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探索

2016-03-20 22:54云南省丽水中等专业学校陈铭霞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高中语文

云南省丽水中等专业学校 陈铭霞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探索

云南省丽水中等专业学校 陈铭霞

摘要:探究性阅读教学属于将被动式接受转为主动式探究、将知识灌注转变为思想交流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其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与探究能力。本文分析探讨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内涵特点,指出探究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探究性 阅读 教学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

1.探究性阅读是自主性阅读

语文阅读主题的有效确定,阅读的架构组织、理解途径、思考方法以及阅读结构的分析、总结应当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的。教师应充分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大胆自觉地、敢于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性阅读。在探究性阅读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建立一种和谐的互补关系,教师逐渐摆脱“独奏者”的定位思想,转为“伴奏者”的正确角色。

2.探究性阅读教学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

探究性阅读属于极具个性化思维的独立行为。各个学生都属于相互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现实生活经验等方面各有差异,他们的语文阅读期望值也千差万别。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提倡个性化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造价值的语文阅读”,重视学生天赋个性的自然理解与鲜明的感受,以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环节由于学生的主体性、个性的有效发挥而不断流淌生命原有的热情。

3.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式”教学

探究性语文阅读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对教材进行阐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姿态,运用审视的眼光浏览阅读文本,削弱了文本作者的话语霸权;突破教师的权威,促使学生能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谈论,突破师生之间的话语障碍,逐步建立一种“本真”师生关系。教师从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转变为“平等者中的首席”,从理论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政策的指导思想。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

1.探究性

中学学生的思想最为活跃,他们对事事都充满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探究性阅读恰恰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与理论认知规律,语文阅读文本的多义特性能为探究性语文阅读提供扩展空间。

2.主体性

在传统模式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占据教学的主要地位,学生仅是理论知识的吸纳容器,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主观能动性无法获得充分调动的机会。在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探究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积极有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问题性

问题性属于探究学习的核心环节,学生围绕特定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活动,学习能力获得较大提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区别于讲授式也区别于自学式,其重点过程在于:提出问题——分析探索——得出结论。其中,探究问题的性质十分关键,无论是由学生主动提出还是由教师引导提出,问题都应是开放的,无法得出唯一的固定结论,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探究的实际意义。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探究性阅读教学未能得到切实贯彻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重点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个体发展的差异,注重学生主动体验学习的教学观念。教学课程的实施环节是师生主动交流互动、共同交流的过程,侧重于师生相互之间的语言对话、思想互动以及行为合作等。旧式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材内容为核心,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

不少学校和教师追求的依然是“精英教育”的价值观,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目标在于把一部分优等生送进大学校门。因此,教师通过题海战术全面占据学生的个人时间与空间,导致很多学生退到教学边缘而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教师应突出接受式学习、注入式教学、应试型教学等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

2.现有教学方法滞后

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职业道德完善,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与个性化发展。考试成绩不再是评价语文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而教学是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人才完善和个性发展是值得师生重视的大问题。

教学方法主要以考试(测验)、练习、作业为主甚至以考试代替其他形式的评价,评价的处理方式以量化的形式给学生定位,失去了富有意义、价值的东西。处于新旧课程改革过渡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但要充分发挥实际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同时需要适当地引入新颖的课程教学方法,不断缓解现阶段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矛盾。

四、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方法措施

1.创设探究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欲望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教师对语言知识点和文章内容的讲授过程,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更谈不上激发学生进行阅读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而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情境来唤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思路、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题以及遣词造句等内容进行探讨。

探究情境的创设可以综合多种方式,如多媒体技术、巧设故事悬念、创设讨论话题以及集体讨论等方式。不论用哪种情境创设方式都要求教师能营造妙趣横生、活跃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苏教版《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教师为了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林黛玉谨言、慎行的性格特征,可以组织学生采用讨论探究方式圈画体现林黛玉这一性格的词语或是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检索和筛选能力。

2.以学生自读为主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要求学生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强调学生自读、自学作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探究式阅读。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自读的重要意义,促使他们在思想上对自读有正确认识,提高自读意识,使他们逐渐降低对教师的依赖。

其次,教师要求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将遇到的疑点和难点整理出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先讨论探究,这样既能营造一种探究式学习氛围,又能促进学生开动脑筋进行主动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摸索语文阅读的技巧和规律,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自读习惯,有利于终身学习能力的构建。

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淡化讲课成分、增强引导作用的必要性,具体做到以下两方面:

首先,教师要明确阅读目标。阅读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性的阅读能力训练,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正确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自读时做到有次重点,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引导学生进行自读,以免自读成为漫无目的的消遣式读书。

我向杨公子点头示意,他微微颔首,姑娘你好。我忽然觉得内心充满了勇气,对他说,杨公子,我们之前见过,不如一起走走。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阅读方法。好的阅读方法能使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教会学生快速判别文章哪些内容需要重点细读,哪些可以泛读,以便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容抓取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为发展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4.深化探究体验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语文阅读教学要做到人文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呈现语文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要注重语文的人文特性也要注重实践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阅读实践深化对课文的探究体验。

例如,《鸿门宴》一文,教师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细细揣摩课文中各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体会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探究阅读意识。

5.调动经验整体感知和探究文本的意识

调动各种经验与文本进行交流是对文本整体感知和探究阅读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做到:

首先,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内容,全面深入地把握文章讲述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体会作者的心境,学生对这些方面有整体感知后才能对相关的词语、句子功能进行更深一步的认识和探究,深入理解作者借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哲理意蕴以及个人追求的目标。

其次,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时要充分调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将这些经验和知识应用到对作品意义的解释和建构中,对文章作品的一些“空白”结构进行想象性充实、补充和建构。

6.发掘文章的“空白处”和“未定点”

作品文本是由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组成的,其中留有不少空白点和未定点,这些需要读者阅读、思考后加以充实,正确、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意义。探究性阅读就是对这些空白点和未定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只有通过探究性阅读才能充实、建构这些空白。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长江这几个具体意象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学生细细推敲这些景象就能深深感受到诗人浓浓的离别之愁。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诗人的情感很难表达出来。

所以,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传神之笔、关键语句进行品味、琢磨、推敲,通过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想象中与文本进行交流,将文本内容进行内化,将语言符号转化为意蕴深刻的意象,充实、构建文本的“空白处”和“未定点”,升华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五、结束语

探究性阅读教学不但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要求,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需求,能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实际状况。然而,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探究性阅读”的理论认识存在误区,无法从本质上理解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无法有效将探究性阅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所以,对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进行探讨能很好地引导语文阅读教学,提高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作用和探究精神的发挥,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深度领悟和思考,拓展文本意义,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养成良好的阅读思维,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梁 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3]钟启泉.研究性学习案例解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郭婷婷.高中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5]林永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式学习中的教师作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6]董 娜.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7]张苑勋.谈高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5

[8]林朝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化—探究式学习[J].学苑教育,2015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026

猜你喜欢
探究性阅读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三要素”——以《重叠问题》的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