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评析

2016-03-16 11:43方玉萍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男女平等

方玉萍

(滁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 滁州 239000)



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评析

方玉萍

(滁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 滁州239000)

[摘要]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妇女发展深受经济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孕育并形成了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是我国妇女发展观历史演进中的重要阶段,其关于妇女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根本问题的探讨及实践,对于今天科学妇女发展观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迪。

[关键词]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男女平等;男女都一样

妇女发展观即是关于妇女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一定时期妇女发展问题在思想观念层面上的聚焦和反映。梳理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有关妇女发展的思想和观点,考察这一时期妇女发展的实践,可以发现,在关于妇女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上,无处不被打上了平均主义的烙印,孕育并形成了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

一、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形成发展的条件和历史进程

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得益于新政权、新制度的建立和国家的大力干预,出于对旧制度下腐朽性别文化批判的现实需要,根基于计划经济的土壤,有公有制和平均分配等经济运行方式的合力助推,以及当时政治氛围的烘托、影响,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顺次在过渡时期发轫,在十年探索时期形成,及至在十年文革期间走向成熟。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妇女发展深嵌于当时整个社会的变迁之中,在政治、经济巨大变革的推动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从政治层面看,新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妇女的从属地位,男女平等在法律上得到了确认,广大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全面的、根本性的提升。从经济层面看,“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广大农村妇女像男人一样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公有制的确立,铲除了男女不平等、妇女受压迫的经济根源,不仅拓展了妇女发展的空间,也为妇女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

同样,也正是由于上述政治的、经济的两方面合力——从阶级解放到妇女解放、从人人平等到男女平等是新政权、新制度的应然使命;从公有制到“一大二公”、从按劳分配到平均分配成为新政权、新制度的实然选择,这两方面的交互作用,深刻地影响着、推动着并最终决定了我国新型性别关系的建立,使旧中国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外女内的“男女不一样”在走向新中国的“男女平等”的变革中,不可避免地浸染上了平均主义色彩,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即因此得以孕育、萌发。

十年探索时期,妇女发展始终与当时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进程“同呼吸、共命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广大妇女全面走向社会,掀起全方位参加经济建设的高潮,“1957年,全国有70%的农村妇女参加了农业生产;城市女职工达到328.6万人,与1949年相比,增加了4.5倍”。[1]“大跃进”期间,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误入歧途,经济建设上出现了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现象。此时,对妇女发展提出了“妇女什么事情都能干,什么事情都能干好”“人人都生产,户户无闲人”等脱离实际的“左”的口号。当“跃进”的方式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后,1958年底,全党开始了系列的纠“左”实践,广大妇女工作者也开展了实践中的纠“左”和思想层面的反思。但如同指导思想上的纠“左”后来演变成了反右,并最终导致十年文革一样,妇女发展中“左”的错误未能得到根本纠正,事实上也不可能得到根本纠正,妇女发展在“左”的泥潭中愈陷愈深。

在这一时期,由于当时政治运动的牵引和政治氛围的烘托,经济上的平均主义思想进一步渗透、浸润到以追求“男女平等”为目标的妇女发展进程中,使这一时期的妇女发展观呈现出典型的性别平均主义的特质,即妇女“学做男人”,像男人一样——导致这一时期妇女发展的结果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全面社会化,使得妇女长期被排斥在社会生产劳动之外的情况得到根本改观,但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等在实践中难以为继,广大妇女并未能从家务劳动中真正解放出来,家务劳动、社会劳动双重劳动加大了妇女的负担;广大妇女“像男人一样”广泛参加生产劳动,自我认同感、社会认同感大大增强,但是“学做男人”的方式却严重脱离了广大妇女的自身实际,牺牲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广大妇女在追求“像男人一样”的过程中,模糊了女性特征,付出了女性被扭曲的代价。

十年文革是“大跃进”期间“左”的思潮的纵深延续,“左”的错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妇女运动的实质是阶级斗争”“妇女运动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同“走资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是“妇女彻底解放的必由之路”①等这些充斥于报端的宣传,使广大妇女完全沦为政治运动的工具。同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方式等经济运行机制,与政治上极“左”思潮一起,裹挟着当时的妇女发展,“平均主义”在这一时期的妇女发展中无处不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在关于妇女发展的目标、内容、途径等根本问题上均具有了完备的形态。1964年6月,毛泽东触景生情的一句话:“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得到”,在文革期间即被演绎成了“女人能做男人所做的一切”,它与1968年毛泽东提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一起成为这个时期平均主义妇女发展思想的集中表达及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的典型话语。

二、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的本质及内容

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视域中的妇女发展,“是以男性标准为标准,以忽视女性与男性生理差别为前提,以女性努力去做‘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去争取形式的平等”,[2]实则用“男女都一样”代替了男女平等,本质上是一种性别平均主义,是经济平均主义在妇女发展问题上的反映。

