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四维建构”

2016-03-16 10:06
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大众成员价值观

洪 涛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四维建构”

洪涛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路径进行研究,不能只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某一个层面展开,而要从整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对社会主义核心观大众认同进行整体上考察,从经济基础、政治环境、文化氛围、教育生态四个层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建构方式,可以提升大众认同的效果,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建构

作为我国社会最根本的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人民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为人们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价值要求、价值内容等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逐渐成为他们价值取向的核心组成部分,并对其思想和行为起到自觉的规约和导向作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建构不能只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某一个层面展开,而要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把握。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及教育环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理念、价值要求和价值内容的物质承担者。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并非是一种抽象的认知。这种认知的获取离不开他们与周围的四大环境的物质信息交换。只有从这“四大维度”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才能发挥环境的合力,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一、打牢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依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依托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反映了社会成员共同利益和普遍追求的价值取向。恩格斯指出,人们总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成员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必须关照他们的切身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中国公民的思想共识,获得他们的理解和认同,必须使其成为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现实和最直接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思想引领。因此,价值认同是建立在共同利益诉求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的实现不能依靠单纯的道德说教。只有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才能使大多数社会成员自觉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成员自觉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物质保障。

要促进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跃升,就必须要建立和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尤其是经济利益关系,协调这些关系的关键就是建立和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公正。这需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得以实现。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保证社会各阶层内部以及各阶层之间利益分配的合理化。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确立并得以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催生出多种分配方式,使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集中呈现为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成员,在经济条件、教育环境、生活品质等方面存在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社会现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宣扬的平等、公正等价值理念形成了较大反差,由此而弱化了它的公信力和说服力。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公民在经济条件、教育条件、生活条件等多个方面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是制约社会成员价值认同的重要影响因素。核心价值观没有被社会大众所普遍认同和遵循,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执政者执政能力的怀疑。如此,价值认同危机将进一步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可见,确立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意义重大。因此,要尽量规避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人们的利益分配进行合理调整,防止两极分化和由此而引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危机。要着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尤其要加大对法治建设、信用建设、文化建设等相关领域的规划力度;对于弱势群体,必须给予足够的物质和精神帮扶,及时消除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引导社会成员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形成共生共荣的社会氛围,确保健康和谐的社会发展目标得以达到,以此实现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二、彰显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文化

价值观也是一种文化。作为文化的价值观要得以传播和发展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社会成员认知并认同核心价值观,实质上就是帮助他们认知和认同先进文化。奥纽尔·卡斯特认为,“认同是在文化特质或相关的整套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2]。价值观是抽象的,文化表征则是具体的。文化因其多样化的形态、路径、方式,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渗透到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现实之中,必须以文化为载体。在阶级社会之中,文化不可避免地会被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意识形态在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以大众文化的姿态出现,还是以理论的姿态出现,都是以传播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为目标的。今天,人们的主体性相对于从前,获得了极大提升,价值主体意识由之而不断发展和强化。人们在价值选择之中,主体性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想仅凭空洞地和抽象地宣传政治意义上的理论原则和价值理念,以期获得社会群体的价值认同,已很难实现。文化以其内容的具体性和生动性、形态的多样性和直接性,参与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大众之间进行传播和发展的有效载体。因此,我们要建设和完善各类文化设施、组织和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创设和运用各类文化媒介,并充分利用各类文化组织,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帮助社会大众真正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够依靠单向的说服和宣传,而要以人为本,重视价值主体的价值实践过程,即在价值主体的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要逐步引导他们从对物质需要的向往和满足发展到对价值理念的理解和认知,从对价值理念的理解和认知发展到对价值理念的认同和遵循,从对价值理念的认同和遵循再发展到对价值理念的践行和宣传。可见,社会成员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在建构他们自身的意义。

“文化的多样性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表现,是世界各国的地域文化形式维持其存在的主要表现。”[3]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文化的多样性存在。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在给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冲击。多元文化和多样文化在当下的共生共存,要求社会成员要积极地甄别、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资源。但是,多元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也在相互交锋和相互交战,既为社会大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机遇,又为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挑战。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借助所谓的“普世价值”大肆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使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容易产生对西方价值观的盲目崇拜,进而演化为民族虚无主义,不利于社会大众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以先进文化为载体,彰显、传播核心价值观。为此,必须要变革陈旧的文化理念,并聚焦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人们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所认知,并最终认同和遵循。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得以增强。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要求、价值理念等融进先进文化中充实其内涵,使得先进文化及其具体形态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活泼生动地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直接、生动的价值体验,吸引社会成员,满足他们的诉求,促进他们对其从认知跃升到认同。

