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农村词《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艺术手法探析

2016-03-16 11:43王睿君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艺术手法苏轼

王睿君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成县 742500)



苏轼农村词《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艺术手法探析

王睿君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成县742500)

[摘要]苏轼在中国文学词坛上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并在词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学者对苏词不断深入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中其农村词的研究却涉及不多。苏轼的农村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词中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颇值得探究。文章以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创作的农村词《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为例对其艺术手法作以探析。

[关键词]苏轼;农村词;艺术手法

苏轼“以诗为词”,“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的创作,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大大提高了词的品位与地位。由于他的卓越才能和人格魅力,吸引了无数后世文人对其词作进行不断深入探究,但对其农村词的关注却不多。

所谓农村词,即描写农村风光、农民生活的词。在苏轼以前,这类题材很少出现,偶有几句,也无非描写的是田园风光与归隐之情,借景抒发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如陶渊明的田园诗,张志和的《渔父》,李珣的《南乡子》,虽有田园风光或渔翁、采莲女形象,却给人一种“菱歌泛夜,嬉戏钓叟莲娃”之感,算不得是真正描写农村生活及农民形象。[1](P116)孙光宪的《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描绘出了农村生活图景,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但这类极少的作品只能算是农村词的萌芽。直到苏轼,才拓宽了词的题材,在一少部分苏词中展现出了可喜的农村风貌,可亲的村民形象,真正意义上的农村词才登上了词坛。

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在任地方官时,以民之乐为乐,以民之忧为忧,为民造福,政绩斐然。苏轼深知民以食为天的道理,素有重农思想,如熙宁九年(1076)他离密州太守任,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诗中写道:“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肌肤。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表达了对农事的担忧。这一年冬天,他在赴徐州太守任途中又担忧农村凋败的景象,在《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中写作:“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叹,泪人饥肠痛。”他时常“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东坡奏议集》卷十一《论积欠六事状》)体察民情,多次奏请朝廷蠲免征调赋税。[2]他作为地方长官,筑堤坝、兴水利、组织人民抗灾自救,做了许多有利于民的事。苏轼还亲自参加过农事活动,对人民的疾苦有深入的体验,这些都为他创作农村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苏轼的农村词流传至今约十几首,占其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可见他对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关注。[3]

宋熙宁十年(1077)苏轼到任徐州太守,八月黄河决堤,徐州境内汴河洪水暴发,苏轼指挥当地军民固堤抗洪,十月洪水退后,一冬无雪,元丰元年(1078)春天,又遭逢大旱,遍地草木枯焦,苏轼曾对这一景象描写道:“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龙行》)徐州城东二十里有一石潭,时任地方行政长官的苏轼亲自来此求雨,得雨后,又去石潭谢雨,苏轼在其农村词的代表作《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中记录了沿途的所见所闻,在词中深刻地描写了久旱逢雨后人们的喜悦心情及其农村生活的景象,具有相当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而且亲和的“使君”形象也跃然纸上。原词如下:

(其一)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其四)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苏轼在这五首词中勾勒出一幅幅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图景,表现了农村质朴的生活风气,在词坛上令人耳目清新,这是与苏轼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不开的。

一、白描手法,语语如在眼前

五首词中,苏轼白描手法的运用特别突出,无论写景状物、写人记事,笔法都非常简洁明快,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逼真、生动的形象。

“谢雨”正值初夏之季,苏轼笔下所描写的景物具有初夏季节的鲜明特征,草木、作物在久旱逢雨后都显露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幅幅清新喜人的画面犹在眼前。如描写石潭的景象“照日深红暖见鱼”,石潭与泗水相通,清浊溢损相连,降雨之后石潭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鲜红,能看到潭中的游鱼,可见雨后潭水之清澈。在描写石潭的风光之美时,抓住了日照之色,潭中之鱼,雨后的清新之感及人们的喜悦之情可深切地感受到,用笔虽简,意韵颇丰。苏轼描写雨后原野的清新时,写到“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寥寥数字,不仅写出了草之软,沙之轻,而且透露出在这种清新的环境中,使人舒适惬意的感受。面对农作物喜人的长势,苏轼依然用白描的手法,简笔勾勒久旱逢雨后的勃勃生机,“麻叶层层苘叶光”,“日暖桑麻光似泼”,用“层层”描写桑麻的长势之好,用“光似泼”描写雨后桑麻的滋润、光泽。

描写村民时,苏轼善于抓住人物的神态,简笔勾勒,用“黄童白叟聚睢盱”描写谢雨仪式上民众之多,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黄发垂髫的孩童,就连怕见人的的麋鹿和爱热闹的猿猱也前来凑热闹,笔墨虽不多,谢雨仪式上的欢腾场面却身受同感。“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这三句便把村姑匆匆打扮以免错过看使君的急切心情以及村姑们害羞躲在小小的棘篱门中,你推我挤以至于踏破罗裙的活泼场面展现了出来。黄昏时分卧于道旁的“醉叟”,“垂白仗藜抬醉眼”的老翁,古柳树下身穿“牛衣”高声叫卖黄瓜的村民,虽着笔不多,但其神态却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苏轼的这种艺术手法是与农村生活相匹配的,也构成了词作朴实无华的风格。正如王国维所说:“大家之作,其言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而所知者深也。”(《人间词话》)在这五首词中,苏轼用自然清新又真实的笔调挥毫写就,语语都在眼前,没有一点“矫揉妆束之态”,这正是运用了白描手法而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切换“镜头”,展现农村风貌

