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汤显祖剧作在马来亚时期

2016-03-07 08:12沈国明
关键词:马来亚商报剧作

沈国明

(马来西亚戏剧图书馆,马来西亚 吉隆坡 56100)



素描汤显祖剧作在马来亚时期

沈国明

(马来西亚戏剧图书馆,马来西亚 吉隆坡 56100)

马来亚在1957年国家争取独立前,华裔一度超过全国人口的40%,华人成为各种族人口中最多的族群之一。华人从19世纪至20世纪初,逐步在全马各地兴办华文学校,其中包括小学和中学,并且兴办多种华文报纸,吸引了许多中国大陆文人南来马来亚,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其中,中国戏曲也不例外。汤显祖的剧作,不仅成为马来亚热爱中国戏曲的民众耳熟能详的剧目,同时也成为学校教科书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汤显祖的剧作不仅是戏曲中的经典名著,同时,故事中的凄美、深情与梦幻,无疑起着抚慰海外华侨无数人的心灵。

汤显祖;马来亚;华侨;牡丹亭

沈国明.素描汤显祖剧作在马来亚时期.[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3):299-302.

Shen Guo-ming.Introductory of Tang’s drama in Malaya[J]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35(3):299-302.

马来西亚在1963年成立之前,通称为“马来亚”。在1957年马来亚独立前曾被英国统治,因此,在19世纪初通称为英属马来亚。马来亚半岛位于泰国南部,西边隔着马六甲海峡即印尼苏门答腊岛,东为南中国海,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之前,新马不分家,并且同样属于英殖民地政府管辖。此外,马来亚在19世纪初也被中国人通称为下“南洋”的主要地点。如果追溯马来亚华人的历史,可以推测到明朝以前,而郑和七次下西洋中,马六甲便是路途中的一站。

在19世纪末,随着锡矿的开采以及种植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这时,中国各省人民面临战乱、天灾、疾病和饥饿等问题,特别是南部的省份如广东省、福建省等,纷纷选择下南洋当“苦力”乞讨生活。如此一来,马来亚许多地方如新加坡、柔佛、马六甲、森美兰、吉隆坡、霹雳、槟城等,逐渐被带动发展起来。当地华侨侨领为了保护华侨,也开始有意识地成立会馆、乡团组织提供资讯、咨询和福利,并且开办学校、报社等提高华侨人民的智识。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马来亚在中国新文学和文艺的发展上,划时代性地继续推进。在各会馆、乡团、书报社和帮会的推动下,如广府帮、客家帮、福建帮等,甚至是早已落户马来亚而又不熟悉华语和华文的峇峇娘惹*即华侨与马来亚当地人通婚,男性称峇峇,女性则称娘惹。,也支持华文学校的建设。20年代的马来亚,华侨学校达300多所,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1]。而华文报章方面,不管是维新派或革命派,如《叻报》《中兴日报》《南洋总汇报》《阳明报》《南侨日报》《南洋商报》等等,纷纷出版发行,带动了马来亚华侨教育和文明的发展。

所以,在华侨先贤的努力和推动下,社会、经济、教育、文化、语言等得到了发展。因此,中国古典文学也必然成为当地所重视。甚至擅长于福建闽南语、马来语和英语,却不大会说华语的峇峇与娘惹,他们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

根据1941年马来亚的人口统计,在500多万人口中,华人占237万多人,马来人占227万多人,印度人占74万多人[2]。因此,马来亚华侨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建设发展、民族的醒觉意识等,促进了中国古典文学在马来亚的发展。

1 汤显祖剧作在马来亚

随着华侨学校在马来亚逐渐普及,许多来自中国的文学作品也开始逐渐在马来亚各地流通。这些书籍主要通过新加坡港口运抵马来亚各地。在1926年1月6日,当地著名的《南洋商报》就刊登一则来自“中华书局”广告,广告内容为大批新书已经运抵马来亚,其中,在戏曲方面就有《牡丹亭》和《桃花扇》。而当时售卖价格约叻币1元5角(约15元旧国币折当时叻币1元)。中华书局设于新加坡大马路。*《南洋商报》,1926年1月6日,10版。这则广告,彻底地表现了1920年代,马来亚华侨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修养的渴望逐渐提高。

