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敏亮:复兴“秦王寨”

2016-03-25 06:26杜尚儒
新西部 2016年3期
关键词:秦王村民

杜尚儒

在陕西潼关窑上村,村官车敏亮从带领群众种果树、办金矿,到挖掘家乡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品牌“秦王寨”,在多年时间里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家乡的繁荣。

“我这一生,不想升大官,不图发大财,只想为村上多办点实事。”车敏亮这么说。

2016年春节,地处秦岭北麓、陕豫交界的窑上村“火”了。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短短三天时间,到窑上村的游客达到5万人。这只是个开始,此后游客数量不断攀升,距离元宵节还有两天时间,公众微信号“潼关窑上村”宣布,窑上村“游客人数首次突破百万”。

这一切,让窑上村一位中年汉子心里觉得美滋滋的。这个人便是曾经的窑上村村委会主任、现为陕西省潼关县太要镇秦王寨社区居委会主任车敏亮。

“人生最快乐的是把理想变成现实”,这是车敏亮微信的个性签名。今日窑上村的情景,正是车敏亮多年来的梦想。

种苹果,

让村民尝到致富的甜头

发源于秦岭的太峪、善车峪、桐峪、西峪等几条河沟,流经陕西省潼关县城东南约16公里处,鬼斧神工般形成了一个四周环沟的土塬,塬上塬下都有人居住。塬上地势平坦,街巷整齐,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塬下则依塬傍沟,因地制宜,掘土为窑,不少人家都有窑洞。久而久之,塬下人称塬上为窑上村,塬上人则习惯称塬下为沟底村。如今,塬上塬下都被称作窑上村。

据老辈人讲,窑上村居高临下,地势险要,隋唐时期秦王李世民曾在这里驻扎过军队,因此,窑上村还有一个传说中的名字,那就是“秦王寨”。

车敏亮是土生土长的窑上村人,打小常听村上的老人们说,窑上村“三河环绕,六沟纵横,出门过河,下地爬坡”。在他幼小的记忆中,故乡窑上村是当地有名的穷村,封闭落后,粮产薄收,靠天吃饭,土地贫瘠,十年九旱。

1978年3月,19岁的车敏亮应征入伍,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家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四年后,车敏亮退伍回乡。这时,农村已开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土地包产到户两三年间,村民的粮食就过关了,种田的人再也不用担忧没粮食吃了。

可是,农民光有粮食是不够的。车敏亮心想,家里有粮,口袋里有钱,这才是农民梦想的好日子。和父辈不同,出过门、见过世面的车敏亮是个眼界开阔,善于动脑子的人,他在外面看到有的地方栽苹果树挣了钱,发了家,他经过学习考察,决定先在自家地里栽种苹果树,还在地里种植了其他见效快的经济作物。没几年功夫,车敏亮的“折腾”见了成效,他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万元户”。

1985年5月,车敏亮被推选为窑上村村委会主任,人们相信这个入了党又在部队受过多年教育的年轻人能带领他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有村民介绍说,车敏亮上任时,全村人均年收入才500多元,集体账上没有钱,多数村民房屋破旧,道路坑坑洼洼。村里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饿死饿活,不在窑上干活,不是爬坡,就是过河,不是人担,就是驴驮。”车敏亮明白,要想改变村子的贫穷面貌,就得想方设法让村民增加收入,除此之外,说啥都没有用。

一位70多岁的村民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人家车敏亮就是有本事,一上任先烧了‘三把火,村里的人一下子就服了。”何谓“三把火”?这位村民解释说,第一是把村上历届领导班子遗留下的账目全部处理结清,然后一把火烧了。这表明车敏亮不吃老本,不追老账,要与过去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一刀两断,一切从头干起。据介绍,窑上村五六个生产队,上千口人,关系错综复杂,对过去的旧账处理不好会得罪人,车敏亮此举让历任的干部和村民都信服。

第二把“火”,是把村上所有的破旧资产全部拍卖变现,包括桌椅板凳、算盘、缝纫机等等,盘活资金,集思广益。开大会小会,与村民商量致富的门道;带上干部、背上干粮,出门取经学习。最后统一思想,决定要在全村的2000多亩土地上做文章,改变传统耕作习惯,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第三把“火”,就是用筹来的钱为村民购买树苗,种子,一户一户动员村民栽种苹果等果树,种植经济作物。为了帮助村民解决资金问题,车敏亮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一方面找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到附近村攀亲戚,拉关系,请求资助,借钱买树苗,很快700多亩家庭果园建起来了。到1992年年底,全村仅苹果一项收入就达60多万元。一半以上的农户年收入达万元以上。世世代代靠土里刨食的窑上村村民,靠苹果这棵“摇钱树”挣到了第一桶金。

