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伦理学视域下苏三与玛格丽特之比较

2016-03-16 07:24杨会敏赵宜嘉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阿尔芒苏三两难

杨会敏,赵宜嘉

(宿迁学院 中文系,江苏 宿迁 223800)

文学伦理学视域下苏三与玛格丽特之比较

杨会敏,赵宜嘉

(宿迁学院中文系,江苏宿迁223800)

中国明代冯梦龙《玉堂春落难逢夫》与19世纪法国小仲马《茶花女》塑造了苏三和玛格丽特两个妓女形象。身为妓女,她们二人不仅有着共同的伦理身份,且面临到底为爱抗争还是向环境妥协的伦理两难。最终,苏三坚贞反抗,而玛格丽特坚忍妥协。其不同的伦理选择体现了二人不同的伦理追求:苏三回归家庭,玛格丽特皈依宗教。虽然她们二人做出的伦理选择及伦理追求截然不同,但二者迥异的命运结局却相反相成地彰显了被压迫者只有反抗才能赢得美好生活的道德教诲与伦理价值。

文学伦理学;《玉堂春落难逢夫》;《茶花女》;妓女;苏三;玛格丽特

无论中西方,妓女形象一直是经久不衰的文学话题。中国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玉堂春落难逢夫》塑造了一个如海棠般高洁美丽的妓女苏三,19世纪法国文学家小仲马所著的《茶花女》塑造了如茶花般圣洁的妓女玛格丽特。本文以文学伦理学视角,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对两个女主人公苏三和玛格丽特的伦理身份、伦理两难、伦理选择以及伦理追求进行比较。

一、伦理身份——妓女

人的身份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存在的标识……由于身份是人独有的特征,因此人的身份就是伦理身份。[1]264苏三与玛格丽特的身份都是妓女,她们具有相同的伦理身份和与之相应的身份特征。

从社会等级来看,身为妓女的苏三和玛格丽特的地位是极其卑下的。中国古代等级有“九流”之分,“九流”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而“娼”则是位于“下九流”的倒数第二位,地位仅高于乞丐。可见中国古代妓女等级低微,地位卑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19世纪法国,父系文化意识占支配地位,男权社会的“绝对道德”将女性分为两个极端——贞女,荡妇。玛格丽特身为妓女,属于众人眼中的荡妇,地位卑下不言而喻。

从人格尊严上看,身为妓女的苏三和玛格丽特是没有人格尊严的。从本质上看,妓女都是为适应和依附男人的声色需要而产生和存在的;她们的人权和尊严都已被男权社会剥夺殆尽……男人就是她们的上帝和主宰,以声色为男人服务就是她们生命活动的全部内容[2]。因为没有人格尊严,加之其卑下的社会地位,妓女不免受到歧视,不被正统家庭所认可、接受。正如家丁随从王定这样提醒王景隆:“老爷若知此事,如何了得”[3]222,阿尔芒父亲得知阿尔芒正在和妓女同居时大斥道:“你正在做败坏门风的事”[4]139。

苏三和玛格丽特对于自我的身份及特征是持认同态度的,她们都对自己妓女的身份、卑下的地位极其敏感。在她们的潜意识中,她们知道自己的妓女身份会给自己追求爱情增添阻碍。苏三担心王景隆日后显达而抛弃身为妓女的她,嘱咐道“你到家,只怕娶了家小不念我”[3]225,当即二人盟誓,将镜子拆开,各执一半,以便日后为记。当苏三成功进入正统家庭后,她甘愿做妾,俯首称小,对正室恭敬有加,因为她的潜意识里等级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她认同自己身为妓女卑贱的出身,也知道自己卑贱的出身配不上封建家庭正妻之位:“奶奶是名门宦家之子,奴是烟花,出身微贱”[3]244。使玛格丽特内心深为不安的是她过去的生活是否会给未来的幸福笼上阴影,她害怕阿尔芒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后悔他对她的爱情,因此一直致力于清除以前放荡生活的痕迹:“她断绝了朋友的来往,改变了过去的习惯,也不像过去那样挥金如土了”[4]119,“我将永远告别那种我现在感到羞愧的生活”[4]120,直至阿尔芒父亲出现,她所要努力忘记的过去又被再次提醒,这使她坚信她永远走不出过去生活的阴影。

