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疯狂的石头》到《心花路放》——宁浩导演风格的演变之路

2016-03-16 11:43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宁浩

李 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 211100)



从《疯狂的石头》到《心花路放》
——宁浩导演风格的演变之路

李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211100)

[摘要]导演风格与导演个人、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宁浩作品的分析可以对宁浩导演风格的变化进行探索。文章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来分析宁浩导演风格的转化过程,并就其发生原因、结果等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与具体影视作品的结合,将宁浩的作品分为三个阶段,并对三个阶段进行针对性的论述,对宁浩不同时期的导演风格进行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宁浩;宁浩作品;电影风格

艺术家一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会随着时代、社会、艺术家本人的变化而变化。宁浩作为年轻导演,其导演风格也在随着自己追求的变化而变化,笔者正是沿着这条线索去探求宁浩导演风格的变化之路,以期对宁浩的作品有更加完整的理解。

宁浩导演是第六代导演的典型代表,“不管年代学上的年龄有多大,具有青年性的人们总是倾向于冲动、本能、精力旺盛、敢于探险和投机、轻松活泼;他们倾向于正直、坦率、引人注目、言语干脆。”[1](P184)截至目前,其主要作品有《香火》《绿草地》《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黄金大劫案》《无人区》《心花路放》等,而宁浩的《香火》《绿草地》两部影片是宁浩作为早期对影视本体的探索,并没有公映,因此我们在考虑宁浩风格时不进行重点分析。宁浩因《疯狂的石头》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作为年轻的导演,他参与了由刘德华投资的年轻导演扶持计划,并成功拍摄了《疯狂的石头》,电影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为宁浩赢得了喜剧掌门人的称号,开创了国产喜剧片的另一条道路。之后,宁浩拍摄了《黄金大劫案》《心花路放》等影片,在叙事上趋向于完整的结构,改变了以往支离破碎的镜头组接方式,以及采取封闭式的结局,这些足以看出其风格上的变化。

一、宁浩导演风格的演变

宁浩的导演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个人的思想变化等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以下将主要分析宁浩导演风格转化的表现及原因,并结合具体电影分析宁浩导演风格转化之路。

(一)宁浩导演风格概述

根据宁浩拍摄不同影片的时间顺序,笔者将宁浩作品分为以下三种风格:

1.以《香火》为代表的艺术电影风格

有不少人认为宁浩的处女作是《疯狂的石头》,而熟悉宁浩的人都知道其早在2003年就已经导演了《香火》。从《香火》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宁浩作为导演对社会所进行的思考以及对影视本体的追求,但此类影片属于小众的文艺片,其受众面以及影响力相对较小,宁浩之后导演的《绿草地》也是属于这种类别。此类影片一方面直接反映真实的社会并引发受众的思考;另一方面,由于其属于艺术电影,因此娱乐性较弱,很难吸引受众。此阶段的宁浩也处在探索阶段,挣扎于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

其后的《无人区》也是对此所进行探索的影片,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影片上映的路途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宁浩后期走向商业化的道路。宁浩其后的《疯狂的赛车》《心花路放》等作品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宁浩电影的商业性。

2.以《疯狂的石头》为代表的“青春期”风格

《疯狂的石头》奠定了宁浩导演喜剧掌门人的地位,紧随其后的《疯狂的赛车》更是将宁浩的喜剧片推向另一个高峰,使宁浩成为带有宁浩风格喜剧的代名词。但同时,宁浩却因《疯狂的石头》与《两杆大烟枪》情节结构的类似而陷入抄袭门,不过很明显,两者的风格是迥然不同的:虽然都是普通生活中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组接,但《两杆大烟枪》带来的直接观影体验是沉重的,在具有喜剧风格的同时带有血腥、惊悚的成分。而《疯狂的石头》则是纯粹的喜剧片,影片整体遵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喜剧的原则:戏剧摹仿低劣的人;这些人不是无恶不作的歹徒——滑稽只是丑陋的一种表现。滑稽的事物,或包含谬误,或其貌不扬,但不会给人造成痛苦或带来伤害。[2](P58)

(1)叙事结构杂乱、无序

《疯狂的石头》讲述了由郭涛扮演的小保安看守价值连城的石头的故事,电影整体风格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原本是死对头的两拨人竟然是一墙之隔的邻居,历经千辛万苦偷来的却是“假石头”,一系列事件毫无顺序的进行堆积,甚至观众无法判断保安或者盗贼下一部会采取什么行动。

从《疯狂的石头》来看,宁浩初期的导演风格在叙事结构上杂乱无序,在其情节的发展上也毫无章法,故事中的人物似乎进行着毫无规则的随机组合。但在这种随机的事件中却伴随着必然性,每件事情的发生都能得到最合理的解释,以至于导演在抖包袱时使受众颇有一种恍然大悟而不是被欺骗的感觉,这也是宁浩影片中最鲜明的特点,他以一种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具有一定的规律的方式来讲述故事,破碎的事件之间具有很强的因果关系,并且在人物对白设计上采用“抢话”的方式,常常是两个人甚至是几个人同时进行发言,以至于观众难以判断“真伪”,正是这种方式得到了受众的认可。

