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石刻中所见上巳节研究

2016-03-18 23:22鲍刚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曲水流觞曲水石刻

鲍刚

(广西桂林桂海碑林博物馆,广西桂林 541004)

桂林石刻中所见上巳节研究

鲍刚

(广西桂林桂海碑林博物馆,广西桂林 541004)

上巳节历史悠久,在唐以前就成为桂林地区盛大的节日了。宋代以后上巳节的内容及意义逐渐弱化,节日也随之衰落。桂林古代石刻中,有不少反映上巳节活动的作品,从这些石刻中我们可以看出桂林地区上巳节文化衰落的速度要慢于中原地区;通过上巳节活动也再次证明古代桂林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密切。

桂林石刻;上巳节;曲水流觞

一、上巳节的源流及活动

上巳节是汉族古老的节日。关于上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形成及由来是模糊的。《宋书·卷十五·礼志二》记载:

旧说后汉有郭虞者,有三女。以三月上辰产二女,上巳产一女。二日之中,而三女并亡,俗以为大忌。至此月此日,不敢止家,皆于东流水上为祈禳,自洁濯,谓之禊祠。分流行觞,遂成曲水。史臣案《周礼》,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也。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也。《韩诗》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此则其来甚久,非起郭虞之遗风、今世之度水也。《月令》,暮春,天子始乘舟。蔡邕章句曰:“阳气和暖,鲔鱼时至,将取以荐寝庙,故因是乘舟禊于名川也。《论语》,暮春浴乎沂。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于水滨,盖出此也。”邕之言然。张衡《南都赋》祓于阳滨又是也。或用秋,《汉书》八月祓于霸上。刘桢《鲁都赋》:“素秋二七,天汉指隅,人胥祓除,国子水嬉。”又是用七月十四日也。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魏明帝天渊池南,设流杯石沟,宴群臣。晋海西钟山后流杯曲水,延百僚,皆其事也。宫人循之至今。[1]385-386

由此可见,上巳节本为“招魂续魂”、祓除不祥之意。农历三月,天气转暖,古人相约至河边,以草药香薰洗浴,除去整个冬季的宿垢。上巳,本为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世因何以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其实先秦时期,上巳与三月三日各有其含义①,但在魏以后上巳与三月三日便合二为一,称三月三上巳节,《岁时广记》引“《后汉书注》云‘历法,三月建辰,巳即是除,可以拂除灾也,则古人只用巳日,今但三日者。’按《汉书注》云:古时祓除,三月巳日为吉偶值三日,故后人因以三日为上巳,遂成俗也。”[2]195同时代的王楙在《野客丛书·卷十六》“上巳祓除”中也记载“自汉以前,上巳不必三月三日,必取巳日。自魏以后,但用三月三日,不必巳日也。”[3]228《岁时广记》“严有翼《艺苑雌黄》曰:三月三日谓之上巳,古人以此日禊饮于水滨。”[2]195

根据史料记载,上巳节的活动有很多,既有保留有古代上巳的禳灾,如《荆楚岁时记》中载“是日(即上巳),取鼠曲菜汁做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米半,以厌时气。”[4]42荆楚之民于上巳节会食用鼠曲草汁羹,名为“龙舌米半”的米饼,以此来防病除瘟。晋代无论官民仍会在上巳之日祓除于水边“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于洛水之侧”。[2]196

