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缺陷及对策

2016-03-13 18:57李雪琪刘羽梦慕翠翠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评估结构体育

□ 李雪琪 邴 川 刘羽梦 慕翠翠(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终身体育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缺陷及对策

□ 李雪琪邴川刘羽梦慕翠翠(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终身体育旨在让人们形成自主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有效的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一部分,对人的身心健康促进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人们形成终身体育观和终身运动的生活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研究指出了在终生体育目标下现行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中的不足。结果表明:1)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课程目标契合度不高;2)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单一;3)体育课程实践操作存在简单化行为;4)对学生进行评估的方法单一、不够系统、深入。并结合终身体育这一理念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优化调整的办法。

终身体育体育课程结构高校优化设计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不断的发展,在终身教育制度的大背景下,学者提出了终生体育目标。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要能使学生体验到体育乐趣、形成终身体育观、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这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水平。研究分析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学校体育课程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一定得研究基础。

1、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

1.1、终身体育概述

终身体育是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具体含义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诠释:纵向以时间轴为准,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都在接受体育教育,进行体育锻炼,且有明确的目的性,体育是作为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存在的。横向以平面空间为轴,是指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生活领域和时间参与体育活动提供机会的实践过程。终生教育的目标是让人们形成自主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反而变得愈加不乐观。要想改善个人的健康状况,就要增强和培养健康意识、体育意识,实行终生体育。人一生分为发育生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在第一阶段,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保障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成长;在第二阶段,坚持运动健身有利于保持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在第三阶段,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减缓衰老。因此,终生体育伴随人的一生,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积极的作用。

1.2、学校体育概述

学校体育是指以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教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知识和能力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体育包括校内体育和校外体育两部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校体育中学生处于6-22岁这一年龄段中,正是人身体生长和发育关键时期,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因此,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人们形成终身体育观和终身运动的生活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课程结构概述

2.1、课程结构的概念

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要素、各成份、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普遍认为就是通过适宜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手段、合理的时间安排,而达到教学目标的组织形式。课程结构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课程的知识构成是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课程的形态结构是课程结构的骨架。

2.2、课程结构的基本内涵

2.2.1、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

课程结构要具有一定的变通性。我国地域广阔,由于各地区不同的发展程度,需要有着不同文化知识结构的人才,因此应当允许各地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课程结构也应考虑到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需要。

2.2.2、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

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通过选择并设置能够创造和形成本校文化特色的课程上。不论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在课程门类及其关系方面都应适应每一所学校的学校文化特殊性,学校有必要根据本学校的教育宗旨创造性地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

2.2.3、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课程结构要完善课程选修制。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内在价值是促进每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因此,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课程结构必须具有选择性。

2.3、课程结构的重要性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某一学科的课程结构是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该课程教育观念价值的综合反应。因此,课程结构的研究在整个课程研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学生的身心特点看,在校阶段是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最迅速,可塑性强,是心智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身心健康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体育课程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3、终身体育和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关系

3.1、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要符合终身体育理念

终身体育以让人们形成自主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保持身心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当学生学习可以使他们受用一生的技能时,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变大。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理念,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和终身运动生活方式的形成。

同时,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还应随着终身体育这一理念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身体和精神上的要求,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终身体育的益处,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3.2、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观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任务:1)传授身体锻炼与体质健康基本知识,宣传终身体育这一理念的内容、目标、和要求;2)培养学生身体锻炼的技术技能,为有能力从事终身体育运动奠定了基础;3)约束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帮助落实形成终身体育观和终身运动生活方式目标需求;4)合理评估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并做出反馈,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规律的运动习惯。

其次,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能保障终身体育理念的传播:1)目前高校的体育人力、物力已愈加雄厚,课程资源也很丰富,能够满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2)经过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体育课程内容更加多样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体育课程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终身体育的兴趣、意识和习惯。

