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与身后:玄宗王皇后考论

2016-03-13 09:32余海涛
关键词:玄宗后宫开元

余海涛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教研部,福建 泉州 362332)



生前与身后:玄宗王皇后考论

余海涛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福建泉州362332)

玄宗王皇后拥有显赫的家族声望。她凭借杰出的政治才能参与宫廷政变挽救唐王朝,帮助其夫唐玄宗取得帝位,并通过管理好庞大的后宫为开元之治的出现作出贡献。关于王皇后被废及之死,不但事件过程充满戏剧性而且理由也是说法不一,但根本原因还是当朝为了肃清武后的影响。她生前被玄宗所废,身后却被唐王朝复尊为皇后,而且后世史书对她也相当同情。

王皇后;玄宗;唐朝

玄宗王皇后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然而史书对她的记载却很简略,后人论及唐史对其也往往一笔带过,以至于关于她的基本情况都很难弄清。本文特从王皇后家族的考察、王皇后与开元之治、王皇后被废及其之死和王皇后的历史书写等几方面加以探讨,以期勾勒出一个真实的王皇后形象。

一、王皇后家族的考察

关于王皇后的家族渊源,史书记载极简略。《新唐书》曰:“玄宗皇后王氏,同州下邽人。梁冀州刺史神念之裔孙”[1]3490;《旧唐书》曰:“玄宗废后王氏,同州下邽人,梁冀州刺史神念之后”[2]2177。王皇后籍贯同州下邽,两《唐书·地理志》均有记载,自不待言。然而,关于王皇后的家世却不得不提,所谓:“皇帝妃王氏,冠蓋盛门”[3]227。两《唐书》均说王皇后先祖为梁冀州刺史王神念。关于王神念,据《梁书》记载:“王神念,太原祁人。少好儒术,尤明内典”[4]556,他对后来王氏发展影响极大。另据《旧唐书·王珪传》记载:“曾祖神念,自魏奔梁,复姓王氏。祖僧辩,梁太尉、尚书令。父顗,北齐乐陵太守”[2]2527。这表明唐初著名宰相王珪也是王神念的子孙。由于王皇后是王神念子王僧修一支;而宰相王珪是王神念子王僧辩一支,王皇后亦是宰相王珪的从曾孙。因此,两《唐书》把王皇后先祖追至王神念,是要表明王皇后与王珪始出一祖,这样有利于提高王皇后的身份地位。然而,在关于王皇后先祖的问题上,其父王仁皎墓志铭却是另一种记述,史载:“公讳仁皎,字鸣鹤,太原祁人。王子宾天,启灵仙之族;司徒卫汉,大忠义之门。盛德之后,仁贤继出。曾祖景孝,隋屯田侍郎;祖诠,歙县男,赠汾州刺史;考文洎,赠右仆射”[3]2325。对比两《唐书》记载,这里并未提及王神念。对于史书之间的这种差异,推测可能是因为碑文写就之时,王皇后还是皇后,无须提及王神念,以免有攀附宰相王珪之嫌。但不管怎样,武则天给孙子李隆基纳妃王氏,应是基于王皇后家族的声望,以达到双方社会政治身份的对等。