聚会宴饮成了节日的主角。曲水宴起于何时,没有明确记载,《荆楚岁时记》引《续齐谐记》,晋武帝问尚书挚虞三月三曲水是何意,挚虞的回答与《宋书·礼志》记载略同,是因为东汉时有人三月初生了三个女儿,三月三日这天全部夭折,人们感到恐惧,遂于此日相约携酒至河边,消灾祈福,并因溪水流觞。尚书郎束皙驳斥了挚虞的观点,他认为起源于周公营建洛阳,并以流水泛酒,因而有“羽觞随波流”之句,秦昭王时亦于上巳置酒河曲,两汉相沿,遂成俗。武帝赞同了束皙的说法,赏金五十斤,并“左迁挚虞为阳城令”,[4]38-39魏晋时期三月三上巳节曲水宴已蔚然成风,上文所引《宋书·礼志》中提到魏明帝时曾设流杯石渠,宴会群臣;东晋海西公(即废帝司马奕)在钟山举行曲水流杯宴,百官与会。《岁时广记》卷十八“上巳上”中记载“引流杯”活动。《文选》颜延年有《三月三日应诏宴曲水诗序》,注云:曲水者,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而行焉。”[2]198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等四十一位名士在会稽山的兰亭雅集,则将三月三日曲水流觞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后世争相模仿。至唐代,曲水宴达到了一个顶峰。“(贞元)十四年(798)三月上巳日,赐宰臣百官宴于曲江亭”[5]545“(长庆)三年(823)敕内侍省,每年上巳、重阳日,如有百官宴会,宜每节赐钱五百五十千文,令度支支给”[5]546开成元年(836)二月,因为两位公主出嫁,事务繁多,京兆尹请求上巳宴改期,文宗允诺,改作三月十三日,[5]547由此可见,上巳宴成为必不可少的活动。

上巳曲水宴还有作诗的习俗。上文提到颜延年《三月三日应诏宴曲水诗序》以及王羲之《兰亭集序》都是为宴会诗集所做的序。作诗不成,还要受罚,《岁时广记》卷十八“上巳上”有“饮罚酒”条“‘《世说》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上巳会作诗不成,罚酒三斗,而隆得一句而已’。”诗歌是唐代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上巳曲水宴作诗非常流行,[2]206武则天时“天后宴从臣于龙门,命赋诗”。[2]206《全唐诗》中有不少诗都是作于曲江宴的。

此外,根据《岁时广记》的记载,唐代上巳日还有“赐柳弮”“献鞋履”、蜀人“祈蚕福”、“占桑柘”等活动。[2]205-208

曾经在魏晋至唐代盛极一时的曲水流觞宴会,到了宋代以后逐渐式微,上巳节也慢慢淡出了节日的序列。关于上巳节衰落的原因,翁敏华认为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相近,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出合并混同的趋向,最终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进清明,上巳节从汉族中心区域推至周边地区,从上层转入民间。②武晔卿也认为由于节日时间及节日内容相近,上巳、寒食、清明合并,而且在唐代三节就已经完成了合流。③也有人认为除了清明节的“侵夺”之外,上巳节“本身所带的浓厚的巫术意味和性色彩”,使其难以容于理学兴盛的时代。④

二、文献中桂林古代的上巳活动

桂林地区上巳节活动,唐代以前未见记载,唐初,宋之问被贬岭南,曾写下《桂州三月三》(或“桂阳三日述怀”)

代业京华里,远投魑魅乡。登高望不极,云海四茫茫。

伊昔承休盼,曾为人所羡。两朝赐颜色,二纪陪欢宴。

昆明御宿侍龙媒,伊阙天泉复几回。西夏黄河水心剑,

东周清洛羽觞杯。苑中落花扫还合,河畔垂杨拨不开。

千春万寿多行乐,柏梁和歌攀睿作。赐金分帛奉恩辉,

风举云摇入紫微。晨趋北阙鸣珂至,夜出南宫把烛归。

载笔儒林多岁月,襆被文昌佐吴越。越中山海高且深,

兴来无处不登临。永和九年刺海郡,暮春三月醉山阴。

愚谓嬉游长似昔,不言流寓欻成今。始安繁华旧风俗,

帐饮倾城沸江曲。主人丝管清且悲,客子肝肠断还续。

荔浦蘅皋万里馀,洛阳音信绝能疏。故园今日应愁思,

曲水何能更祓除。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

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6]157

在本诗中,作者不仅回忆了当年在京城参加上巳曲水宴的盛况,同时也描述了桂州(今桂林)地区三月三日的活动,“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唐代的桂林地区,三月三日上巳节也同中原地区一样,民众于是日欢聚会饮于江曲,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而且这还是“旧风俗”,该项活动应该是沿袭已久。另外,据唐末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越亭”记载,唐武宗会昌(841-846)年间,桂管观察使元晦在桂林修建过流杯亭,举行曲水流觞宴。

