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之辨

2016-03-24 14:48陈志华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22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关键词:文艺学学科建设问题意识

陈志华(1.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22;2.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文艺学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之辨

陈志华1,2
(1.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22;2.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摘 要:在当前学科意识僵化的情境下,文艺学学科建设应该认清过分强调学科意识的弊端,努力寻求文艺学研究中的问题,更加关注提问的方式,加强方法的结合和转换,走综合研究的路子,从而有效突出和深化问题意识。研究认为,问题意识的强化有助于打破已有的僵化的学科意识,拓展文艺学的研究视域,建立独立清醒的学科意识,而独立的学科意识反过来又能增强文艺学学科的吸纳能力;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相辅相成、有效互动才是推进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文艺学;问题意识;学科意识;学科建设

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是中国文艺理论进入到21世纪以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2005年1月,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和《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主办以“交叉与融通”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共商文艺学学科建设问题。文艺学与相关学科的互动问题,也成为每届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博士点建设会议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1]。此后,众多学者撰文从多个角度就文艺学学科建设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那么,如何实现“交叉与融通”,推进文艺学学科建设?以什么样的方式交叉与融通?面对复杂多变的研究对象,是坚执于原有的学科体系,还是以问题意识为中心,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对其做出回应?对这样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实际上都关涉到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孰轻孰重?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略作探讨,以求教以方家。

一、从学科意识到问题意识研究的范式转换

在学术研究中,与问题意识相对应的是学科意识。那么到底什么是学科意识?什么是问题意识?一般说来,学科意识就是研究者对于本学科的学科定位、研究领域、研究范式等方面的一种清醒、自觉的意识,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中具体学科的构建而言是必要的,可以说,没有学科意识,学科建设就无从谈起。问题意识则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和创新。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是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以问题意识为中心,采取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合作方式,打破不合理的学科壁垒,无疑对那些在传统学科框架内讨论问题的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其著作《我们如何思维》中强调,任何富有创新意义的思索总是发端于思索者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2]。问题意识的挖掘是当今诸多学科面临的主要问题。全球化社会情境所引发的文学文化景观,带给文艺学研究的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扩展,还包括文艺学研究治学方式及学术活动样态的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以学科意识为中心向以问题意识为中心的研究方式的转变。那么,为何要突出文艺学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意识?

第一,过分强调学科意识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产生了诸多弊端,需要突出问题意识。文艺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创生与发展,是现代知识分化和学术体制规约的产物。除文学发展的自身动因之外,随着现代大学学科分立的制度建设,文艺学也逐渐作为独立学科而发展起来。近百年来,学术界长期秉持以学科意识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学科的高度划分、边界的清晰界定确实促进了文艺学的发展,然而,过分强调学科意识使得学科发展逐步僵化,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一方面,将文艺学仅仅视为既定的知识体系,从而将其归结为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学科原理,遮蔽了理论对现实具有批判的本性和精神,从而远离当前的社会现实情境,使文艺学失去应对新的文学文化现象的活力;另一方面,将文艺学当作在封闭的逻辑体系中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从而造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界僵化。久而久之,文艺学所应有的理论应对能力和阐释活力将在自我封闭中走向枯竭。此外,学科建制中学科级别的设定对于文艺学发展的阻滞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研究者的思想与学术总是首先与其所从属的一、二级学科联系在一起,一旦涉足另一个二级学科,往往会陷入学科认同的麻烦。这种研究模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文艺学学术研究的总体质量与水平,也影响到文艺学学术成果回应现实问题的能力。

认清过分强调学科意识的弊端对文艺学学科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科界域的划分,无论是对旧界域的坚守还是对新界域的划定,都只是对规范的强调,对学科壁垒的自守;而问题研究,则淡化学科的规范界域,面向现实、面向变化,在学科立场的隐性制约中,做出应对新生对象的努力,一个学科的生命活力及学科发展的原动力由此生成。”[3]要建设好文艺学,并不是在本学科既有的知识结构里自动循环就可以实现的。

当今,许多审美现象越来越具有综合性,文艺学本身就已经是与诸多学科相关联的复合体。这些现象显然已不再可能在文艺学范围内得到彻底解决。在社会历史发生急剧转变的特定时期,文艺学必然经历范式与话语的转换,提出并关注新的问题域,生成新的范畴与概念群。金元浦一针见血地提出:“在20世纪文艺学的理论变革与历史发展中,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关于问题的问题,即我们如何提出问题,提出什么问题是有意义的,它相对于什么对象有意义,在何种历史、何种语境、何种层面上有意义,不同范式观对问题是如何设定与回答的,即对于今天文艺学的现实来讲,什么是真问题,什么是假问题。”[4]因而,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在借鉴、吸纳相关学科理论资源的过程中,努力发掘在新的文化语境下涌现的新问题,突出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意识。

