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现代研究进展

2016-03-09 22:37叶平阳高明利
光明中医 2016年19期
关键词:津液阴虚脏腑

叶平阳 高明利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现代研究进展

叶平阳1高明利2

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加大等原因,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率在我国尤其是中老年女性人群中明显上升,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现以津液亏虚为基本理论基础,论述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汲取多位医家学术思想精华,从而探讨总结本病的辨证论治施治方法,从而说明中医在干燥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病人最大程度的解除病痛。

干燥综合征;燥痹;病因病机;辨证;中医治疗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累及外分泌腺为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祖国古代医家根据其口干眼干等一派干燥的症状同时伴有关节的肿痛,故将其归为“燥痹”一类[2]。该疾病病因病机复杂且尚不明确。中医辨证施治对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调整异常的免疫功能等具有一定疗效,具有独特的优势,下面介绍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施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病因不外内外两因,外因多为外感燥邪,内因多为素体阴虚复感他邪转化而来。《类证治裁》有云:“燥有内因,有外因……阴于内者,津血夺而燥生”,说明内因主要责之阴津亏虚。病情初期首先累及四肢肌肉筋骨,可仅见口干眼干,病久燥甚成毒,更加消耗津液,继则累及五脏,呈现一派“津涸水竭”之象。津血同源,津亏则血少,使阴液亏虚的症状加重[3]。

1.1 病因

1.1.1 素体肝肾虚弱不足 本病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情志所伤或者劳倦过度;或为久病津血内夺;或因为误治而津液过度耗损;或因过服辛温耗散之剂,或因失精亡血,造成阴精亏虚而发为本病。肝主疏泄及调畅气机,肝气条达则气血平衡,气血津液充足才得以上行下达于机体各部;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不足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九窍五官,故出现一系列阴虚之象[3]。

1.1.2 外感时邪耗损津液 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说明温邪最初多为累及肺脏,多表现为口鼻咽干等肺阴不足的症状[3]。尽管燥的性质类别属阴,却同于风热火一类阳邪。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云“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说明火可以加剧干燥且伤津而导致内燥的发生[4]。

1.1.3 久病及血阴虚络瘀 津血同源,两者共同化生于营气,正如《黄帝内经》所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又如《杂病源流犀烛》所云“……盖燥盛则阴虚,阴虚则血少……”,所以燥邪伤津耗液日久,必致血液枯少,临床上可见长期贫血、乏力倦怠、食少消瘦、面色无华、失眠心悸等血虚表现的患者,进一步验证了“津血同源”的立论。燥邪客稽日久后阴津亏虚,瘀血形成后阻滞气机,津亏不能随气生发,更加加重燥象,同时血脉阻塞而化热酿毒,如此恶性循环,加重燥痹的症状[3]。

1.2 病机认识

1.2.1 阴虚为本,肾为主要病变脏腑 现代多位学者认为此病阴虚津枯是其本质[6,7]。且本病发病人群多以中年女性为主,此时正为阴虚之期。本病基本病理基础是脏腑阴津亏虚,而阴虚的脏腑主要为肺、脾胃、肝、肾,主要责之肾。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不足不能涵木则眼目干涩;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而心火上炎;肺失肾阴濡润则见鼻咽及皮肤干燥;脾为后天之本,肾阴不足无以滋润后天之本则脾虚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可见口干欲饮、大便干结。故上述诸症的根本在于肾之阴津不足。

1.2.2 毒、痰、瘀痹阻经络

1.2.2.1 毒邪致病 燥毒在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本病病势缠绵,日久可造成多器官损伤。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体内的生理病理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在体内过多的蓄积而成毒邪。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因。而燥毒又有内毒外毒之分[7],年迈体衰、阴精素亏、大病久病,本为阴精耗伤而虚热自生,燥热蓄积日久而成毒,此为内因之燥毒;而现代医学中的病原微生物、食品污染及化学药品的不良反应等亦可能成为外来之燥毒。此内外燥毒互为病因,共同加重了津液的耗伤。