虽然苏三和玛格丽特都认同自己的妓女身份,但是面对爱情困境时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是不一样的:一个态度积极,一个态度消极。苏三在对自我身份敏感的同时,却有着执着的爱情信念、坚决的尊严追求,因此她在王景隆身无分文之际,面对老鸨“几时打发王三起身”[3]230的逼问,不惧鸨母,凛然辩道:“你们这等没天理,王公子三万两银子,俱送在我家。若不是他时,我家东也欠债,西也欠债,焉有今日这等足用?[3]230”并与王景隆立下盟誓:“苏三再若接别人,铁锁长枷永不出世”[3]321。而玛格丽特面对阿尔芒父亲对妓女身份的质疑,她软弱了、她动摇了、她妥协了,她心中默认自己卑贱的地位、沦落的尊严是不配追求爱情的,因此放弃爱恋,甘愿离开阿尔芒,成全所谓的道德。

文学伦理学认为,一切伦理问题大都由伦理身份所决定。妓女的伦理身份、地位卑下和没有人格尊严的身份特征、对妓女的身份认同和面对爱情困境时的不同态度,决定了苏三和玛格丽特面对爱情时面临着伦理两难、伦理选择、伦理追求等一系列伦理问题。

二、伦理两难——为爱抗争还是向环境妥协

所谓伦理两难,它是由两个道德命题构成的,指主体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正确的,并且每一种选择都符合普遍道德原则。但是,一旦选择者在二者之间做出一项选择,就会导致另一项违背伦理,即违背普遍道德原则[5]262。需要注意,伦理两难的前提是必须在两项正确的选项中做出选择,并且无论选择哪一项都会导致另一项违背伦理,即选择是道德的,但一旦选择就是不道德的。

在《玉堂春落难逢夫》和《茶花女》中,不难发现,苏三和玛格丽特都面临着伦理两难。苏三和玛格丽特同为妓女,都分别爱上了与自己阶级差距巨大的公子哥王景隆与阿尔芒,在当时的环境下由于家庭、社会的阻力,她们都很难与心上人相守终身。为爱抗争、向环境妥协这两个命题构成了二人的伦理两难。

苏三生活的明朝,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社会,这个社会讲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伦理规范,女人在儒家的人伦秩序中被放置于从属地位。这些伦理规范严重束缚了女性的生命激情,将女性绑架在了男性视野下,成为可悲的附庸品。这种人伦关系下的生存,对女性的束缚要远大于男性,而对妓女的约束就更大于寻常女子。苏三面对老鸨命令接客的威胁、面对她与尚书公子王景隆巨大的阶级差距,如果她放弃与王景隆的爱情、选择妥协继续接客,很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也遵守了当时的道德秩序。从个体价值和个体追求看,如果苏三执着追求与王景隆的爱情、反抗老鸨的淫威也符合道德原则,这体现了不畏强势、英勇反抗的不屈精神,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并且,不论她选择哪一种,都会造成另一种选择违背伦理。顺从环境则违背了人追求爱情的本性,顺从本性则违背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因此,这两种选择构成了苏三面临的伦理两难。

虽然玛格丽特生活的法国七月王朝和中国明朝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都不一样,但是法国有爵士、骑士等阶级区分,如同中国有士、农、工、商等阶级区分,因此社会等级、阶级问题依旧是两个社会的共同问题。妓女玛格丽特在流连于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后爱上了中产阶级青年阿尔芒,由于妓女身份的不良影响和与阿尔芒的阶级差距,她与阿尔芒的爱恋受到了来自阿尔芒父亲的阻碍。在阿尔芒父亲“您爱阿尔芒,就只能以这个方式向他证明您的爱情:为他的前途而牺牲”[4]183的说教后,与阿尔芒私奔还是放弃与阿尔芒的爱情,构成了玛格丽特面临的伦理两难:如果她出于个人的爱情追求,选择与阿尔芒私奔,则会使阿尔芒陷于不孝之境、使阿尔芒妹妹误了终身;如果遵循所谓的社会道德,她选择放弃,则会葬送自己的爱情,心爱之人却可以走所谓的光明大道。