有村民介绍说,窑上村的苹果年产130多万斤,车敏亮和村支部书记车万喜等人牵头成立了苹果产销协会。当果树进入成果期,产销协会便组织大家学习技术,学管理,同时走出去联系商家,南下湖南、广东等地,把自产的苹果销往南方。村上的老党员车九洲押车跑了一趟湖南,回来挣了十多万元,高兴地说:“以前我都没见过这么多的钱,回来高兴得睡不着。”

苹果让窑上村人尝到了致富的甜头,村民高兴,干部工作更有劲头了。车敏亮大胆向国家申请贷款打机井,先后打了7眼机井,实现人均一亩水浇田,从根本上改变了窑上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生产条件。

开金矿,

为村上贡献“第一桶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窑上村地处小秦岭金矿区,上个世纪90年代初,矿业呈现出“大矿大开,小矿小开,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发展势头。于是,车敏亮的眼光又盯住黄金产业,提出上山开金矿,在村上办选炼厂的想法。

没想到,村上开会时,反对意见占了多数。有村民认为,放着地不种,却要到山上弄石头,这是“胡成精”。

车敏亮决定先带头干出个样子,自己筹资贷款在山上开了个坑口,办起了小型选炼厂。因为选址得当,矿石品位较高,车敏亮当年便获得了可观的利润。有人说,车敏亮真正赚到的第一桶金是真金,开金矿让车敏亮又一次成为村里致富的带头人。

就在全村上下以羡慕的眼光打量车敏亮时,车敏亮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要把价值30万元的选炼厂仅以3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村上。尽管他的妻子和两个姐姐等家人都坚决反对,但没有人能改变他的主意。

在车敏亮把自己的选矿厂低价转让后,村委会副主任姚水旺也把自己一个效益很好的厂子作价给村里集体经营。从此村上有了自己的采矿企业。

据说,这两个企业在此后的两三年里,为村上挣得200多万元。而且,在此后的十余年里,窑上村一年一个企业,先后兴办了铁矿厂、冶炼厂、机械厂、石料厂、木器厂、砖瓦厂等十余个企业,全村有300多个劳动力在企业做工。集体经济迅速得到壮大,村民们在各个生产环节上各显其能,腰包比之前更鼓了。

富裕起来之后怎么花钱,很能考验一个人的眼光和心胸,对一级组织也是这样。窑上村在车敏亮主持下,并没有浪费和挥霍掉集体资金,也没有像有些地方那样分光吃净,而是拿出资金搞基础建设,下决心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要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据村民孙长锁介绍,村委会主要干了三件事,让窑上村彻底变了样。第一件事就是修路。过去窑上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与外界连接,而这里不缺修路的石头和砂砾,缺的只是资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村委会先后修通了三条出村的公路,其中2006年对万仓村与窑上村之间的通村公路升级改造就投入资金108万元。改造后的这条路路基实、路面宽、路况好,还让县城达到东桐峪矿区的距离缩短了近6公里,过往司机都说这是窑上村修的一条“高速公路”。除此之外,他们还将五个自然村之间的道路全部硬化,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生产。

让村民拍手称赞的第二件事是在昔日的河滩上建起了新村。耕地少、人口多,一直是窑上村的老大难问题,过去村民想盖房没地方,富裕后的村民比任何时候更想改善居住环境。村干部经过反复讨论和实地考察,计划不占用村里的耕地,在东桐峪河的乱石滩上兴建新村。

东桐峪河是窑上村西南方向一条已经干涸的河床,村民称那里为“跑狼套”,一眼望去,乱石密布,荆棘丛生,谁也不愿意在这个地方居住。

征求村民意见时,许多人不同意,但车敏亮这次没有听从村民的意见,他组织村干部一家一户做工作,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全村每人只有一亩半耕地,如果让房把地都占了,往后大家吃啥?给子孙后代又能留些啥呢?结果是统一认识,由村上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建房户根据各自的经济状况自行选择别墅式和三间两层庭院式两种居住模式。经过一年多修建,昔日的乱石滩上出现了一个整齐漂亮的新村庄,80多户村民住进了新村。村上还投资270余万元在新村盖起了村部大楼,完全小学、幼教中心、超市、卫生室、健身器械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提起窑上村新村,方圆几十公里的人没有不知道的。

第三件深得民心的事是大搞园林绿化,美化新村环境。据说,十几年下来,窑上村在种植苗木、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拓宽和新修道路、安装路灯等方面累计投资达8000多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窑上村新村道路笔直宽敞,翠竹、云杉、雪松、女贞、银杏、玉兰等观赏花木与一排排漂亮的农家院落相映成趣,一条条街巷都有很好听的名字,如七叶巷、玉兰巷、银杏巷、桂花巷等等。村人骄傲地告诉记者,不少外地人都说这简直就是西安曲江的一个小区。

搞旅游,

秦王寨成了“秦东明珠”

车敏亮并不是一个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的人。

黄金资源日益枯竭,国家开始对矿业市场实行整顿时,车敏亮就开始思考一个更长远的计划:窑上村还能干什么?如何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村民在家乡能安居乐业、创业增收?

