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致远散曲的悲剧情怀

2016-03-16 20:59徐佳
文教资料 2016年21期
关键词:寿阳双调马致远

徐佳

(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江苏 无锡 214043)

浅谈马致远散曲的悲剧情怀

徐佳

(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江苏 无锡214043)

马致远在元代散曲创作上卓有成就,其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作品中渗透着浓郁的悲情意识,这主要表现在羁旅、闺怨、叹世等题材上。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受前代文学审美风格传统的影响;二是独特的生命体验造成了作者特定的心境。

马致远散曲悲剧情怀

马致远在散曲创作方面颇具才华,时人称之为 “曲状元”。他的散曲作品数量颇多,在散曲方面的艺术成就较高。他能将独特的体会融入散曲中,故其作品意境深远、风格清秀,受到了当时及后世曲家的赞誉。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中说:“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而相颉顽,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1]近代的王国维也有高度评价:“可知元人之于曲,天实纵之,非后世所能望其项背也。”[2]P89

笔者通览其散曲,发现共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充满悲剧情怀,这在羁旅、闺怨、叹世等题材上都有体现。

一、悲剧情怀的题材体现

(一)羁旅之悲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由于外族侵入,朝廷对儒人政策的改变,因此他深感仕途发展无望,于是离开大都漂泊异乡。这时马致远所创作的散曲透露出一股深深的悲凉之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

被周德清奉为“秋思之祖”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散曲的著名的代表作,三言两语就创造出一幅鲜明的图景,一个深远的意境。

整首曲传达出浓浓的“思”情。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将全曲意境唤出,它串联起散曲中的十种意象,将它们紧密联系,组成蕴含复杂感情的意境。作者就是这样巧妙地将内心一种孤寂落寞的情感化为曲中的组合意象,使其悲凉的情感充分地融入到意境之中。

又如马致远的另外两首作品:

南传信,北寄书,半栖近岸花汀树,似鸳鸯失群迷伴侣,两三行海门斜去。

([双调·寿阳曲]《平沙落雁》)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前调·寿阳曲]《潇湘夜雨》)

这两首散曲作者借岸花汀树中的失群孤雁,表达了内心深外的孤独寂寞;以潇潇夜雨,昏暗渔灯等凄怆之景,抒写了离人羁旅生活的离愁别绪,使眼前的情景与心中的悲情融为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二)闺怨之悲

可以说在马致远笔下的关于言情的散曲并不多,但是这一小部分作品也表达了他散曲的另一种悲——闺怨之悲。[双调·落梅风]《夜忆》便是其代表作:

人初静,月正明。纱窗外玉梅斜映。梅花笑人偏弄影,月沉时一般孤零。

此曲是写深闺却别具情味温婉的一首。以梅花为切入点,虚写梅花弄影反衬女主人公的内心相思之情:梅花终无情,弄影舞清凉,更兼不笑人。虽然曲中没有一语写及女子,也没有一语触及相思,而一个深闺怨女的形象,却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再如[双调·寿阳曲]《洞庭秋月》:

云笼月,风弄铁,两般儿助人凄切,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声吹灭。

整首散曲被凄凉的气氛所衬托:乌云密布,凉风飕飕。身单影孤的女主人公心事重重,正想要挑灯写点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有长叹一声,这一声没想到竟吹灭了灯。在读者阅读的苦笑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将女主人公的千愁万苦化为了吹灭银灯的一声长叹。

(三)叹世之悲

在马致远的散曲中,叹世归隐之作最多,既有“老了栋梁材”、“恨无上天梯”的失意感慨,又有“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的隐逸思想,表现了当时文人仕隐交织的矛盾心理和愤世嫉俗的感情。他的叹世之作更是充满悲情。如: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

