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2016-03-24 03:12李尤朝烟台市海阳荣军医院山东烟台265100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2期
关键词:糖平达标率低血糖

李尤朝烟台市海阳荣军医院,山东烟台 265100



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李尤朝
烟台市海阳荣军医院,山东烟台265100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副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该院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计算机随机数字表系统进行分组,拜糖平组以拜糖平为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组以二甲双胍为降糖药物。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安全性、干预前后血糖水平的变化、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结果二甲双胍组治疗总有效47例,为94.00%,拜糖平组9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出现轻微腹泻、腹胀、排气次数增多等不良反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血糖指标FBG、2 hPBG、HbA1c均显著降低,跟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拜糖平组2 hPBG降低更显著,跟二甲双胍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FBG降低更显著,跟拜糖平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均有确切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且用药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但相对来说,拜糖平对降低餐后2 h血糖作用更显著,二甲双胍则对降低空腹血糖作用更显著,在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药物。

[关键词]拜糖平;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疗效;药物不良反应

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糖尿病可引起脑、肾、眼、足部等严重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需长期坚持降糖治疗。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发生障碍的一种代谢性内分泌疾病,目前已成为第三大慢性疾病,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和威胁。在糖尿病患者中,有九成以上的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2],其主要病因为B细胞功能缺陷致使胰岛素分泌出现不足现象,并产生胰岛素抵抗,若患者病情严重,往往可伴随多种并发症[3]。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非常低,仅达到1/4,多数患者因长时间持续高血糖可引发视网膜和脑血管等疾病,严重患者甚至出现足部坏疽,需要截肢[4]。目前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以血糖控制为目标,为探讨其有效治疗药物,该研究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分析了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标准:BMI>23 kg/m2,空腹血糖(FBG)>9.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BG)>14.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7.0%,对研究方案知情同意,并签字确认。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严重感染,免疫功能异常,恶性肿瘤,已存在严重慢性并发症,同时使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精神异常、智力障碍、交流障碍、其他原因不能配合该研究者。根据计算机随机数字表系统进行分组,每组50例,拜糖平组包括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8.29±11.56)岁;体重指数(BMI)23.78~31.97 kg/m2,平均BMI(26.14± 2.08)kg/m2,病程1~18年,平均病程(7.89±1.59)年。二甲双胍组包括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8.90±11.47)岁;BMI为23.79~31.15 kg/m2,平均BMI(26.94±2.34)kg/m2,病程1.6~19年,平均病程(7.83±1.91)年。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严格控制饮食,并加强运动指导。拜糖平组以拜糖平为降糖药物(国药准字H19990205),最初用量50 mg,服用3次/d,随后根据患者血糖的变化对剂量进行调整,可增至100 mg/次。

二甲双胍组以二甲双胍为降糖药物(国药准字H37022578)。0.25 g/次,服用3次/d,随后根据患者血糖的变化对剂量进行调整,可增至0.5 g/次。

1.3评价指标

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安全性、干预前后血糖水平的变化、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治疗效果:经治疗,血糖达标或血糖改善幅度在90%以上,为显效;经治疗,血糖改善幅度在50%以上,为有效;经治疗,血糖改善低于50%或不变甚至加重为无效。血糖达标判断标准:FBG<7.0 mmol/L,P2 hBG<10.0 mmol/L[5]。低血糖反应判断标准:出现心慌、眩晕、大汗、颤抖等低血糖症状和(或)末梢血糖<3.9 mmol/L[6]。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二甲双胍组治疗总有效47例,为94.00%,拜糖平组9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比较[n(%)]

2.2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干预后血糖指标FBG、2 hPBG、HbA1c均显著降低,跟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拜糖平组2hPBG降低更显著,跟二甲双胍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FBG降低更显著,跟拜糖平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比较

两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相似,两组均出现轻微腹泻、腹胀、排气次数增多等不良反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s)

组别 FBG(mmol/L)2 hPBG(mmol/L)HbA1c(%)拜糖平组二甲双胍组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10.69±1.15 7.23±0.99 10.86±1.31 6.12±1.41 17.78±1.51 10.24±0.88 17.82±1.25 12.92±1.72 11.52±1.01 8.76±0.51 11.56±0.91 8.13±1.24

表3 不良反应、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比较[n(%)]

3 讨论

2型糖尿病为临床多发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主要机理为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功能缺陷,临床多引发微血管、大血管合并症,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因此,加强对患者血糖的控制,强化B细胞功能保护为糖尿病治疗的标准[7]。

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多应用胰岛素注射的方式,虽然其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现象,促进患者胰岛功能恢复,但大量药物的应用也带来了安全性问题,如体重增加,低血糖、高胰岛素血症等[8]。临床常用拜糖平与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药物,效果显著,但为了进一步对比其疗效和不良反应,该研究开展了相应的试验。