(2)“快闪”式的镜头语言

宁浩导演下的镜头风格不再仅仅是叙事事件,而是参与到事件的叙事之中。他此阶段的风格是“杂乱无章”,因此其在使用镜头语言时采取的是一种“快闪”式的镜头语言,采用短镜头快速的切换来配合影像的整体风格,其电影镜头组接采用一系列超短镜头的跳跃式的方式,受众要时时刻刻关注屏幕上的一举一动以免错过而不知影片所云。镜头的跳跃是演员的动作给人一种不连贯的感觉,这与之前的分割的叙事相呼应,而宁浩在《疯狂的石头》中的主要目的正是展示生活中的“人为偶然事件”。采用这种叙事方式、电影镜头组接方式是为影片的本质思想服务的。也正是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形成了宁浩早期的风格。

(3)反讽式的结局

影片结局的设置通常有三种方式,即正面结局(喜剧)、反面结局(悲剧)或者正反两面结局(悲喜剧)。中国的传统观念是中国的艺术作品:戏剧、小说以及现代的电影电视剧等趋向于采取正面的结局,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于娱乐的心理需求。

大团圆的结局虽然满足了受众对娱乐的需求,但难免降低了影片的深度。在宁浩的影片中,很少采用直接的正面结局或者负面结局的方式,多是采取一种反讽的方式,这种“反讽”方式体现在,主人公没有想得到的东西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回到了主人公手中,例如在《疯狂的石头》中,郭涛饰演的保安一心一意保护的石头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为他女朋友脖子上的一条项链,甚至他们还认为这石头是假的。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写道:无论我们如何设计生活的直通航道,我们总免不了要在反讽的潮汐上航行。现实总是充满无情的反讽,因此,以反讽结局的故事往往最能经久不衰,远播于世界各地,博取观众最深的热爱和景仰。[3](P153)但同时,他又认为反讽是结局中最容易引发人思考的方式。而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甚至是其早期的《无人区》都是采用反讽的方式做结局,在影片的结尾转折,意料之外的同时又在情理之中,这种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宁浩早期的风格。

3.以《心花路放》《黄金大劫案》等为代表的现在风格

继疯狂系列两部作品推出之后,宁浩创作的《无人区》由于审查的问题没有及时跟受众见面,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宁浩风格的转换。其后是《黄金大劫案》《心花路放》等影片。如果说宁浩之前的影片是建立在对小人物的关注、对人性的思考、对电影本体的思考之上的话,那么其后的影片则走的是保守之路,仅仅是将影片放在向受众讲述一个故事的基础之上。在《黄金大劫案》上映前,不断引起受众的热议,受众在进电影院之前是抱着看“宁浩风格”的心态,但走出电影院之后却在怀疑这是不是宁浩的作品。其后的《心花路放》甚至已不能算是一部完整的喜剧风格的电影,也就更谈不上宁浩的“黑色喜剧”风格了。总结起来,其风格转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平实的镜头语言

宁浩在《无人区》以及之前的影片中,镜头组合方式是一系列短镜头的快切,这种特殊的镜头组合方式也打上了鲜明的宁浩特色。

而在之后的影片中,在镜头语言上,宁浩摒弃了之前的一系列快速的短切镜头营造的紧张感,趋向于采用朴实的镜头语言。镜头的选择不再参与事件,而仅仅是叙述事件,这与大多数的国产片无异。比较宁浩之前的镜头语言,这种语言方式抹杀了“宁浩风格”,而在《黄金大劫案》《心花路放》中出现了长镜头、慢镜头等形式的镜头语言。这种镜头方式与宁浩之前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闭合式的结局

宁浩早期的影片偏向于采用反讽式的结尾,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更容易调动观众的参与性和想象力。开放式的结局类似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留白,受众在观影时会有一定的完型心理,即补充自觉的参与到影片中补充影片中不完整的东西。例如前一个镜头中主人公在收拾行李,下一个镜头她已经在飞机上,受众则会自行“脑补”她去机场的镜头。这种完型心理体现在所有的艺术作品之中,而电影中反讽式的、开放性的结局则能更大程度的调动观众的完型心理。

通过之前对宁浩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宁浩早期的作品在结尾处通常是采用反讽的方式,而他最近的影片开始逐渐选择了闭合式的结局。闭合式的结局虽然可以使受众的情感体验得到暂时的满足,但影片难以激发受众的深层思考。如《心花路放》中,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分别为黄渤和徐峥安排了美满的结局,但这种灌输式的结局只是使受众简单的接受导演的安排,无法在影片之上进行再创造。

(二)宁浩导演风格演变的原因探析

宁浩风格不断在发生变化,在看到这些外在变化的同时,不禁引发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推动了宁浩导演风格的变化,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因素:

