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厂或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解困之道

2016-03-16 20:59闵福均
文教资料 2016年21期
关键词:技能型技能人才

闵福均  王  迪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机电工程系,江苏 淮安 223005)

学校工厂或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解困之道

闵福均王迪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机电工程系,江苏 淮安223005)

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职业学校需要准确把脉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社会定位,实施差异化培养目标。在当今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校工厂或终极模式,符合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要义:做中学,丰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内涵。也是招生与招工的统一,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的统一,人才出校和产品出厂的统一。

人才培养社会定位传统技能型学校工厂

一、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对象的特点

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不能很好适用目前中国应试教育的学生,或者说中职学生是传统教育体系的弃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没有自信,以及长期以来养成的不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据一项初中生学习情况调查报告称:70%的学生感觉紧张,70%的学生没有得到过表扬,62%的学生感觉脑中一片空白,56%的学生想过自杀。职业学校的生源又是初中生中学习状态垫底的人群,由此可见,职业学校的生源学习状态是非常差的。

学生的学习状态大致受两个主要因素影响,一是信心,对于自己的信心,对于所在学校的信心,对于本专业的信心,对于未来发展的信心;二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以后,便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那么针对职业学校生源学习状态差的特点,只要在职业教育培养阶段,帮助学生渐渐找回自信和培养出学习兴趣,便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对于不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对策,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和教学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教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也能感受到职业教育面临的难题和职教教师的困境。太多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抱怨,学生上课根本不听,学生根本听不懂,学生的基础真是太差了,等等。其实学生拒绝学习是有一个过程的,一门新的课程或者一门新的技术刚开始教学的时候,他们愿意去学习,也尝试学习,随着教学的深入发现听不懂或者听不进去以后,渐渐地开始不想听,到最后拒绝学习也就顺理成章了。除去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职业教育没有完全跳出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架,针对根本就不能适应传统教育模式的职业学校学生,出现这种拒绝学习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我大胆臆断:职业学校不彻底、“痛彻心扉”地改革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就走不出这个教学困境,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①。

二、人才培养的社会定位

(一)社会定位不准确会导致毕业生的就业难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首当其冲的是目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社会定位不准确,生产线的技能型操作工不需要一个本科生或者说一个本科生未必能够胜任生产线的技能型操作工。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同样存在一个问题,只是由于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的大量存在带来的用工荒使得用人单位饥不择食,从而一定程度掩盖职业学校毕业生社会定位不准确这一问题。但随着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符合社会需求就会初露端倪。而职业学校与企业没有进行深层次交流和互动是职业学校无法获得准确社会定位的主要原因。

(二)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实施差异化的培养目标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石伟平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现在的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专生不像大专生,中专生不像中专生。这一观点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职业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社会定位失准。对于社会用人单位来说,他们需要的中专生就是侧重于实践操作、精通于技能的一线低端人才。《中国经济日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难道我们连螺丝钉都拧不紧吗?》的文章。讲的是中国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水电站,国产的三个机组安装到位,最后一运行,发现全部漏水,工程只好停下来检修。三个月后一算账,一个机组停一天损失是300万人民币,一停就是三个月,损失可想而知。更惊人的是,最后检查出的结论让所有人都哭笑不得、难以置信——漏水竟然全部都是因为螺丝没有拧紧造成的。如果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中专生也像这样连螺丝都拧不紧,那么中专生的培养就是失败的。对于大专生的培养,职业院校应该同中专生的培养有所区别,高职教育培养的对象应该是“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的服务一线的复合型的应用人才。换句话说:职业学校必须针对不同教育层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标准,更要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搞清楚哪些必须掌握、哪些可以掌握、哪些可以不学;将职业学校学生有限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这般 “好钢”用在“刀刃”上。随着企业对高端技能人才需求的逐年递增,职业学校实施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显得愈加必要。

(三)目前尽可能准确定位社会需求的途径

职业学校需要真正走进工厂企业,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技工人才,要培养在校生作为职业技能人才所需的职业素养和技能。

一是职业学校定期、长期地做好专业调研和企业调研,充分把握本专业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了解本专业的人才构建方式,明确企业的用工需求和用工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满足企业和专业要求的职业技能人才。

二是采用学校师资力量与企业培训交互模式,即学校里的教师走出去,企业里的师傅走进来,学校可以向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输送专业教师去企业从事设计、加工、制造等具体工作,使得专业教师在企业岗位实践中获取大量生产一线的信息、工艺和技术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同时引进合作企业的专业师傅走上课堂,教授学生最切合企业实践生产的技能和知识;最终使得学校和企业实现信息无盲区交流。现在职业学校的很多教材都是很多年前的知识和内容,如园林学还在从苗到十年成林,而现实是一年成林;草本植物生长在营养基中,而职业学校的教材还在讲土壤学,等等。这种不知企业需要什么而闭门造车的培养方式要不得。

三是职业学校可以开设定向培养班,直接让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制定培养内容和培养计划,在学校的职业教育框架内,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由企业应聘上岗。这样一种方式将主动权交给社会,由社会上的企业直接参与到职业教育中,职业学校对于社会需求定位不准确的培养误判便会大幅减少。