这首曲子实是从晚唐诗人郑谷的《雪中偶题》中化用而来的,但同时马致远加入了亲身感受,重新进行了构思。作品在语言上更注重了散曲的特点:“天将暮,雪乱舞”完全口语化了;在取景上舍弃了原来的僧舍歌楼,让钓鱼人直接外于“半梅花半飘柳絮”的江上风雪之中,突出了当时独特的环境;而“钓鱼人一蓑归去”包含一种淡淡的哀怨。再如:“思今日,想去年,依旧绿杨庭院。桃花嫣然三月天,只不见去年人面。”([双调·寿阳曲]《洞庭秋月》)虽有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诗意,但用通俗明白的语言,表达了睹物思人的感情。至于“琉璃钟,琥珀浓,细腰舞,皓齿歌”([南吕·四块玉]《叹世》)则赋予其更加典雅的诗意色彩。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对于马致远来说是极度愤懑的,看破世情的他通过这几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愤世、厌世、避世思想就显而易见。

再看看[南吕·四块玉]《紫芝路》:

青草畔有收酪牛,黑河边有扇尾羊,他只是思故乡。

昭君出塞是不幸的,这里用“青”、“黑”两个冷色调的字——一般冷色给人以凄凉冷酷之感——形容两个地名,描写当时的环境,正是为了表达她面对胡边只是“思故乡”的哀愁心情,其中流露出的也是一种悲凉的情状。

马致远的散曲不仅是上述的几曲中有如此悲情,而且在《东篱乐府》中,无论是哪一首作品,都有几缕淡淡的哀愁,凸显当时悲怆的心境。可以说他的散曲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悲情,然而作者并不是赤裸裸地把“悲情”二字凸显在作品中,而是通过不同的意象营造悲凉的氛围,含蓄地表现出散曲中所散发出来的几许悲意。

二、悲剧情怀风格形成的原因

马致远的散曲之所以充溢着悲剧情怀,原因有二。其一,受之前传统的文学审美风格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学的两个源头——诗与骚,一个孱有苦水,一个充满悲哀。因此,众多文学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他们的作品便都蕴含哀怨苦涩的滋味。唐诗、宋词是这样,元曲也不例外。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谋而合。从孔子以后,中国文人总希望在官场中可以有一席之地,而文学便是政治的辅助,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互补的关系。当政治上得意,文学就成了其次;当政治成了其次,文人们就会通过一系列作品发泄内心的悲怨与感伤。正是这种主次关系时常变幻,才使文人的悲怆与感伤日渐积累,其诗歌等作品就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在元代,此种矛盾愈演愈烈,也许正是如此,马致远的散曲才更具独特的魅力。

其二,独特的生命体验造就了作者独特的心境。这和元代的政治、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外族入主中原,当时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统治者实行种族歧视,许多元代士子遭歧视,受轻贱,变成了社会的弃儿,严峻残酷的现实逼迫他们对历史和人生等重新进行认真思索,他们别无选择,只有到传统隐士文化中寻找精神家园。

马致远亦是如此,他企图从大自然中获得慰藉,从亲身感受出发,赞美大自然,歌颂大好河山,于是“枯藤老树”便成为其笔下的景中情,画中意。

马致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同中国其他时代的许多文人一样退居山林,其思想深受道教的影响,以宗教的方式释放自我,寻求心理平衡,走上了由仕而隐的过程。其实他的这种归隐避世的悲情是对社会对现实不满的一种释放。

“他(指马致远)的散曲风格豪放洒脱,语言本色清俊,带有较多的封建文人的气息,是散曲从勾栏演唱逐渐向文人自我陶写之作转化的产物”[4]P302。马致远的散曲和他的杂剧的曲文一样,充满强烈的抒情性,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他兼有关汉卿的豪放和王实甫的文采,文辞典雅清丽,洒脱激扬,其作品雅俗皆宜,俗不失之粗,雅不失之趣,真可谓“文而不文,俗而不俗”,随心所欲,无不适意。马致远就是以这样一种深远的意境、超脱的气韵、本色的风格的悲情覆盖其散曲之中,他的作品更加动人心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更具光彩。

[1]朱万曙.论朱权的戏曲创作与理论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2]王国维.宋元戏曲考[A].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3]隋树森.全元散曲简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三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猜你喜欢
寿阳双调马致远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双调 水仙子 天源豪生度假酒店(外四首)
寿阳曲·江天暮雪
论寿阳福寿剪纸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双调·沉醉东风】舞东风
健康监测技术在寿阳淮河大桥的应用
探索政策体系对小城市规划实施的影响
马致远:听他端坐瘦马自吟自话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之宗教精神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