拜糖平属于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可对葡萄糖苷水解酶进行竞争性抑制,通过与a-葡萄糖苷酶可逆性结合,对各种糖类分解进行抑制,有利于葡萄糖、果糖吸收的延缓,对血糖升高尤其是餐后血糖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拜糖平对糖化蛋白和空腹血糖也有良好的降低作用,且不会对胰岛素分泌造成刺激,其可通过对胰岛素分泌状态进行调节,有利于改善外周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不会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加。另外,从安全性看,拜糖平全身不良反应小,肠道反应较为普遍,但反应轻,患者可耐受,不对治疗造成影响[9-10]。

而二甲双胍为双胍类降糖药,其可加强细胞利用葡萄糖的效率,对葡萄糖的肠道摄取和糖异生均有抑制作用,从而产生降糖效果。其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促进细胞葡萄糖无菌酵解,对肠壁吸收葡萄糖的作用进行抑制,并增强肌肉等相关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能力,有效提高葡萄糖利用率,减轻胰岛素抵抗现象,降低血糖[11]。二甲双胍也可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使得胰岛素介导下的葡萄糖利用率增加,可加强非胰岛素依赖的组织利用葡萄糖的效率,对胆固醇生物合成也有抑制作用,有利于降低总胆固醇含量,因此,不仅可发挥降糖的效果,也有利于减轻胰岛素血症和体重,有利于降低冠心病发病率[12-13]。

该研究中,拜糖平组以拜糖平为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组以二甲双胍为降糖药物。结果显示,两组疗效、不良反应、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血糖达标率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干预后血糖指标FBG、2 hPBG、HbA1c均显著降低,但拜糖平组2 hPBG降低更显著,二甲双胍组FBG降低更显著,说明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均有确切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且用药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但相对来说,拜糖平对降低餐后2 h血糖作用更显著,二甲双胍则对降低空腹血糖作用更显著,在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药物[14]。

综上所述,拜糖平与二甲双胍均对血糖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拜糖平为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抑制葡萄糖在肠道的快速吸收发挥降血糖作用;二甲双胍则为胰岛素增敏剂,可有效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糖代谢情况。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实施个体化用药[15]。但因该研究样本量过小,且研究时间存在一定的仓促性,关于两者治疗2型糖尿病的确切疗效和不良反应还需进一步开展多样本可重复试验进行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张益萍.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副作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4,18(z2):517.

[2]盛湘芸.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副作用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5,25(5中旬刊):145.

[3]张军战,刘玉煜.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副作用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16(12):161-162.

[4] Raman R,Gupta A,Venkatesh K,et al.Abnormal sleep patterns in subjects with 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effect on diabetic microangiopathies: Sankara Nethralaya diabetic retinopathy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genetic study(SNDREAMS,report 20)[J].Acta diabetologica,2012,49(4):255-261.

[5]唐焱,陈富民.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副作用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22(16):18,36.

[6]李亚新,朱铁梁.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副作用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19(7):52.

[7]杨睿,张先明.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外医疗,2014,26(22):105-107.

[8]胡德才.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副作用分析[J].延边医学,2015,16(5):222-223.

[9] Gella L,Raman R,KulothunganV,et al.Prevalence of 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in the population with 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effect on diabetic retinopathy: Sankara Nethralaya Diabetic Retinopathy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Genetic Study SN-DREAMS report no. 23[J].Japa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12,56(3):262-267.

[10]孙传铎,杨峥维.胰岛素联合拜糖平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7):1030-1031.

[11]王如容.胰岛素与拜糖平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8):1206.

[12]刘金秀.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初诊Ⅱ型糖尿病的疗效及药物副作用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25(3):83,86.

[13] Jun Iwanami,Masaki Mogi,Kana Tsukuda,et al.Possible synergistic effect of direct angiotensin II type 2 receptor stimulation by compound 21 with memantine on prevention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type 2 diabetic mice [J].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4,724:9-15.

[14]刘耀泽.观察诺和龙联合拜糖平治疗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4(9):1615-1616.

[15]周旭萍,张志强.二甲双胍联合拜糖平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3):532-533.

收稿日期:(2015-10-12)

[作者简介]李尤朝(1980.9-),男,本科,主治医师,拟晋升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02.034

[中图分类号]R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62(2016)01(b)-0034-03

猜你喜欢
糖平达标率低血糖
陕西省地下水水位考核情况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分层随访模式对院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的影响
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副作用分析
新生儿低血糖108例临床分析
糖平胶囊调节血糖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