在《南洋商报》商余杂志中,由翤伯编纂刊载了中国历代文学变迁概述,其中,《牡丹亭》也是重点介绍之一作品。*《南洋商报》,1926年2月9日,18版。它补充了华侨社会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普遍认识。另外,简俊清的专栏“椰甫轩随笔”,也分别在1951年9月24和25日连载汤显祖与《牡丹亭》传奇,除了介绍汤显祖的生平,也介绍剧作《牡丹亭》。1957年7月3日,谷茀写了一篇《玉茗堂》,介绍了玉茗是山茶的别名,古人因为它性子耐寒,花期自冬至春能支持很久,常常拿它比喻士大夫的操守,又因为它开花时的花不多,而又饱受霜雪之欺,有些在名场不得意的人,就引以比喻自己的被排斥。玉茗堂是汤显祖给自己寓庐所起的名字。*《南洋商报》,1957年7月3日,14版。另外,作者怀玉也在1959年9月19日,在《南洋商报》写了《牡丹亭的哀艳故事》,根据明史分享了两则故事,即凤钿因为《牡丹亭》仰慕汤显祖,透过其婢女四处寻找汤显祖的下落,当汤显祖知道有这样一位女子钦慕他时,便赶紧到凤钿家,发现她因思念过度患了重病,而在汤氏抵步之前一月死了;另一则故事则是有个漂亮又聪明的女子,读了汤氏所作的《牡丹亭》,决定非汤不嫁,当知道汤氏是一个老头子时,设宴招待汤氏,并且恨自己生得晚,最后投江自尽。*《南洋商报》,1959年9月19日,16版。

马来亚沦陷被日本统治期间,所有的华侨学校都被迫关闭,报社、社团组织等也被迫停止操作。1945年9月份,日本投降后,英国重回马来亚殖民,并且对华侨实行遣送回中国的高压政策。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在三大民族(马来裔、华裔和印裔)的争取下,从英殖民政府取得独立。当年,《南洋商报》在一则新闻报导指出:中国江西省文艺界准备11月12日在南昌举行汤显祖逝世340周年纪念会,并举行为时一周的纪念活动;由江西省某剧团演出《牡丹亭》一剧,同时还将举办有关汤氏的生平展览会、出纪念特刊。另外还将邀请北京、上海两地著名表演艺术家,到南昌演出汤氏名作。*侨乡简讯,南洋商报1957年11月19日,3版。马来亚独立了,但华裔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中华文化的关注。

2 逃过一劫的《牡丹亭》剧作

随着政局的变化,戏剧运动的发展在马来亚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盛世。1950至1960年代期间,也有过高潮。由于当时许多戏剧工作者与马来亚共产党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应用戏剧来动员民众,达到反对殖民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目的,这引起当局的高度关注。195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将许多中国出版的戏剧类书籍列为禁书,禁书的名单包括:《关汉卿戏曲选》《戏曲集本选集(上)》《戏曲集本选集(下)》《梅兰芳戏剧散论》《宋朝剧作选》《田汉剧作选》《上海屋檐下》《百花集》《百花续集》《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剧本、导演、演员》《于伶剧作选》*《南洋商报》,1961年6月22日,6版。等。

1961年,星马艺人关新艺(原名王裕丰),便被指在香港购买了以上12本禁书,藏在行李箱内托友人陈振富(译音)运入新加坡,触犯不良刊物法令,遭控于第七推事庭。关新艺矢口否认有罪,并聘请谢若敬律师代辨。⑥由此显示,当时政府不仅对于话剧采取高压政策,古典戏曲方面也采取严厉的措施压制在马来亚通行。

幸运地,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却没有列入禁书的行列。1959年5月25日,《南洋商报》第7版刊登了一则信息,指出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部分出版物豁免禁止输入,汤显祖的《牡丹亭》便是名单内之一。

3 《牡丹亭》在马来亚的舞台演出

随着马来亚华侨坚定不移地争取华文教育的生存空间,华文教育得到华人社会的普遍支持,在艰苦奋斗中得到了发展的延续。此外,华文报章也一直扮演着传播社会信息、推动与发扬中华文化的“角色”。马来亚华人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也有所认识,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特别受华侨读者的关注。1936年春季,《牡丹亭》在欧洲维也纳上演,报导中指出:

《牡丹亭》在奥京维也纳上演。该剧团是由德国人洪涛生教授领导,主角杜丽娘则为雍露茜女士所扮演,这一剧团,1935年也在上海兰星大戏院演过牡丹亭,当时,得着许多人的好评,于去年夏间,自北平启程,到德国开映,现在,又从德国到奥国的维也纳,是在维也纳的霍夫堡戏院开演。中国的戏剧在维也纳开演,此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因为了好奇心的原故……*《南洋商报》 1936年2月21日,24版。