除了考察王皇后先祖,进一步考察其家族势力,发现对王皇后的影响更直接。首先是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皎和胞兄王守一。王仁皎和王守一都曾追随玄宗参与宫廷政变,《旧唐书》曰:“从讨萧至忠、岑羲等有功,自尚乘奉御迁殿中少监,特封晋国公,累转太子少保”[2]4745。此外,王守一还“以清阳公主妻之”[2]4745,与皇家联姻。不过,他们父子两人对政治权力都不感兴趣却偏爱财,史载:“仁皎不预朝政,但厚自奉养,积子女财货而已”[2]4745,“守一性贪鄙,积财巨万,及籍没其家,财帛不可胜计”[2]4745。其次是王皇后的妹妹。据《全唐文》记载,王皇后为王仁皎长女[3]2326,她有几个妹妹。《旧唐书》曰:“中兴初,元祥子钜鹿郡公晃子钦嗣江王。景龙四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娶王仁皎女,至千牛将军,卒”[2]2436。唐诗人李峤妻亦是王仁皎女,史载李峤“以王守一妹婿贬邵州别驾,移邓州别驾,后复其爵”[2]2656。另据《资治通鉴》记载:“皇后妹夫尚衣奉御长孙昕以细故与御史大夫李杰不协”[5]6715,亦可断定长孙昕妻为王皇后妹妹。再次是王皇后堂叔父。王皇后的堂叔父是一个典型的恪尽职守官员,所谓:“府君兢惧满盈,诚恳辞避,鸿私屡抑,嘉愿莫从。雾露不宣,腠理成疹,诏使旁午,御医崩奔”[3]2682。由上论述可知,王皇后家族与李唐皇室的婚姻联系非常密切,但由于王氏子弟官职非小则虚,缺少实权朝臣,因此其政治势力并不强大。

二、王皇后与开元之治

胡如雷先生曾指出:“窃以为‘开元之治’是一个政治概念,其关键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个‘治’字上,它所以能在公元8世纪上半叶在神州大地上异彩独放,是由于唐玄宗李隆基于先天(712—713年)、开元之际一举结束了长达半世纪之久的政治动乱局面,从此唐朝政治生活进入了一个稳定、清明的时期”[6]。王皇后在被李隆基纳为妃后,在波谲云诡的宫廷政局中,她积极主动地参与宫廷政变和管理后宫,对开元之治的出现作出了贡献。

(一)参与宫廷政变

在通过神龙政变结束武则天的统治之后,李唐王朝仍是政局动荡,混乱不已,复位的中宗皇帝仍一“愚暗之主”[7],不思进取,与韦后、诸武势力抱成一团且最终死于其中。中宗崩后,韦后称制并在其党羽的怂恿下意欲革命,史载:“又密上书称引图谶,谓韦氏宜革唐命”[5]6643,时值唐王朝生死存亡之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等拥唐集团发动政变一举消灭韦后集团,拥睿宗即位。王皇后在这次唐隆政变中发挥了“颇预密谋,赞成大业”[2]2177的重要作用,对此史书均有称赞。在随后的先天政变中,史书未明确记载王皇后是否直接参与,但有一个细节却被忽视了,那就是王皇后与睿宗关系。如果说在对诛灭韦氏集团上,李唐势力是高度一致;那么在先天政变中,各方势力要复杂得多。尤其是睿宗、玄宗与太平公主三方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王皇后此时虽为六宫之主,但是如何处理与掌握实权的太上皇睿宗及其妃嫔的关系则相当重要,甚至直接关系到玄宗的未来。当年太宗皇帝能够居大位,长孙皇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2]2164的作用就非常重要。有鉴于此,在玄宗成为真正实权皇帝的过程中,王皇后的作用就特别微妙,她必须治理好后宫并处理好与睿宗妃嫔的关系,同时还必须照顾好太上皇睿宗并掌握其言行举止,尽量争取睿宗支持自己的丈夫玄宗。后来睿宗对发生的先天政变竟不知情的事实说明玄宗与王皇后对他的保密工作做得好。皇后参与宫廷政变本为少见,王皇后在这一点上与太宗长孙皇后很像,她们都积极参与军事政变辅佐夫君取得帝位,帮助李唐王朝渡过危机,可谓有大功于李唐社稷。王皇后参与的这几次政变的成功,结束了李唐王朝几十年动荡不安的局面。

(二)王皇后的后宫管理

《新唐书》曰:“礼本夫妇,《诗》始后妃,治乱因之,兴亡系焉”[1]3468。可见,后妃对于整个王朝兴亡的重要性,这其中以皇后作用最大,因此皇后管理后宫也是帝国政治有序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玄宗自即位起就展开拨乱反正,力图中兴李唐王朝,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支持就是王皇后对后宫的管理。

