一波.七十年的奋斗与思考: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11]汪东兴.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3]胡尚元.毛泽东眼中的三国人物:下[J].党史博览,2007(2):30-35.

[14]权延赤.红墙内外:上[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15]王治涛.毛泽东对曹操和司马昭的天壤评价及其原因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60-163.

Mao Zedong’s Idea of the Image of Guan Yu

WANG Zhi-tao

(JournalEditorialDepartment,Luoyang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471023,China).

In Mao Zedong’s mind, the image of Guan Yu embodies righteousness, wisdom, loyalty and bravery as well as loftiness, ignorance of unity and carelessness.Mao Zedong thought it was the ruling class who built up the positive image of Guan Yu.To illustrate problems, Mao Zedong didn’t dwell on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historical data; he based his idea of the image of Guan Yu on historical romances rather than historical facts, the former of which were actually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accounts of Guan Yu.

Mao Zedong; Guan Yu; character comment

��洛文化】

10.15926/j.cnki.hkdsk.2016.06.002

2016-06-11

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研究”(2013B235)

王治涛(1965— ),男,河南偃师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和河洛文化研究。

A841.3;K236.2

:A

:1672-3910(2016)06-0010-05

猜你喜欢
荆州关羽刘备
“关羽”去世
读懂刘备
华容道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闲话关羽护嫂
刘备与徐州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
关羽大意失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