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体间性教育活动要素新探

2016-03-16 20:59王凡录
文教资料 2016年21期
关键词:师生主体情境

王凡录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 奇台工作站,新疆 奇台 831800)

现代主体间性教育活动要素新探

王凡录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 奇台工作站,新疆奇台831800)

现代主体间性教育是师生在一定情境即社会人文环境下,通过人际间的知情意行等身心交互活动而实现的认知—能力迁移和情志—心灵升华过程。思维交互关系与实践交互关系是师生交互关系的基本内容,而思维交互活动与实践交互活动则是师生交互活动的基本形式。通过准确把握师生间的交互关系尽可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实现从内在思维向外在实践的迁移与外在活动向内在心灵的升华,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人文素质和智力能力水平,逐渐培养和发展学生健美的人格个性。

现代教育主体间性能力迁移心灵升华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正在从一个长久性、稳固性、单一性的工业化时代走向一个短暂性、新奇性、多样性的信息化时代。21世纪,既是一个知识—信息化时代,又是一个人文—人本型社会。知识浩如烟海、信息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随时捕捉时代信息,不断学习与创新,与时代同步发展;绿色低碳、和谐开放的人本型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创新现代教育理论,注重人的培养与成长,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本人在《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发表于《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的科学命题,概括指出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深刻认识师生间的交互关系,也就深刻认识了教育的本质;准确把握师生间的交互活动,也就准确把握了教育的活动过程[1]。理论上的主体间性是一种充分的主体间性,实践中的主体间性是一种不充分的主体间性。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向充分的主体间性不断转化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的过程[2]。

本文力图在《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一文基础之上,探析现代主体间性教育的本质内涵、活动要素、影响因素及辩证关系等若干基本问题,便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在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具体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具体师生间的交互关系,细化甚至量化,从而准确把握师生间的交互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发展。

一、现代主体间性教育的本质内涵

教育的范畴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即社会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指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通常所说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此外探讨的内容正是关于学校教育的本质内涵。

顾名思义,主体间性教育是基于哲学主体间性思想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准确说来,现代主体间性教育是教育主体(师生)在一定情境即社会人文环境下,通过主体间(人际间)的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行(行为)等身心交互活动(互动)而实现的认知—能力迁移和情志—心灵升华过程。如果传统教育侧重于教师之教的主导活动或学生之学的主体活动,那么主体间性教育则侧重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或相对平等的交互活动。

主体间性教育不是对主体性教育的绝对否定,而是对主体性教育的扬弃。主体间性教育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重视学生个人主体性的张扬,促进学生个人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只有个人主体性得到培养,才有可能发展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教育在个人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条件下,超越个人主体性的局限,引导教育主体的主体人格向主体间性人格提升,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者的共在和谐与进化发展。虽然主体间性教育是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却同质于(并非让位于)以发展人的类主体性、培养社会历史活动的类主体为旨归的类主体教育[3]。这就是说,主体间性教育既是对普通意义上的主体性教育 (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同时是对更高意义上的主体性教育(人类主体性教育)的回归。

充分发展的主体间性教育基于充分发展的主体性教育,而主体间性教育的充分发展则深化和丰富了主体性教育的本质内涵。

二、现代主体间性教育的活动要素与影响因素

从中外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主体教育的发展趋势不难归纳出以下结论:情境熏陶、言行互动、能力迁移与心灵升华是构成主体间性教育活动的四大要素①②;而从中外现代教育的比较研究特别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实践亦可归纳出以下结论:主体意识、平等理念、信息对称与技术支持则是影响主体间性教育活动的四大因素③④。

1.情境熏陶——主体间性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情境或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况且特定且积极的人文情境或社会文化背景本身就对人产生一种积极的教育影响或熏陶作用。因此,特定的情境既是教育活动包括主体间性教育活动的外在条件,同时又是其内在要素。情境是主体间性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而情境熏陶则是主体间性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对应于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范畴,教育活动的情境系统亦存在广义情境系统和狭义情境系统。广义情境系统包括学校情境系统、家庭情境系统和社会情境系统等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子系统,而其中每个子系统都可以包括景物情境与活动情境两个方面。狭义情境系统即学校情境系统,包括教材景物、课堂景物等景物情境与语言活动、行为活动等活动情境。学生外在良好的学习情境系统之中,必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产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实践⑤。

情境系统创设是教育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创设一个以学校情境系统为中心、家庭情境系统和社会情境系统与之相配合的教育教学情境系统,既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传统条件,又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各专业各学科图文并茂、课文正辅分明的新教材的编写和运用无疑为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情境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良好的教育教学情境系统的最终形成,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密切合作和辛勤努力。

2.言行互动——主体间性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现代主体间性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关系(活动),依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形式。

按照其互动主体不同,主体间性教育的主体交互关系(活动)可分为教育者—教育者交互关系(活动)、教育者—学习者交互关系(活动)、学习者—学习者交互关系(活动);上述三类主体交互关系(活动)可分别表述为教师—教师交互关系(活动)、教师—学生交互关系(活动)、学生—学生交互关系(活动),亦可分别简述为师师交互关系(活动)、师生交互关系(活动)、生生交互关系(活动)等。

按照其互动对象不同,主体间性教育的主体交互关系(活动)可分为理论—理论交互关系(活动)、理论—实践交互关系(活动)、实践—实践交互关系(活动);亦可分为认知—认知交互关系(活动)、认知—情志交互关系(活动)、认知—行为交互关系 (活动)、情志—情志交互关系 (活动)、情志——行为交互关系(活动)、行为—行为交互关系(活动)等。