治史者往往以史书自古对后宫记载颇少为由不认同王皇后管理后宫的贡献,这是不可取的。唐王朝的后宫在历经武后、中宗、睿宗三代之后早已混乱不堪。武周时期,后宫不知为何物;中宗时期的后宫乌烟瘴气;睿宗时期的后宫是无主之宫。自高宗崩后至玄宗即位之间前后凡30年,先后出现武后篡唐、韦后乱唐事件,说明唐代的后宫管理是相当薄弱的。史书虽未记载王皇后如何整顿、管理后宫,但从玄宗对国家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背景中,可推测玄宗和王皇后肯定雷厉风行地整顿了后宫并严格重塑曾经失序的规章制度。王皇后在恢复整顿皇后礼仪方面就做出表率,如亲蚕礼,据《新唐书》记载:“开元元年正月辛巳,皇后亲蚕”[1]122。再者说,所谓:“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8]。玄宗要树立英明之君、太平天子的形象,岂能允许自己的后宫出现问题?如果说,玄宗和王皇后在玄宗朝初期出于再造大唐的目的重新整顿了后宫,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如何管理后宫就变得非常繁琐费力。王皇后主政后宫期间,后宫管理比前代帝王的后宫管理更难,特别是后妃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王皇后虽为皇后,“内被螽斯之德,外偃关雎之化”[3]2326,但无子的残酷现实却是她的致命软肋。玄宗刘华妃生长子李琮,按理说王皇后无子,其余诸子皆为庶出,应当立长子为储,但玄宗偏偏立次子李瑛为太子,史载:“辛巳,立郢王嗣谦为皇太子。嗣真,上之长子,母曰刘华妃。嗣谦,次子也,母曰赵丽妃;丽妃以娼进,有宠于上,故立之”[5]6707。所谓母以子贵,赵丽妃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况且其本人受宠于玄宗,不难推测她在后宫的势力。关于刘华妃,其生卒年均不详,暂且不论。至于武惠妃,她本人是武后母党,其后宫势力更不容小觑,史称:“及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爱与诸子绝等。而太子、二王以母失职,颇怏怏”[1]3607。即便后宫情况如此复杂,但王皇后主政时期后宫稳定,没有发生后妃与朝臣交往的事情,这就有效断绝了后宫干政的可能性。对于后宫内部事务,王皇后也是“抚下素有恩”[1]3490,可见王皇后主政后宫十余年里确实治理有方。另据《和丽妃神道碑铭奉敕撰》记载:“帝妃佐后,实掌阴教。八月选才,千金聘貌。礼献丝茧,诗修瀚濯。妇政可尊,嫔风胥效”[3]2337,从这段史料,亦可以断定王皇后治理后宫卓有成效。然而,后人论及开元之治,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玄宗及其众宰相身上,所谓“开元之盛,所置辅佐,皆得贤才”[1]4455,却忽略了王皇后管理后宫对开元之治的贡献。

三、王皇后被废及其之死

无论是在挽救唐王朝免落于韦后之手的唐隆政变中,还是在辅佐玄宗取得帝位并且诛灭太平公主集团的过程中,王皇后都作出很大贡献。即便是在玄宗朝初期的后宫管理上,王皇后做得也是有口皆碑。但王皇后最终还是被废,其结局令人唏嘘。