为此,车敏亮与村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起外出考察,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本省咸阳市袁家村的经验让车敏亮很受启发,他和村委会班子成员研究决定,开发本地资源,搞乡村旅游,发展文化产业。

于是,窑上村注册成立了“潼关县秦王寨马趵泉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打造的第一张旅游名片,便是“秦王寨”。

相传唐初秦王李世民东征时,曾在窑上村这个地方屯兵养马,这里曾被称作“秦王寨”。在村子北边的悬崖下,有一眼清澈的泉水,据《续潼关县志》记载:“唐太宗为秦王时,兵驻其地,苦无水。系马其处,马跑(趵)之,泉忽出,遂得饮。”后人称此泉为“马趵泉”。

从2004年开始,窑上村自筹资金、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对马趵泉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先后修建和恢复了秦王李世民雕像、秦王寨北城楼、龙王庙等景点。在马趵泉周边配套建成了垂钓池、窑洞饭店、160级观光天梯、马趵泉景区仿古大门、仿古戏楼、秦王寨博物馆、唐乐坊民俗街等旅游点。

很快,“秦王寨”在周边省市渐渐有了名气。据介绍,自2015年4月,“秦王寨民俗一条街”建成对外开放后,前来游览的人络绎不绝,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山西临汾、运城,河南三门峡、陕西渭南、商洛等市县的旅游大巴到景区来,最多时达到27辆大巴,日接待游客近两万人。

记者从秦王寨景区管理部门获悉,今年春节期间游客人数持续攀升,也带火了“民俗一条街”的招商,仅剩的数十间商铺很快就被预定出去,一些春节前犹豫不决的商户已经后悔了,纷纷打听有没有“二期工程”,门面房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这是许多人当初都没有想到的。

刘文学在“民俗一条街”有间商铺,经营当地的潼关肉夹馍。刘文学向记者介绍说,他与车敏亮同龄,也是同学,这条民俗街刚建成时,车敏亮就亲自邀请他到马趵泉景区来,因为刘文学在当地很有名气,他是“潼关刘文学肉夹馍”的商标持有人,生意做得也很好。

刘文学告诉记者,为了吸引潼关当地的特色小吃进驻景区,鼓励当地群众进景区创业,秦王寨也采取了袁家村的招商模式,对进驻的商户免除两年房租,还减免百分之五十的食品安全保证金。

记者第一次到窑上村是春节前的一个工作日,尽管天气很冷,也不是节假日,但还是有不少外地游客。刘文学说,冬天游客少,夏天的时候生意非常好。一过年,生意又会好起来的。

农历大年初四,记者第二次到窑上村采访,刘文学的商铺果然生意不错,他把爱人和孩子都叫来给他帮忙,三四个人忙得团团转,门口的顾客还是排起了长队。刘文学说,他很佩服车敏亮,这人有眼光,是个干大事情的人。

这条街上还有一家经营酱菜的商户,老板就是窑上村人。女主人告诉记者,他们以前在潼关县城做生意,这两年村上的旅游搞起来了,他们就回来租了个门面。在这里生意也做了,家里也能照顾,两不误。

有材料显示,十年来窑上村累计投资2500余万元,“秦王寨”景区入住商户达103户,带动当地就业300余人,年收入上千万元。

车敏亮的长兄车宽敏说,车敏亮是个很低调的人,待人随和,不爱张扬。据车宽敏介绍,弟弟的一双儿女都在西安工作,弟弟和爱人最近几年在西安的时间多一些,但不论多忙,周一、周二基本上都在村里。

车敏亮的大嫂赵彩谋说,车敏亮的父亲以前就是村干部,车敏亮和他父亲一样,就是爱给村上的人办事,是个当干部的料。

2015年,潼关县实行村级综合改革,窑上村与相邻的寺底村合并为秦王寨社区,车敏亮改任太要镇秦王寨社区居委会主任。车敏亮曾有多次“吃皇粮”的机会,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做一名“村官”,在家乡踏踏实实地干事情。

“我这一生,不想升大官,不图发大财,只想为村上多办点实事。”车敏亮这么说。

车宽敏向记者透露说,车敏亮的下一步计划是,开发窑上村的“恋情槐树坡”和寺底村的“太子庙”等景点,让寺底村的旅游景区和窑上村马趵泉景区连成一片,把秦王寨的旅游做强做大。相信再过几年,秦王寨会成为秦东的一颗“明珠”。

猜你喜欢
秦王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奇怪村子的女人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