三、完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环境

要让社会成员实现对核心价值观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变,关键是要有一个清明、稳定的政治环境。首先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在多元价值并存、共同价值缺乏的时空境遇下,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兼具复杂性和紧迫性的任务,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更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引领。在意识形态建设中,要维护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以我国的具体国情为出发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帮助国人树立“三个自信”,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文化中的统领和主导地位。只有把它作为甄别、引领和整合多样化、多元化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的标准,才能在包容多样、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确保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理想和道德规范,才能凝聚起全民族奋发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此外,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权利就是要从法制层面肯定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广大人民群众也是国家公共权力的主体。国家应该建设和完善各种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制度和机制,让他们自觉认同核心价值观。所谓自觉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在真正认知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它的由内而外的认同。公民充分享有个人权利能够增加他们对社会制度、核心价值观等的认同,减少对抗,消弭冲突。因此必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社会利益的表达机制,以促进社会成员自觉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社会利益的表达机制是国家进行利益调节的重要环节,是公民依法维护权益、行使权利的重要途径。建设和完善合理畅通、快捷高效、规范有序的人民群众社会利益表达机制,有利于广泛地吸纳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诉求进行协调和满足,并及时反映到政府决策层面,以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社会成员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改善社会管理形式,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也是促进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社会组织在达成价值共识、整合价值诉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培育公民自觉、自主和自律的社会意识,为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奠定社会组织基础。因此,要研究和探索有利于社会共同体发育的新机制,通过改进和完善社会共同体运行的方式,充实和丰富其活动的内容,并将社会成员通过各种渠道逐步发展成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并以社会共同体为扭结,形成社会成员认同社会共同体,社会共同体认同国家的模式。这种从社会个体到社会群体再到整个社会的递进认同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有效尝试。因此,要“积极探索促进社会组织和共同体发育的新机制,形成一种以社会组织为合理价值认同培育平台的机制”。[4]

四、形成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生态

教育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价值认同形成的关键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提升社会大众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政治水平,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意识和认同能力。在价值观教育中,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从价值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改变以往单向度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以充分关照和保证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前提,引导其积极开展培育和践行活动。同时,在对社会大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时,要实现方式方法从传统向现代的跃升和转型。要改变过去对教育对象层次性的忽视,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充分关照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精心的组织和设计教育方案。也就是说,对社会大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通过深入调查了解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地域的居民、不同工作岗位的人员等在价值观认知层面的现实情况,关照不同群体成员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诉求,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最大程度帮助社会成员认同核心价值观。它不是抽象的价值理念,而是对社会中的具体成员的现实诉求的集中反映。实践是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演兵场。一方面不是依靠社会单方面的说教,而是依靠社会成员在实践中的切身感知。另一方面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回归实践,在实践中践行和宣传。也就是说,要让社会成员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通过实践让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自己的自觉信仰和自觉遵循,同时又通过实践,积极地践行。因此,它不只是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一种行为方式,是知和行的统一。对它的认同教育离不开对社会成员进行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 正如刘云山在中央文明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的:“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社会认同、推动实践养成、完善政策导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5]

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应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拓宽和打牢认同它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价值要求融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践行[6]。第二,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领导干部在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对其他社会成员起着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必须要成为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产生“见贤思齐”的认同感,并不断壮大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第三,发挥只是精英的社会舆论引导作用。在当下这个“人人都有发言权”的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影响舆论的空间和条件。尤其是知识精英,他们在塑造和引导社会舆论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备广泛的社会基础,就要发挥知识精英的社会舆论引导作用。

五、结语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是社会成员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自愿接受与践行,是基于对它的深入了解和认知后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的一种自觉性。打牢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前提,彰显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条件,完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环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保证,形成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生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关键,从经济基础、政治环境、文化氛围、教育生态四个方面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可以有效地规避大众主流价值认同危机对当下社会的负面影响,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2](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1.

[3]李晓东.文化全球呼与文化整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32.

[4]陈仕平、刘杰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社会条件创设[J].科学社会主义,2011(4).

[5]刘云山.在中央文明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1-19.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9.

[责任编辑:黄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项目(15KRIZY011)。

洪涛,遵义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64

A

1002-6924(2016)08-108-111

猜你喜欢
大众成员价值观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