1955年4月16日,霹雳,金宝贝花村大观戏院,为公立学校游艺会筹募经费,演出《梦魂相会牡丹亭》演唱者为许彩屏和素娥。*《南洋商报》,1955年4月20日,11版。1957年3月11日,吉隆坡广州台呈献粤剧《牡丹亭·惊梦》;*《南洋商报》,1957年3月11日,12版。1958年4月23日,马来亚半岛中部霹雳州怡保银禧园星光台,演出粤剧《牡丹亭·惊梦》。*《南洋商报》,1958年4月23日,12版。

根据南洋商报的报导*吡业馀音乐社社庆游艺会演出成功牡丹亭惊梦一剧获得好评,《南洋商报》,1960年2月29日,11版。,1960年2月27日,吡叻州业余音乐社为庆祝该社创立六周年纪念,在怡保银禧园月光台举行歌剧游艺大会,并邀请社团代表,社会名流等莅场参观,以感谢过去对该社的支持。《牡丹亭·惊梦》先后上演三幕,情节离奇,紧扣人心。尤其演出者无论唱功做作,都有良好的表现,加上布景迫真,增强剧中环境之气氛,获得一致好评。该社社长邝翠群女士此次粉墨登台,反串《牡丹亭》一剧中秀才柳梦梅一角,能把握剧中人之性格,刻画出一个书生所具有优雅风度,在表现上更是潇洒自然,英俊脱俗。邝女士擅唱子喉,工韵俱佳,使人并无柳梦梅一角系易钗而弁之感觉。饰演杜丽娘之张慧仪小姐,唱作兼佳,亦为该剧演出成功之要素。陈宝珠小姐饰演妙传一角,亦恰到好处。虽然出场机会不多,但几个表现镜头,尤其对柳梦梅说:“除了情字,三大皆空”时暗示情怀之娇羞美态,惹人怜爱。总之,该社此次举行游艺会,算得有声有色,为六年来最成功之一次。

1961年11月3日,柔佛苏丹伊士迈殿下驾临柔佛州峇株巴辖,于晚上在正修学校国专堂举行盛宴,晚上8时开始,锣鼓喧天,马来皮影戏、跳神马等,华人所推出的节目其中有闽剧《梦里求缘》,取材自《牡丹亭》,以歌仔戏演出。*《南洋商报》,1961年11月5日,第13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于1935年,新加坡华人庆祝英皇登基25周年纪念大会,中医中药联合会呈献“牡丹亭”故事化妆队参与游行。*《南洋商报》,1935年3月21日,7版。这显示了汤显祖所创造的“牡丹亭”鲜明的人物形象,不仅深入华侨心中,而且也逐渐广泛流传于各民族间,吸引各种族的兴趣和认识。

4 汤显祖的剧作在马来亚的大荧幕放映

除了《牡丹亭》,汤显祖的剧作《紫钗记》,在1950年代,不仅成为文学经典作品,而且也成为戏剧舞台备受观众喜爱的剧作,甚至成为剧团的镇班戏宝。由“仙凤鸣”剧团唐涤生改编的《紫钗记》,描写陇西士子李益与长安歌姬霍小玉相爱,权相有女莫愁,迫婚李益,造成一段悲剧,幸侠士黄衫客挺身解围,此一双同命鸳鸯,使得剑合钗圆。《紫钗记》被香港李铁导演拍摄成歌唱片,由任剑辉饰李益、白雪仙饰霍小玉、梁醒波饰黄衫客、靓次伯饰卢太尉、英丽梨饰韦夏卿。电影照舞台形式表演,全部歌唱,大锣大鼓,优美绝伦。于1959年9月5日在新加坡东方大光两院献映半夜场。*古装哀艳歌唱巨片紫钗记东方大光今晚半夜场,《南洋商报》,1959年9月5日,8版。

隔年,新加坡最高西片影府奥迪安大戏院也半夜场破例选映荣华制片公司出品厦语歌唱新片《春香闹学》,系星马歌后雪芳徐莱首次古装演出,也是厦语片第一部穿插黄梅调歌舞的特殊结构,由陈翼青导演,雪芳、徐莱、黄英、新艺、清河、吕红、田舍等联合主演,剧本乃根据《牡丹亭》改编,该片最大特色系风格新颖,声光优美,制作认真,编导演各方均有极佳的表现,片中牡丹亭相会一场,采用黄梅调歌舞形式演出,一新观众耳目。*荣华出品厦语歌唱新片春香闹学奥廸安大戏院今半夜场,《南洋商报》,1960年4月17日,第8版。

