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药剂专业有机化学课的结构与分类说课设计

2016-03-17 06:29张武雄广东省江门中医药学校广东江门529000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重点难点官能团化合物

张武雄(广东省江门中医药学校,广东 江门 529000)



中职药剂专业有机化学课的结构与分类说课设计

张武雄
(广东省江门中医药学校,广东 江门 529000)

[摘要]有机化学是药剂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校中职药剂专业学生化学基础普遍比较差,尤其是有机化学基础较差。一年级学生初步具备观察分析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思维活跃,喜欢交流,但学习兴趣不高,信心不足。根据学生的认识和性格特点,笔者运用分子球棍模型将抽象内容化为具体突破难点并将重点内容拍摄成微课视频以便学生彻底掌握重点难点内容。

[关键词]有机化学结构与分类说课设计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说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和教师的自身素质。同时,说课没有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非常灵活。现就“有机化学基础”这门学科中的“结构与分类”的说课设计与同行共学生习切磋。

1 说教材

1.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和特点

1.1.1教材广东省卫生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有机化学基础》(朱亚红主编)[1]。该教材简明扼要,符合中职学生必需、够用原则。

1.1.2内容及特点、地位、作用主要介绍第一章第三、四节有机化合的结构与分类。该内容比较抽象,为有机化学的重点基础内容。通过对此内容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兴趣。

1.2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学大纲及本章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已有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掌握有机分结构式的书写。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2.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及合作精神。

1.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1.3.1重点有机化合物的表示方法,常见官能团分类。

1.3.2难点同分异构,碳原子的结合方式,按碳骨架分类。

1.3.3确定依据教材大纲,药物化学课程需要,化工证考点,学生认知特点。

2 说教法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的学习,结合学生实际和本章内容的特点,主要突出了几种教法。

2.1讲授法

讲授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多用于讲述事实、概念、原理等,针对本章概念多、内容多且难理解的特点,重点用讲解法陈述一些重要的概念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本节课中讲授同分异构、官能团等概念以及微课的录制都用到了讲授法。

2.2课堂问答法

利用课堂问答信息双向交流的特点,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判断推理回答问题、巩固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在回答问题中获得一定的教学反馈信息并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例如,为了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萜化合价、分子式、官能团等,可在课堂中穿插练习,对学生进行提问。

2.3任务驱动法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能控制自己的学习,因而发展了独立性和责任感[2-3]。

根据学生的人数,笔者设计为15个组,每个组4个人,每组分发一袋分子球棍模型材料,每袋材料可以拼凑出一种或多种常见化合物。设计意图:用分子模型引出重点难点知识:成键规则、碳原子结合方式、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合的的表示方法、常见官能团、分类等。组别、分子模型化合物、各化合物设计意图如下:第1组,乙烷(烷烃代表);第2~4组,乙醇、乙醚(同分异构、官能团代表);第5~6组,乙胺、二甲胺(官能团代表);第7组,乙烯 (双键、官能团代表);第8组,乙炔 (三键、官能团代表),第9~11组,已烷(直链、支链);第12组,环已烷(脂肪环代表);第13组,苯环 (芳香环代表);第14组,含氧杂环 (含氧杂环代表);第15组,含氮杂环 (含氮杂环代表)。

让学生拼凑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模型,学生在拼凑的过程中能迅速掌握各原子的成键数目和规则、碳原子结合方式、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合的的表示方法、常见官能团、分类等重点难点内容,从而突破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4分组讨论法

2.5练习法

练习法是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可将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巩固知识掌握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创造性以及认真负责克服困难的品质。

在本章上完课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总结归纳并重点巩固分子式的书写及有机化合物的分类[4]。

3 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归纳内化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在本章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3.1划线做笔记

在上课时,将重点内容用划线、做笔记的形式加以突出,方便以后的复习。

3.2边做边学

(1)员工素质不高,沟通不足。表现为设计人员只懂设计不懂概预算,可能只是单纯满足于方案是不是达到了技术指标,很难考虑经济指标,导致设计方案不能满足经济指标。造价人员不了解技术,大部分造价人员只达到了看懂图纸和套定额的阶段,认为只需要把图纸上表现的设计方案用经济指标表达出来就足够了,很难从技术合理性、经济性角度,对设计方案提出质疑。

学生在拼凑分子模型的同时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的模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3观看微课视频

笔者运用分子球棍模型将抽象内容化为具体突破难点并将重点内容拍摄成微课视频,以便学生彻底掌握重点难点内容。学生可以提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预习,也可以要课后反复观看直到完成掌握知识点为止[5]。

3.4提问讨论

通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在讨论中理解知识并提出新的问题以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教学过程

4.1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本节用以下问题导入新课:①碳(C)、氢(H)、氧(O)、氮(N)有形成有机化合物时遵循怎样的规律?②为什么仅有少数的原子(主要是C、H、O、N)就能组成数量庞大的有机化合物呢?③如何表示一个有机化合物的结构?④有机化合物有哪些类别?

4.2新课教学

①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归纳。②通过多媒体的辅助,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详细讲解重点难点内容。

4.3实施反馈

4.3.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穿插提问。例如:在有机分子中,碳原子总是( )A.一价B.二价C.三价D.四价。

4.3.2课后反馈通过布置作业①完成课后练习题。②书写常见有机化学官能团,以巩固所学知识。

4.4时间安排

提问,分组,分发模型,新课导入,(5 min)。讲解,拼凑分子模型,讨论,(10 min)。引出重点观看微课(20 min)。练习巩固布置作业(5 min)。共40 min。

4.5板书设计

利用多媒体PPT课件按教学内容、教学程序进行展示并用颜色、文字标明重点难点。必要就用黑板进行板书。

4.5.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①碳原子的结构特点:碳在有机分子中的化合价:碳为四价、氢为一价、氧为二价、氮为三价。有机分子中的化学键:共价键。碳原子的结合方式:碳碳单键、双键、三键、链状、环状。②有机分子组成的表示方法: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③同分异构现象: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

4.5.2有机化合物的分类①按碳骨架分类:开链化合物、链状有机化合物。闭链化合物、环状有机化合物。②按官能团分类:烯烃、炔烃、醇、酚、醚、醛、酮、羧酸、胺。

5 教学反思

5.1教学措施

对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后,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学法相结合,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6]。

5.2教学依据

使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的转变[7-8]。

参考文献

[1]朱亚红.有机化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

[2]邹家涛.关于中职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化工管理,2014,(4):14-15.

[3]刘新松.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机化学教学法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1,(12):52.

[4]阮桂春.中职药剂专业有机化学结构式的教学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2):62-63.

[5]王玲,陈同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学习在有机化学的应用——以《乙醛的性质探究》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例[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5,(1):226-228,23.

[6]黄肇锋,谢惠春.多种教学方法在中职《有机化学》课程中的运用[J].化学教与学,2014,(6):51-52.

[7]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韩敬波.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重点难点官能团化合物
有机物官能团的定量关系在解题中的应用
碳及其化合物题型点击
碳及其化合物题型点击
三个聚焦破解国有企业统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
在对比整合中精准把握有机官能团的性质
大型引水隧洞施工的重点难点及应对策略
例析高考中的铁及其化合物
第5讲 科学探究
季铵盐类环氧官能团离子液体-双水相萃取法萃取分离萃取胰蛋白酶
推进“四个全面”破解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