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创新的规范意识研究

2016-03-25 04:08董媚
科学与财富 2016年7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

摘 要:本文立足于学术创新的规范意识,指出学术创新需要有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明确了学术创新需要考评机制的规范和考评标准的多元化。提出了几点对策:国内智库成果与国外智库合作,学术期刊查重不再单纯依靠字数重复率,还应囊括观念雷同和意思比较,论文数量不再是职称考评的唯一衡量依据。

关键词:问题意识;实践意识;规范意识;多元化考评标准

1549年,哥白尼以“日心说”,对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提出质疑,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也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

但凡新旧思想的更迭,新学派的形成,都是辩证运动和发展的过程,“质疑”是迈出的第一步。“问题意识”的思考,引发思维火花的迸发,观念冲撞、嬗变、交流、比较和意识形态的融合、更新,最终新学派得以建立。中国近代学术体系的建立过程也经历了从西方引进新概念、新术语,定名、解释、接受和改进的过程。

然而今天,国内许多学术期刊大量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观点陈旧、形式雷同,针对某一论题,学者一窝蜂地去研究同一项议题。理论重复、概念堆砌,人云亦云、缺乏新意。听不到反对的呼声,学术圈里晴空万里,一团和气,犹如“皇帝的新衣”。80%以上都是理论创新,新概念、新方法文思泉涌。犹如“赵括”纸上论兵,谈到创新理论的实践应用,又纷纷打落凡间、显出了原形。这是对创新的亵渎,是对学术资源的浪费。

中国的学术创新在哪里?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陷入此“怪现象”的反思。笔者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

“问题意识”是首环

历史上朝代的更迭,新制度的出现和旧体系的消亡,矛盾与问题历来是导火索和根源。体制实施过程中的漏洞和缺陷,随着问题的产生、发展、集聚、繁衍、扩张和蔓延,终有一天达至极限,制度刹然间土崩瓦解。因此,只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制度才能有创新和完善。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杨克勤认为,学术创新也要提倡不同的学术观点,不同的政策建议之间,开展磋商、争鸣,开展平等的深入的研讨。首先要有问题意识。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最初的诸子还只是具体的个人,之后的百家,都是由这些 睿智的诸子在问题与观点的交锋中形成的一个个学术流派。改革开放时期,也是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的时期。比如当前“一带一路” 的建设和发展,遭遇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理、历史、宗教、语言、风 俗习惯等矛盾和冲突,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放思想、理论创新,改善物流、信息等环境和基础设施,是学者在中国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交叉口学术创新的关键。

“实践意识”是重要一环

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是理论不仅能指导实践,还要“超前于”实践。学术创新的意义在于应用。理论有三重内涵,解释功能,对实践的规范、批判和引导功能。引导功能是根本目的。

学者金津认为,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影响实践。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葛建新也认为,需要加强学术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翟锦程提出,“国内一些研究成果中往往会出现一大堆新名词、新概念,似乎有了某些新意,但在实际上,我们并不能从中获得新知。”新概念和新名词的来源我们暂且无从考证,学术成果能带来何种深度的实践影响,我们更是毫无头绪。据笔者所知,真正意义的“理论创新”实践意义非凡。例如经济学领域的杨小凯教授(曾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其“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和交易成本理论,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能够解释所有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在各领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

然而,事实的情况是,学术界对论文的要求,论文的创新性被放大到无限倍数。实证研究也随之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就国内智库的论文质量来看,实证研究的论文往往实践意义并不大。一些论文实证数据陈旧,实证结果简要分析验证了原先已有的理论成果,不具有创新性,目的为验证而验证。更有甚者,一些论文还选取部分区域或局限领域的数据对比分析计,将其上升到全国乃至全局的高度得出结论,这简直是对实践的侮辱。

实践意识不是指学术论文通过数据演绎论证过程来显示其实践意义,而是论文的结论对社会生活具有显著应用价值。国内学术研究恰恰是本末倒置。国内的职称考评机制,以论文数量取胜。高校學者迫于晋升压力而写论文,追求短期高效的论文初刊频率。动机因素必然导致国内学术著作与国外论文背道而驰的局面,即国外学术论文80%的成果都应用于实践并获效,而国内真正实践获益于论文成果的不到20%。

学术期刊考评机制意在“规范”

目前国内学术论文评价机制诸多扭曲。学术评价就是要把学术论文分个三六九等。目前学术评价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内容的学术评价,一种是基于形式的学术评价。基于内容的学术评价包括概念、文献综述和局限性。主要靠同行评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受制于评议者的主观因素,褒贬不一。缺乏客观的依据,有失公允。

另一种是基于形式的学术评价。包括概念、数量参量、聚类性参量和相关性参量。数量参量描述了学术成果的数量特征,即同一个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目前学术评价的怪现象是重“量”不重“质”,重“广度”轻“深度”,以多取胜。如果该研究者的数篇相关学术成果,无一具有实践应用意义。那么评价一个学者的研究水平,单凭数量特征并不能准确描述该研究者的总体研究经验。所谓聚类关系指的是学术成果是否聚类于相关的研究成果,即该项学术成果是否能够发表在专业性学术杂志上。现有的学术评价机制并不能说明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一定比非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更具有创新性。相关性关系是指学术研究成果与其他研究成果的相关关系,即该研究论文的被其他学者的索引程度。从国内学术论文不端风气的概念偷换、思想复制、语意重复的现象来看,学术论文的索引程度与其学术水平并无明显正相关关系。

由此可见,论文评价机制与学术论文创新性和应用性的关联脱轨,论文评价机制参差不齐,无统一口径,固定模式,评价方法缺乏公正性与合理性,各家学术期刊的评价形式风格迥异,同级期刊的学术论文缺乏类比性依据,造成期刊编辑筛选学术最优成果的大量重复性和无效劳动。

多元化学术评价的标准体系,是学术创新的助推剂

国内学术不端论文抄袭可以归纳为三个等级,一类论文是将国外学者的观点和思想”拿来主义“,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再次演绎。二等论文,把国内学者的现成的论文观点集结堆砌并运用陈旧的数据验证分析。三流的学术论文运用新概念、新名词“换汤不换药”,与创新毫无联系。

将学术评价的标准体系内涵更加丰富,更多元化,如国内智库成果与国外智库加强合作,学术期刊查重不再单纯依靠字数重复率,还应囊括观念雷同和意思比较。论文数量不再是职称考评的唯一衡量依据。这些举措将能有效地杜绝上述三类学术不端论文抄袭的漏洞和缝隙,摒除抄袭病毒滋生的温床和土壤,放大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公正效力。■

参考文献

[1] 李醒民.中国现代科学思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朱大明.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与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评审[J].编辑学报,2004(02).

[3] 张国范,王萍.科技论文中参考文献的编辑加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第一作者简介:董媚,女,1979年生,汉族,河南洛阳人,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社会保障,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
问题驱动模式下高等数学目标、路径与课程建构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让问题意识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