第二,文学是人学,其所涉及的问题关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艺学应该突出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文学是一种与人类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精神创造活动,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体现,人类社会的许多问题都会在文学中呈现出来。问题与学科领域之间原本没有一一对应关系,问题是真实的,但学科领域常常是设定的。因而,文学内部生成的问题并不都能在文艺学框架内得到很好的解决,往往需要借助于相关学科的知识,从多个层面进入。突出文艺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构成多话语共生的合理格局,它既对应于文学构成的多向度、多层面、交叉性和复合性,又开启了研究的多样性和阅读阐释的无限可能性。这种研究范式正是契合当前文艺学研究现实的合理形态,它通过学科间的交叉作用,有效回应某些文学现象,比如不可靠叙述。不可靠叙述的提出源于对文学文本叙述似是而非、模糊含混、前后矛盾现象的归纳,是对文学现象的一种界定。作为20世纪以来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不可靠叙述已经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对不可靠叙述的研究已经无法局限于文艺学领域,我们需要借助于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对生成不可靠叙述的语言机制进行分析。而且,一般的指出叙述是否可靠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叙述的不可靠往往与叙述者的伦理位置息息相关,对其艺术效果的探究,必然涉及对作者、叙述者甚至读者各自伦理位置及其相互间伦理关系的考察,由此可见,伦理学观照也成为不可靠叙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

由此可见,我们要解决文艺学中的问题,不能将思路仅仅限定在文艺学框架内,而应该以问题为主导,综合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只是将视界锁定在文艺学范围内,将使问题单一化、平面化,无法对问题产生有效的回应。当然,以文艺学为基点,如何有效地吸纳综合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三,文艺学学科建设要往纵深方向推进,更需要突出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文学的边界在不断移动,文艺学内所包含的文学的体裁或种类也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对于文艺学这门学科与学问的认识和界定,也应当随着今日学术的交叉与互动而有所发展。面对文学当前出现的复杂景观,仅仅从美学、叙事学等角度进入显然是不够的。现实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文学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研究对象,越过传统的边界,关注视像文学与视像文化、媒介文学与媒介文化、大众文学与大众流行文化、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化等。因而,文艺学必须扩大它的研究范围,重新考虑并确定它的研究对象:比如,读图时代里的语言与视像的关系,全球化条件下网络文学与文化中的虚拟空间,媒介时代的文学与传播,全球化时代的大众流行文化、性别文化、少数族裔文化以及身体文化等。许多文学文化现象已成为文艺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的阐释焦点。以前在传统文学观念的限定下被排除在文学界域之外的电视文学、电影文学、图像文化、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化已然进入文艺学研究和文学理论教学的工作程序。如果我们局限于文艺学原有的理论框架,对这类现象的阐释就难以切中肯綮。

强调问题意识,也就是突破原有的学科壁垒,广泛吸纳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资源,让文艺学在与多种学科的对话中相互激发,从而获得应对各类文艺审美现象的言说能力,并继续保持文艺学的理论应对和阐释活力。文艺学界的专家学者早已开始突破学科意识的限定,文艺心理学就是文艺学和心理学的融合,它吸纳了文艺学与心理学的双重理论资源,成为一门颇具活力的交叉学科,其大胆而富于创新意义的研究方式给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以笔者近年来致力的文本分析研究为例。对于文本分析这种独特的文学研究方式的探索,就得益于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思考:文学史上已有较高地位的作家的某部优秀作品的艺术构成及其特性,在哪种方式中予以研究呢?显然,文本分析不同于文学史研究、以作品为核心的作家论研究活动等文学研究方式,它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探寻文学作品艺术价值形成的原因和机制。这种文学研究活动强调自觉的方法意识,采取与文本相应的方法,对文本进行学理性分析,在分析中自然地转换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评价。文学经典的存在肯定有其文本的内在依据。“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经典,因为其构成中艺术特性的含量大,艺术手法和现象丰富,所以承受各种批评方法的能力就更强。”[5]因而,在研究中我们不必过多地追究文本分析的学科属性,只需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研究方式,借鉴原型批评、叙事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资源,进入具体的文本分析,在大量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探寻文本分析的性质和特征。这种打破僵化了的学科意识禁锢、突出问题意识的研究模式使得文本分析工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开放性,能更为切近地揭示出文学经典的艺术价值形成机制,对推进文艺学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问题意识的深化