1.2.2.2 瘀邪致病 燥热日久,耗伤阴液,血脉枯干,血液停滞为瘀。瘀血络滞而致使津液输布之道受阻,津液失运,不能濡养全身筋肉关节及口鼻而致口燥、眼涩、肤干等干燥及关节筋肉不荣则痛等症状。或有一般瘀血的症状如肌肤甲错、皮肤斑疹隐隐、面色晦暗、舌质紫暗、瘀点瘀斑,脉弦细涩[8]。

1.2.2.3 痰瘀致病 阴亏日久可致脾虚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肾气亏虚不能蒸化水液则水湿不运,阻遏气机,郁而化热而炼液为痰,痰热互结致使经络阻滞,不通则痛,不仅表现为口眼干燥以及关节疼痛,还可发为黄疸、口中黏腻或口淡无味,舌苔黄厚腻等痰湿的症状。痰瘀聚集于机体的局部,则可见腺体及淋巴结的肿大。

2 中医辨证论治

2.1 从脏腑及病理产物论治 张怀亮教授多从少阳入手,以调畅气机为先,同治肺、脾、肾三脏,重视瘀血,痰浊、湿热等病理产物的蓄积,从整体出发,取得良好的疗效[9];陆安康教授认为阴液亏虚为本病病理基础以及气、血的不足及痰、瘀的产生,受累脏腑主要在肝肾,治疗本病首先注重滋养肝肾,气动则载血行津,同样主张补益脾气,临床分为阴虚内热型、气阴具虚型、湿热型、脾肾阳虚型、痰瘀阻滞型五型论治[10]。

2.1.1 从少阳入手调畅气机 干燥综合征的发病与少阳枢机不利密切相关,气机升降失司及水液代谢障碍。若邪犯少阳,可导致气血津液不能正常地流通及濡润机体,可引起脏腑、官窍、肌肤、筋脉失于滋润,日久而成燥证。治疗也常从少阳入手,以调畅气机为先,常使用柴胡、黄芩之类,以柴胡之升散、黄芩之降泄来通调三焦气机,半夏、陈皮等燥湿化痰,理气散结,大剂量黄芪益气,气行则行血,共起调畅气机,通利三焦之效。使气机畅达、三焦通利、津液输布有道。

2.1.2 平补阴阳,同治肺、脾、肾三脏 本病的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肺主宣发肃降,若肺的功能失调则产生一派内外俱干之像。脾主运化及升清降浊,若脾失健运或脾气不升,则气血生化乏源,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就不能上输于肺,灌溉四旁,布散周身。另外,干燥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因此时各脏器的生理功能正在衰竭。因此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中,在平补阴阳的基础上,健脾、补肾、润肺相结合[11]。

2.1.3 重视瘀血、痰浊、湿热等病理产物 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亦非常重视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的蓄积。从而达到气机调畅,肺脾肾功能恢复正常,气化津布的疗效。董振华教授同样重视瘀在本病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将本病分为四型:燥毒瘀结型、阴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燥毒瘀结可用升降散合三仁汤加减;阴虚血瘀常用增液汤,一贯煎或滋燥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气虚血瘀证可用补阳还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生脉散加减;气滞血瘀可用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加减达到行气散瘀,软坚散结的治疗效果[12]。

2.2 从五脏阴虚辨治论治 陈颖将本病分为肝肾阴虚型、脾胃阴虚型、气虚血瘀型[13];王氏也将本病分为三型:肝肾阴虚型以杞菊地黄汤;肺胃阴虚型以沙参麦门冬汤合益胃汤;阴虚夹痹型则养阴润燥、通络蠲痹[14],并且强调本病治疗不能单纯滋阴生津,活血化瘀亦十分重要。袁海波教授认为本病从发病部位可分为上燥、中燥、下燥:病及心肺多为上燥;涉及脾胃为中燥;病在肝肾大肠则为下燥。在临床辨证方面,应本着“有诸内必形见于外”的原则,以养阴生津润燥为基本治法,佐以益气助阳通络[15]。

