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与“弃”——评郭初阳《项链》的课堂艺术

2016-03-16 20:59岳琴
文教资料 2016年21期
关键词:项链预设文本

岳琴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气”与“弃”——评郭初阳《项链》的课堂艺术

岳琴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410000)

郭初阳是一位新生代教师,他上的《项链》课获得了全国大赛一等奖。这堂课折射出郭老师独有的教学艺术。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项链》中教师在资料选择、问题设计和预设方面也有不足,值得抛弃。

郭初阳《项链》语文教学互文性阅读

中学语文这个学科本可以海阔天空的,可事实却是教师教学千篇一律,偶尔有少数探索型教师发出异样、另类的声音,郭初阳老师便是其中之一。自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拍手叫好,认为他手持利斧,给语文界劈出一片新园地;也有人持反对声音,指出其教学的各种不足。我认为,相较于现今贫乏的中学语文教学,郭初阳的语文课堂,似乎带着奇异而炫目的光环,像是天外飞仙,给语文界带来不一样的声音。

郭初阳,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语文教师,多次荣获全国性教学比赛大奖。离开学校后,与友人共创“越读馆”,独立进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多年来致力于探索一种理想的语文教学课堂范式,以让学生成为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现代公民而奋斗。郭初阳的语文教学多次运用文本理论、读者理论和解构批评,注重文本细读和读者的阐释教学。他的每一堂课,都是对文本精彩的个性化解读,充满独到之见和个人的深入思考,他能在短时间内在语文教学界引起广泛的反响,正是由于其振聋发聩的文本解读,被语文界称之为“一场风暴”。那么,他特殊的解读方式是否合理呢?郭初阳老师的课极有才气,《项链》获得了全国大赛一等奖。范美忠老师这样评价《项链》:一堂价值巨大但缺陷明显的课。笔者仔细琢磨过这个《项链》课堂,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考察,这个课堂的确有非常成功的一面,仅仅45分钟的教学渗透了郭老师深层的文学底蕴,“教师气”十足。但也有弊端,郭老师需再细细琢磨,勇于“弃之”。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具体解读莫泊桑的《项链》的。

一、《项链》教学之“气”

郭初阳首先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分析文本,“根据个人的阅读与理解,这是一部关于的小说”。课堂主要运用问答法、研究法和对比法,从“人物论”“主题辩”和“原型溯源”三个方面教学。理解情节,展示学生课前作业,展开讨论。然后从民间故事原型批评角度,解读出灰姑娘的结构。课外拓展读物,比较得出《项链》其实是女性自我发现的小说。从这个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郭老师丰富的教学“气”。

(一)书生气:阅读教学观

郭老师看的书多,文学底蕴非常深厚,是一个有着“书生气”的教师。他读书没有偏好,好书都能读,他曾说:“我爱一个城市的程度,与这个城市里面好书店的个数成正比。”因此,他热爱北京天安门,不是因为天安门上太阳升,而是因为那里有风入松、国林风、万圣书园、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杭州南华书店的老板回忆郭老师时说过,他买书根本不叫“买书”,是批发书,他买书的计量单位是“捆”。语文教师看的书多,不知道会不会“陶冶情操”,但至少会改变上课的套路。郭老师在上课时总是不自觉地向学生介绍书籍,鼓励学生写书评之类的。可想而知,这样的语文课堂相比于其他教教材的教学有趣不少。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单调枯燥的阅读教学已经不能顺应课堂的发展,郭老师的课堂便迥然不同。互文性阅读是郭老师课堂常用的一种文本解读方式,将文本置于众多相关的文本群中,通过不同文本的相互映照,探究课文后的意义,不同于一般教师对教材的习惯性理解,即教师把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背熟、知晓作者、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郭老师对备教材的理解不止于此。郭老师不从作者意图揣摩文本,把侧重点放在考虑文本与读者的自由对话,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他认为,要真正把握文本的丰富内涵,不能只关注“作者”和“作品”的单一关系,而必须转向文本所置身的更宽泛的社会语境。郭老师在讲述任何一篇文章时,会尽可能多地提供相关材料作为补充。如《项链》中,引出课外拓展读物《傲慢与偏见》《简·爱》《曼哈顿女佣》《流星花园》《窈窕淑女》,最后比较得出《项链》其实是女性自我发现的小说,更新了传统的解读主题。

有人评价郭初阳的课堂具有“革命性”,体现在为语文课堂重新确定法则,建立一个新的标准。以前的语文课堂:浅薄、低级、滥情、没文化,呈现一种“弱智化”趋向,说到基础知识,就字词句,说到文言文,就词类活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师教法千篇一律,郭初阳的“革命性”教学让课堂焕然一新,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斗志昂扬。郭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也独树一帜,在《项链》,他一步步引导学生跳出“虚荣”的怪圈,支持基于文本的多元化主题;在《珍珠鸟》中,他读出了中国文人精神的缺失。