“具体到当前的文艺学研究来说,对问题意识的强调尤有必要。因为一段时期以来,在西方文艺理论思潮的冲击下,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以西方文论的问题为问题,亦步亦趋,惟恐落后,很少能够根据中国文学和文论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为了寻找文艺学学科新的生长点,形成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论思想和理论体系,我们确实需要大力强化问题意识。”[6]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以问题意识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是一种有效介入现实、具有实践意义的方式。对于问题意识的强调,实际上就是打开了文艺学研究的宽阔思路,它通过问题这一聚焦点,突破学术壁垒,让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在问题中交叉、融会,在交流碰撞中实现对问题的深层次把握,推动文艺学学科建设不断走向深入。那么如何深化问题意识,推动文艺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第一,应该努力寻求文艺学研究中的问题,尤其是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产生的、对推动文艺学发展及生成活力有着重要意义的问题,比如文本分析。文本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式,可以通过分析获得对具体文本的看法,形成相互比较和参照,深化对叙事性文体诸如小说的见解;由于文本分析重在探索艺术价值形成的机制,其分析结果将会重新更正和补充文学史的已有评价。作为文学史科学化的基础性工作,文本分析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学理论传承的重要价值;在探寻艺术价值形成机制的时候,常常会遇到理论无法覆盖的一些文学现象,文本分析已经成为文学理论概括和提升的基础性工作。由此可见,文本分析研究也成为文艺学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文艺学学科建设来说,文本分析使我们直面具体的文学实践,成为生发理论灵感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文艺学突破原有界限,随着社会生活的这一转向而拓展新的领地。

第二,应更加关注提问的方式,即如何提出、解决问题,如何让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合理进入,从而推进文艺学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围绕当前文艺学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视野,批判地从古今中外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中继承或借鉴有价值的部分,并将它们同当前文艺学研究现状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具体来说,一方面,我们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从中国的文学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中国传统的文学研究与文化有着天然的结合,它不像西方那样强调学科的区别,而是将文学这一学术对象置于整个文化的平台上去看待,注重文学与其他文化现象间的内在联系,所谓“兼三材而两之”的说法便是此种文化思维的表述。20世纪90年代关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大讨论就激发出如何借鉴传统文化、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文论话语等思想成果。另一方面,要具有国际视野,通过与国际文论界的交流对话推动中国的文艺学学科建设进程。全球化历史背景赋予了学术交流的迅捷性与话语流通的即时性,西方文论话语大量涌入,这一特殊语境增强了“民族化”的内在诉求,与西方文艺学的学术交流与对话也更具当下性和同步性。中国叙事学就是在借鉴和参照中国既有的叙事理论资源和西方后经典叙事学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第三,加强方法的结合和转换,走综合研究的路子。文艺学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越来越具有综合性,有些问题不可能仅仅在文艺学范围内得到彻底解决,需要我们综合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社会科学学科甚至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聚焦。托多洛夫半个世纪以前就曾提出:现在是综合使用各种方法的时代,新的方法已不占统治地位,各种旧的方法也并未被否定,原因是各种方法的好的方面都已被普遍接受,学校课堂上都介绍它们,并被文学研究者所使用。所以从方法论观点看现代文艺理论研究,正走向综合[7]。早在中国现代文论的发轫期,鲁迅已经提出,旨在“取今复古”基础上“别立新宗”的文化创新之策。这种综合创新的文化建设思路,是在既承认文化现实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又坚持以我为主的主体性原则基础上展开的,文艺学研究也是如此。中国现代文艺学在一百多年的探索中逐渐走出了一条综合创新的道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综合的趋势在不断加剧,这种各学科之间互通有无的理论氛围,为文艺学学科建设中突出问题意识提供了条件。各种理论资源共同进入文艺学领域,既有利于寻找学术前沿、减少浅层次的重复,也有利于其他学科领域与文艺学进行多领域甚至跨学科的交叉合作,从而推动文艺学研究向纵深发展。跨学科研究是综合研究中一种重要且普遍认同的研究方法,它使文艺学在与其他学科间的对话交流中,不时激荡出思想的火花。然而,综合研究并非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生搬硬套,它应该以这样一种方式进行:一切邻近的学科理论,都要经过文艺化,一切其他学科的知识终归要转化为文艺知识,一切当下问题终归要转化为文学问题,换句话说,都要经过文艺学的严格批判、化解与扬弃,实现其他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的文艺学化,而不能让文艺学转化成语言学化、心理学化、社会学化等。

三、学科意识与问题意识的有效互动

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一般说来,人们往往以为二者是截然对立的,即进行问题研究就意味着彻底破除学科意识。难道学科意识中就不存在问题?问题意识就无关于学科?其实,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并非水火不容的两极,深化问题意识并不是无视学科意识,对于问题意识的倡导也并非简单地全盘否定学科意识。纵观文艺学整个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之间构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强调问题意识可以打开文艺学的研究视域,近年来学术界对文学边界问题的讨论就是以现实问题为基点,突破原有的文艺学体系,对现实问题作出积极回应。另一方面,强调问题意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科的建设,有些新的重大问题的提出,往往也会形成一些新的学科领域。文艺美学、文艺心理学、生态文艺学诸多文艺学领域,本身也见证了由问题到学科领域的凝结与提升。然而,不可否认,学科的划分、学科意识的强调在文艺学发展中的过去与未来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问题意识为中心对推进文艺学领域的研究具有学术积累与学科建设意义,这恰恰促使学科意识在研究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文艺学在变革、拓展和深入研究中逐步重建本学科的学科界域、学科特性或特殊性。