会昌初,前使元常侍名晦……性好岩沼,时恣盘游,建大八角亭写其真院,砌台钓榭,石室莲枕,流杯亭,花药院,时为绝景。于时潞寇初平,四郊无垒,公私宴聚,较胜争先,美节良辰,寻芳选胜,丝管车马,阗隘路隅。[7]3

元晦所建的流杯亭在叠彩山下,引溪水为之,成为桂林官民宴饮的好去处。

龙隐岩也是文人上巳雅集的地方。北宋章岘有《丁未上巳重游(龙隐岩)》诗:“溪干舣棹访岩扉,危蹬攀缘不欲归。垂乳滴声当佛坐,宿云留润在僧衣。聊开禊席邻流水,闲掷文竿到落晖。旅宦天涯甘寂寞,送春无意惜芳菲。”[8]28记录了上巳节在龙隐岩举行曲水宴,饮酒作诗的情景。南宋诗人刘克庄上巳日与二位友人游览水月洞,分韵作诗,分得“事”字。

上巳与二客游水月洞分韵得“事”字

胜迹造物悭,贫交世情弃。昔戒十客来,且无一人至。惟余暨两君,鼎足坐水次。

欢言天气佳,谁谓风土异。高吟离骚选,序酌逮髫穉。涤厓去恶诗,扪石认缺字。

古来几禊饮,传者才一二。兰亭感慨多,未了生死事。杜陵更酸辛,穷眼眩珠翠。

岁哉兹日游,超然遗尘累。逍遥千载后,尚有浴沂意。岩扉滑如玉,岁月可镌识。[9]12

雉山有禊亭,为文人宴集之所,据嘉庆《临桂县志》卷六“山川五”记载,“雉山东北麓下款江水,其上侧起,有昂首欲飞之势,名或因之……有宋诸公当日宴集禊亭、青罗阁,今皆不知所在。”[10]1

从上述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桂林地区上巳节活动比较兴盛,既有文人雅士们开禊席、分韵作诗这样高端活动;也有“帐饮倾城沸江曲”的全民狂欢。叠彩山、象鼻山水月洞、龙隐岩、雉山等名山洞府成为上巳宴会的场所,在叠彩山和雉山还有专门修建的流杯亭和禊亭。

三、桂林石刻与桂林上巳活动

桂海碑林博物馆馆区内,有一个仿古的亭子,名“禊亭”,亭中安放一件石雕文物“曲水流觞”。1996年10月初出土于桂林市秀峰区东华路南侧约40米处,是宋代地层,年代当不晚于宋代,根据研究,这件文物为“曲水流觞”。刻石作为灰白色石灰岩,形状为矩形,由九块凿石合成,长3.7米,宽3.1米,厚0.5米。石重达13吨。分石之间,对缝弥实,又以糯汁桐油灰浆粘合。石面光滑,镌刻着中心对称的曲线吉祥图案。线条南北走向,一笔呵成,形成长达19.3米,宽0.19米,深0.16米的曲线。曲线酷似龟形的外观;贯通的曲线遒劲游动,犹如龙蛇狂舞,整个则有如玄武图案。石作南高北低,曲槽一端微高,有一闸口入水,另一端略低,为出水处,曲槽的流水,从南至北贯通。这件文物就为我们还原了古代曲水流觞的场景。最早的曲水流觞活动主要在天然水域进行,受地形天气影响极大,后来又有了引水入庭院为曲水流觞,这些遗迹都已不存,后人只能通过极少的绘画作品还原当年的情景。

