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压、腹腔灌注压与肝硬化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2016-03-10 09:02贾向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4期
关键词:感染性病死率休克

贾向明

腹内压、腹腔灌注压与肝硬化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贾向明

目的探讨腹内压、腹腔灌注压对肝硬化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为肝硬化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75例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当日的腹内压、腹腔灌注压分为腹内压<12mm Hg(1mm Hg=0.133 kPa)组15例、腹内压≥12mm Hg组60例及腹腔灌注压≥60mm Hg组23例、腹腔灌注压<60mm Hg组52例。比较相应两组的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发生情况及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入住时间、ICU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病死率。结果腹内压<12mm Hg组的肝性脑病、机械通气、ICU病死、住院病死比例均明显低于腹内压≥12mm Hg组,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明显高于腹内压≥12mm 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5、10.355、11.259、11.343、4.057,P<0.05)。腹腔灌注压<60mm Hg组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病死、住院病死比例明显多于腹腔灌注压≥60mm 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8、2.367,χ2=5.221、5.143,P<0.05)。腹内压与住院病死率、ICU病死率呈正相关性(P<0.05);腹腔灌注压与住院病死率、ICU病死率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腹内压、腹腔灌注压与此类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注意监测这两种指标的变化,以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腹内压;腹腔灌注压;肝硬化;感染性休克

肝硬化是肝胆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生与患者地域、种族、所处环境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1]。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与其腹内压、腹腔灌注压等因素有关[2]。本研究对75例肝硬化合并腹腔镜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腹内压及腹腔灌注压变化对其预后的影响,为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6年4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75例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当日的腹内压、腹腔灌注压分为腹内压<12mm Hg组15例、腹内压≥12mm Hg组60例及腹腔灌注压≥60mm Hg组23例、腹腔灌注压<60mm Hg组52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患者接受感染性休克的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目标为,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平均动脉压(MAP)≥65mm Hg,中心静脉压≥8mm Hg;其他治疗措施有:早期液体复苏,应用强心剂、血管活性药等。腹内压、腹腔灌注压无特殊治疗目标,由医生视情况而定。

1.2.2 腹内压测定及腹腔灌注压计算 采用膀胱间接测压法测定腹内压。若初次测定腹内压即诊断为腹腔间隔综合征则每隔1 h测定1次,连续测定5 d。若若连续2次腹内压≥12mm Hg,则诊断为腹内高压;若连续2次腹内压≥20mm Hg,则诊断为腹腔间隔综合征[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患者腹水、自发性腹膜炎、机械通气及肝性脑病发生情况及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入住时间、ICU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观察指标比较 腹内压<12mm Hg组、腹内压≥12mm Hg组在腹水、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内压<12mm Hg组的肝性脑病、机械通气、ICU病死、住院病死比例均明显低于腹内压≥12mm Hg组,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明显高于腹内压≥12mm 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灌注压≥60mm Hg组、腹腔灌注压<60mm Hg组在腹水、机械通气、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灌注压<60mm Hg组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病死、住院病死比例明显多于腹腔灌注压≥60mm 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腹内压、腹腔灌注压与住院病死率、ICU病死率的关系 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腹内压与住院病死率、ICU病死率呈正相关性(P<0.05);腹腔灌注压与住院病死率、ICU病死率呈负相关性(P<0.05)。见表2。

表1 各组观察指标比较 [n(%),±s]

表1 各组观察指标比较 [n(%),±s]

注:与腹内压<12mm Hg组比较,aP<0.05; 与腹腔灌注压≥60mm Hg组比较,bP<0.05

项目腹内压<12mm Hg组(n=15)腹内压≥12mm Hg组(n=60) χ2/t P腹腔灌注压≥60mm Hg组(n=23)腹腔灌注压<60mm Hg组(n=52) χ2/t P腹水 15(100.0) 56(93.3) 1.056 0.304 20(87.0) 50(96.2) 2.168 0.141肝性脑病 5(33.3) 46(76.7)a 10.355 0.000 14(60.9) 37(71.2) 0.775 0.379自发性腹膜炎 10(66.7) 14(23.3)a 10.355 0.000 6(26.1) 17(32.7) 0.276 0.599机械通气 8(53.3) 54(90.0)a 11.259 0.000 20(87.0) 42(80.8) 0.426 0.514机械通气时间(d) 7.8±2.7 8.9±2.4 1.549 0.468 8.0±2.9 9.5±3.1b 2.068 0.031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d) 5.5±2.6 6.8±2.7 1.679 0.347 8.2±2.7 9.8±2.9b 2.367 0.030 ICU入住时间(d) 13.3±3.2 12.5±3.8 0.751 0.259 13.0±3.0 12.4±3.4 0.742 0.368住院时间(d) 31.0±12.4 29.5±14.7 0.364 0.736 25.1±9.4 23.0±14.2 0.648 0.362 ICU病死 4(26.7) 44(73.3)a 11.343 0.000 10(43.5) 37(71.2)b 5.221 0.022住院病死 10(66.7) 55(91.7)a 4.057 0.032 16(69.6) 47(90.4)b 5.143 0.023

表2 腹内压、腹腔灌注压与住院病死率、ICU病死率的关系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其预后多不良,所以如何在早期预测患者的临床结局,分析其病死的危险因素对改善此类患者预后显得格外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腹内压≥12mm Hg组的住院病死率及ICU病死率均明显高于腹内压<12mm 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灌注压<60mm Hg组的住院病死率及ICU病死率也明显高于腹腔灌注压≥60mm 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腹内压与住院病死率、ICU病死率呈正相关性(P<0.05);腹腔灌注压与住院病死率、ICU病死率呈负相关性(P<0.05),提示腹内压、腹腔灌注压与肝硬化合并感染性休克的预后密切相关。

目前,有关肝硬化患者腹内压变化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的报道较少。本研究结果提示,腹内压增高与腹腔脏器灌注不足、功能能损伤有关;同时发现腹内压增高及腹腔低灌注压的肝硬化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明显延长,且增加患者的ICU入住期的病死率及住院病死率,其可能与肝硬化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大多数存在平均动脉压较低有关[4],而伴有腹水和自发性腹膜炎的患者会明显增加其腹内压,两者相互作用,其结果使患者腹腔动脉血流灌注明显减少;腹腔内脏器、特别是消化道静脉血液回流不畅,造成肠道淤血、渗出病影响其屏障功能,增加患者的腹水和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风险,进而增加其腹内压,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增加了病死的风险[5]。

综上所述,肝硬化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常伴有较低的平均动脉压,腹内压增高、腹腔灌注压不足可能性较高,这可能是此类患者感染不易控制,病情进展较快的重要原因;而腹内压、腹腔灌注压与此类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注意监测这两种指标的变化,以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1]董丽丽,傅志泉.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季节、节气特征分析与护理对策 .重庆医学,2014,79(23):3055-3056.

[2]许吉生,王建中,段建华.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临床特征及预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802(5):612-614.

[3]陈琳,袁宏,朱陇东,等.院内二次感染对肝硬化患者死亡风险水平的影响.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1(4):624-625.

[4]张翌,蔡逊,曹庭加,等.腹内压、腹腔灌注压与肝硬化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临床外科杂志,2015,23(12):916-918.

[5]Kryvoruchko IA,Iuv I,Povelichenko MS,et al.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sepsis.Klinicheskaia Khirurgiia,2015(5):5-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4.015

2016-11-21]

471944 河南省偃师市邙岭镇卫生院普外科

猜你喜欢
感染性病死率休克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思考心电图之177》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请您收藏
——过敏性休克和肺水肿的抢救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