在当前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我们对于问题意识的强调并不是一味反对学科意识,而是对已有的僵化了的学科意识进行推进。文本分析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式是针对既有的忽视文本“文学性”这一根本特性的学科研究体系而提出的,它对问题意识的凸显并非是以淡化学科意识为前提,相反,它有着清醒的学科意识,因为它处处突出了文本的文学性之生成。而文学性意识的觉醒正是文艺学学科意识觉醒的突出体现。因而,强调从学科意识向问题意识的转变绝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更好地表述或许应该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解答:如何以问题意识带动学科意识,使二者更为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文艺学学科建设?

在以问题意识为中心,进行两种研究范式结合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两种倾向:第一种,出现伪问题意识,即承认问题意识的中心位置,然而,仍将研究视角限定在文艺学框架内,将问题学科化,甚至削足就履,把问题处理成文艺学领域所要求的样式,这显然是一种伪问题意识,由此产生的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肯定会大打折扣。第二种,不顾学科特性盲目综合,这种倾向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大家都在谈综合借鉴、交叉融通,那么如何综合?怎样交叉?当前已经出现了不少违背学术研究规律,生搬硬套的情况。不少综合研究常常蜕变为文艺学对其他学科的横移与依附。在文艺学学科领域中,过去常常充斥着社会学、政治学的术语,新时期以来则充斥着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的术语。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方法论”热潮中,文艺学更是向其他学科大胆拿来,如物理学、信息学、模糊数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混沌论等。其结果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并没有给学科建设真正的突破。但文艺学依然在不断地拿来各种名词术语,这些都是学科意识淡薄,缺乏独立学科特性的表现。因此,许多综合研究往往只是其他学科对文艺学的侵占与吞并,结果是文艺学成了其他学科的跑马场,只见其他学科知识甚嚣尘上,而文艺却噤若寒蝉,甚至销声匿迹了。这对于我们所欲建立问题意识的综合研究来说无疑是前车之鉴。

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都非常重要。在当前学科意识僵化的情境下,需要我们突出问题意识,在立足文艺学学科特性的基础上,综合借鉴其他理论方法,激活文艺学的理论概括和阐释活力,建立独立、清醒的学科意识。学科意识反过来又能增强文艺学学科的吸纳能力,在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借鉴中实现对问题的有效把控与解答。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的有效互动是推进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当前,各种学术思想、思潮及研究方法空前丰富,各种理论范式层出不穷,在这样繁荣的当代学术视野下,我们应该重视具体的问题导向,把注意力真正集中到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所出现的重大、综合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上来。在其他学科丰富多元的理论参照下,文艺学研究也需走出原有的界域,获得更加广阔的话语天地和阐释活力。而如何在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的双重追求中扩展与塑造中国文艺学研究的新格局,成为中国文艺学研究者在当前必须面对与思考的一个新问题,也成为关乎中国文艺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傅莹.第五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博士点建设会议评述[J].文学评论,2006(4):218-221.

[2]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张婷婷.文艺学“边界”论争之我见[J].社会科学战线,2005(5):103-106.

[4]金元浦.文艺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转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6):96-104.

[5]刘俐俐.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欧阳文风.学科融通与文艺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J].中国文学研究,2010(1):15-20.

[7]钱中文.文学理论流派与民族文化精神[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Question and subject awareness in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CHEN Zhi-hua1,2
(1.Center for Contemporary Form of Literature and Art,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Jiangxi,China;2.College of Literature,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Jiangxi,China)

Abstract:Under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rigid subject awareness,the disadvantage of excessively emphasizing the subject awareness should be recogniz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art.And the question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subject of literature and art should be sought,the way to propose questions should b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the combination and conversion of method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method,thus the question awareness should be efficiently highlight-ed and deepen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phasis of the question awareness helps to break the rigid subject awareness,and expan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the subject of literature and art.Accordingly,an independent subject awareness can be constituted,which strengthens the inclusion of the subject of lit-erature and art viceversa.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question awareness and subject awareness is the only way to advance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the literature and art.

Key words:subject of literature and art;question awareness;subject awareness;subject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陈志华(1978-),女,江西南昌人,副教授,文学博士。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JC751004);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2WX3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1年项目;江西师范大学青年成长基金项目

收稿日期:2015-08-21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6)01-0131-05

猜你喜欢
文艺学学科建设问题意识
论文艺学批评的元理论思维
文艺学批评的寂寞践行者
——读郑惠生的《文艺学批评实践》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科学视野中的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