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2016-03-07 11:18吴成敏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16年11期
关键词:髋部置换术髋关节

吴成敏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657000

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吴成敏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657000

目的分析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术后深静脉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52例髋部骨折病人的护理。结果52例患者中两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5%,经过及时治疗,患肢疼痛减轻,下肢肿胀消退。结论采取合理可靠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的形成。确保了病人安全。

髋关节置换术 预防 护理 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DVT)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40%—61%[1],并可继续危及生命的肺栓塞(PE)。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DVT的3大元素,至今仍被沿用[2]骨折与创伤性骨折是患者发生DVT最常见的病因。其 DVT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手术操作,手术时间,麻醉、肢体固定等因素以及年龄、性别、肥胖等全身或局部疾病均可影响抗凝及凝血过程,成为DVT的危险因素,只有掌握DVT症状及体征,才能更有利地减少DVT的发生并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52例,男17例,女35例,年龄47-84岁,平均年龄(55.45±12.58)岁。原发病包括髋关节炎15例,退行性关节炎12例,肌骨头坏死12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9例,髋关节僵直2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

1、2 结果。肢体周径术后第1天为(20.74±1.87)cm,第3天(20.14±0.97)cm;VAS疼痛评分第1天为(7.01±1.82)分,第3天为(4.54±1.61)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经过临床预防性护理干预,5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发生2例深静脉血栓,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3天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5%。因及时发现,并对此2例患者及时进行了扩容、抗凝治疗,患者3d后患肢疼痛减轻,下肢肿胀消退。

2、护理

(1)术前护理: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情况,术前做好各项常规检查,术前体位保持下肢抬高35~40°。练习床上大小便,多吃粗纤维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让病人及家属及时了解并掌握术后功能锻练方法。

(2)术后护理。(1)密切观察疼痛情况,并注意切口渗出情况,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肢体肿胀程度和监测血液黏稠度及血液循环情况。妥善安置好氧气管、导尿管、引流管、输液管等并保持各道通畅,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同时避免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防止应激性溃疡。(2)术后正确指导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术后搬动应平稳,应将患侧髋部整个托起,防止患侧内收等体位,保持外展位,以防止脱位。卧硬板床,并去枕平卧6h。患者允许情况下,术后即可抬高患侧肢体15-30°,预防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术后1d,如患者无特殊不适情况,即可开始指导做深呼吸,进行小腿活动,踝关节背伸、跖屈和足踝环转运动。术后2-3d开始主动练习股四头肌收缩,指导患者运动足趾,做屈伸活动,并给予适当的比目鱼肌和腓肠的按摩;术后第3-6天继续患肢臀肌和小腿肌肉收缩运动以及被动直腿抬高来训练肌力,同时也可以进行机械和步行训练,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加强髋部活动度的练习,如在做骨髋关节外展的同时做屈曲和伸展活动,增加练习强度和活动时间,并指导患者逐渐加大运动强度,不能操之过急,强度标准为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宜,逐步恢复髋关节功能。术后拔除引流管后,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下,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但不可负重及远距离走动,髋部摆动不可过大。

针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采取的特殊护理干预措施,治疗上合理使用止血药物和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另外,为了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术后当天给予穿着弹力袜或者佩带弹力绷带2周左右,合理饮食、做好功能锻练及术前术后护理。

3、讨论

有研究[3]报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在没有预防性抗凝的情况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 40%-80%,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15%-25%,肺栓塞发生率 0.5%-2.0%,而肺栓塞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因此术前术后护理对预防深静脉血栓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术事早期的活动锻炼[4],能够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是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途径。另外,行髋关节置换术者大多属老年或高龄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症等疾病,血液黏稠度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形成血栓的危险因素。另外,患者因关节病损等疾病术前长期卧床,下肢血流相对缓慢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手术创伤刺激可造成血管内膜的损伤,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5-6],均是诱发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所以应该在护理中密切观察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争取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深静脉血栓引起的死亡。

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期是术后 1-4d[7-8],本文中的2例患者也是在此期间发生,同时此2例患者肢体疼痛评分均高于同期的患者平均评分,同时此2例患者肢体疼痛评分均高于同期的患者平均评分,踝上肢体周径也高于同期患者的平均值,因此可以作为今后护理工作的参考依据,对此类患者应密切观察,做好一切防护准备。本文患者后均给予穿弹力袜或者是佩带弹力绷带,因此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也是今后护理工作值得借鉴的方法。

4、护理体会:

护理上要注意早期观察双下肢有无色泽皮温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必要时测量比较两下肢周径,若相差0.5cm以上及时通知医生。一旦血栓形成,患肢应制动,禁止热敷、按摩,膝下不垫枕,下肢垫不要太硬。饮食上宜进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大量研究表明,采用各种预防措施后,创伤后 DVT仍有较高的发生率。且 DVT的后遗症,如深静脉辨膜功能不全会大大阻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早期诊断、早期溶栓、抗凝等可观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减少 DVT后综合征,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水平。

对于绝对卧床的患者,术前抬高患肢35-40°,膝关节屈曲15°,维持于功能位,进行等长收缩,注意保暖,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嘱患者多喝水每日2000ml、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小便畅通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5-6】,术后尽早进行运动,以主动为主,被动运动为辅。

总之,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存在发生 DVT的危险性,延迟手术期间的肢体制动使其风险增加,故老年人髋部骨折应尽早手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要注意采取合理的措施,预防 DVT的发生,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性,预防 DVT同时要在术前、术中、术后严密监测病情变化,警惕DVT和PE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尽最大程度降低DVT带给患者的危害。

[1]Friedman RJ,Gallus AS,Cushner FD,et al.Physician compliancek with guidelines for deep-vein thrombosis prevention in total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Curt Med Res Opin,2008,24:87-97.

[2]彭朝安,王介毅,孙华斌,等。髋部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体会[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11):693-695。

[3]马国栋,王娟,张红侠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康复与护理[J].现代中西结合杂志,2009,18(19):234-2345。

[4]李立新,谢晓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及并发症预防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6):4577-4578。

[5]孙晓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中医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8):323-324。

[6]光辉,王明娣,张瑞娟,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特色护理[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5):95。

[7]万翠萍,郭颖,林云鹤。中西医结合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3):2165-2166。

[8]袁丹妮,蔡玉芹,张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5):1789-1790。

R473.6

A

1672-5018(2016)11-160-02

猜你喜欢
髋部置换术髋关节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逍遥散加味降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效果观察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