紧接着1963年,潮艺制片公司监制何建业,筹拍正宗潮剧《牡丹亭·惊梦》第一部七彩潮语片,特邀光艺当家导演陈文联合编导,调动潮剧小生王陈楚蕙与青春艳旦陈丽丽初度密切携手,分饰才子柳梦梅与才女杜丽娘,南燕饰女婢,张应炎演杜父,余如陈乔、方少扬、梁开炳等,均是潮剧一流新艺人,作曲张木津,词句绮丽……在金华、好莱坞、曼舞罗三院夜半场联映。*七彩牡丹亭惊梦,三院今晚半夜场,《南洋商报》,1963年4月20日,13版。

除了大荧幕,广播电台也播放汤显祖的作品,如马来亚广播电台在傍晚时段播放福州戏曲《牡丹亭》,*《南洋商报》,1948年3月26日,6版。也曾在中午时段播放福州戏曲《牡丹亭》;*《南洋商报》,1948年7月16日,6版。电台“丽的呼声”在下午时段点唱粤曲节目中,选播“牡丹亭之西楼惊梦”。*《南洋商报》,1959年8月13日,15版。

5 结语

1953年10月,马来亚发动“反黄运动”。“反黄运动”主要是一项文化运动,黄色文化的内容不单指色情,它的内容还包括阻碍社会进步的、有伤风化的、令人消沉、颓丧、趋于堕落的东西,以至迎合大众心理的低级趣味等等,皆属黄色文化的范畴。展开“反黄运动”的导火线,缘起于1948年,英殖民政府在马来亚颁布“紧急状态”后,文艺界陷入低潮,外来进步的出版物全部被禁止入口,造成人们的精神粮食恐慌。结果黄色文化乘虚而入,黄色小说如雨后春笋,歌台和电影戏院更是明目张胆以色情、低级趣味、麻醉观众、腐化大众。较后,新加坡发生一起16岁英校女生被先奸后杀事件,民众才意识到黄色文化的严重性。但是,由于“反黄运动”主要在校园展开,影响力有限,而且社会上普遍教育和文化低落,且殖民地政府放纵“黄色文化”荼毒社会民众,所以,成绩并不如预期。

因此,1953年7月29日,《南洋商报》刊登了一篇散文,作者向阳戈透过汤显祖《牡丹亭》的剧作,来哀叹当时马来亚的社会,他说:“沉闷得无聊,再读《牡丹亭》,倒觉得明朝汤显祖写这部戏曲的时代,还留下一条尾巴,排在我们面前。当年深锁闺房的小姐没有了,代之而起的却是套着思想枷锁的裸胸露腿的摩登小姐,旧式的考举中状元的喜剧没有了,新的状元却是‘学而优则商’。因此,《牡丹亭》中主角人物杜丽娘的感叹,仍然使我们感动……”*《南洋商报》,1953年7月29日,12版。

《牡丹亭》的剧作不仅表现在戏曲舞台上,它也影响着人们对于现实无奈生活的感叹,而且不分地域、时代和种族。

[1] 宋森传.编写组.宋森传[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21.

[2] 司马乔.马来亚人民抗日军[M] .香港:香港见证出版公司,1992:3.

Introductory of Tang ’s Drama in Malaya

SHEN Guo-ming

(DramaLibrary,Malaysia,KualaLumpur56100,Malaysia)

Before the independence of Malaya in 1957, there were more than 40 per cent of Chinese population in the country, and it became one of the largest population.From the 19th to 20th century, Chinese society gradually set up Chines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Chinese-language newspapers in Malaysia.Therefore, it attracted a lot of Chinese migrated to Malaya.Indirectly, it help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one of them was Chinese drama.Tang’s plays were famous among the Chinese drama lovers, and the plays became teaching material of school textbooks.Tang’s plays become famous over the years.The stories are full of poignant feeling and illusion,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othing overseas Chinese’s heart.

Tang Xianzu; Malaya; overseas Chinese;Peony Pavilion

2016-08-10

沈国明(1980—),男,福建诏安人,马来西亚“心向太阳剧坊”主席 、马来西亚“戏剧图书馆”馆长、中国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学博士候选人,主要从事马华戏剧研究。

J809

A

1674-3512(2016)03-0299-04

猜你喜欢
马来亚商报剧作
Malayan1 Tigers 马来亚虎
基督新教在英属马来亚的传播及特点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在“贴近”上下功夫 讲述义乌好故事——以《义乌商报》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为例
报刊图书
机电商报
都市新闻眼·《东南商报》摄影作品选登
论动画电影的无绝对反派角色剧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