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静脉滴注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护理对策

2016-03-10 09:03史竹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4期
关键词:医源性静脉炎普外科

史竹慧

普外科静脉滴注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护理对策

史竹慧

目的探讨普外科静脉滴注药物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和相应护理对策。方法900例普外科静脉滴注药物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和相应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00例普外科静脉滴注药物患者中,4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30岁不良反应患者有6例,比例为2.2%;30~59岁不良反应患者有21例,比例为3.9%;60~75岁不良反应患者有5例,比例为10.0%;>75岁不良反应患者有14例,比例为33.3%。依据结果可知,随着年龄升高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升高,其中>75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达33.3%。46例不良反应包括医源性静脉炎和渗漏性损伤、热源反应、其他不良反应,其中医源性静脉炎和渗漏性损伤发生率最高,静脉滴注败血症非常罕见。结论临床中应当充分重视普外科患者静脉滴注药物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当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药物不良反应;护理对策;普外科

临床住院患者给药治疗中经常选择静脉滴注,但是由于药物配伍禁忌等原因,会有一些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更加严重[1]。外科手术后患者出现创伤和应激,更容易造成输液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当给予充分重视,进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对本院普外科不良反应情况和护理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6年6月9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其中女498例,男402例;<30岁患者有273例,30~59岁患者有535例,60~75岁患者有50例,>75岁患者有42例。

1.2 方法 对900例普外科静脉滴注药物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特点,出现不良反应的类型,针对药物不良反应采取的护理措施。

2 结果

900例普外科静脉滴注药物患者中,4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30岁不良反应患者有6例,比例为2.2%;30~59岁不良反应患者有21例,比例为3.9%;60~75岁不良反应患者有5例,比例为10.0%;>75岁不良反应患者有14例,比例为33.3%。依据结果可知,随着年龄升高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升高,其中>75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达33.3%。46例不良反应包括医源性静脉炎和渗漏性损伤、热源反应、其他不良反应,其中医源性静脉炎和渗漏性损伤发生率最高,静脉滴注败血症非常罕见。见表1。

表1 900例普外科静脉滴注药物不良反应分布(n,%)

3 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和临床护理对策

3.1 热源反应 患者发生热源反应后会出现寒战、微冷、皮肤苍白、发热,更有甚者会出现休克症状[2]。近年来临床配药环境、输液器械质量获得显著提升,热源反应发生率逐渐降低,但在老年患者仍有较高的发生率。老年患者在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力减退、外科手术应激和创伤情况下,阈值较低而出现热源反应。临床中应采取以下防治护理措施:保证输液器械、药品质量;依据患者体征对输液速度进行严格控制;发生过敏后立即停止输液,然后进行输液管、针头、药液的热源检测。

3.2 医源性静脉炎和渗漏性损伤 患者发生医源性静脉炎和渗漏性损伤后,会出现疼痛、局部性红肿、血管硬化、条索样静脉炎、功能障碍、局部缺血坏死等。该类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但患者的症状程度会有较大差距[3]。老年患者出现该过敏反应可能与其血管具有较大脆性、存在手术创伤、卧床时间长有关[4]。实际中主要采取以下防治护理措施:使用升压药物、血管收缩药等药物时,应当尽量选择大静脉,同时对患者是否出现局部变红、水肿、苍白进行观察,一旦发生立即停止输液。使用具有较强刺激性药物时,应当充分稀释该药物,避免药物浓度过高,同时进行深静脉穿刺;静脉穿刺后应当将无菌物品覆盖在穿刺点皮肤上,防止穿刺针眼处进入空气中细菌,同时应当尽可能避免反复穿刺;当两瓶药液存在配伍禁忌时,应当在两瓶连续滴注中间进行冲管。

3.3 静脉滴注败血症 静脉滴注败血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微生物污染,临床发生率并不高,但其具有非常严重的反应,一旦出现处理延误很可能造成患者死亡[5]。实际中引发静脉滴注败血症的原因包括液体使用前被启封并长时间放置,药液瓶松动及遭到污染,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和无菌技术,治疗室未进行彻底消毒,静脉滴注环境清洁度不符合要求等。实际中主要采取以下护理防治措施:使用液体应当在滴注前配置,不可相隔时间过长,配药时应当对药物、液体进行严格检查;操作时应当严格遵守输液操作规程和无菌技术;每天对治疗室进行消毒,并使用化学消毒剂将地面拖湿;增加静脉滴注过程中的巡视次数,发现血压下降、腹泻、腹痛、发绀、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高热、寒战等情况,若采取常规抗输液反应处理措施未恢复,则应当停止静脉输液,对患者进行抽血并进行细菌培养,同时对输液管、液体、针头进行细菌培养。

3.4 其他不良反应 患者主要存在呼吸困难、气短、胸闷、心跳加速等表现,产生其他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外科手术应激和创伤,输液时滴速过快或高渗输液[6]。实际中主要采取以下防治护理措施:为患者实施静脉滴注前,应当告知患者不可对静脉滴注速度进行随意调整,若出现异样反应应当及时告知护理人员,以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进行营养剂等高渗性输液时,护理人员应当选择大静脉或中心静脉穿刺,并且进行低滴速输液;依据患者体征对静脉滴注滴速进行控制,输液过程中应当进行巡视,并依据患者症状和主诉对滴速进行调整[7]。

4 小结

临床住院患者给药经常使用静脉滴注方式,所以普外科护理人员应当对静脉滴注中不良反应进行充分重视,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执行医生医嘱,同时进行相关知识和内容的学习,通过掌握更多学科知识对临床药物疗效、不良反应进行判断,进而实现对静脉滴注不良反应的有效预防,并能够在发生不良反应后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8]。另外,因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所以在静脉滴注护理中应当强化对老年人患者的关注,进而及时采取防治措施[9]。

[1]张继玲.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临床护理与对策分析.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4):345.

[2]孙四平,周建红,孙可巧,等.护理干预在门诊输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中的应对策略及效果评价.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148-149.

[3]周敏.门诊输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干预.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311-5312,5314.

[4]钟红霞.55例儿科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法体会.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71):240-241.

[5]时晓贞.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化疗期间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分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6):90,96.

[6]张秀东.44例儿童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与护理.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3):102,109.

[7]李丽林,田雯,杨玉金,等.静脉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识别及对策.中国临床护理,2009,1(6):427-429.

[8]沙丽,罗世香.和爽口服方法与肠道清洁效果及服药不良反应相关性研究.临床护理杂志,2016,15(2):76-77.

[9]廖小春,陈国清.小儿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与护理对策.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92-9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4.098

2016-12-06]

116400 庄河市献血办公室同仁门诊部

猜你喜欢
医源性静脉炎普外科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普外科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PBL教学方式对普外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围手术期护理在普外科患者中的具体运用
NICU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以及防范措施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经气管切口误吸医源性呼吸道异物3例护理缺陷分析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
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干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