苏轼在表现一幅幅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图景时,善于切换“镜头”,将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图画有机、有序地结合起来。以谢雨途中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不断切换“镜头”,呈现久旱逢雨后的农村情景。苏轼先将“镜头”聚焦在石潭,从黄童、白叟、麋鹿、猿猱的举止衬托出谢雨仪式的庄重与喧闹,接着“镜头”移动到村庄,用“长镜头”“短镜头”和“特写镜头”等不同方式将农村风貌尽收笔底。苏轼笔下的“长镜头”定格远景,如石潭风光、麦社、赛神的风俗、棘篱门中的女红妆、隔篱交谈的络丝娘、农作物的长势等,此情此景无不徐徐切换;用“短镜头”定格近景,如“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画面平易朴实,近距离地写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有时还甚至捕捉到“特写镜头”,如“道逢醉叟卧黄昏”,一个老头久旱逢甘霖后异常喜悦,以致黄昏时醉倒在乡间小路,此番景象也让读者内心无比喜悦。苏轼正是在场景不断变换中,娴熟地运用“镜头”切换,将农忙与农闲、村舍与树木、作物与人物、风俗与生活等全部尽收笔底,充分展现了闲适的村居生活。

三、即景抒怀,情景交融

中国传统诗词特别注重意境的营构,以此体现写作者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诗词往往凭借外在景物使情感内化、情景相依。营造意境,处置情景相依的关联时,往往会用多种手法,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移情入景、借景抒情、造景抒情、以景衬情,等等。

对于词作而言,唐五代至北宋前期的词作,大都因景生情,即景抒怀。北宋后期,风气渐变,如秦观的《踏莎行》、周邦彦的《兰陵王》等作品,情景二者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拆分。至南宋又一变,发展为以情主景,甚至于以情造景。按清代常州派词评家周济的说法,“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介存斋论词杂著》)所谓“即事叙景”的“事”,既包括“事情”,也包括“情事”,即在叙述事由、抒写情衷时,随即点缀以简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氛围,烘托情怀。[4](P41)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中,表达了久旱逢雨农作物的旱情得以缓解后的喜悦之情,体现了苏轼作为地方长官重视农业,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怀。苏轼表达这一思想情感时,正是凭借农村的自然景象营造意境而使其内化的。如苏轼用“绿暗晚藏乌”来表现雨后的喜悦之情,绿树郁郁葱葱,就连平日惹人生厌的乌鸦此时也显出另一种情趣。欣赏着“麻叶层层”的光泽,嗅着煮茧的香气,在雨后软草上策马轻尘,苏轼此刻闪现出了归隐的情思。人们可以体会到是现实中的景物触动了他的情意,于是苏轼用描写眼前的景物,来抒发当时的情怀,将现实的景物进行艺术加工,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转化为词中之景,意中之情。从整个词作看,苏轼的情怀是喜悦的,对农村生活也是颇感惬意的,此时产生归隐之情似乎非常自然,这一切正是凭借景物使情感内化,苏轼是在写景,抑或是抒情,都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中,农村生活细节的描写,语言音韵的和谐,修辞、典故的运用也都值得琢磨,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苏轼在词作中真切地描绘农村风物,反映农村生活,这在北宋词坛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类词作的开拓犹如词坛上吹来清新的风,充满了活泼生机,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对后来的词人影响颇大,尽管当时和后来一段时间农村词暂时陷入荒芜之地,但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这一传统,不断开拓,写出了许多绝妙的农村词。

[参考文献]

[1]赵仁珪.论宋六家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增杰.宋词别开生面之作——谈苏轼辛弃疾的农村词[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周晴.苏轼、辛弃疾农村词浅议[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

[4]周圣伟.大学语文教学用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魏乐娇

The Artistic Skills in SU Shi’s Rural Poetry “Silk-washing Stream”

WANG Rui-jun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Chengxian 742500,China)

Abstract:SU Shi is a bright star of Chinese literature,who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Chinese poetry. There are a large volume of studies on his poems. Although the achievements are great,there are fewer concerns upon his rural subjects. SU’s rural subjects enriched the contents of poems. The artistic skills are worth studying. With “Silk-washing Stream:Five Poems written at Xumen Rock pool” as examples,his writing skills are studied.

Key words:SU Shi;poems with rural subjects;artistic skills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1.014

[作者简介]王睿君(1973-),女,甘肃成县人,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2015-04-10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1—0072—03

猜你喜欢
艺术手法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以艺术手法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音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戏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以艺术手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运用与思考
音乐:语文教学的艺术手法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