按照其互动属性不同,主体间性教育的主体交互关系(活动)可分为思维型交互关系(活动)与实践型交互关系(活动)、理想型交互关系(活动)与现实型交互关系(活动)、双向型交互关系(活动)与多向型交互关系(活动)、已然型交互关系(活动)与未然型交互关系(活动)、人际型交互关系(活动)与自我型交互关系(活动)等。其中,人际型交互关系(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师生交互关系(活动),是指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行(行为)等身心交互关系(活动);而自我型交互关系(活动)即一种特殊的主体交互关系(活动),是指教师个人或学生自身的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行(行为)等身心交互关系(活动)。

现代主体间性教育过程中主体交互关系(活动)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教育过程中,师生交互关系(活动)的两个方面(或多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或既多元互制又多元互补),由此推动教育教学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言行互动是主体间性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即思维交互关系与实践交互关系是师生交互关系的基本内容,而思维交互活动与实践交互活动则是师生交互活动的基本形式。内在的思维交互关系与外在的实践交互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能力迁移——主体间性教育活动的基本目标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 (活动或能力)对另一种学习(活动或能力)的影响。本文所说学习迁移一般是指顺向性或逆向性正迁移。人的能力包括认知—认识能力、情感—意志能力、创造—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而能力迁移则包括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迁移、认知结构向认知能力的迁移、认知能力向情志能力的迁移、认知—情志能力向创造—创新能力的迁移、创造—创新能力向就业—创业能力的迁移等。培养能力与发展智力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能力迁移则是实现教育教学这一重要目标的基本指标或基本目标[4]。

简单说来,现代主体间性教育活动中的能力迁移如下所述:首先,在一定教育教学情境中,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人际型思维或实践交互活动 (互动),教材外在客观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大脑内在主观的知识结构;其次,通过学生个人的自我型思维或实践交互活动(互动),学生大脑内在主观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新生的认知结构;再次,通过师生人际型思维或实践交互活动(互动)与学生自我型思维或实践交互活动(互动),学生新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其新生的认知能力;最后,通过师生人际型知情意行交互活动(互动)与学生自我型知情意行交互活动(互动),学生依次或交错实现其认知能力与情志能力、创造(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迁移等。

4.心灵升华——主体间性教育活动的核心目标

心灵是指人的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相统一的思想精神状态,而心灵升华是指人的思想得到提升,感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智慧得到点化,人的思想状态或精神状态获得整体性飞跃或发展。能力迁移是主体间性教育活动的基本目标,而心灵升华则是主体间性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或核心目标。

在一定主体间性教育教学情境条件下,通过准确把握师生之间的良性身心互动关系 (包括人际型知情意行互动关系与自我型知情意行互动关系)尽可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实现从内在思维向外在实践的迁移与外在活动向内在心灵的升华,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人文素质和智力能力水平,逐渐培养和发展学生健美的人格个性。

在现代主体间性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即教师与学生都应当树立或培养正确的主体意识和平等理念。师生双方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即教师是教育教学之教的主体,而学生则是教育教学之学的主体。师生双方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则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包括师师关系、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是平等或相对平等的交互关系或主体间性关系。教育者即教师应当创设相对于师生而言对称或比较对称的信息环境,而教育机构即学校应当提供关于师生情境熏陶或信息对称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从而不断促使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向充分的主体间性的转化。

不难理解,上述主体间性教育活动的四大要素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前一个要素一般是后一个要素的必要条件,而后一个要素一般又反作用于前一个要素;上述主体间性教育活动的四大影响因素亦存在客观的必然联系,其中前一个因素制约于后一个因素,而后一个因素又受其前一个因素的影响。

应当看到,上述关于主体间性教育活动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影响因素分析侧重于微观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微观的教育教学活动总体上相关于甚至决定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宏观教育制度,并根本上相关于或根源于其生产力水平。

三、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与现代活动教育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间的关系

现代活动教育理论认为,一切存在于活动(过程)之中,在活动中生存,在过程中发展,教育即生活,生活源于活动,活动是活动教育的灵魂。活动课程应当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体现“学生需要、个性发展”的原则,但不能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转移,因为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兼备自变量和因变量的二重性,从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活动教学应当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体现“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原则,既要注意学生被动接受、简单反映式的认知活动,同时更要注意学生主动探究、选择建构式的认知活动;既要注意学生的认知过程,更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过程。学生通过丰富多样、实用效能的活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兴趣,发展个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2)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到的知识信息相互作用,主动选择和注意信息,对信息重新整合和编码,从而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3)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4)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构成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意义建构的协作者和帮助者⑥。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与现代活动教育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一致认为教育(学习)是人(学习者)的身心自我发展的自主活动过程,都不同程度地认为教育(学习)是主体(学生)与客体(环境)的互动(相互作用)过程。三大理论不同之外在于:现代活动教育理论关注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外在活动,注重于人的外在活动向内在素质的转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人的活动过程特别是人的内在活动过程,注重于人的动态认知过程向静态认知结构的转化;而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或交互活动,既注重于内在思维向外在实践的迁移,同时注重于外在活动向内在心灵的升华。

注释:

①吴遵民.当代国际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动向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8):1-8.

②张成涛.主体间性:职业教育师生关系的应然转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0(19):53-56.

③朱国仁.新世纪国际教育改革发展动向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36-46.

④顾明远.战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和中外教育的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2):1-5.

⑤郭建萍.因特网·世界观·教学观[J].中学英语教学参考,1999(10):4-5.

⑥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DB/OL].2002-06-17.http://www.being.org.cn/theory/constructivism.htm.

[1]王凡录.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22-23.

[2]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7-24.

[3]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75-78.

[4]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32-135,140-143,152-155.

猜你喜欢
师生主体情境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麻辣师生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