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牵拉滞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研究

2016-03-10 09:03林卓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4期
关键词:牵拉顽固性面瘫

林卓鹏

固定牵拉滞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研究

林卓鹏

目的探究固定牵拉滞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44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B组,每组22例。A组患者采用固定牵拉滞针法治疗,B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A组痊愈10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9%;B组痊愈5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3.6%。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8,P<0.05)。结论采用固定牵拉滞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较好,治疗的有效率高,快速缓解了患者的病情,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治疗的可行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固定牵拉滞针法;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

面瘫在医学上一般是指面部表情肌麻痹,其发生情况与面部神经麻痹有关,属于常见的脑神经疾病,根据患者的发病原因可分为感染、神经源性、外伤、特发性(Bell)、肿瘤[1]。临床上将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两种类型。患者发生周围性面瘫,但病变常为双侧,多数伴有其他脑神经损害[2,3]。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关于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也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在本次研究中,将本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44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固定牵拉滞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实验探究将本院收治的44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的入院时间均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将选取的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B组,每组22例。A组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5岁,平均年龄(30.5±4.8)岁;病程1~13个月,平均病程(5.6±2.5)个月。B组中,男13例,女9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46岁,平均年龄(30.8±5.1)岁;病程1~14个月,平均病程(5.8±2.7)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实验分析。所有患者对此次实验的目的均有明确的了解,自愿参与实验。

1.2 治疗方法

1.2.1 B组 患者给予常规电针治疗。取仰卧位,以患侧下关、地仓、颊车、迎香、阳白为主穴,风寒阻络配风池穴,风热阻络配支沟,风痰阻络配丰隆,气虚血瘀配足三里。除气虚血瘀型用补法外,均采取平补平泻手法捻针,留针40 min,3次/周,4周为1个疗程。

1.2.2 A组 患者给予固定牵拉滞针法治疗。取仰卧位,0.5mm×25mm针4支,0.5mm×50mm针1支,0.4mm×40mm针1支。患侧取颧髎穴,取0.5mm×50mm针,针尖方向朝地仓穴进针,进针后顺时针捻转至滞针状态,提针时无位移。瞳子髎穴取0.5mm×25mm针2支,并针直刺0.8寸,另取0.4mm×40mm针1支团成圈形,将瞳子髎穴处针与颧髎穴处针缠绕一起,0.5mm×25mm针1支,针取下关穴,0.5mm× 25mm针1支,阳白透鱼腰穴。取6805A电针仪,将下关穴与瞳子髎穴处加电针1对,电针频率为连续疏波,40 min/次,3次/周,4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估标准[4]若患者治疗完成后,面部肌肉活动自如,并且无任何不适,为治疗痊愈;若治疗后,患者的面瘫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面部肌肉活动也基本恢复正常,为治疗显效;若患者的面部肌肉活动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有轻微面瘫的情况,为治疗有效;患者的面瘫情况和面部肌肉运动若在治疗后没有任何改善,或者更加严重,为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A组痊愈10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9%;B组痊愈5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3.6%。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8,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面瘫的出现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均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导致面瘫出现的原因也较多,包括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感染、肿瘤、神经源性病等,都可能使患者出现面瘫的情况[5]。在本次研究中,将本院收治的44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固定牵拉滞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结合实验观察的结果,采用固定牵拉滞针法治疗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较高,达到了90.9%。结合中医补气健脾升提理论来分析,通过固定牵拉滞针法来进行针刺治疗,从而达到补气健脾、升提阳气的作用,顽固性面瘫由自身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引起,调查显示[6-8],心理因素在面神经麻痹的发生上占有较大比例,面神经麻痹一般发生在患者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及身体不适等情况时。面瘫有可能是脾气不足、气虚下陷造成的,又叫中气下陷,治疗需健脾补气升提。而通过固定牵拉滞针法来调节患者气血运行,实现补气健脾、升提阳气后,患者的身心能够得到放松,面部神经痉挛麻痹的情况也能够得到较好的缓解。

综上所述,采用固定牵拉滞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较好,治疗的有效率高,快速缓解了患者的病情,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治疗的可行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林卓鹏,李少芳,谢佩璇.固定牵拉滞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研究.中医临床研究,2014(8):57-58.

[2]吴晓红.电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顽固性面瘫45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1,21(2):79-80.

[3]吴俊,杨丽霞,周贤刚.甲钴胺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观察.重庆医学,2009,38(17):2207-2208.

[4]成靓,吴永刚.头针面肌训练疗法治疗32例顽固性面瘫的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13,29(11):1-3.

[5]叶丽萍,刘丽云.埋线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辽宁中医杂志,2006,33(6):746.

[6]陈晞,曹莲瑛,张伟,等.电针结合百笑灸治疗恢复期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14,30(3):40-43.

[7]张忆平.滞针牵拉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山东中医杂志,2001,20(9):574.

[8]郭玉峰,吴文艳.透刺滞针牵拉法配合面部刮痧治疗顽固性面瘫30例.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1):2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4.120

2016-11-03]

汕头市科学技术局[项目编号:汕府科(2014)62号]

515031 广东省汕头市中医院针灸科

猜你喜欢
牵拉顽固性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多巴胺联合硝酸甘油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3个“15秒”缓解颈部不适
不同牵拉技术在预防运动损伤中对不同运动能力即时效应的研究进展
主动分离式牵拉与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法牵拉对肩关节柔韧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化痰活血平肝方联合西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36例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