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素养之变:缘自“互联网+”的影响

2016-03-16 20:59陈亮亮
文教资料 2016年21期
关键词:互联网+历史时代

张  静  陈亮亮

(1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2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历史教师素养之变:缘自“互联网+”的影响

张静1陈亮亮2

(1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2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 金华321000)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在此时代背景下,历史教育界应作出正确的价值抉择,视“互联网+”为改革历史教学的重要契机。同时,历史教师需审时度势,从自身素养角度来斟酌怎样应对这些变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历史教育的价值。为此,作者将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两者结合,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历史教师素养之变,并以此请教于方家。

互联网+历史教学教学素养

一、“互联网+”之内涵

“互联网+”是2015年3月5日由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其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造,改造的结果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1]。理解“互联网+”的内涵,需把握以下两点:首先,“互联网+”中的“互联网”既是基础设施,又是创新要素;其次,“互联网+”中的“+”是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相“+”;其价值在于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升和组织的变革,进而提升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发展新形态。

本文所述互联网与历史教育融合所引起的历史教师素养之变,是基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将此作为逻辑原点展开讨论。宏观层面是将历史教育置于整个“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从理论上考问历史教师素养的变化;微观层面是指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历史教学实践的变化对历史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二、“互联网+”于历史教学之用

(一)固化到灵活:转变着教学组织方式

常态下的历史教学组织方式是班级授课制,这种组织方式教学时间固定、教学空间固定、教学进程固定,因而其缺乏针对性与灵活性。在漫长的教学实践中,人们意识到班级授课制的缺陷并加以调整,但这种调整多是班级授课制的变式,其本质和特征并没有多少变动。现今,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正在改变这一状态。在“互联网+”时代,历史教学不再拘于某时、某地、某人,学生可依自身能力与喜好自由配置历史课堂诸要素,进行菜单式学习。这种“自由式”的组织方式更具针对性,在“因材施教”上取得了一定突破。

(二)被动到主动: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历史课堂中,教师负责讲授历史知识,学生则要拼命地识记教师所授的内容,其原因在于,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师通常是学生获得历史信息最主要甚至唯一的途径。到了“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发展历史能力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传授和死记硬背。凭借互联网资源,学生即可自主学习其感兴趣的历史专题。因为有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建构和积极内化,所以这种学习方式才是学生真正自主和有意义学习的方式。

三、“互联网+”背景下历史教师之窘

(一)教师角色之窘

“满堂灌”式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充当着“传道者”的角色。但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渐有替代部分教育功能的作用,此时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发生了变化。其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播者,属于提供知识服务的一方;同时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个别学生的辅导者、课堂交流的组织者。这些身份变化都需要历史教师积极面对,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二)教学能力之窘

“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是多样、开放与个性化并存的;“互联网+”时代,历史教学的环境是虚实相间的。基于这一背景的历史教学应着力满足历史学习者多样、开放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虚实相间的教学环境中增强历史课程教与学的互动,重视知识传授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学法指导。这于无形中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四、“互联网+”背景下历史教师素养之变

(一)“互联网+”背景下历史教师的师德素养

1.尊重学生——师生关系平等化

“互联网+”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也不单单是教学活动中的领导者;再有,因互联网的影响,师生间的互动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综上,当下的师生关系正走在重构之路上。据笔者理解,外于这一背景中的历史教师更应追求新型的师生关系,努力做到师生关系平等化。首先是知识掌握层面的平等化,教师不可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认为其在历史知识与技能领域永远外于弱势。其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看做是“不断发展的人”,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加以鼓励,若有不足则予以指正;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给予积极反馈,做到相互尊重。

2.善为师表——教师形象正面化

历史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外外要为人师表,做教书育人的楷模[2]。学生对教师总是有着特殊的希望与期待,学生在观察教师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而今,外加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和社会之中产生涟漪。因此,历史教师在“互联网+”环境下,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到为人师表,努力塑造正面的教师形象。

(二)“互联网+”背景下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

1.要有坚定的政治理论信念

历史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史实是他的血肉,理论是它精髓”[3]。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理论和思潮纷起,这无疑会影响到我国的历史教学。在此,历史教师更有必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其不仅是科学的历史观,更是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中的明确规定。只有这样,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历史教师才能自觉地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去鉴别、选择和分析史料,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把握正确方向。

2.要有专业精深的史学知识

“互联网+”时代,历史知识的传播已经突破了仅靠教师传授这一种方式,学生可通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在“互联网+”时代掌握教学主动权,提供良好的知识服务?第一,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互联网+”时代学生虽然可以自主获得知识,但囿于时间及个人能力,其获得的知识往往是碎片化的,缺乏系统性甚至错误的知识。此刻,历史教师就可以发挥专业特长,将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化和系统化,借以指导学生。这些专业基础知识大致包括:各个时期的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通史、断代史;史学理论等。第二,“互联网+”时代,知识的呈现与传递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历史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随时关注历史和考古方面的新动向,以便及时掌握最新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深化史学知识。

(三)“互联网+”背景下历史教师的能力素养

1.较高的课程研发能力

“互联网+”时代,历史微课、历史慕课、历史在线课程兴起,每一种课程类型对课程内容的要求不尽相同,这意味着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课程研发能力。同时,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研发是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互联网+”时代,历史教师可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深化历史教师的专业性。具体说来,“互联网+”时代扩大了历史史料的来源,过去的史料多存于研究机构、大学和文物单位等,如今这些史料与文物皆可以通过互联网被常人所研读,这为历史教师研发校本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如前所述,历史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面对的是虚实相间的教学环境、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和课程内容。为符合具体教学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历史教师必然要不断拔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第一,因时因地选择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强化班级管理,如尝试用互联网技术管理课堂等。第二,“互联网+”下,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有多种,这于历史教师教学而言不仅需要教得好,更高的要求是能给学生更适用的学法指导。第三,历史教师若想适应“互联网+”带来的教学变革,熟练使用一些教学辅助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等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技能;还应了解历史微课、历史慕课制作的方式方法,熟悉CamtasiaStudio等录屏软件的操作。教师应不断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因此,历史教师有必要掌握信息检索的技能,例如知晓怎样在知网、超星、读秀等学术资源网站和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中收集所需信息并加以甄别和使用。第四,历史教师应懂得如何研判大数据分析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并借此调整教学过程,这是提高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1]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教育学术月刊,2015,12.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42.

[3]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43.

猜你喜欢
互联网+历史时代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