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激素联合抗细菌药物治疗细菌性角膜溃疡研究

2016-03-10 09:02冷岩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4期
关键词:滴眼液细菌性角膜

冷岩

微量激素联合抗细菌药物治疗细菌性角膜溃疡研究

冷岩

目的探讨细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通过微量激素联合抗细菌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细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抗细菌药物进行治疗,联合组采用微量激素联合抗细菌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角膜恢复情况。结果联合组视力>0.1患者95.24%,角膜透明78.57%;其中角膜云翳4.76%,角膜斑翳9.52%,角膜白斑7.14%。对照组视力>0.1患者80.95%,角膜透明57.14%;其中角膜云翳19.05%,角膜斑翳26.19%,角膜白斑23.81%。联合组治疗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微量激素联合抗细菌药物治疗细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迅速改善角膜透明度,值得临床推广。

细菌性角膜溃疡;微量激素;抗细菌药物;角膜透明度

细菌性角膜炎在我国的发病率极高,也是我国临床上致盲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患者致病因素主要是不同类型细菌感染引起的,且在发病后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浊、白斑等症状,造成患者的视力受损,临床对细菌性角膜溃疡主要采用抗细菌药物治疗,虽然能够减少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治疗效果较低,无法迅速控制患者的病情,对患者预后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1]。目前临床上对皮质类固醇激素在治疗细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面具有争议,部分临床研究证实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在细菌性角膜溃疡后,对疾病产生一定的不良作用,无法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2]。但随着临床对皮质类固醇激素研究的深入,微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对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效果得到一定的认可,且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或降低药物的不良作用,提高抗细菌药物治疗细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研究效果,避免患者治疗后视力下降问题[3]。本文对84例细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6月收治的84例细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其中溃疡深度<1/3为56例,>1/3患者28例;瞳孔位置溃疡3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联合组男21例,女21例,共48只眼,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0.38±10.37)岁,就诊时间2~24 d,平均就诊时间(18.63±3.45)d,溃疡直径1~7mm,平均直径(3.45±2.78)mm。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共52只眼,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40.35±10.35)岁,就诊时间3~25 d,平均就诊时间(18.58±4.32)d,溃疡直径2~8mm,平均直径(3.52±2.48)mm。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就诊时间、溃疡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消炎镇痛、维生素药物、角膜营养药物的使用,提高患者的体质。对照组采用单纯抗细菌药物进行治疗,选用妥布霉素滴眼液以及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分别为1.5%剂量与0.5%剂量,两种药物联用,剂量为3滴/次,30 min/次,此外对患者进行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进行治疗,3次/d。如患者合并严重结膜感染,则进行妥布霉素静脉注射治疗,每2天1次。以4~6 d为1个疗程,对疗程后疗效不佳的患者进行药敏实验,并根据患者药敏实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联合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进行治疗,药物选择地塞米松滴眼液,0.01%剂量,剂量为3滴/次,1~2次/d。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疗程后临床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差异,并对患者角膜愈合效果及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进行比较,总结患者角膜透明度差异。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联合组视力>0.1患者95.24%,角膜透明78.57%;其中角膜云翳4.76%,角膜斑翳9.52%,角膜白斑7.14%。对照组视力>0.1患者80.95%,角膜透明57.14%;其中角膜云翳19.05%,角膜斑翳26.19%,角膜白斑23.81%。联合组治疗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n(%)]

2.2 两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联合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10.37±2.45)d,短于对照组的(16.49±3.57)d (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6/42),低于对照组的33.33%(14/42)(P<0.05)。

3 讨论

在我国眼科临床疾病当中,细菌性角膜溃疡的发病率较高,患者受到细菌感染引起角膜炎,并由于未及时治疗溃疡症状,患者的溃疡发病起源于患者在受到细菌感染后出现角膜外伤未得到及时的治疗,此外,患者如果接受过角膜手术,未得到有效预防感染治疗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细菌性角膜溃疡[4]。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到的细菌大部分都会导致患者发病,其中包括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5]。上述细菌通过抗细菌药物均能够有效治疗,但常规抗细菌药物的治疗见效慢,患者需要通过较长的临床治疗病程才能够达到愈合目的,但患者的角膜受到细菌感染的侵犯,出现穿孔、白斑等症状,治疗过程过长对患者预后效果不利,无法提高患者治疗后的视力情况。为了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将皮质类固醇激素与抗细菌药物进行联合应用。皮质类固醇具有减轻炎症、降低角膜血管化的作用,能够提高患者角膜炎症的治疗效果,但角膜溃疡患者使用激素治疗容易出现溃疡面扩展的问题,因此有报道称,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在角膜疾病的治疗当中,对患者的病情不利,会造成患者疾病加重,一段时间内已经停止使用。随着临床的研究,患者如果是非角膜表层化脓或泡性角膜炎等疾病的患者,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够在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的基础上有效缩短患者角膜的治疗时间,降低患者病程过长对患者视力的影响[6]。在治疗过程中,为了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在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进行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彻底了解,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科学性的同时,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进行联用治疗,在使用激素时,临床应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定期的检查,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且由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特点,在使用过程中不宜采用大剂量进行治疗,应以微量作为治疗剂量,严格控制激素的使用时间,在短期内进行激素的使用,避免激素使用过量对患者治疗的影响。

本次实验中,联合组治疗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通过微量激素联合抗细菌药物治疗细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迅速改善角膜透明度,值得临床推广。

[1]邹美英,晏玉珍.2种氟喹诺酮滴眼液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抗感染药学,2016,6(3):692-694.

[2]张耀涛.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的疗效分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8(14):180,184.

[3]李趣文.分析比较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疗效.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7):232-233.

[4]范军华,汪美华.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综合治疗及临床转归.国际眼科杂志,2016,6(11):2112-2114.

[5]杨海澎,管家忠,陈志彬,等.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的临床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6,4(6): 139-140.

[6]杨勇.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6,11(7):123-12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4.086

2016-11-22]

112000 铁岭市中医院

猜你喜欢
滴眼液细菌性角膜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冰珍清目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雾化治疗干眼并发视疲劳的临床疗效观察
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实验研究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溴芬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变形的角膜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病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