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菌核病的识别及防治

2016-03-27 00:38吴仁锋杨绍丽
长江蔬菜 2016年5期
关键词:子囊菌核菌核病

吴仁锋 杨绍丽



蔬菜菌核病的识别及防治

吴仁锋杨绍丽

吴仁锋,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430065

杨绍丽,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菌核病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寄主范围广泛,可为害多种农作物和草类。同时,菌核病也是蔬菜常发的重大病害之一,可为害大多数蔬菜,包括十字花科蔬菜、葫芦科蔬菜、豆科蔬菜、茄科蔬菜以及其他蔬菜等。露地和设施栽培蔬菜均可发生,以设施栽培蔬菜受害尤为严重。

1症状识别

不同蔬菜感染菌核病后,受害症状基本相同。主要特征是:田间湿度较大时,产生絮状白霉并形成鼠粪状菌核,受害部位湿腐无恶臭。

菌核病主要为害蔬菜作物的茎秆、叶片和果实,导致叶片、茎秆、果实腐烂,植株枯死。该病多从植株的茎基部或中下部较衰弱或积水的老黄叶片、花器、幼果开始侵染,病害发生初期表现水浸状浅褐色或暗绿色不规则坏死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展,病组织明显软腐。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最后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2发生特点

菌核病是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病残体中越冬或越夏。老病区初侵染源主要是土壤中的菌核,新病区主要是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土壤湿润,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子囊孢子萌发侵染植株根茎部或基部叶片及其他组织,发病后产生菌丝,感病组织与邻近健株接触即可传病;菌核也可产生菌丝直接侵入植株茎基部或近地面的叶片。温度在20℃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于发病,干湿交替则有利于菌核形成。发病中期,病部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形成新的菌核,萌发后可进行再侵染,发病后期产生的菌核则随病残体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

低温高湿有利于发病,田间湿度过大、植株过密、偏施氮肥、枝叶徒长、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等,均有利于菌核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

坚持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

3.1开展种子处理

育苗前用10%盐水选种后,再用55℃温水浸种10~15 min,可减少种子带菌。

3.2实行水旱轮作

实行水旱轮作,使菌核腐烂,直至死亡。

3.3加强田间管理

定植前深翻土壤20 cm以上,可将菌核埋入土壤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覆膜栽培,减少子囊盘出土和子囊孢子弹射,减少初侵染源;深沟高畦,合理密植,便于通风降湿排水;及时整枝打叶,清除病残体,并移出田外销毁。

3.4实施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间隔7~10天喷雾1次,连续用药3次左右。注意轮换使用药剂,对植株茎基部、中下部叶片、花器、幼果等易感病部位应重点喷雾。

(本文配有彩图,详见彩色插页)

收稿日期:2015-12-09

基金项目:武汉市农科院科技创新项目(cxfzx201501)

猜你喜欢
子囊菌核菌核病
虎奶菇菌核的平板培养及形成机制研究
破壁方式对冠突散囊菌有性繁殖体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冠突散囊菌繁殖体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粗糙脉孢菌7种子囊型归类教学探究
5株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子囊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液态地膜+甲基硫菌灵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试验