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依旧笑春风

2016-03-25 18:27王巨川
新西部 2016年3期
关键词:普世做好事学雷锋

王巨川

半个多世纪以来,每当三月五日—这个春风拂面的日子,中国人总会想起雷锋。

雷锋或许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留给人们为数不多的温馨记忆。大鸣大放大辩论导致了一场大反右;大炼钢铁大锅饭大跃进导致了一场大饥荒;大批判大字报大串联导致了一场大内乱。在人性步步遭受毁灭的时候,平凡草根的雷锋成了惟一的亮点。领袖号召向他学习,民间自觉向他看齐,体现了人间向善共同的价值观。

学雷锋五十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无论官方和民间,总是在道德滑坡最危急的时候怀念雷锋。文革结束时,邓小平借用那个“雷锋叔叔不在了”的故事,试图重新唤起对雷锋的记忆,重新建立以雷锋为楷模的道德体系。遗憾的是“雷锋叔叔”不仅不在了,而且越走越远了。此后的领导人也一直大力提倡学雷锋,各级几乎年年搞活动,但社会的总体道德水平却每况愈下,失去了底线。

动机与结果的南辕北辙,需要认真反思。当我们大张旗鼓学雷锋的时候,是否做到了“言行一致”,达到了知与行的统一?事实是许多口口声声讲雷锋精神的卫道者,却一直没有真正践行过自己的说教,就如同今天许多贪官在台上讲廉洁,转过身就搞贪腐一样。没有在心里把雷锋精神当做一种普世的价值,而是当做一种政治需要,喊成一句政治口号,可以说从动机上就是不纯的。当大众发现道德号召只是一个幌子时,内心里受骗的挫败和屈辱可想而知。信仰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有信,信则有,信则仰,一旦不信,再信就很难!

信任是支撑社会道德体系的骨架。失去了骨架,道德将无法依存。可以想象,假如雷锋还活着,还年轻,还要做好事,他就要在扶起倒地老人时顾及被讹诈的风险。他可以甘愿做傻子不畏遭人鄙视,但无法承受做好事却被人无端指责为别有用心。一个人在无法信任的时候,还会义无反顾地去做好人,无后顾之忧地做好事吗?一个好人难当、好事难做的社会,就不要再埋怨雷锋叔叔不在了!

雷锋是一个真实的人,雷锋做的事也是人人可以效仿的好事,雷锋精神也是实实在在的人性精神。遗憾的是,典型的提炼塑造和过度的政治宣传,把雷锋变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运动式的学雷锋活动,也给雷锋加上了许多看似更完美,实则更离奇的东西。比如,把他的日记变成传唱的颂歌;把他的爱憎变成鲜明的阶级立场;把他生活中的随机做好事变成专门寻着做好事;把他的热爱生活兼做好事变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拔高了的雷锋,让普通人无法企及,抽象化了的雷锋,实际上被歪曲了。

“学雷锋,做好事。”这可能是学雷锋活动最朴素的表述,最本质的特征。不要把一个草根人物的精神和灵魂人为地去抽象和拔高,说什么“不要局限于做好事”。掌握公共权力与资源的人,只要像雷锋一样做好事不作坏事,这社会也许就会善良许多。

雷锋是一个童年的孤儿,是一个22岁就牺牲了生命的士兵。他不是一个辉煌的英雄,他却是一个民族向善精神的象征。就如同孔子的文化精神一样,是人类普世价值的宝藏,是中国人不灭的灵魂!只要想到了好人好事,想到了助人为乐,就会想起雷锋。

猜你喜欢
普世做好事学雷锋
学雷锋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二)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一)
普世价值论
做好事
帮大家做好事
普世价值论
中国应完善自己的话语体系
中国须参与全球价值体系重建
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