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探析

2016-03-13 18:57范子哲遵义医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3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改革体育课程

□ 范子哲(遵义医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 遵义 563003)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探析

□ 范子哲(遵义医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3)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人才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当今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培养阶段。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不断改革,但收效甚微,高校学生体质连年下降。研究立足于高校课程存在问题以及改革多年存在症结,期望探索出切合实际的改革途径,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一步改革提供微薄之参考。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旨在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和合理的教学引导是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认识体育运动对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形成运动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思想道德,有效的提高高校学生的健康和素质水平。基于此,众多学界专家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尤为关注。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反而逐年下降。显然,多年的体育课程改革之路必定存在一定问题。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改革应以终身体育、健康教育为主导思想和切入点,根据高校体育本身具有的特点,从多层次、全方位的角度进行改革,从而达到当今社会对高校体育的要求,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1、高校体育课程仍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首先,高校体育课程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主要表现在:高校体育更加关注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和谐发展;高校体育逐渐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在课程中重要性;高校体育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高校体育课程的开设更加合理,课程内容更加广泛,课程结构更加开放。其三,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更加现代化,运作效率更高,课程评价系统更加理性。然而高校体育教育的进步仍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高校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

1.1、体育课程结构不对称

体育课程结构不仅包含课堂部分,还包括课余体育的开展。而当今众多高校仅仅注重体育课堂形式而忽视课余体育开展的做法显然与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注重高校竞技体育所带来的即时效应,而忽略大多数学生群体性体育开展的做法,显然是偏离了高校体育教育的重心,不利于全面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大学体育课堂教授学生基本体育技能,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主要时间应在课余,仅仅依靠课上短短时间无法达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而当今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不对称,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体育教育体制未能真正的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改革基本原则,使得课程结构重心偏离,发展结构不对称。

1.2、内容设置缺陷

自高校大规模扩招后,高校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场地设施严重不足,高校体育设施人均占有量急剧下降。虽然近年来很多高校扩建新校区,不断增加体育建设投资,增设更多选项课程,但仍追赶不上高校体育课程需求的不断更新。盲目的扩建和增设项目反而使原有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不断流失,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很少在高校开展,而新型的瑜伽、器械健身、跆拳道、拉丁舞、轮滑、街舞、攀岩、网球、保龄球、野外生存训练等热门项目大范围地进入高校课堂后,因受到发展环境,场馆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缓慢,难以为继。究其原因:表面上高校体育场馆数量不断增加,但相比扩招学生数量人均占有量仍然达不到教学与锻炼的标准。高校大量盲目的开设新兴体育课程,但与体育产业市场脱节,盲从而不创新只会在项目上不断地被牵制,无法站在课程改革发展的前端。

1.3、教学方法滞后

高校体育课程从内容选择与学科地位上应高于中小学体育课程。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我们仍能在大学课堂上看到众多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及陈旧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的、呆板的、单一的、枯燥的,灌输式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课的学习仍然大量的存在于当今高校的课堂上。而讨论式的、启发式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却少之又少。而原因主要是,更多的高校体育工作者墨守体育课就是教授运动技能的陈规,忽视学生心理与个性发展,只注重运动技术的被动接受,忽略了学生个人情感的体验。另外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公共体育课时较多,交流学习教研活动明显少于中小学教师,导致获取新的技术与教学方法途径少,教学方法落后,创新精神不足。

2、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

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价值实现的最有效手段。多年来,体育课程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中进步,指导思想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到人本主义体育思想,从工具主义到军国民体育思想不断更新前进。我国体育课程的实施从学习苏联,到借鉴欧美。教学观念上走过了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身体素质教育观念,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竞技体育技术教育观念,以增强学生练习兴趣活跃体育气氛为主的体育教育观念等阶段。但仍遇到只研不练,课程资源开发不足,体育课程 系统性缺乏等问题。

2.1、改革实施落实存在诸多阻碍,仍停留在纸上谈兵

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经历多年,理论研究成效卓著,但实践果效与理论相差甚远。多年的理论积累产生了众多针对当时体育课程改革的观念与实施意见。但首先针对我国现有管理体制,需有有关管理部门拟定相关文件,推由下级政府试行,再由管理部门拟定正式文件于以实施。有关程序试行完毕时间过长,所推行的文件可能已经失去其时效性。另外高校师资、硬件、资源的有限也是限制有关改革实施的重要原因。

2.2、课程资源开发的严重不足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开展,众多体育项目被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中来,但简单的纳入课程并不能解决课程资源匮乏的现状。体育项目的更新与体育产业的发展始终走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前面。而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和发挥学生体育课的主体性将对体育课程开发起到意想不到效果。

2.3、体育课程系统性缺乏

体育作为一种培养的人的重要方式需要长期系统而周密的设计安排。而体育课程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也需要系统周密的设计。同理,体育课程改革亦是如此。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推进,反复,再推进的过程,需要长期的整体的教育系统作为实践物质基础,整个教育系统同时运作。因此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要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相结合,同时,课程实施按照严格的统一标准。然而当今看似系统,实则脱节的小中大体育教学体统是体育课程改革系统性建设最大的阻碍。

近年来,体育课程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然而根据高校学生特点和实际需要设计的方案却较少。中小学学生体育课程要求其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知识技术技能要全面发展。大学生体育教育课程目标设计既要与中小学生体育课程设置目标有所联系,又要区别对待,既要符合大学生体育课程的需要,与其今后生活紧密联系,又不可脱离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功能。大学生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运动项目的价值迁移规律。大学生需要经过体育课的学习,认识到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调节能力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加以实施并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样的改革措施才是切合实际并且具有操作价值的。

3、改革有效机制展望

3.1、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

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而不是以高校体育课程为本,转变仅仅传授知识技能的陈旧思想,从社会需要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重要性是是培养学生追求体育的精神,而非简单技术与知识。

3.2、加强体育课程本质研究

从终身化、社会化角度研究体育本身的内涵,从更宽阔的角度促进人类对体育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重新构造高校体育课程,是促进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方法。

3.3、社会接轨开发高校体育资源

发挥高校独特优势,科研产业一体化发展,与社会接轨。高校可采用俱乐部或协会经营模式与社会体育资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开拓体育资源,反作用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1]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82-86.

[2]李明学.“健康第一”思想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2000,21(4):58-60.

猜你喜欢
改革体育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改革之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改革备忘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