如此看来,郭初阳老师不仅是人们所说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教学资源的组织者,是为语文重新立法的改革者。

(二)胆气:立体化教学

现行的语文教材只有五套,教学资源有限,教师只能选择一套,教材中的内容是固定的,这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思维。“为什么教师不能有自主的立法权”,完美的教学应该是教师设计属于自己的课程,筛选、剔除、整编组合成属于自己的教材。郭初阳的课堂不是扁平化的,而是具有立体感的。在课程模式方面,郭初阳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立体语文,指语文课围绕一个中心或主题,将电影、演讲、话剧、讨论等全部连进语文课堂,带动各种知识问题。

“立体教学”主要是两方面:以主题为核心的知识滚动,学生围绕已经确立的主体进行摘抄、评论、分析等方面的学习;以课堂为核心的行动学习,在课堂上组织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各种活动,如主题调查、喜剧表演、观看电影、讲演等。如“高一上学期,对杭州街巷的记录活动和深度挖掘;高二下学期,《雷雨》表演大赛及小说戏剧的原创大赛等等”。有学生回忆道:“他一个星期最多上三节课的语文,一节讲随笔,一节讲摘抄或者现代诗,有时甚至三节不到,因为他要给我们看电影。”他的“立体教学”课堂上没有干巴巴的说教,有的是知识传达出的文学品味和理性的深思。如《项链》,在高二课堂,他将莫泊桑的创作原则引入课堂,还引入原型批评等本应该出现在大学的内容,让学生更深层次鉴赏文本。

二、《项链》教学应“弃”

(一)弃资料轰炸

郭初阳的课堂对于改变语文教学的“低幼化”倾向有很大的意义。在课前给学生提供大量资料阅读,在课上引入名家评论和作品是郭初阳讲课的一大特点,但是这存在弊端。过多的资料给学生造成了过重的学习压力,这些资料在一节课上去外理,可能会使水平一般或较差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一堂课堂的内容过多,可能如浮光掠影般不能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那么资料的引用就大打折扣了。如郭老师在《愚公移山》教学时引进大量外部资料,共计9则3950字,正常阅读速度读完这些材料也只要需要15分钟;在《项链》教学时,郭老师引入的国外名著,很多学生缺乏文本阅读的基础,缺乏实践分析,只好沉默。课堂教学时,资料的引用非常必要,但是一定要从学生的实情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否则,效果便大打折扣。

(二)弃满堂问

仔细观摩《项链》的教学视频,本课给人一种请君入瓮之感。综观全课,郭老师总共提问157外,整堂课充盈学生脑海的都是问题,从课堂开始,郭初阳发问:“所有情节都围绕什么展开?”学生回答一句,郭初阳就追问一句,一直到课堂结束,老师还布置两个题目让学生课后解答。学生被老师炸弹式的问题笼罩着,发问模式仍然是单线式的,只有老师向学生发问,学生提问几乎为零,而无同学之间的相互提问。这种满堂问和传统的“满堂灌”课堂有何区别?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抛出的是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在老师一步步提问,学生一次次回答和老师对学生答案的纠正中,学生成了老师思想的俘虏。郭老师的课堂很有深度,但基本上是驾驭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个体阅读和感受未得到充分体现和尊重,这样的课堂是“教师为主导”,整堂课下来,我们看到的只是教师的精彩而不是学生的精彩。

(三)弃过强预设性的课堂

预设有利于课堂驾轻就熟地展开,有利于教师顺利完成自己的计划,但预设过强会限制学生精神的自然生长。郭老师将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状况预先估计到,其中不乏精致的预设,但预设过强,往往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项链》教学中,为了在45分钟之内完成自己预设的内容,完成对《项链》整个文本的解读,不得不匆匆抛出答案,焦急地对学生进行暗示,未给学生足够的实践,老师自己进行比对、探究,学生只是被动而又匆忙地记住了教师的结论。主要问题就在于:这么多预设内容不可能在45分钟之内完成,过多的提问,让问题只是在走过场,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去思考。又比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中,在上课伊始,郭老师要求学生不带感情地朗读,当学生朗读有点激动的时候,他就要求学生平静下来,其实是不希望学生感情影响学生的理性,这也体现出郭老师对课堂偏离轨道的拒绝心态。

当然,郭老师已经抓住了语文的实质,其他枝枝节节已不是最要紧的。笔者还想说,比他那些精心打磨、不无争议的课堂实录更重要的,无疑是他平时的每一节语文课,他的学生说:“许多语文老师给他们上的课是墙;郭初阳和他们上的语文课是窗,一扇干干净净、透明的窗。”如此高的评价,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比学生的肯定更重要。

[1]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2]刘猛.只知其一,便无所不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5).

[3]曹文生.语文教育实践中特立独行的舞者——郭初阳思想之我见[J].现代教育论丛,2011(04).

猜你喜欢
项链预设文本
丢失的项链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找项链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