4、现行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存在的缺陷及对策

4.1、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课程目标契合度不高

教体艺[2002]13号文件明确规定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要遵循“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和可接受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等原则。同时要求“做好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对新兴、传统体育项目的利用,开发运动项目资源”以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然而从实际调查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基本上仍是传统的国家课程,缺乏与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娱乐性与健身性并重的、文化性与情义性兼顾的课程,难以调动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同时,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也很少或没有开设与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教师也习惯于淡化对身体健康和运动锻炼知识的宣传与引导。调查显示,95%的体育教师表示在实践课教学中没有进行过与健康知识有关的宣传和教育,只有5%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过健康知识的相关教育,这使学生无法从理论层面直接的了解终身体育理念,致使他们难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鉴于此,学校应增设与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此外,学校也应对体育教师进行健康知识培训和培养教师的健康知识传播意识。监督、督促教师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知识的传授和引导。

4.2、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创新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统一制定体育教案,统一组织体育活动,统一教授体育技能,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观念和意识。虽然这种模式确实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教学的进步和学生个性的发挥,不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终生体育观念的形成。

要突破单一、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多结合一些科学技术如多媒体设备等来丰富课堂教学。一方面,在思想理念上,学校和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认识到终生体育的意义,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终生习惯而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另一方面,引入多媒体教学,以多媒体为载体,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元化的现代因素教授体育知识,传递体育信息,吸引和抓住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4.3、体育课程实践操作存在简单化行为

体育课程实施的简单化表现为一些体育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点,把体育课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体育项目的单一训练过程, 仅从竞技化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程序化的训练,这抹杀了课程内涵的丰富性,减弱了课程的教育功能,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后果。

因此,在一堂体育课中,体育活动并不是持续不间断的进行的,也不是单一技能的重复训练,教师要避免实践操作简单化就要全面深入的了解体育课程的内涵和教育功能,在课堂中加入一些其他运动技能练习或健身游戏。

4.4、对学生进行评估的方法单一、不够系统、深入

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评估手段还是只停留在身体素质测试和体育课成绩的结合,评估次数也多是一年一次或一学期一次,这样的评估是不全面的,且评价功能经常偏重于甄别。新课程改革强调发展性评价,即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地发展,即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强调过程性评价。因此学校应促进教与学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估是对学生成绩的汇总和根据证据对学生发展做出的推论。评估应持续发生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这要求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收集和跟踪评估数据。成绩对学生提供的反馈很少,因此,一个有质量的评估计划包括不同类型的评估,可以对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反馈。评估的方法可以有很多,包括传统的总结性评估和其他形式如检查表,等级量表和评价量表,其中总结性评估包括行为观察、笔试、技能测试、问题探讨、活动日志、成长记录等,这些评估方法适用于体育教学是因为它们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依据。教师、学校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评估学生,以达到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同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制定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5、结论与建议

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终生体育的提出和实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终身体育目标下的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趋势。然而,高校体育课程作为承载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活动,在课程结构上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鉴于此,笔者建议:

1)体育课程论的理论还不够成熟,体育课程理论的研究更加薄弱,体育课程结构的合理设计需要更坚实成熟的理论作为基础,这就迫切的需要体育课程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以更好更全面的开拓这一领域。国家要尽可能好的为体育课程研究者提供有力的物质条件。

2)我们应始终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传统文化等因素进行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同时,高校课程结构的优化不能只靠口头说说,相关部门有必要出台相关文件来支持优化方案的实施。

3)高校课程结构的优化不能孤军奋战,必须有相关系统的支持,特别是先进的教育观和课程观,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和课程观,注重教育与生活的充分结合和人的全面发展。

[1] 郑戈.终生体育目标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10):156-157.

[2]终身体育百度百科[CP/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5MCY QxlM7Oh29EqvmjU TzglbaYHZe9-sNnyxNDdSAha3jPthhKYjMPAyqzvlCQGO5MwMp rG71Hs-QCMJbIMLmq.

[3]张正中.普通高中体育课课程结构及其优化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2011,(3):89.

[4]课程结构百度百科[CP/OL].http://baike.baidu.com/view/117962 5.htm.

猜你喜欢
评估结构体育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论结构
2016体育年
论《日出》的结构
我们的“体育梦”
评估依据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