三、伦理选择——屈从环境皈依宗教和顺应本心皈依家庭

伦理两难是难以做出选择而必须选择的,伦理选择基于伦理两难。伦理选择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伦理选择指的是人的道德选择,即通过选择达到道德成熟和完善;另一方面,伦理选择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道德选项的选择,选择不同则结果不同。[1]267不同的选择体现出不同的伦理追求,也具有不同的伦理价值。

伦理选择一旦作出,往往导致悲剧。[1]268《玉堂春落难逢夫》中苏三面临伦理两难有两种选择,而她却出于个人爱情追求选择了反抗鸨母,为王景隆守身如玉,因此她的悲剧也就降临了。她惹怒鸨母,于是遭鸨母报复,被骗卖至山西洪洞给一屠夫沈洪做妾,这成为苏三后来一连串悲惨遭遇的根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一样也面临两种选择,而她与苏三做出的选择却截然相反,面对阿尔芒父亲以心上人的前途为砝码,她出于社会道德的考虑选择了让步与妥协,甘愿放弃自己的爱情,甚至于自甘堕落来麻痹自我。于是,玛格丽特又重新混迹于声色犬马、颓废淫靡的巴黎上流社会,最终在阿尔芒的误解下以惨淡的悲剧结束人生——因为肺病和怨气郁郁而终,既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又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不同的伦理选择体现出不同的伦理追求:玛格丽特为顾念道德而皈依宗教,苏三为自然情感而皈依家庭。为了阿尔芒家族的利益,热恋中的玛格丽特蒙受着背信弃义的轻浮罪名,毅然放弃自己最纯真的爱恋。面对不知情的阿尔芒的误解和痛恨,她隐忍沉默,独自承受一切,直至生命之烛在疾病中燃尽。在生命的最后,唯一令她欣喜的是,她终于可以离开这个丑恶苦痛的世界;她唯一的期盼是,因为承受了生命中的苦难,最终可以获得上帝的赦免,回到天国,自我救赎:“我们必定是前世作孽过多,要么我们死后定要享尽荣华,所以天主才让我们今生历尽所有赎罪的折磨和各种痛苦的考验”、“天主的意志是不可违逆的”。[4]187这种坚忍的品性来自于宗教教义千百年来对女性的驯化。西方的妓女,受基督教的普世信仰的影响,渴望在遭受肉体、精神苦难后,能够以某种崇高的殉难来赎清罪孽,获得上帝的爱怜与宽恕,死后重返天堂,回归圣父的怀抱。基督教的普世信仰完成了西方文化对女性的伦理制约,形成了妓女对宗教伦理皈依的动力源泉。[5]因此,玛格丽特等西方妓女多以宗教信仰为力量进行自我的救赎,展现坚忍的凄美。可以说,天国上帝的召唤成为她们赎清罪孽的精神依托。苏三遇上王景隆时是处女身,以至于苏三这样评价她和王景隆:“我与你是从小的儿女夫妻”[3]223,可见苏三的心理已臣服于儒家礼教的正统地位。“今番作急回家,再休惹闲花野草。见了二亲,用意攻书。倘或成名,也争得这一口气”[3]228是苏三对王景隆好好读书、求取功名的劝勉,体现出苏三对于融入正统家庭的渴望。直至最后,苏三顺利进入正统家庭,并且也有了自己的儿子,“奶奶坐上,受我一拜”[3]244则是苏三对封建家庭正妻权威的自觉遵守。在儒家千百年的人伦天理、纲纪伦常的制约下,中国女性已经自觉选择守本归位:自觉遵守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在以男尊女卑等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封建宗法文化下,中国妓女作为生存在体制边缘的女性,社会没有为她们提供广泛的生存空间,满足她们作为正常人的愿望。为了救赎苦痛的身心,摆脱低贱卑劣的社会地位,中国妓女对于能够做一个家庭中的女人,遵守三从四德的贞洁传统,享受相夫教子的甜蜜温情,大多心驰神往。因此,回归家庭伦理是中国妓女首要的选择,通过成为家庭中的女人,从而脱离妓女的身份,回归正统的女性角色。家庭,对于以苏三为代表的中国妓女来讲,就是她们能够完成自我命运救赎的神坛。

