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6-03-13 18:57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体育部上海201418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情绪身体

□ 余 迅(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体育部 上海 201418)

浅析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余迅(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体育部上海20141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随着人们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人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重要性。本文通过专家访谈、调查访问和文献综述法对学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

心里健康社会性体格焦虑锻炼迷瘾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随着人们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人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的体育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也就成为健康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点课题。在我国,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多数研究参考国外的成果,倾向于对经验的总结。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专家访谈、调查访问和文献综述法对学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

2、对心理健康含义的理解

心理健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观点。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了心理健康的4个标志:(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国外学者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有良好适应,并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学者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保持平静的情绪,脱敏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国内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9个标准。关于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毛志雄提出心理是否健康可以从四个维度来判断;认知维度、人格维度、情绪维度和社会适应维度。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此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含义;其二,是就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各种观点表述虽有差异,但都认为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的结果,都视心理健康是一种调适的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今天,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一种“健康”观点是:“健康”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良好状态。我们在理解心理健康时还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完善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善和协调。

3、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体育活动有益于心理健康。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活动的心理效应主要表现在:体育活动能够使个体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改善个体的自我知觉和提高自信心,有助于个体智力的发展,有助于人格的完善,能够改善睡眠和提高睡眠质量,有助于发展个体的交往技能,增强归属感,身体活动还有助于人们的审美体验,有助于磨炼人的意志,有助于个体获得冒险体验,有助于个体产生高峰体验等等。具体表现为:

3.1、体育活动能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3.2、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功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 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降等一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3.3、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从锻炼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3.4、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4、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负作用

研究表明只有根据自己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才能促进心理健康,相反,如果所采用的活动方法和手段不科学,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而且还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4.1、社会性体格焦虑

社会性体格焦虑是指当个体面临他人对自己的体格进行消极评价时所体验到的焦虑。它与个体关于自己的身体表象、身体自我概念有关。社会性体格焦虑高者,其身体表象和身体的自我概念都是消极的,例如,认为自己太瘦或太胖等。这导致他们运动感觉差、不愿参加有他人在场的体育活动,严重的还会导致他们对社交活动采取一种回避态度。

4.2、锻炼迷瘾

锻炼迷瘾是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它有积极和消极极之分。从归因的角度进行分析,前者能控制锻炼行为,而后者反受锻炼行为的控制。总的来说,错过一次身体练习时机就会体验到消极情绪的人、或在身体疼痛和受伤的情况下也坚持锻炼的人可以被定义为锻炼迷瘾。消极迷瘾发展的高峰是锻炼依赖性——锻炼者对体育活动产生了类似于对酒精、药物和赌博的精神依赖并难于摆脱。不过,目前学术界并不将此种现象视为变态现象。

4.3、心理耗竭

心理耗竭是指活动者在活动中因长期无法克服的运动应激而产生的一种耗竭性心理生理反应,是一种活动心理症状。其主要表现有心境状态紊乱,身体、精神和情绪的精疲力竭感,自尊心下降,人际关系的消极变化,对日常应激的反应延长并消极堆积。心理耗竭不仅会损害活动者的心理健康,还可以直接导致其退出活动。

5、最佳的活动方式与最大的心理效益

并非任何形式的体育活动都能产生相同的心理效益,只有科学的体育活动才与一定的心理效应相联系。对于不同的个体怎样为其制订适当的活动计划,或者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怎样为其开具活动处方,以使身体活动产生最大的心理效益,对于这一点,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活动者总结提出选择最佳的活动方式,以达到最大的心理效益。

5.1、选择切合自身特点和感兴趣的体育活动

产生最佳心理效益的身体活动,首先必须是令参与者愉快和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但对愉快和乐趣的追求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同是一种活动方法,对有些人的心理可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另一些人可能未起作用,还可能对一些人反而起消极作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锻炼习惯直接影响着参与者的情绪和锻炼效果。

5.2、选择消遣性的有氧活动,回避竞争性的身体活动

选择消遣性的有氧身体活动方式,回避竞争性的身体活动,更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能收到更好的心理效益。首先,消遣性的有氧身体活动能够消除活动的紧张感,创造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有氧身体活动与心境改变和应激减少有关。其次,回避竞争性的身体活动不会使参与者因失败而产生消极情绪。第三,回避竞争性的身体活动不会因过度训练后的耗竭而使健康幸福感下降。第四,竞争性的身体活动可能会增加活动者的应激情绪,从而增加心理的负面影响。当然由于个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人的情绪可能正是在挑战与竞争中发展与完善的。这并不妨碍活动与心理变化的一般适应性原则。

5.3、选择自主性练习多的体育活动

这类活动泛指那些闭锁性技能的、结果可预测的、时间和空间上可确定的以及动作具有节奏和重复性的身体活动,如慢跑、游泳、太极拳和健身操等。这类身体活动容易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和脑力恢复上,而这种注意集中和转移对于心境状态的调节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在选择活动项目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

5.4、选择适宜的活动强度负荷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强度比高强度的活动对增强心境更有效。低强度的活动对心境更具积极作用。在有进一步的证据证明低强度活动对大众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之前,我们只能说最佳活动强度或许应是“中等强度”。

5.5、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要超过20 分钟

至于选择什么时间进行身体活动对心理健康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每次活动持续的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如果少于20分钟,在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出现心理效益的,因为可能相应的效益还未来得及出现,身体活动就已经结束了。在某一强度下活动时间也不能过长,否则,就有可能造成疲劳、厌倦,不仅不利于增加心理效益,而且可能对心理情绪造成损害。

6、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

6.1、拓宽研究身体活动的项目

根据已有的研究发现,在这一领域进行的大量研究比较集中于慢跑、游泳和散步这种封闭性的、周期性的活动项目上,所揭示的也只是个别或几种身体活动项目的心理健康效应,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可选择的活动项目有许许多多,显而易见,原有的研究活动项目的范围较窄。因此,研究开放性项目、协作性项目如网球、篮球、集体舞等身体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6.2、加大对身体活动长期心理效应的研究

长期身体活动是指每天都进行或者定期进行的身体活动,这种活动持续很长的时间,其研究时间的安排一般要持续10~12个月。现已有的研究结果发现,大多停留在身体活动的短期效应上,有关长期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还很少,且研究结果也有差异。因此,加大对身体活动长期心理效应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6.3、身体活动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需进一步确定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在身体活动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上研究者们还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研究结论。今后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并确定身体活动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对心里健康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6.4、完善研究的测量仪器

目前,该领域的主要测量工具有两种,一种是生理指标,另一种是以POMS和焦虑量表为代表的自评量表。两种工具均不是很理想。前者不能明确揭示情绪的性质,后者研究结果的表面效度偏高,可能会造成对研究结果估计的偏差。因此,研制和开发一种能克服上述不足的测量工具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之一。

[1]殷恒婵.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24(6):37-39.

[2]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9:37

[3]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心理学》邵宗杰.浙江省教育出版社

[5]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Biddle,S.J.H. Applications of Psychology to Exercise andHealthrelated Physical Activity [C].3rd InternationalCongress Asian-South Pacific Association of Sport Psychol-ogy,1999.28-35.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情绪身体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