关于王皇后被废的原因,传统的认识有两种:一是失宠被废说,如《大唐新语》曰:“惠妃武氏有专房之宠,将夺嫡,王皇后性妬,稍不能平。玄宗乃废后为庶人”[9]172。二是符厌求子说,两《唐书·后妃传》和《资治通鉴》等均持这个说法。失宠被废说只是一种后宫争宠论,没有看到背后的政治意图,这种观点相当肤浅。而符厌求子说则相当有道理,毕竟玄宗就是以这件事为借口废黜王皇后的。符厌求子这件事,形式为符厌;内容为求子。求子这个理由很勉强,这不仅因为王皇后时年已40岁左右,按道理求子应是越早越好;还因为王皇后早已收养肃宗,史载:“后无子,抚肃宗如所生”[1]3492。退一步说,如果真的是正常的拜神求子,玄宗肯定会支持的,据《广异记》记载:“开元初,玄宗以皇后无子,乃令叶静能道士奏章,上玉京天帝,问皇后有子否。久之,章下,批云:‘无子。’迹甚分明。”[10]53可见,对于求子这件事,玄宗不会反对,问题出现在如何求子的形式上,即符厌。符厌即巫蛊之术,历来受到帝王的严厉打击。但这次符厌行为并不是导致玄宗废黜王皇后的根本原因。从后来的废王皇后诏书对王皇后的定性内容来看,是符厌过程中出现的“与则天皇后比”才是导致王皇后被废的根本原因。对开元初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加以考察就会发现,导致王皇后被废的关键因素就是“武后故事”的影响,其导火线就是符厌事件中的“与则天皇后比”几个字。在人人都坚决反对武后故事并对武后篡唐事件心有余悸时,偏偏自己的皇后意欲效仿武后,这让玄宗皇帝如何向天下臣民交代;更何况此时唐玄宗还在大规模地开展去武则天化运动。所以,唐玄宗欲要向世人昭示中兴大唐的决心就必须对这件事做出处理。同时,符厌事件所涉及的左道问题,也严重违背了开元革新的宗教政策,因为事件中出现了佛教徒僧明悟。当年武则天利用佛教篡唐以及韦后利用佛教乱唐的故事朝野皆知,故唐玄宗严厉打击佛教,企图肃清佛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而此次符厌之事偏有佛教势力参与,其严重性可想而知——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王皇后试图效法武后、韦后而勾结佛教势力。所以,是在坚决肃清女祸干政的痕迹与影响的时代背景下,玄宗才最终决定废后的。

王皇后被废后如何去世的,也是扑朔迷离。关于王皇后去世的情况,史载:“其年十月,庶人卒,以一品礼葬于无相寺”[2]2177。黄永年先生曾指出:“七月被废十月就死去,怕也不见得是平静地善终”[11]198。余海涛亦指出:“如果联系到这年玄宗皇帝正式下诏封禅之事,我们可以推测出王皇后被废黜和死亡是出于政治原因,即玄宗皇帝以则天皇后参与封禅故事为借鉴,为了消除皇后在封禅典礼中的影响而提前处死王皇后”[12]78。应当说这是有道理的。然而《新唐书》曰:“未几卒,以一品礼葬。后宫思慕之,帝亦悔”[1]3491。这表明对于王皇后之死的态度:后宫是思念;玄宗是后悔。那么玄宗后悔什么呢?如果王皇后真的干预朝政或玄宗对王皇后真的心灰意冷,恐怕不会有后悔之意,所以玄宗对废后及王皇后之死感到后悔就已经表明王皇后是冤屈的。同时,王皇后在唐代宗时期“雪免,复尊为皇后”[2]2177,这是极不寻常的事情。历来皇后被废者,极罕见再复后位,因为“再复”意味着平反,意味着对先帝所为的一种不认同,而代宗的行为也表明王皇后确有冤屈之处。质而言之,王皇后被废及之死,根本原因还是当朝为了肃清武后的影响,令她在去武则天化运动的开元革新背景下充当了政治牺牲品。王皇后自幼因武则天而嫁于李隆基,最后亦死于武则天的阴影中,真可谓是成败武后。

四、王皇后的历史书写

有时候,一个人或一件事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如何书写,毕竟后人要通过史书来了解他们。无论是非如何,王皇后毕竟在被废后不久去世,但作为大唐的皇后,她注定要被写入历史。由于“历史编纂一直在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学术框架和不同的意识压力下进行”[13]7,因此从关于王皇后的历史书写中,我们仍能看到历史背后的丝丝端倪。