不同的伦理选择也具有不同的伦理价值。所谓伦理价值,即文学的教诲价值和警示价值。苏三对鸨母的反抗、对爱情的追求、坚决守贞的信念是自然情感驱动下做出的伦理选择,她坚守自己的决定,不考虑具体社会背景,这使她勇于突破来自家庭、社会的藩篱。该选择的伦理价值在于:其举动虽不符合当时道德原则和规范,但代表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也代表了当时青楼歌妓“婚恋观”的转变——从追求经济利益到追求圆满爱情。与之相对,玛格丽特对以阿尔芒父亲为代言人的社会普遍观念的屈从是道德情感驱动下做出的伦理选择,她无法摆脱社会和时代的束缚,最终屈服于梦靥般的社会和时代,在惨遭鄙弃中孤独死去。其选择的伦理价值是:通过对社会普遍道德观念的顺从而达到个体的道德成熟和完善。

苏三和玛格丽特同属妓女,具有相同的伦理身份及地位卑下、没有人格尊严的身份特征。其身份及特征又决定了二人共同的伦理两难:面对爱情,为爱抗争还是向环境妥协?最终,苏三坚贞反抗,玛格丽特坚忍妥协。二者不同的伦理选择体现不同的伦理追求:苏三寻求家庭回归,最终成为正统家庭的一分子;玛格丽特寻求宗教皈依,以宗教力量进行自我救赎。面对爱情,苏三坚守反抗、结局圆满,玛格丽特坚忍妥协、含恨而终。两位作者虽没明确表示,但二者不同的命运结局却相反相成地彰显了一种道德教诲和伦理价值:要赢得美好生活,被压迫者必然要反抗。

[1]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武舟.中国妓女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8.

[3] 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 小仲马.茶花女[M].郑克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5] 王影君.中西文学妓女形象的文化分析比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24-30.

Comparison of Susan and Margaret from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Ethics

YANG Huimin,ZHAO Yijia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The image of a prostitute is shaped both in Yutangchun Luonan FengFu by Feng Menglong from the Ming Dynasty and La Traviata by Alexandre Dumas Fils from France in 19thcentury.As a prostitute,Susan and Margaret not only share a common ethic identity,but also face the same ethical dilemma:hesitation between fighting for love and compromising to the environment.Ultimately,Susan is faithful and revolted,Margaret compromised.Their different ethical choices reflect their different ethical pursuits.Susan

to the family,and Margaret got religion.Although they have different ethical choices and pursuits,the different destinies and endings reveal the moral teachings and ethical value contained in and transferred from the two literary works. That is:the oppressed is bound to resist for winning a better life.

Ethic literature;Yutangchun Luonan Feng Fu;La Traviata;Prostitute;Susan;Margaret

I207.4;I106.4

A

2095—4476(2016)10-0055-04

2016-07-04;

2016-10-08

2015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科研基金指导项目(201514160019X)

杨会敏(1980—),女,湖北襄阳人,宿迁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赵宜嘉(1996—),女,江苏镇江人,宿迁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责任编辑:倪向阳)

猜你喜欢
阿尔芒苏三两难
两难
《茶花女》:恋爱可以,“恋爱脑”不可以!
古代青楼女子的收入,吓人
茶花的滋味
巴黎锁在烟雾中
两难的选择
珍爱身体,健康电竞
煤价上下两难四季度或维持窄幅震荡
史上最情深意重的妓女与嫖客
曼侬对玛格丽特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