石作出土地附近唐宋时期有逍遥楼、湘南楼等建筑,此楼皆是地方官员及文人雅士宴会之所,此“曲水流觞”石作或为当时上巳节宴会所用。1999年11月,在桂林市中山中学附近再次出土曲水流觞残件,此次出土的残件体量较东华路出土的曲水流觞小,后经修复,安置于正阳路步行街南口展示。

独秀峰有唐代孟简三月三日游的题名⑤,原石刻已毁,“刑部员外郎孟简,元和元年三月三日。”[11]5615雉山还留有南宋曾原一、赵希囿上巳来游的题名“赣曾原一、卞赵希囿淳祐壬子上巳盘薄禊亭,三咏南轩遗篇,光霁熙然,怀哉哲人。”[12]324

除了宴集,出游也是上巳节的活动。北宋元丰初年,桂州知州曾布曾于上巳日带领全家乘船游览桂林山川洞穴,并留题刻于龙隐洞“南丰曾布己未上巳尽室泛舟历览东观岩穴之胜,遂游雉山。”[12]66也有官员携僚属家人同游的“转运使历阳高镈、运勾河内李效忠、宥倅淄川王淳、帐勾姑苏颜长民,元祐己巳三月三日游,男衛、衎、衢、衍侍。”[12]70象鼻山水月洞因其奇特的地貌特征,为人所青睐,成为游览胜地,南宋著名文学家张孝祥“(乾道)丙戌上巳,余与张仲钦、朱元顺来游水月洞……”并作《朝阳亭诗》一首,第二年又续作两首诗在旁。[12]170曾原一、赵希囿游览雉山的当日先来过水月洞,“赣曾原一、卞赵希囿淳祐壬子上巳盘薄水月,咏南轩遗篇,光霁熙然,怀哉若人”[12]324吟诵张栻(南轩)作品。在桂林留下石刻作品最多的方信孺也在上巳日独游离城很远的中隐山,并留下下陆游的“诗境”二字“诗境癸酉三月三日游”。[12]261到了明代,有杨本仁、谢少南上巳节于还珠洞进行修禊事“嘉靖己酉春三月三日,河南杨本仁次山、江左谢少南应午修禊事于还珠洞。”[13]168

桂林石刻丰富的记载是古人活动的真实写照,其记录的时间和活动内容皆随时随事而定,并无固定,特别是时间。这些时间为三月三日的题名石刻,并非是巧合,而是人们有意选择于此日出游,这就意味着三月三上巳节还是一种比较盛行的节日。两件曲水流觞石作的出现,至少能说明上巳节曲水流觞的活动在一部分人群中占据着较高的地位,十分流行。如此风流韵事非普通群众所能为,因此这部分人群应该就是文人士大夫。在科举制时代,文人和士大夫两个身份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如上面所列题名石刻的作者,方信孺、曾布、张孝祥等,不仅是朝廷的官员,更是著名的文人。这些人上巳节外出赏游、修禊,随时记下行迹,刻石流传,于是就有了记载三月三上巳节活动的石刻。桂林石刻向我们展现了桂林古代上巳节的情形,而曾经在古代桂林流行的上巳节又为桂林石刻提供了素材。