两《唐书》、《资治通鉴》等是记载唐史的最重要史书,它们在王皇后辅助玄宗发动宫廷政变的记载上出奇一致,均是高度赞扬。但是,几部史书关于王皇后被废内容的记载却大不相同:《旧唐书》记载最为详细:“皇后王氏,天命不祐,华而不实。造起狱讼,朋扇朝廷,见无将之心,有可讳之恶。焉得敬承宗庙,母仪天下,可废为庶人,别院安置。刑于家室,有愧昔王,为国大计,盖非获已”[2]2177;《新唐书》则极为简略,曰:“皇后天命不祐,华而不实,有无将之心,不可以承宗庙、母仪天下,其废为庶人”[1]3490-3491;《资治通鉴》干脆不提诏书内容,只是一句“己卯,废为庶人,移别安置”[5]6761。以两《唐书》观之,《新唐书》内容明显来自《旧唐书》,但是两书对王皇后的感情态度则截然不同。旧书对王皇后的结论内容非常丰富且字字绵里藏针:所谓“华而不实”是相当委婉地指出王皇后无子之事实,同时冠以“天命不祐”以表同情;所谓“造起狱讼,朋扇朝廷”则指出王皇后有结党营私、干预朝政的事实;所谓“见无将之心,有可讳之恶”却道出王皇后有叛逆、簒弑之心。“无将”语出《公羊传》“君亲无将,将而诛焉”,后世以“无将”指代篡逆、谋逆,另据《史记》记载:“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14]2720。这一词用在王皇后身上,明指王皇后要效法武则天革唐命,这意味着王皇后必死无疑。有意思的是,对比高宗王皇后因“谋行鸩毒,废为庶人”[5]6293来看,玄宗王皇后被废被加上了极强的政治因素。所谓“焉得敬承宗庙,母仪天下”更是以退为进的策略,表达出废后的决心;所谓“可废为庶人,别院安置”意通过凸显对王皇后的“照顾”以显玄宗之宽大;所谓“刑于家室,有愧昔王,为国大计,盖非获已”便是拿祖宗家法为借口,既表明玄宗的无奈之举又彰显出其大义灭亲的明君风范。短短数十字之制文便展示出一个真实的玄宗皇帝。而另据《全唐文·废王皇后制》记载:“朕承五圣之绪,为万国之君。敢以私爱而废至公,内顾而忘鸿业。皇后王氏,天命不佑,华而不实。居上畜虎狼之心,御下甚鹰鹯之迹。造起狱讼,朋扇朝廷,见无将之端,有可讳之恶。焉得敬承宗庙,母仪天下。可废为庶人,就别院安置。刑于家室,有愧昔王,为国大计,盖非获已。布告天下,咸使知闻”[3]2875。可见“废王皇后制文”要远比旧书记载更严厉。其中,“朕承五圣之绪”一句尤为特别,它明确表明玄宗对武则天的政治态度,即彻底否定武则天及武周的历史,再加上“见无将之端”,这直接决定了王皇后被废的命运。从制文内容来看,玄宗之所以废后,很大程度上是把王皇后当作武则天第二来论处的。如果说史书通过裁剪史料来表达某种感情或特定意图属于一种隐形书写;那么,史书通过不同的文字措辞来描述事实则属于表达某种感情或特定意图属的显性书写。在对王皇后传记的正式称呼上,《旧唐书·后妃传》直接称“玄宗废后王氏”;《新唐书·后妃传》则称“玄宗皇后王氏”。从中可见,《新唐书》对王皇后是非常同情与尊重的,自始至终以皇后名号称之,这固有“《旧唐书》多国史原文”[15]185的原因,更有欧阳修春秋笔法的目的:一是尊重王皇后平反的事实;二是间接告诫宋代统治者注意防范宫廷女性乱政的现实要求。