2.3 从三焦论治 刘志勤通过三焦辨证,分为三步治疗干燥综合征:第一步在上焦,以导赤散合清燥救肺汤加减清热润燥;第二步在于中焦,以益胃汤合玉女煎加减;第三步在于下焦即肾,多为疾病病程后期,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加减滋肾[16],均取得理想的疗效。

2.4 其他医家辨证分型及论治 张碧擎多从郁论治本病,分为因虚而郁致燥以及因实而郁致燥。治疗应以一贯煎加减;气虚不足而郁,此证多见于疾病早期病症不慎之时,眼干口干多不显著,选方当属逍遥散类。气、血、火皆可致郁,三者并立可从肝论治,治疗以四逆加养血养阴柔肝之品;痰、湿致郁,亦可伤阳气,也可为其所遏而成郁,可用类藿朴夏苓汤之方[17]。罗珊珊主任将本病分为四型:即燥邪犯肺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及血瘀痰结型[18]。冯建华将此病分为五型:脾胃阴伤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阴虚型、脾胃阳虚型、气滞血瘀型[19]。张颖将干燥综合征分为六个证型:阴虚内燥证、气阴两虚证、血虚生燥证、气滞血瘀证、痰浊内结证、燥邪犯肺证[20]。

3 小结

综上所述,各医家多认同津液亏虚为疾病的本质,多从脏腑阴液亏虚及病理产物进行辨证论治,脏腑多涉及肝、脾、肾;病理产物为毒、瘀及痰致病,确立滋阴润燥,佐以祛瘀化痰等为治疗大法。我认为在疾病初起应多注重滋阴益气,病程日久要注意痰瘀的病理转化及肝肾的严重不足,以对应施治。

[1] 张乃峥.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诊断[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8(4):193-195.

[2] 王新昌,曹灵勇,范永升.干燥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刍议[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5):643-644.

[3] 衣兰杰.滋阴生津、清热化瘀法治疗干燥综合征阴虚内热证的临床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

[4] 钟起诚.干燥综合征之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2):73-74.

[5] 刘丽莉,高贵平.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治疗八法[J].光明中医,2006,21(3):21-22.

[6] 潘文奎.口眼干燥综合征的辨证论治[J].辽宁中医杂志,1988(5):21-23.

[7] 张水艳.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J].中医杂志,2009,50(5):468-470.

[8] 徐薇薇,汪悦.干燥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四川中医,2014,32(3):16-17.

[9] 杨克勤,张怀亮.张怀亮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光明中医,2015,30(2):245-246.

[10] 陆瑾.陆安康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精粹[J].中医药学刊,2003,21(12):1991-1992.

[11] 王芳,刘健.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21(8):1656-1658.

[12] 董振华.活血化瘀法在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01,20(3):9-11.

[13] 陈颖,张丽.养胃增液汤治疗干燥综合征探析[J].辽宁中医志,2005,32(3):219.

[14] 王鸿慧.辨证治疗老年干燥综合征23例[J].湖南中医杂志,1997,13(3):47.

[15] 袁智宇.袁海波教授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医研究,2005,18(8):53-54.

[16] 刘志勤.中医三步治疗干燥综合征述要[J].中医药学刊,2005,23(3):345.

[17] 张碧擎,周学平.从郁论治干燥综合征[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12):24-25.

[18] 张颖,王瑜萍.罗珊珊主任诊治干燥综合征经验[A].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2014.

[19] 冯建华.干燥综合征的辨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12):41.

[20] 张颖,马宗仁.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总结[J].中外医疗,2008,27(31):94.

1.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硕士研究生2014级(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沈阳 110032)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9.057

1003-8914(2016)-19-2900-03

�兆荣

2016-03-07)

猜你喜欢
津液阴虚脏腑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手脚心发烫未必都是阴虚火旺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
中风防治灵1号为主治疗阴虚风动型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