四、结语

起源于先秦时期的上巳节,到汉末曹魏时期被确定为三月三日,后人就称三月三上巳节。经历了唐代的极盛,宋代以后逐渐衰落,渐至消亡。桂林在秦汉时期被看作一个蛮荒之区,在南朝时期,随着北方士人南迁与南北文化交流,不少华夏文化陆续在岭南地区流传开来,上巳节就是其一,在唐初桂林仍然有场面盛大的上巳活动,且还是“旧风俗”。到宋代上巳式微之时,桂林仍有“禊亭”、三月三日题名石刻及“曲水流觞”石作,证明此时桂林地区上巳风尚依然很盛。但也露出衰落之相,张栻的《立春日禊亭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差差”和《题雉山禊亭》“一曲清江正可怜,隔江新竹露娟娟。好风成我曲肱梦,起看飞云度碧天”[14]24-25两诗中,只有对春色的描绘,没有丝毫提到三月三上巳。而刘克庄的《禊亭》“年年春草上亭基,父老尤能说左司。寂寞当时修禊处,一间老屋两残碑”[14]32-33,展现出修禊事衰落的景象,昔日的禊亭,如今已是破败不堪,无人理会,唯有春草还年年光顾。同中原地区一样,之后的元明清时期,上巳节也消失了,从万历《广西通志》[15]45、康熙《广西通志》[16]16、嘉庆《广西通志》[17]2783-2785及光绪《临桂县志》[18]3的“节序”中均无上巳。从上巳活动主体看,基本为来南士人,如元晦等不仅是上巳节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倡导者,这也证明桂林唐代以后,与中原核心区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注释:

①袁子微:上巳节之历史变迁——以节日性质的转移为视角.天府新论,2014(2).

②翁敏华:三月三上巳节失落之谜初探.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1).

③武晔卿:寒食节、上巳节与清明节合流考.时代文学,2008(20).

④何颖:民间上巳节的习俗流变.新西部,2015(17).

⑤孟简题名汪森《粤西丛载》卷二“题名”作“唐刑部员外郎孟简元和元年三月三日游。”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桂林石刻》(上卷)作“元和元年三月三日,刑部员外郎孟简。”

[1](梁)沈约.宋书·礼志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宋)陈元靓编.岁时广记[M].商务印书馆,民国28年(1939).

[3](宋)王楙撰,郑明、王义耀校.野客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5](宋)王溥撰.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据商务印书馆版重印,1955.

[6](清)曹寅编.全唐诗第十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唐)莫休符撰.桂林风土记[M].桂林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据《学海类编》等翻印,1982.

[8](清)汪森编.粤西诗载·卷十三[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

[9](清)汪森编.粤西诗载·卷三[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

[10]蔡成韶等修、胡虔等撰.临桂县志·山川五[M].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光绪六年补刊本影印,1967.

[11](嘉庆)谢启昆修、胡虔纂,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点校.广西通志·卷二百十五·金石略一[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12]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桂林石刻·上册[M].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77.

[13]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桂林石刻·中册[M].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77.

[14](清)汪森编.粤西诗载·卷二十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

[15](万历)苏浚修.广西通志·卷三[M].台北学生书局据万历二十七年刻本影印,1986.

[16](康熙)郝浴修.广西通志·卷四[M].康熙22年刊,近卫本.

[17](嘉庆)谢启昆修、胡虔纂,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点校.广西通志·卷八十七[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18]蔡成韶等修、胡虔等撰.临桂县志·卷十二·风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据光绪六年补刊本影印,1967.

Research on Shangsi Festival Seen on Guilin Stone Inscriptions

Bao Gang
(Guilin Guihai Beilin Museum,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Shangsi Festival had a long history and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it had become Guilin's grand festival.The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Shangsi Festival was weakened after the Song Dynasty,and the festival also declined.On ancient stone inscriptions in Guilin,there are many works reflecting the Shangsi Festival activities,which show that the cultural decline of Shangsi Festival in Guilin was slower than that of the Central Plains.And those activities prove that there was a close exchange between the ancient Guilin culture and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Guilin stone inscriptions;Shangsi Festival;qushuiliushang(the activity that the literates held to show their literary grace)

K29

A

1001-7070(2016)06-0012-04

(责任编辑:韦国友)

2016-10-10

鲍刚(1987-),男,湖北十堰人,桂海碑林博物馆馆员,主要从事桂林石刻研究保护工作。

猜你喜欢
曲水流觞曲水石刻
曲水流觞
西狭颂摩崖石刻
流觞曲水 千年传奇——关于《兰亭序》的人文及美学思考
“曲水流觞”园林景境营造的现代转译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融创重庆文旅城曲水风和
家乡的曲水亭街
游遗爱湖
鸟鸣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