在王皇后的历史书写中,较之于《旧唐书》,《新唐书》增加了一段新史料:“始,后以爱弛,不自安。承间泣曰:‘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帝悯然动容。阿忠,后呼其父仁皎云。繇是久乃废。当时王諲作《翠羽帐赋》讽帝。未几卒,以一品礼葬。后宫思慕之,帝亦悔”[1]3491。对于这段极具同情色彩的“汤饼”史料,历来众说纷纭。从史料来源的角度来看,这段史料应直接来自宋人钱易的《南部新书》,曰:“王皇后,开元中恩宠日衰,而不自安。一日诉之曰:‘三郎独不记阿忠脱新紫半臂,更得一斗面,为三郎生日为煎饼耶?’上戚然悯之,而余恩获延三载”[16]8。然而,素以考证著称的《资治通鉴》没有收录汤饼之事,却收录了王皇后卒后玄宗的态度,“废后王氏卒,后宫思慕后不已,上亦悔之”[5]6762。对于《新唐书》所载王諲作《翠羽帐赋》讽玄宗一事,由于《翠羽帐赋》今不存,故难猜其内容。但当时社会上对王皇后被废表示出同情应该是事实,这可以以李白《古风》一诗为证,即:“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沈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17]1671。

总的来看,在关于王皇后的史书书写方面,各种史书记载内容不一且态度各异。《全唐文》所载“废王皇后制文”是原始档案资料,制文本身最真实,但其反映的历史史实却最假,多半均为污蔑之词。《旧唐书·后妃传》对王皇后虽相当严厉,但对比于“废王皇后制文”删去不少内容,这大概是随着时间流逝政治环境渐渐宽松的结果。《新唐书·后妃传》没有收录“废王皇后制文”则明显具有政治同情。比较唐宋两代的社会习俗、伦理道德、政治环境,关于王皇后史书书写的态度转变值得玩味。

五、结 语

王皇后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其家族却没有大的政治势力,她在玄宗朝初确实是在效法长孙皇后,积极配合玄宗皇帝“依贞观故事”[18]47的开元革新政策,清除武韦之祸的影响,重塑大唐声望。从先天元年到开元十年的12年间,王皇后和玄宗皇帝默契配合、内外兼治,这一时期玄宗王皇后犹如当年的太宗长孙皇后,无论是在参与宫廷政变方面还是在治理后宫方面都是成功的,对开元之治的出现贡献很大。对于王皇后被废,史书说法不一,但王皇后事实上没有外戚势力支持,也没有干预朝政或者革唐命的政治野心,废后制文给她罗列出结党营私、谋逆篡弑的罪名,实属莫须有。实际上,王皇后被废,源自符厌事件中“与则天皇后比”的字眼,它触犯了玄宗皇帝正在肃清武韦之祸的政策。因此在轰轰烈烈的去武则天化运动中,成为了政治牺牲品。随着政局转变,王皇后被恢复名誉,复尊为皇后。从“废王皇后制文”到《旧唐书·后妃传》对制文的删减,再到《新唐书·后妃传》干脆不载制文来看,后世史书越来越对王皇后报以同情,这也算是另一种安慰。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董诰,等. 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5]司马光.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1956.

[6]胡如雷.唐“开元之治”时期宰相政治探微[J]. 历史研究,1994(1):66.

[7]范祖禹.唐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06.

[8]礼记正义[M].阮元校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1681.

[9] 刘肃.大唐新语[M].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 戴孚.广异记[M] .方诗铭,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

[11]黄永年. 文史存稿[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12] 余海涛. 后武周时代女性政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13] 凯利. 多面的历史[M].陈恒,宋立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14]司马迁.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5]赵翼. 陔余丛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16]钱易. 南部新书[M]. 黄寿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17]彭定求,等.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8]刘餗. 隋唐嘉话[M]. 程毅中,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

[责任编辑李夕菲]

2016-03-28

余海涛(1987—),男,河南永城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K242

A

1009-1513(2016)03-0049-05

猜你喜欢
玄宗后宫开元
段开元:拥抱健康产业 增进百姓财富
狡黠
一个易拉罐引发的后宫戏
后宫正传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讨价还价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皇上面子也不给
中医护理干预产后宫缩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