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零缺陷理论用于手术室心脏手术护理中的效果

2016-03-10 09:03王晓静冯艳华郭洋张钊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4期
关键词:手术室心脏理论

王晓静 冯艳华 郭洋 张钊

探讨零缺陷理论用于手术室心脏手术护理中的效果

王晓静 冯艳华 郭洋 张钊

目的探讨零缺陷理论用于手术室心脏手术护理中的效果。方法880例行心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护理模式)及观察组(采用零缺陷理论护理),各4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各项指标、护理质量、护理缺陷。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理状态、睡眠质量、遵医行为、饮食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1.14%明显低于对照组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3,P<0.05)。结论零缺陷理论用于手术室心脏手术护理中效果显著,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缺陷,提升手术室整体护理品质。

心脏手术;零缺陷理论;手术室护理

心脏手术是临床手术中具有较大风险、致残致死率较高的一类手术,对各项专业技术要求高,对设备依赖高。随着临床手术技术的不断更新,心脏外科的手术种类也不断增多,对一些病情危重心脏疾病的手术也开展较多,如何降低手术风险,减轻手术可能对患者造成的进一步伤害,减少术后并发症,是临床探讨的一大课题[1]。手术护理,作为心脏手术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心脏手术护理质量,本院将零缺陷理论用于手术室心脏手术护理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8月~2015年1月在本院行心脏手术的8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40例。观察组,男239例,女201例,年龄13~76岁,平均年龄(57.8±6.1)岁;对照组,男230例,女210例,年龄11~79岁,平均年龄(59.2±6.7)岁;所有患者均确诊患有心脏疾病,其中先天性心脏病390例、风湿性心脏病250例、冠心病200例、胸主动脉瘤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相关研究。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零缺陷理论护理:①成立零缺陷护理小组。护士长任组长,高年资主管护师任副组长,其他手术室护士任组员,成员共6名。小组负责制定零缺陷护理方案,总结日常护理中存在的缺陷,制定改进措施,建立缺陷反馈机制,定期开会完善护理方案[2]。②缺陷汇报程序。制作缺陷汇报表单,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发生护理缺陷时间、缺陷内容并简述经过、分析缺陷原因、整改措施等。要求缺陷发生24 h内由责任护士上报表单,内容完整,由组长及副组长审批[3]。③零缺陷护理模式。建立心脏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体系,制定质量手册、护理程序、操作规范以及护理记录等,做好各个环节的护理质量监控,护理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每个护士知道自己的工作内容、完成时间、检查标准,防止护理漏洞出现。在每个工作环节制定护理缺陷的防范措施以及事中修正措施,保证错误的消除或及时解决。护理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充分尊重患者的诉求,及时调整护理内容。建立奖惩分明的管理机制,调动护士主观能动性,以达到对患者及护理质量最佳适应性及应变性[4]。④术中护理规范。做好手术安全核查,核对各项手术内容,防止出现人为失误;做好手术室消毒工作,严格无菌操作,降低感染风险;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摆放适宜手术体位,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手术要求控制滴速,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向麻醉医生及手术医生汇报;控制手术室内温度,减少患者皮肤暴露,降低手术期间低体温发生率;术后观察患者受压部位皮肤状况,防止压红[5]。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各项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评价护理质量,采用自制量表,内容包括心理状态、睡眠质量、遵医行为、饮食,每项10分,得分越高表示质量越高;统计护理缺陷发生情况,包括异物残留、围术期低体温、发生感染、心理护理不到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心理状态、睡眠质量、遵医行为、饮食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缺陷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异物残留、围术期低体温、发生感染、心理护理不到位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3,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观察组 440 59.6±10.3a 206.8±21.6a 15.2±3.1a对照组 440 92.4±11.7 402.3±20.5 26.3±5.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心理状态 睡眠质量 遵医行为 饮食观察组 440 9.1±0.6a 9.2±0.5a 9.4±0.4a 9.2±0.4a对照组 440 7.4±0.9 7.8±0.8 8.1±0.6 7.7±0.9

表3 两组患者护理缺陷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心脏手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手术类型对手术室护理要求极为严格。零缺陷理论立足于护理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零缺陷”,通过动员手术室全体护理人员,对可能出现的护理缺陷进行提前预防,并做好全局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质量管控意识,逐步使护理质量趋向零缺陷。零缺陷理论强调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以护理质量为核心,对护理活动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预测,并采取预防措施,体现前反馈机制[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理状态、睡眠质量、遵医行为、饮食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1.14%明显低于对照组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零缺陷理论用于手术室心脏手术护理中效果确切,保证了护理质量,降低手术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1]李艳春,郭婧.零缺陷理论在手术室心脏手术护理中的效果评价.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4):559-560.

[2]李振荣.“零缺陷”护理管理理念在小儿心脏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全科护理,2012,10(9):2558-2559.

[3]赵岩.零缺陷护理管理在心脏手术后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卫生产业,2016,21(41):41-43.

[4]马华丽.“零缺陷”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5(4):303-305.

[5]蒋丹菁.“零缺陷”服务管理理念在高龄手术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9):87-89.

[6]李艳英.手术室“零缺陷”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0):73-7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4.105

2016-10-18]

450008 河南省胸科医院胸痛中心手术室(王晓静张钊),手术麻醉一科(冯艳华 郭洋)

猜你喜欢
手术室心脏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心脏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