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医院干预措施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效果的影响

2016-03-10 09:02杨庆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4期
关键词:预防性抗菌切口

杨庆连

分析医院干预措施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效果的影响

杨庆连

目的研究并分析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采用干预措施后对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效果。方法160例2016年1~9月采用医院干预措施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5年3~12月160例未接受医院干预措施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合理用药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8.75%,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0.00%(P<0.05);观察组不合理用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过程中,医院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进一步提升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值得推广应用。

医院干预措施;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抗菌药物指具有抑菌或杀菌活性,能够供全身应用的磺胺类、咪唑类、异烟肼、喹诺酮类、硝咪唑类、抗生素等化学药物,而预防用药的目的在于迅速起效,因此在预防用药当中通常使用杀菌剂[1]。但是近几年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问题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损害了患者的脏器功能,对临床医疗安全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还加速了致病菌耐药的出现,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增加了患者的负担[2]。因此,对于预防性抗菌药物用药应给予积极的干预和指导。在本次研究中,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采用了医院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60例2016年1~9月采用医院干预措施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96例,女64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32.1±10.0)岁。另选取2015年3~12月160例未接受医院干预措施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98例,女62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32.3±10.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遵循的程序均符合相关伦理学标准,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未采用医院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医院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 建立干预工作小组 由医务、临床微生物、药学、感染性疾病、护理等部分的负责人及其高级技术人员组成干预工作小组,并由药学部门、医务部门共同负责日常的干预及管理工作。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包括《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原则及分级目录》、《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等。

1.2.2 健全的技术支撑 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室,并配备专业医师,负责对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进行指导,同时参与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完善细菌耐药监测以及微生物检验工作。此外,配备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并参与药物管理工作。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抗菌药物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规章制度培训,利用纸质宣传册、电子宣传屏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宣教,同时设立咨询窗口,结合查房等形式对患者的用药疑惑进行现场解答。在预防用药过程中,药学和感染技术人员主要负责用药培训、查房、临床用药督导、合理用药监控等点评监控,并将点评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当中。

1.2.3 制定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用药指征判断标准 预防用药指征为:异物置入;手术时间>2 h;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手术范围大;经监测发现术区内某种致病菌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异常增高。此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恶性肿瘤、远处有感染灶、免疫功能低下、合并糖尿病、年龄>70岁、伴有严重系统性疾病等高危感染因素,也应对其加强监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合理用药率,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观察组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不合理用药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合理用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不合理用药情况比较[n(%)]

3 讨论

感染是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抗菌药物不但能够治疗细菌性感染,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细菌性感染进行预防。如果能够在围手术期合理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就能够有效预防患者的手术部位出现感染,促进患者恢复[3]。但是近几年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日益严重,甚至达到了滥用的程度,提高了细菌的耐药性,反而降低了治疗的效果。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各大医院当中,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普遍存在不合理用药甚至过度用药的问题。部分医师过于依赖抗菌药物的预防及治疗功能,因此导致了过长时间用药、过早用药等问题,而且在用药时机、药物选择等方面,也违背了外科预防用药的规定原则[4]。

在本次研究中,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的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进行了干预,经研究发现,干预后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下降,不合理用药现象也显著减少。滕铁楠等[5]通过研究,发现医院干预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抗菌药物的科学化、合理化应用,并有助于降低Ⅰ类切口手术甚至肿瘤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时间、使用率以及手术部位的感染率。值得注意的是,在医院干预措施当中,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用药时机也十分关键,因为抗菌药物的实时给予能够使手术暴露部位具备有效的抗菌浓度,并充分覆盖手术所造成的高危污染期[6]。本文通过研究发现,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应为术前30 min~2 h,或者麻醉开始时,通过静脉给药能够杀灭切口入侵的细菌。如果给药过早,患者手术当中其体内的药物浓度不足,从而无法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如果术后给药,则无法有效杀灭或者抑制已经侵入组织的微生物,同时错过细菌定植或污染的时间,无法发挥出预期的抗菌效果。此外,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一旦发生切口感染,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因此应选择广谱的、经济安全的β-内酰胺类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用药。

综上所述,在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过程中,医院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进一步提升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值得推广应用。

[1]卓霞,阚燕,闽鹏.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干预效果研究.中国抗生素杂志,2013,38(10):799-800.

[2]于磊,唐尧,张蕊,等.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分析.中国药业,2010,19(24):61-62.

[3]李兵,张怡,李雪红,等.干预措施在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中的效果评价.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3): 109-111.

[4]李明真,张国柱,韦邦年,等.药学干预对骨科 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效果分析.安徽医药,2014,30(5):973-975.

[5]滕铁楠,李晓凤,李静,等.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效果评价.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2):130-131.

[6]邱芝青,谢丽明,谢华金,等.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分析.医学信息,2014,13(20):89-9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4.072

2016-10-21]

524100 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中医院

猜你喜欢
预防性抗菌切口
什么是抗菌药物?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研究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