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对妇女为什么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等根本问题的回答中。

(一)关于妇女为什么要发展:主要回答妇女发展的意义、目的等

马克思曾说:“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3](P586)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要发展、必须发展,其意义正在于此:妇女发展不仅体现了政权的先进性和制度的优越性,而且广大妇女本身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对此,毛泽东曾有精辟的论述:“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动广大的妇女群众参加生产活动,具有极大的意义。”[4](P453)“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充分发动妇女。好比人有两只手,缺一只手不行。缺少了妇女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两只手动起来。”②高度重视妇女发展的社会意义原本无可厚非,但妇女发展中若只强调服从、服务于国家需要、制度需要,淡化妇女发展对女性自身的意义,忽视妇女发展中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和自主意识的培育,其结果必然不利于妇女群体的成长和广大妇女的全面发展。

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关于妇女发展的目的是实现“男女平等”。但事实上,“男女平等”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实践中,都被解读、演绎成了妇女“像男人一样”:不仅地位作用与男人一样,而且能做男人一样的事,被要求与男人一样比贡献。这一漠视性别差异的做法,在推动了妇女发展的同时,又使广大妇女群体不得不遭受“二次伤害”——在刚刚抚平了“被压迫”的创伤后,又要经受身体方面的伤害。

(二)妇女发展什么,即是关于妇女发展的内容

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关于“妇女发展什么”的回答,即是以男人为标准,追求“像男人一样”的发展,这对于一向从属于、依附于男人的中国妇女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历史进步。为实现妇女“像男人一样”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实践中的妇女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通过《婚姻法》《选举法》《宪法》以及开展“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等,废除了束缚妇女发展的封建残余,赋予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使广大妇女由被压迫者转变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贯彻“以生产为中心”这一妇女工作的根本方针中,全国范围内广泛掀起了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的热潮,妇女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地位,由附属品转变为“独立人”,由“家庭人”转变为“社会人”。

但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将妇女发展定位成“像男人一样”的发展,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妇女发展始终未能走出以男人为“参照物”的藩篱,妇女从外在的形象到内在的体能都被要求按男人的标准去“形塑”,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被忽略或抹杀,“女性”特征被淡化或模糊——“妇女参加社会生产活动的高峰发生在1958-1959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以及7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时期。”[5]在这些特别的时段,广大妇女“不爱红装爱武装”,像男人一样,从事着大炼钢铁、劈山引水、修渠筑坝、深翻土地、野外勘探、地下采矿等高强度的劳动,妇女发展由此演变成了一场“去性别化”抑或是“女性男性化”的运动。

(三)妇女怎样发展,即是关于依靠谁发展及妇女发展的方式、途径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妇女得以发展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主要借助政权的力量、国家的强力干预、制度的优越性来促进妇女发展。妇女的教育权、土地权、就业权、与男子同工同酬在内的经济权、政治权利及参政议政权等,都是在新政权建立后,由国家自上而下赋予的。二是主要通过政治运动的方式来推动妇女发展。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妇女走出家门、普选运动、扫盲运动、宣传和贯彻婚姻法的群众运动、禁娼运动,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至十年文革,妇女发展始终与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并肩齐行。列宁曾说:“工人的解放应当是工人自己的事情。同样,女工的解放也应该是女工自己的事情。”[6]换言之,妇女发展最终需要妇女主体意识的觉醒,需要妇女自己来发展自己。但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场景中的妇女发展,始终缺少来自妇女群体的内在驱动,妇女发展的主要推手并非妇女自己,而是主要依靠国家、制度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等外在力量的推动。

正是由于广大妇女缺乏主体意识的觉醒,在面对发展方式、途径的选择时,广大妇女就只能“任人摆布”,当社会需要妇女去做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时,她们“义无反顾”,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被发展”的尴尬境地。

三、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及启示

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萌发于新中国成立后,它是批判旧中国腐朽性别文化最直接有力的武器。在封建秩序下,广大妇女既无政治民主权利、独立的经济地位,也无法享有与男性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一直被视为低于男性一等的“第二性”;所谓“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从属地位,使旧中国妇女没有、也不可能发展独立的人格及主体意识;传统落后的性别分工模式把广大妇女牢牢地禁锢于“家庭”之中,这一“主内”的角色始终得不到社会承认,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男女性别间的不平等。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解放首要的即是批判并彻底否定“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歧视制度,建立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怎样推进并实现男女平等?最直接的“标杆”便是男性,于是,“像男人一样”便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而当广大妇女终于“像男人一样”成为国家的主人,且这些作为“主人”的权利受到国家和法律保护时,反过来,她们又会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能“像男人一样”,能做男人做的事——大跃进期间的妇女炼钢炉、文革期间的“铁姑娘队”等这些妇女“挑战传统性别分工甚至挑战生理极限的运动”,[2]既是国家动员的结果和政治运动的产物,也是妇女力量的充分展现,是对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外女内腐朽性别文化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回击。