1.个人因素的影响

影片成功与否,导演起着关键作用,宁浩作为第六代年轻导演,其思想也随着时代的潮流而产生不同的变化。导演与风格两者之间是“皮”与“毛”的关系,如果“皮”发生了本质的改变,那么就带动“毛”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宁浩导演风格变化的根本性因素就是宁浩本人的变化。宁浩的代表作《疯狂的石头》灵感来自于《两杆大烟枪》,虽然影片结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进行了本土化,但其源头并非是宁浩本人的创造,其破碎化的叙事结构也来自于《两杆大烟枪》所提供的创意,因此在《疯狂的石头》之后,宁浩本人再难有类似的创作,即宁浩的风格正在流向于“无风格”道路,其鲜明的叙事方式,独特的镜头语言正在逐渐消失。

2.政治因素的限制

宁浩的《无人区》是一部较为拧巴的作品,一方面,该影片在叙事上较为拧巴,脱离了我们以往影片的视觉感官,迫使受众进行对人性的思考;另一方面,《无人区》在通过审查时比较拧巴,其创作于2009年,直到2013年才通过审查并开始公映。《无人区》遭禁,宁浩将其通过审查的文件装裱后挂在工作室的墙上以供“膜拜”,由此可见《无人区》的被禁对宁浩本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致使其创作出《黄金大劫案》这部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影片。这种政治因素的限制使宁浩改变了以往的“黑色幽默”风格,在影片中巧妙避开政治因素,将焦点转向爱情、纯搞笑的道路,而这种转变对于宁浩导演的风格而言无疑是致命性的,使其影片与一般的国产片无异。

二、对宁浩导演风格演变的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宁浩导演风格所发生的转变。宁浩作为年轻一代的导演,其风格也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如吴宇森的“暴力美学”、李安的“爱与禁忌”、贾樟柯的“纪实与冷静”,等等。这些导演以及其所带有的风格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导演要坚持“不走寻常路”

导演作为影片的核心人物,一定要做到不落窠臼。导演一定要具有异于常人的眼光,在“带着手铐脚镣跳舞”的国产电影机制下加入一定的哲理思考,要对社会的阴暗面,对人性的善恶等具有普遍性问题的探索,这样才能提升影片整体的质量与深度。这就要求导演要敢于将自己异于常人的思想通过影片表达出来。例如,李安在《断臂山》《推手》《饮食男女》等作品中关于爱与禁忌的观念就是对已有观念的突破。因此,导演在拍摄影片的时候要敢于不走寻常路。

2.影片要具有一定的“深度”

纵观宁浩导演风格的转变,其影片已逐渐失去了对人性思考的能力。在《疯狂的石头》中对小偷、保安所反映出的人本性的东西逐渐流失,直至在《心花路放》中变成各种“一夜情”的搞笑展示,甚至需要依靠女演员化妆成“阿凡达”来引发受众的笑声。而《黄金大劫案》也不惜放出“审查未通过”的幌子来招揽受众,使不少受众都发出了“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的感慨。

电影要讲故事但又不能流于讲故事,影片的深处一定要有某种触动人性的情感的爆发。这种情感是跨越种族、跨越国际的,这也是《西雅图不眠夜》《泰坦尼克号》等影片在国人中可以掀起潮流的原因。而影片的本质就是要展示这种共同的人性以获得受众的移情,从而达到一种新的情感体验。2013年我国国产片上映总数为305部,相当于每1.2天就上映一部,而想要在海量的影片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增加影片的深度。小成本影片《钢的琴》讲述了一位父亲在社会的压力之下做出了最艰难而又最合理的选择,激发出了人本质的情感。虽然影片是讲述小人物的故事,但却融入整个时代的大背景,引发了社会对农民工的思考,展示了父女之间血浓与水的情感。

从《香火》《绿草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宁浩刚进入电影届时对电影本体的尊重,“与众多仅专注于‘个人经验’的新一代年轻导演作品不同,宁浩的发韧之作《香火》没有囿于一般自我疗救式的诉说和私语,而是把目光投射到了更大范围的周遭现实和生存图景之中,通过对当下中国某种‘症候’的全景分析和整体把握,进行现实批判和文化反思,从而实现导演本人与历史的对话”。[4]而疯狂的系列则像是进入叛逆期的孩子,目无一切的展示自己;之后的影片则像是进入老年期,走在一条保守的路上。至于宁浩未来的路究竟怎么走,我们只能期待了。

[参考文献]

[1]陈旭光.电影文化之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珍藏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美〕罗伯特·麦基.周铁东.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4]朱日坤,刘兵.宁浩导演之旅的坚实起步[J].中国电影,2006,(1).

责任编辑:魏乐娇

From “The Crazy Stone” to “Flowering on the Road”

——Evolution of Director NING Hao’s Style

LI Jie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1100,China)

Abstract:A director’s styl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factors. By analyzing NING Hao’s works,the evolution of his directing style is analyzed. The main methods in this research include text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 It is argued that his work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each of which is discussed. The directing styles at different stages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NING Hao;NING Hao’s movies;movie style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1.024

[作者简介]李洁(1991-),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27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1—0113—04

猜你喜欢
宁浩
导演只管拍好片子
宁浩:生命中的四个重要贵人
宁浩:生命中的四个重要贵人
宁浩,累了!
黄渤沈腾徐峥同框
第一份盒饭给群演
婚姻如树,只是不会自己生长
巧克力的苦与甜
宁浩:放弃是经线,坚持是纬线
放弃是经线,坚持是纬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