三、培养模式的探究

(一)传统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

1.双证型培养模式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道关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的四项重点工程之一就是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包括一线技术工人在内的应用型职业人才的责任。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在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中、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毕业生毕业前取得中、高级技工的资格及相应水平是职业学校培养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以我校机电系为例,一直以来实施着双证型培养模式,在要求学生按照教学大纲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修完各科目和技能课获得毕业证书的基础上,还必须考取相应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并且将考取技能证书提升到非常重要的高度,受到学校、教师层面的高度重视,要求学生认真对待。但是不可否认,仍有很多双证毕业生依然不能直接上岗操作,还是需要企业再次进行培训学习。

2.严格把关资格证书的考取是培养成果的保障

从平时的技能训练、考工集训到最后的资格证书考核全程严格要求、严格把关,不让资格证书变成形式主义,确保每一个考取了资格证书的学生都具备真才实学;并且在技能培养过程中力求与实践生产挂钩,模拟真实企业的加工条件和加工工艺,确保中职毕业生具备直接上岗操作的水平。

3.工学交替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很好尝试

工学交替是近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也是国家大力提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各职业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和践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进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可以很好地落地生根,适应企业和实践生产。作为企业里的一个合格技术工人,既要求具备一定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又必须适应具体的企业文化,那么对于学生养成职业素养和了解企业文化,工学交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同时职业学校在选择具体工学交替的企业和岗位时,需要注意专业对口和技能对口,不能简单地将学生作为用工资源输送到企业去,跨专业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实践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不利的。另外企业急功近利的本能和缺乏系统的教学管理,导致工学交替很多时候是在培养模式改革的表面和解决企业用工荒之间游走。

(二)学校工厂或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终极”模式

无论是工学交替还是定向培养班,职业学校都是为学校以外的企业培养人才。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人才培养或许会出现一种“终极”模式②,职业学校即为工厂,职业学校的每一个专业系部下设一个专业对口工厂,与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一样参与市场竞争和产品生产。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直接输送到本校工厂,实现招生与招工统一、教育培养与企业培训统一、人才出校与产品出厂统一,合格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即为合格的一线技能人才,对于人才培养的横向输出和人才培养质量都能得到充分保障。

以模具专业举例,一整套合格模具出厂和一个毕业生走出校门同步进行,不设诸多分门别类的学科,两门课包括技术和德育,而技术就是模具的加工制造加设计,从车、铣、刨、磨、嵌到特种加工,从机械专业英语到工艺规程,从看图、设计图到加工实施乃至注模成型,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模具展开。学生从一整套模具图纸到一个个零件加工、一种种工艺的实施最终能够独立加工制造组装出来一套模具,一套直接可以卖给企业使用的模具,那么在技术层面上这个学生就可以毕业了。

1.符合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要义

根据职业学校的生源特点,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无论是项目式教学还是理实一体,无论是情境教学还是任务导向式教学,都必须突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最终的价值要义是让学生在做中学。那么学校工厂是将传统的学校实训中心直接升级为真正的加工工厂,让学生在最真实的情境中从事实践操作,在做中学。

2.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松绑

不打破职业教育传统体制,实现学校工厂就存在诸多掣肘,学校工厂需要职业教育体制赋予学校双重身份,既是教育机构又是企业法人,对于教学大纲和学生考核标准教育部门只做方向性的宏观指导,具体实施的自主权下放职业学校本身。以职校学生的开设科目为例,可以尝试取消语文、英语、物理、数学等基础文化课学习,而是以专业技能和知识为教学主线,辅以专业英语、专业构架内的数学、物理等知识的自主学习。与其让学生在课堂上消磨青春时光,不如让学生在具体生产中动手做起来,在做中学,带着问题去寻找知识。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会使职业教育走出困境。

同时在行政体制上,职业学校的主管部门如果由教育局变更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话,会给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更加良好的土壤环境。这样可以确保职业教育不再受传统教育思维的禁锢,以技术培训和德育两条路线为主实施教育教学。

3.评价改革的验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普通教育对学生学业评价标准是各科成绩的总分高低,但是职业教育可以完全脱离这个标准,因为职业教育的对象本身就是那些不能适应普通教育的学生,评价他们更应该以是否能掌握专业技能为标准,以能否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为标准,以能否创新优化制造工艺为标准。而这些标准,在学校工厂中都可以一一涵盖,这样的评价模式验证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四、社会的承认度是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检验标准

职业学校的社会责任重大,既要接收普通教育体系的弃儿,又要为生产一线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一环。职业学校需要针对学习状态极差的学生进行真正的因材施教,需要准确把脉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社会定位,使培养的传统技能型人才走进企业能够直接上岗操作。即便职业教育发展到学校工厂阶段,合格毕业生即为合格的出厂人才,在本校工厂可以胜任技能岗位,横向输出到同行业其他企业也可以胜任技能岗位,这样的技能人才才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教育培养模式。

注释:

①这里提及的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体制改革,既针对职业学校生源学习状况极差的因材施教的对策,又是为下文探究学校工厂这种教学模式创新做到体制松绑和改革价值要义的统一。

②作者提及的“终极”模式只是个人对职业教育困境的一种尝试性思考,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相统一的推论。

[1]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2]张悦耳.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05).

猜你喜欢
技能型技能人才
人才云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文化育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