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妇女的积极性,呼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广大妇女千百年来备受歧视的身份、地位得到根本性改观,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家庭的等几乎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能“像男人一样”时,就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广大妇女的潜能、调动了广大妇女的积极性。而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妇女走出了家庭、走向社会,广泛参加生产劳动,在经历过长期战乱、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劳动力资源匮乏的背景下,顺应了当时战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广大妇女聪明才智的发挥,也为那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为中国妇女发展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盛行时期,我国妇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跨越”式发展的成果,横向看,我国妇女发展在很多方面超越西方,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与西方女权运动相比,中国妇女的平等权利显然具有鲜明的‘立法超前’性质,是在广大妇女女性自主意识觉醒之前‘超前’获得的”,“50年代中国妇女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完成的全面社会化的过程,西方妇女几乎用了两百年的时间才逐步实现”。[7]纵向看,“太平天国运动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男女平等的政策;戊戌维新运动倡导并一度引发了戒缠足和兴女学运动;辛亥革命兴起了以实现男女平权、争取女子参政为主要目标的女权运动”。[1]但这些运动规模小、人数少,它们或是关注妇女发展的某一领域,或是使妇女平等权利停留在“纸上谈兵”层面。而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解放惠及全体妇女,男女平等不仅体现在法律条文上,男女平等的就业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受教育权、婚姻家庭权、财产权及同工同酬等诸多社会权利也存在于社会现实中。尤其是“妇女能顶半边天”口号的深入人心及妇女群体的广泛社会化,使这一时期广大妇女群体不仅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自尊、自主、自立、自信,为未来的妇女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营造了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收获了妇女形象的社会承认和社会认同,这一承认和认同对改变传统落后的性别文化和性别分工观念起着积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毋庸讳言,平均主义妇女发展观关于妇女发展问题的设计,需要后人的重新审视、反思以及实践中的拨乱反正。而其反思和拨乱反正的成果即是另一种形式的遗产,为今天探索构建科学的妇女发展观提供着诸多启示:

平均主义发展观倡导妇女“像男人一样”,在带来妇女大发展、大进步的同时,却局限了妇女发展的视野,限制了妇女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今天的妇女发展,不应该是“像男人一样”,而应该避免女性发展中的“男性模式和男性标准”,[8](P6)追求符合女性特点、彰显女性特质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并促进两性协调发展;妇女发展目标不应该是变得“像男人一样”,而应该以男女平等为核心,追求妇女作为“人”的自由来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拓宽妇女发展的视野,为妇女永续发展注入恒久动力。

在我国,妇女工作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我国妇女发展道路上的一大优势。妇女工作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来开展,这是我国妇女发展中的一大传统和特色。在今天,科学运用这一优势,发扬妇女发展中的传统、特色,即是要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背景下,既大力推进妇女发展,又避免政府“包办代替”一切;在围绕党和政府中心任务开展妇女工作时,既鼓励妇女为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以彰显妇女的力量和智慧,又避免妇女群体性“丧失自我”,坚守妇女发展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妇女发展中始终把培育和增强妇女群体的主体意识放在首位。而广大妇女主体意识需要在经济活动、政治参与、文化教育、社会环境中去培育;需要党和国家、社会及男性的齐心合力;更需要广大妇女自身的觉悟和积极努力。

注释:

①转引自耿化敏,《妇女运动拨乱反正述略》,《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3期。

②转引自康克清,《毛主席率领我们走妇女彻底解放的道路》,《人民日报》,1977年9月22日。

[参考文献]

[1]中国妇女的状况(1994)[EB/OL].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5-05/25/content_695.htm.

[2]金一虹.“铁姑娘”再思考[J].社会学,2006,(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张珊珍.建国以来妇女解放事业的历史回顾[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6]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李小江.50年,我们走到了哪里?——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历程回顾[J].浙江学刊,2000,(1).

[8]杨凤.当代中国女性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魏乐娇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man Egalitarianism

FANG Yu-ping

(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239000,China)

Abstract: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to the eve of the opening-up policy,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omen had been affected with the idea of economic egalitarianism,which developed into the idea of women egalitarian. This is an important stage for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women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he ideas that why,what,and how women should develop are still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oday’s study.

Key words:egalitarianism;women development perspective;equality of men and women;men and women are equal

[中图分类号]D44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1.009

[作者简介]方玉萍(1964-),女,安徽青阳人,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5-07-07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13A131。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1—0050—05

猜你喜欢
男女平等
男权下的女性主义的萌芽探究
中国男女平等政策演变特征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网络女主播”的发展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詹姆斯与科斯塔的家务劳动计酬化思想探析
中国刑法中的男女平等
男女同尊卑:探析江苏常熟两头蹲婚俗中的性别观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失落的中国农村
《美狄亚》的女性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